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简介

合集下载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经典著作导读研究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经典著作导读研究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经典著作导读研究收稿日期:2017-11-15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0010008)作者简介:王孟君(1965-),男,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有色金属材料加工成形的教学与科研。

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1]。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专业化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2]。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善于思考、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3-5]。

二、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研究现状及教改意义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融合,涉及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天,让教育回归到人文与科学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现状是人文素质通识课较多,较受重视,自然科学课少,理工科教师教授这类课程吃力不讨好。

这一现状急需改变,因为一个学科无论它怎样发展,总有一些不变性的东西,这些不变性的东西就是经典,发掘经典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研读它,这是教师的责任。

从以往教学经验以及担任班导师的经验发现,学生一是不知道有哪些经典教材,二是读不懂、读不透教材,需要教师指导,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是有限的。

然而现在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专业知识十分匮乏,缺乏宽阔的国际专业视野,无创新能力[6]。

他们有的只是拷贝教师的一个又一个罗列“重点”的PPT 课件。

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专业知识如此匮乏,不免让人心忧。

凡此种种的现状是新生刚进大学,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学术殿堂的奥秘,即便是即将毕业的学生,也说不出本专业的经典著作,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不符合我们的教育理念。

在知识更新很快的年代,最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毕业以后可能学不到的东西,经典著作里正延续了人类发展中一些不变性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产生专业兴趣,拓展视野和科学精神,夯实专业基础,敲开将来的职场大门,在其本科阶段,甚至整个求学阶段,应该提倡精英教育,让他们多读经典原著。

天大、材料、焊接简介

天大、材料、焊接简介
校园面积(老校区) 校舍建筑面积
12人(5+7) 2000余人
4200余人
15135 人
6000余人 2700人 1100余人
2213958 ㎡ 778158 ㎡
Tianjin University
主要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化工学院 精密仪器与观点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6
完成 1
5 6 5
在研 2 1 8 4
11
实到经费
与04-06 相比
1627万
项目增加
72%
经费增加
303%
(翻两番)
其 它
104
企业委托项目
104 76
28
1524万
经费增加
258%
实到总经费 3151万,与04-06年相比人年均经费从17.4万增加到47.7万
18
Tianjin University
➢ 建设承担单位: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现有教职工 26人(其中教师 23人)
➢ 实验室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
➢ 实验仪器设备总值 1200万元(原值)
13
创始人:孟广喆 教授 中国焊接学会第一任理事长
Tianjin University
一、主要研究方向
(1)连接成形理论与新型焊接材料(材料焊接机理研究)
2009年10月与日本大阪大学接合科学研究所签订学术交流协议 近三年双方教授 11人进行了高层互访 ;本实验室 2 名教师在日本接合科学 研究所合作研究半年以上
访问大阪大学
23
签订交流协议
学术报告
访问本实验室
Tianjin University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简介2005-12-31 12:58:14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共济网·[考研一站式]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招生相关文章索引·[考研一站式]华中科技大学硕士专业课试题、[订购]考研参考书、专业目录学科概况kaoyantj112室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简介济该学科由铸、压、焊及热处理组成。

1988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0年建立了塑性成形模拟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6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1998年被批准建立科技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同年,获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自1988年以来共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68项,获国际奖3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72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7 项,发表论文1400余篇,被三大索引检索收录170篇。

目前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6项,在研项目经费共2098万元。

学科研究设施先进,拥有一支由院士和知名教授率领的整体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国内外博士占37%。

021-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带头人48号①现代模具技术,以CAD/CAE/CAM技术为基础,包括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塑料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铸造凝固过程模拟、新型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等面向新产品开发的模具快速设计与制造。

学术带头人:李志刚、李德群、崔崑。

彰武②快速成形与制模,包括快速原型制造系列技术、快速金属硬模制造,对薄材叠层、粉末激光烧结、光固化等成形的材料、工艺、数据处理、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黄树槐、张海鸥、叶升平。

021-③精密成形,包括液态金属精确成形、固态金属塑性精密成形领域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夏巨谌、黄乃瑜、罗吉荣。

辅导④材料加工设备及其自动化,包括塑性成型设备的数控技术研究与开发、新型塑性成型设备的开发、焊接过程自动化及其在线检测设备开发、绿色铸造成套工艺设备开发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学院分册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二〇一四年九月目录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 (2)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1)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工程(材料学院) (18)4、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Doctoral Program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5)Master Program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7)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学科代码:0805)一、学科简介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

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02年材料学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2011年获“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支持,2012年被评为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学科。

2012年引进纳米材料创始人、德国科学院前副院长格莱特院士,成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 打造世界一流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

“先进微纳米材料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首批进入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内外研究前沿,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及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教学、科研或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解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解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解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解读专业解析:材料无处不在大千世界中的材料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吃、穿、住、行,每个人每天会碰到诸如金属、橡胶、磁性、光电等众多材料,小到一根针、一张纸、一个塑料袋、一件衣服,大到交通工具、医疗器械、工程建筑、信息通讯、航天航空,处处都有材料科学的身影。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涉及材料学、工程学和化学等方面较宽口径的专业。

该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的是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

事实上,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什么材料大类中包含很多专业,主要有: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里材料类之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包括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等几个主要的专业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一般会安排基础科目的学习,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基础、C语言、英语等。

高年级以后会开设专业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材料工程基础、材料专业基础实验、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现代材料研究技术等等。

(专业课程因各校侧重不同会有一定差异)『专业与就业』就业率比较稳定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50名排行榜中,材料类专业就占了两个,一个是金属材料工程,排名第33位,就业率94.3%;一个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42位,就业率为93.3%。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区间处于A-,就业率≥90%,毕业生规模在10000-20000人。

并且连续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保持稳定,就业率一直大于90%。

有业内人士表示,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基础性学科,应用广泛,在工科专业中就业率不算最高,但是还是比非常稳定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篇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英文名: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缩写MSE)。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制定和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之中的其中一个一级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主要专业方向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强化、材料加工等。

1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2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材料科学研究者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学习与掌握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受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

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

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基本能力。

[2]3知识领域1.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防腐专业以及其它高新技术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复合、材料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2.掌握材料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3.掌握材料加工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设备进行材料研究、材料设计、材料研制的初步能力;4.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熟悉技术经济管理知识;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我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布

我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布

我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布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逻辑学:中山大学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美学:北京大学宗教学: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山西大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史:南开大学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世界经济: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国际贸易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数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法学法学理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武汉大学国际法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政治学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党校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国际政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复旦大学社会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浙江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北京体育大学文学文艺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 俄语语言文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度语言文学:北京大学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延边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传播学:复旦大学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美术学: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清华大学戏剧戏曲学:中央戏剧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北京广播学院历史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专门史: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世界史: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理学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数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计算数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应用数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新疆大学、四川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理论物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四川 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凝聚态物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中山大学声学:南京大学光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无线电物理: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有机化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物理化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天体物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人文地理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北京大学物理海洋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海洋化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同济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构造地质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植物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动物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生理学:北京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水生生物学:暨南大学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神经生物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遗传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发育生物学: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生物物理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系统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工学(1)光学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固体力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流体力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力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车辆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天津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材料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材料加工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东北大学、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热能工程: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流体机械及工程:江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化工过程机械:浙江大学电机与电器: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物理电子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2)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信号与信息处理: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系统工程: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岩土工程: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结构工程: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市政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清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同济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河海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水工结构工程: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武汉大学化学工程: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艺:太原理工大学、石油大学生物化工: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工业催化:天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学院、石油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地质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学院采矿工程: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学院油气井工程: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大庆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石油大学、后勤工程学院纺织工程:天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东华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华南理工大学制糖工程:华南理工大学发酵工程:江南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四川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同济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策划与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载用工具运用工程: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轮机工程: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水声工程:哈尔滨工程大学飞行器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西北工业大学人机与环境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南京理工大学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核能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核技术及应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中国农业大学森林工程: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环境工程: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食品科学:江南大学、南昌大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中国农业大学水产品加工及其贮藏工程:中国海洋大学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果树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蔬菜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茶学:浙江大学土壤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农药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浙江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临床兽医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森林保护学: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东北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北京林业大学水产养殖:上海水产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医学中药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复旦大学免疫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复旦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汕头大法医学:西安交通大学放射医学:苏州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北京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学(呼吸系病):中国医科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传染病,肾病):复旦大学内科学(血液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内科学(血液病):苏州大学内科学(传染病):浙江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呼吸系病):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中南大学内科学(肾病):中山大学内科学(传染病):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四川大学、广州医学院儿科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 神经病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重庆医科大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北京大学外科学(胸心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外科学(神外):首都医科大学外科学(普外,泌尿外,神外,骨外):复旦大学外科学(整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外科学(普外):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 外科学(胸心外):中南大学外科学(泌尿外):天津医科大学妇产科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眼科学: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肿瘤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运动医学:北京大学麻醉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口腔基础医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四川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华中科技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天津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复旦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药物化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理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行政管理:中山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复旦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大学社会保障:武汉大学图书馆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情报学:武汉大学档案学:中国人民大学。

材料专业全国排名

材料专业全国排名

材料专业全国排名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一门以物理、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分子、原子、电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致力于先进材料与相关器件研究开发的学科。

材料学以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固体化学等为理论基础,应用现代物理与化学研究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材料科学中的物理与化学问题,着重研究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和转变规律,以及他们与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规律改进材料性能,研制新型材料,发展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探索从基本理论出发进行材料设计,着重现代物理和化学的新概念、新方法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材料加工工程主要研究内容涉及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原理、工艺学,先进复合材料制备科学与成型技术、原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加工技术及原理,先进的聚合物加工设备设计学,弹性体配合与改性科学,高分子材料的反应加工技术、原理,高分子材料改性科学与技术等方面。

材料专业全国排名材料专业全国排名材料学(160)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1清华大学A+12四川大学A23燕山大学A 2西北工业大学A+13山东大学A24吉林大学A 3北京科技大学A+14武汉理工大学A25上海大学A 4上海交通大学A+15西安交通大学A26重庆大学A 5哈尔滨工业大学A+16北京化工大学A27大连理工大学A 6同济大学A+17北京工业大学A28湖南大学A 7东北大学A+1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29华中科技大学A 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19天津大学A30昆明理工大学A 9浙江大学A20东华大学A31北京理工大学A10华南理工大学A21南京理工大学A32武汉科技大学A 11中南大学A22合肥工业大学AB+等(48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江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苏州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湘潭大学、青岛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湖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长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南昌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河海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B等(48个):浙江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济南大学、西华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深圳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贵州大学、兰州大学、安徽大学、齐齐哈尔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江苏工业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大庆石油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长沙理工大学、中北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桂林工学院、重庆工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C等(32个):名单略材料加工工程(115)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1上海交通大学A+9吉林大学A17浙江大学A 2哈尔滨工业大学A+10天津大学A18四川大学A 3清华大学A+11同济大学A19兰州理工大学A 4华南理工大学A+12西安交通大学A2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 5西北工业大学A+13大连理工大学A21武汉理工大学A 6北京科技大学A14山东大学A22北京工业大学A 7华中科技大学A15郑州大学A23东南大学A 8东北大学A16太原理工大学AB+等(34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燕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昌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北京交通大学B等(35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江苏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广西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沈阳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华侨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华大学、长春理工大学、辽宁工学院、重庆工学院、湘潭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济南大学、桂林工学院、贵州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中北大学、新疆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西安石油大学、长安大学、河北理工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C等(23个):名单略材料物理与化学(131)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1浙江大学A+10吉林大学A19天津大学A 2清华大学A+11河北工业大学A20华中科技大学A 3北京科技大学A+12南昌大学A21华东理工大学A 4上海交通大学A+13东北大学A22湘潭大学A 5哈尔滨工业大学A+14西安交通大学A2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 6西北工业大学A+15南京大学A24南京理工大学A 7中南大学A16山东大学A25南开大学A 8中山大学A17湖南大学A26兰州大学A 9复旦大学A18武汉大学AB+等(39个):北京化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燕山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厦门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安徽大学、鞍山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东南大学、上海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福州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汕头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西大学、郑州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B等(39个):河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深圳大学、河南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聊城大学、济南大学、大连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辽宁工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华侨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C等(27个):名单略材料专业一些比较好考的学校有时候看见很多同学都报北科,东大,中南等好学校,我也感觉挺苦恼,毕竟自己的实力一般,年龄大了,也经不起折腾,所以想找个好考点的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终于找到一些算是比较好考的学校,以此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实力强的同学也不要瞧不起俺们,谢谢!1,燕山大学(B区),重点,燕大的材料学科材料加工都不错,只不过有点可惜的是学校不是211,相对来说比较好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科及代码材料加工工程 080503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概况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002年首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个工科类国家级重点学科。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起开始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联合或独立培养博士生27人,1998年获“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6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16人,副教授15人,讲师18人,博士生导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7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

学科点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及模具CAE技术、新型合金及加工技术、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高温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等方面研究及开发工作。

近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载人航天计划,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杰出青年基金等在内的科研开发项目100余项,独立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

学科点实验室面积12000余平方米,拥有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GPC分子量测定仪、热分析系统(DMA、DSC和TG等)、流变仪、偏光显微镜、万能电子拉力实验机等材料分析、测试和加工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

已形成“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及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一体化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地。

支撑本学科的主要科研基地有:●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成型过程与模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温功能材料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模具、材料工程及装备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高分子材料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高分子材料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铝合金材料及加工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镁合金及制品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材料郑州市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材料研究中心三、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带头人(1)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模具技术本方向主要从事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

●塑料成型过程及模具设计中的数值模拟技术。

针对塑料主要成型加工方式和模具技术,以材料性能表征─成型过程模拟─微观结构演化─模具优化设计─制品性能控制为主线,沿着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的技术路线,研究塑料成型过程的物理、力学机理,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并开发相应的CAD/CAM/CAE集成化软件。

●塑料成型过程及最终制品的多尺度关联模型和相关的多尺度算法。

重点开展模塑过程中宏、介、微观耦合的过程动力学、非平衡热力学、复杂流体动力学问题的多尺度关联模型和高性能计算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国家战略用塑料制品的制造和结构性能分析。

航天用恶劣环境下防辐射和高光谱透过率塑料件成型、及模具设计制造技术;高铁用高低温环境下的高抗冲击性能塑料件成型、及模具设计制造技术等。

●塑料微成型和微加工理论和技术。

重点开展微注塑模拟理论及方法,微制品的可成型性和可复制性理论等问题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申长雨,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1963年6月出生于河南南阳,1990获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目前担任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第一学术带头人。

兼任中国青年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委员、中国模具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塑料加工学会应用工程塑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塑料学会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模具协会理事长、河南省科协副主席、河南省青年科协主席等职。

并兼任《化工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中国塑料》、《模具工业》、《塑料》、《工程塑料应用》等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塑料、橡胶等材料的加工理论和方法、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拓展了我国塑料成型宏观和微观模拟仿真新领域,发展了具有自主产权的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CAE软件;建立起航天用结构塑料件制造新理论和方法,为2008年我国神七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所带领的团队,作为全国20个获奖集体之一,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励;主持建立了我国首批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4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展了一系列塑料先进成型理论、方法和模具设计技术,为我国塑料加工、模具制造及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共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117篇,SCI收录论文33篇。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并获2008年河南省最高科技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主要团队成员:陈静波教授,刘春太教授,赵振峰教授,曹伟教授,王亚明教授,李海梅教授等。

(2)新型合金及加工技术●生物镁合金材料研究:本研究的重点为新型生物镁合金的制备和性能优化、表面改性处理及形成机制研究;亚快速凝固工艺对新型生物镁合金组织和腐蚀性能的影响;新型生物镁合金体外、体内降解规律及生物相容性研究;新型生物镁合金心血管支架设计与加工;新型生物镁合金骨固定器件设计与加工等。

●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包括高性能变形镁合金材料的开发及其成形技术、耐热镁合金与高性能铸造镁合金。

●高性能铝合金板带箔及细化剂研究:本研究的重点为高性能铝合金板带箔的加工成型,包括6000系铝合金汽车车身板材、高压电子铝箔、哈兹列特连铸连轧铝合金板带、电解铝液直接铸轧生产PS板及铝合金细化剂的研究与开发等,研究高性能与高精度铝合金板带箔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生产过程的短流程与节能降耗。

●大块非晶合金研究:制备含有准晶相、高熔点金属相、陶瓷颗粒以及片状石墨的大块非晶复合材料,对这些不同种类第二项影响大块非晶塑性变形行为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合理设计合金成分,成功研制出具有高强度和塑性的CuZr基金属玻璃材料,其断裂强度达1800 MPa以上,同时具有一般非晶材料中不具备的加工硬化效应;研究发现这种合金中的非晶基体在保证提供高强度的同时,生成的马氏体相将阻碍剪切带的快速蔓延,并提供塑性变形。

学术带头人:关绍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材料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二届全国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材料成型过程与模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镁合金及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州大学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铸造学会理事,中国镁业协会专家,河南省铸造学会理事长,河南省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和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编委等职务。

一直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项目等19项,通过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鉴定12项,其中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8篇,,被SCI、EI收录65次,撰写学术专著5部;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14人(其中8人已毕业获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46人(其中31人已毕业获硕士学位)。

主要团队成员:孙玉福教授,赵红亮教授,李庆奎教授,刘胜新教授,李福山教授,孙玉峰副教授,王利国副教授,朱世杰副教授等。

(3)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光电转换高分子材料:通过运用能带隙工程来调节聚合物的光吸收和把光富集染料引入聚合物的主链或侧基上,设计并合成了含苝酰亚胺的聚合物材料B12B,其吸收光谱在400-800nm之间,覆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其可以有效地利用太阳光,是理想的n型半导体光吸收材料。

通过在分子主链中构筑Donor-Acceptor交替结构,有效地降低了聚合物半导体的能带隙,得到了两个在可见光区具有宽吸收波段的共轭聚合物材料PQS和PQSe。

利用这些材料作为光活性层构筑电致发光器件和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新型尼龙类工程塑料:开发出“中华牌”的长碳链尼龙,在长碳链尼龙合成路线上另辟新径,以石油副产品轻蜡经微生物发酵得到的长碳链二元酸为原料,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攻克了原料提纯、腈化、胺化、成盐、聚合等多个技术难题,对有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开发出一套新工艺,合成出了一系列石油发酵长碳链尼龙。

以其中尼龙1212为例,它是世界上工业化生产的第三个长碳链尼龙、第一个双号码长碳链尼龙,也是我国至今唯一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碳链尼龙类工程塑料品种;●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首次发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高分子材料表面的同质诱导附生结晶现象,并首次引入溶度参数的概念来讨论超临界二氧化碳、插嵌单体的相对溶解度以及在聚合物基质上的协同分配乃至竞争问题,这些研究对于在超临界条件下实现无污染、高效率、分布均匀和过程可控的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的合成和改性具有创新意义。

学术带头人:曹少魁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出生,1988年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材料学部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优秀专家、首批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河南省化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化学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

主要研究领域为由分子设计出发进行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

迄今已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有10篇、被EI收录的有15篇。

主要团队成员:赵清香教授,许群教授,朱诚身教授,刘民英教授,石军教授,王玉东教授等。

(4)高温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高温功能材料。

立足我国耐火材料资源优势,研究开发优质合成耐火原料,并开展特种高温功能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构与高温性能的研究,以满足高温工业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已开发出有特色的矾土基优质合成原料、电熔改性料、氮化还原转型料。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特种功能耐火制品,、主要用于滑动水口、连铸水口、透气塞、精炼包衬渣线、特种窑具和高温耐磨部位等。

●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

利用河南的资源优势,通过掺加引导性、功能性组分及应用特殊工艺,制备高性能与复合功能水泥基材料,尤其在引导性和功能性组分的改性与功能引入机理以及结构特征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功能发挥与损毁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