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_NSRNAXS_fibroustissue

合集下载

COVID-19发病机制中的先天免疫通路

COVID-19发病机制中的先天免疫通路

COVID-19发病机制中的先天免疫通路抽象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一种以先天免疫系统严重失调为特征的疾病。

这一知识来自对C0VID-19患者的大量单细胞组学研究,这些研究提供了有史以来最详细的人类疾病细胞图谱之一。

然而,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在C0VID-19中控制宿主防御和免疫病理学的先天免疫途径。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对SARS-CoV-2和宿主衍生分子如何激活特定模式识别受体以引发保护性干扰素反应和病理细胞因子反应的新认识,特别关注肺部的急性感染和关键的肺部病理生理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0VID-19):新冠肺炎(COVID-19):C0VID-19o此外,我们讨论了这些途径如何受到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和宿主压力感应途径的调节。

对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发现治疗C0VID-19和其他新兴病毒感染的特定分子靶点。

此外,它将揭示有益保护与引起免疫反应的病理疾病之间的良好平衡。

介绍肺和气道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重要交换,也是微生物感染的主要入口(图,A)。

因此,它们代表了免疫检测和激活的主要位点。

因此,必须在气道中发挥有效和平衡的免疫机制。

尽管许多病毒宿主接触发生时没有临床症状或只有轻微疾病(/),但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非常生动地提醒我们病毒性气道感染如何导致高死亡率的肺炎,尤其是在老年人中(22)。

虽然从流感和其他呼吸道感染中已经知道过度炎症激活是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关键COVID-19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揭示了以前未知的现象。

这是由于许多因素,包括病毒与宿主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和宿主免疫反应的调节。

尽管关于COVID-19的第一波研究侧重于使用组学技术对患者材料中的表型进行细胞和分子描述,但我们现在开始看到更多数据,这些数据提供了有关细胞类型特异性分子途径和机制的更多信息,包括它们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细胞外囊泡在疾病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与研究

细胞外囊泡在疾病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与研究

细胞外囊泡在疾病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与研究在当今医学领域,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更准确、更早期地诊断疾病,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标志物,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细胞外囊泡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的微小膜囊泡,它们携带着细胞来源的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分子,能够反映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因此,研究细胞外囊泡在疾病诊断中的潜在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胞外囊泡的分类和形成机制细胞外囊泡主要包括外泌体(Exosomes)、微囊泡(Microvesicles)和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ies)等类型。

外泌体是由细胞内的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的小囊泡,直径约为 30 150 纳米。

微囊泡则是通过细胞膜直接向外突出和分裂形成的,直径通常在 100 1000纳米之间。

凋亡小体是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形成的较大囊泡,直径可达 1 5 微米。

细胞外囊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细胞内的多种分子机制。

例如,外泌体的形成始于细胞内早期内体的形成,随后早期内体逐渐成熟为晚期内体,并形成腔内小泡。

当晚期内体与细胞膜融合时,腔内小泡就会被释放到细胞外,形成外泌体。

微囊泡的形成则与细胞膜的重塑和磷脂酰丝氨酸的外翻有关。

细胞外囊泡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与传统的生物标志物相比,细胞外囊泡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细胞外囊泡在各种体液中广泛存在,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唾液等,这使得它们的获取相对容易,并且可以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进行检测。

其次,细胞外囊泡能够反映细胞的实时状态,因为它们是细胞主动分泌的产物,携带了细胞内的最新信息。

此外,细胞外囊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在体液中长时间保存而不被降解,这有利于样本的采集和运输。

细胞外囊泡与肿瘤诊断肿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包裹R848的PS仿生脂质体增强H7N9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黏膜免疫效应

包裹R848的PS仿生脂质体增强H7N9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黏膜免疫效应

激光生物学报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Vol. 32 No. 6Dec . 2023第32卷第6期2023年12月收稿日期:2023-12-08;修回日期:2023-12-1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21C 0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2738)。

作者简介:刘斌,硕士研究生。

* 通信作者:常海艳,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分子病毒方面的研究。

E-mail:*********************.cn 。

包裹R848的PS 仿生脂质体增强H7N9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黏膜免疫效应刘 斌,向雨晴,周慧旭,王成龙,张风华,常海艳*(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摘 要:流感病毒是呼吸道传染病毒,增强疫苗接种诱导的黏膜免疫反应对于预防流感尤为重要。

目前,流感病毒疫苗主要为病毒灭活疫苗,且通过肌肉注射接种,很难诱导产生黏膜免疫。

为增强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黏膜免疫效果,本文利用薄膜分散法将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 )相似的磷脂以及胆固醇制备成包裹瑞喹莫德(R 848)的PS 脂质体(PS-R 848)做黏膜佐剂,将该脂质体与H 7N 9流感病毒灭活疫苗混合后经鼻腔免疫BALB/c 雌性小鼠,检测免疫指标及攻毒后的保护效果。

与灭活疫苗添加R 848组相比,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 (IgG )以及分型抗体IgG 1与IgG 2a 效价、血凝抑制(HI )效价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泌型IgA (sIgA )效价显著提高;诱导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与IL-4的分泌量也显著增加。

用同亚型流感病毒攻毒小鼠后的肺部病毒滴度较单独疫苗组降低,存活率达到100%,最大体重丢失率较单独疫苗组低且有显著差异 。

以上结果表明,R 848仿生PS-R 848作为黏膜佐剂可以有效提高H 7N 9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开发流感病毒的黏膜疫苗做了数据积累。

《外泌体:基础与临床》随笔

《外泌体:基础与临床》随笔

《外泌体:基础与临床》阅读札记目录一、外泌体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2)1.1 外泌体的定义 (3)1.2 外泌体的组成与结构 (3)1.3 外泌体的来源与分类 (4)二、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 (6)2.1 信号传导与调控 (7)2.2 细胞间通讯 (8)2.3 免疫应答与调节 (9)2.4 代谢与疾病发生 (11)三、外泌体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12)3.1 肿瘤发生与发展 (13)3.2 炎症性疾病 (15)3.3 代谢性疾病 (16)3.4 神经系统疾病 (17)四、外泌体的检测技术与应用 (18)4.1 外泌体的分离与富集技术 (20)4.2 外泌体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 (21)4.3 外泌体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23)五、外泌体的治疗策略与前景展望 (24)5.1 基于外泌体的基因治疗 (25)5.2 基于外泌体的免疫治疗 (27)5.3 基于外泌体的药物递送系统 (28)5.4 外泌体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29)六、结语 (30)6.1 对外泌体研究的总结 (32)6.2 对外泌体应用的展望 (33)一、外泌体的基本概念与特性这个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神秘小囊泡,近年来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

它们并非单一的细胞器,而是由多种细胞类型分泌的各种大小不一的膜结合囊泡。

这些微小颗粒在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中广泛存在,携带了来自母细胞的秘密信息。

外泌体的基本特性是其表面标志物,如CDCDCD81等,这些标志物使它们能够在血液等体液中特异性地被检测出来。

更重要的是,外泌体内部含有多种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这些内含物赋予了它们强大的功能多样性。

它们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也可以作为载体,运输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mRNA、miRNA等,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由于其特殊的组成和功能,外泌体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抗体公司

抗体公司

赛信通(上海)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上海市浦东南路1101号远东大厦514室,200120 info@cst­ www.cst­ 2158356288 公司总部: 美国
Established in Beverly, MA in 1999,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CST) is a privately­owned company with over 400 employees worldwide. We are dedicated to providing innovative research tools that are used to help define mechanisms underlying cell function and disease. Since its inception, CST has become the world leader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highest quality activation­state and total protein antibodies utilized to expand knowledge of cell signaling pathways. Our mission is to deliver the world's highest quality research tools that accelerate progress in biological research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总引用数为4670,来自于1966篇文章。最常引用的试剂包括: Akt, ERK2, ERK1, p38, Akt1。
AbD Serotec (Bio­Rad)

靶向蛋白S-棕榈酰化修饰在T细胞免疫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蛋白S-棕榈酰化修饰在T细胞免疫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蛋白S-棕榈酰化修饰在T 细胞免疫疗法中的研究进展孙丽婷1,2,张为国2,童 玥1*(1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京 211198;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苏州215123)摘 要 S-棕榈酰化是细胞内一种可逆且动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下游靶基因转录、表达以及信号转导,进而影响细胞生命活动。

研究发现数千种人类蛋白质经历S-棕榈酰化修饰,表明S-棕榈酰化与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关联性。

T 细胞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主力军,多种T 细胞免疫相关蛋白受S-棕榈酰化调节。

本文围绕S-棕榈酰化对T 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及在T 细胞免疫疗法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为T 细胞免疫治疗新靶点及多肽抑制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S-棕榈酰化;DHHC ;T 细胞;免疫疗法;肽抑制剂中图分类号 R39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5048(2024)01−0045−08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112903引用本文 孙丽婷,张为国,童玥. 靶向蛋白S-棕榈酰化修饰在T 细胞免疫疗法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4,55(1):45 −52.Cite this article as: SUN Liting, ZHANG Weiguo, TONG Yue. Research progress on targeted protein S-palmitoylation modification in T cell immunotherapy[J]. J China Pharm Univ , 2024, 55(1): 45 − 52.Research progress on targeted protein S-palmitoylation modification in T cell immunotherapySUN Liting 1,2, ZHANG Weiguo 2, TONG Yue 1*1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2Suzhou Institute of Systems Medicine,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Suzhou 215123, ChinaAbstract S-palmitoylation, a reversible and dynamic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in cells, is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he transcription and expression of downstream target genes as well as signal transduction, thereby affecting cell life activitie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ousands of human proteins undergo S-palmitoylation modification, suggesting that S-palmitoy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gress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T cells play central roles in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A variety of T cell immune-related proteins are regulated by S-palmitoyl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focus on the impact of S-palmitoylation on T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 cell immunotherapy, aim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argets and peptide inhibitors for T cell immunotherapy.Key words S-palmitoylation; DHHC; T cells; immunotherapy; peptide inhibitorsS-棕榈酰化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介导十六碳脂肪酰基通过不稳定的硫酯键连接到目的蛋白的半胱氨酸侧链上[1]。

【高考生物】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

【高考生物】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

(生物科技行业)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武汉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细胞生物学科目代码:348一、名词解释(每个2.5分,共25分)1.apoptosisbody2.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mina4.nucleasehypersensitivesite5.gapjunction6.Hayflicklimitation7.Kinetochore8.molecularchaperones9.leaderpeptide10.dedifferentiation二、简答题(每个5分,共40分)1.冰冻断裂术将溶酶体膜撕裂出PS、ES、PF和EF四个面,请绘一简图标明。

2.医生对以及已停止跳动的濒危病人采取电击抢救,请说明其心肌细胞是如何同步启搏的。

3.为什么凋亡细胞的核DNA电泳图谱呈梯状分布带,而病理坏死细胞的却呈弥散状连续分布?4.将某动物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体细胞之中,然后其余实验步骤完全按照动物克隆的方式,请问能否培育出一头克隆动物来?为什么?5.切取病毒感染马铃薯植株的顶芽进行组织培养,这是大量繁育无毒苗的成功技术。

试述其去除病毒的原因。

6.有人认为既然已有放大几十万倍的电镜,可以不用光镜了,请反驳这种观点的错误。

7.出生6个月之内的婴儿可由母乳获得抗病的抗体,试述这些抗体是如何由母亲血液转移到婴儿血液中的。

8.1999年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将离体的B型血液改造为O型,请解释其原理。

三、问答题(前两题各10分,最后一题15分,共35分)1.概述Cyclin与CDK在细胞周期调控的工作机制及在各期引起的下游事件。

2.试述在细胞质中合成的线粒体内膜蛋白及叶绿体内囊体膜蛋白是如何运送到位与装配的。

3.综述细胞外被中的糖蛋白在细胞内合成、组装和运输的全过程及其对于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武汉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细胞生物学科目代码:359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1.nucleosome2.contactinhibition3.T elomerase4.exocytosis5.gapjunction6.kinetochore7.heterochromatin8.channelprotein9.dyneinarm10.molecularswitches二、简答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分别以一句话简介1999年和2001年诺贝尔奖项目中有关细胞生物学内容。

Notch

Notch

Notch/PTEN/AKT信号通路在跑台运动减轻db/db小鼠肾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牛梦竹1,朱悦1,张源源1,高原1,寇现娟1,2△(1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2运动训练监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对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8周龄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4组:db/db组(n=8)、db/db+跑台运动(Exe)组(n=7)、db/db+Exe+Notch抑制剂二苯并氮䓬(DBZ)组(n=7)和db/db+DBZ组(n=6);同月龄雄性m/m小鼠作为阴性对照(Con)组(n=10)。

db/db+DBZ组和db/db+Exe+ DBZ组小鼠进行DBZ干预(灌胃8周,每周5 d,0.04 mg/kg),db/db+Exe组和db/db+Exe+DBZ组小鼠进行跑台运动(运动8周,每周5 d;db/db+Exe+DBZ组小鼠在灌胃2 h后进行运动)。

HE染色和PAS染色评价肾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纤维化程度;试剂盒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纤维化指标、Notch/PTEN/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1)与Con组相比,db/db组小鼠体重和血糖显著升高(P<0.01),运动干预后显著降低(P<0.05)。

(2)与Con组相比,db/db组小鼠BUN和SCr水平显著升高(P<0.01),组织学染色显示肾组织损伤加重,运动干预后BUN和SCr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肾组织损伤减轻。

(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db/db组相比,db/db+Exe组I型胶原(Col-I)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显著减少(P<0.05),Col-III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有下降趋势,免疫荧光显示小鼠肾脏中α-SMA、Col-I和纤连蛋白荧光染色阳性信号显著减弱;db/db+DBZ组TGF-β1蛋白表达下降(P<0.01);db/db+Exe+DBZ组Col-I、α-SMA、Col-III和TGF-β1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ucleoSpin ® RNA XS – isolation of RNA from fibrous tissue (Rev. 01)
This protocol is only a supplement to the kit's general user manual. Please refer to the kit manual for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regarding safety instructions, product-specific disclaimers, and especially preparations needed before starting the procedure.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user manual is available at /usermanuals or can be requested from our technical service (tech-bio@).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s (MSDS) can be downloaded from /MSDS .
Additional equipment needed:
• Water bath or heating block • Proteinase K (REF 740506)•
Triton-X-100Before starting the preparation:• Heat a water bath or heating block to 55 °C.
• Prepare Proteinase K solution (20 mg/mL). 1Homogenize sample
Disrupt up to 5 mg tissue (for homogenization methods see section 2.3 of the NucleoSpin ® RNA XS user manual). Eukaryotic cells (up to 5 x 105) can be collected by centrifugation.
2Lyse cells
Add 100 μL Buffer RA1 supplemented with 1 % Triton-X-100 and 2 μL TCEP to the cell pellet or ground tissue and vortex vigorously. 3Digest with Proteinase K
Add 170 μL RNase-free water to the homogenate. Then add 3.5 μL Proteinase K solution and mix thoroughly by pipetting.
Incubate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10 min and then at 55 °C for 10 min . Vortex from time to time.
Note: First incubation step at room temperature allows better performance of Proteinase K. Centrifuge for 3 min at 10,000 x g
.
Supplementary protocol - Supplied by a customer
NucleoSpin® RNA XS – isolation of RNA from fibrous tissue
A small pellet of tissue debris will be formed,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a thin
layer or film on top of the supernatant. Pipette the supernatant (approximately 270 μL) into a new microcentrifuge tube (not provided).
Note: Avoid transferring any pellet. However, if unavoidable, however, a small amount of pelleted debris may be carried over without affecting the procedure. Hold the pipette tip under the thin layer or film on top of the supernatant, if present. This layer will usually adhere to the outside of the pipette tip and should not be transferred.
Optional: Add 5μL of Carrier RNA. Mix by vortexing (2 x 5 s). Spin down briefly (approx. 1 s, 1,000 x g) to clear the lid.
4Adjust RNA binding conditions
Add 0.5 volumes ethanol (96–100 %; around 135 μL) to the homogenized lysate and mix by vortexing.
Note: After addition of ethanol, a stringy precipitate may become visible, this will not affect the RNA isolation. Make sure to load all of the precipitate onto the column.
5Bind RNA
Pipette the sample, including any precipitate that may have formed, into a NucleoSpin® RNA XS Column (light blue ring) placed in a Collection Tube (2 mL).
Centrifuge for 30 s at 8,000 x g. Discard the flow-through.
Proceed with step 7 of the standard protocol ('Desalt silica membra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