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答案语文6
201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201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目录一、全国新课标卷I二、全国新课标卷II三、四川卷四、安徽卷五、广东卷六、江西卷七、湖南卷八、山东卷九、湖北卷十、福建卷十一、重庆卷十二、辽宁卷十三、北京卷十四、天津卷十五、浙江卷十六、江苏卷十七、大纲全国卷一、(2014年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试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2014高考语文参考答案

2014高考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B【解析】A切磋,C时势造英雄,D猝不及防。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答案】D【解析】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答案】A【解析】B成份残缺。
C指代不明。
D语序不当,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答案】C【解析】本题涉及到了对名著中名句掌握情况的考查;还涉及到了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考查;以及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
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答案】D【解析】A “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不当。
B项“‘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表述错。
C扩大范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答案】D【解析】D项“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错。
A项信息在第三段,B项信息在第四段,C项信息在第四段、五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答案】A【解析】B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另外“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太过绝对。
2014北京市高考试题语文试卷(答案含解析)

2014北京市高考试题语文试卷(答案含解析)D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
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7.“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情西施”。
她所写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A.史湘云 B.林黛玉C.薛宝钗D.妙玉二、本大题共六小题,共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
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
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2014年成人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分析

绝密★启用前2014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选择题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
(共24分,每题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昏聩.馈.赠功亏一篑.B.恶.心恶.劣深恶.痛绝C.装载.记载.载.歌载舞D.贻.误怠.慢心旷神怡.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误字的一组是A.犹豫陷阱歌功颂德B.缘由部署握手言和C.辍学慷慨克不容缓D.湍急揣度众志成城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他的书画一样,都非常富有_____。
他在艺术_____上苦心经营,形成铁笔疏狂、直肆雄健的印风,最终达到_____的境界。
A.个性面貌大智若愚B.个性风貌大巧若拙C.性格面貌大智若愚D.性格风貌大巧若拙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近文学界沸反盈天....,原因是某文学奖评奖程序不公,大家对最后结果非议颇多。
B.登场亮相后,我意识到,我那原以为能够力压群雄的参赛作品真的是相形见绌....了。
C.尽管他们已经连续两次夺冠,但正所谓欲壑难填....,他们仍希望能获得第三次胜利。
D.对新组建的国家队,很多人都拭目以待....,希望他们能在明天的比赛中创造好成绩。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作家。
作家就是其成长衍生的情感、观察和思考。
B.团队的组织者能否正确地指引方向,是一个团队能否成为优秀团队的决定性因素。
C.只有建立起国家监督制度,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D.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在消费中蒙受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的精神赔偿费。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
①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②天色愈阴暗了③下午竟下起雪来④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⑤将鲁镇乱成一团糟⑥满天飞舞A.③②①④⑥⑤B.②③⑥①④⑤C.③①⑥④⑤②D.②③①⑥④⑤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2014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4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语文试卷学校姓名班级考场考号温馨提示:人生需要书写,成功要靠拼搏。
让我们从这里出发,带上你的才情和细心跟我来吧!用心书写,认真答题,为一学期的努力拼搏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吧!要记得还有卷面分3分呐!加油!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计34分)1、漂亮的书写给人美的享受,请书写名言,展示你的书法水平吧。
(2分)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句话,你很熟悉。
请你拼一拼,认真写出句子。
(2分)suí fēng qián rù yè,rùn wù xì wú shē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语句中错误的一组是()2分a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义矣(yǐ)。
b我不尽头涔(cén )涔而泪潸(shān)潸了。
c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d顶碗的少年歉疚( jiū)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jū)了一躬4、快乐小字典,在括号中正确的答案下面打“√”(1分)“及”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G、J),在“及格”这个词里,“及”的意思是(①赶上②和、跟③达到)5、火眼金睛: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a画龙点睛山青水秀赞不绝口邯郸学步b 语重心长养尊处优峰拥而至哄堂大笑c.专心致志各抒己见惟妙惟肖精兵简政d.张灯结采发奋图强百炼成钢独出心裁6、学习要会自己归纳总结,请你尝试着写出AABC式词语两个。
(2分)()()7、画龙点睛(补充词语)再把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1分)垂头()气积劳成()一视同()舍()逐末没精打()脍()人口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语文试题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D.霰.弹 (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必(b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的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语文答案解析一、古代诗文阅读1.【答案】(1)而闻者彰(2)谈笑有鸿儒(3)问君何能尔(4)随风直到夜郎西(5)望帝春心托杜鹃(6)寻常巷陌2.【答案】A【解析】绳:约束。
3.【答案】D【解析】①是说洪武元年,闵中法令的实行情况,与张祖无关;②是说张祖不接受任命做官的事;④是说张相的建议和为政理念。
采用排除法,故选D项。
4.【答案】A【解析】“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错,原文意思是张祖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没有砍断拇指而去躲藏了。
5.【答案】(1)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2)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
6.【答案】(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意思对即可)(2)起因: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表达效果: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7.【答案】BD【解題思路】B.“冯家的亲事不能不提”错,原著说的是“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
D.“伽西莫多激动地说‘谢谢!’”错,伽西莫多并没有说“谢谢”。
8.【答案】(1)吕布。
情节要点: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面去。
(意思对即可)(2)贾宝玉。
情节要点: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
结果要点: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意思对即可)9.【答案】(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意思对即可)(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
(意思对即可)三、现代文阅读10.【答案】A【解析】“它与年龄相关”“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不准确,原文是“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六次适应性训练语文答案1.解析:A.矫.揉造作jiǎoB.九曲.连环qǔC.祈.祷qí故选D2.解析:A.汗流夹(浃)背B.锋芒必(毕)露C.安祥(详)重滔(蹈)覆辙故选D.3.(1)阴霾(2)千差万别4.(1)悠然见南山(2)一览众山小(3)悄怆幽邃(4)瀚海阑干百丈冰(5)折戟沉沙铁未销(6)受任于败军之际(7)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8)春天像小姑娘(9),除了你,谁是我在_无遮拦天空__下的__荫蔽___(10)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5.(1)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2)第②句中有一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1分)果戈里说:“书是瞭望世界的窗口。
”(3)将“即使”改为“但是”。
6. 《朝花夕拾》(书名),范爱农。
二、【活动一:诵读经典】(1)性相近习相远(2)首孝悌次谨信(3)天地玄黄【活动二走进经典】略【活动三:感悟经典】略【活动四:运用经典】略三、阅读(共9小题,计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华清池华清池位于苍翠的骊山北麓,西距西安50里,千百年来,华清池那旖旎的风光、众多的古迹和温滑的泉水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
华清池也叫骊山温泉。
西周时,周幽王曾在这里建过“骊宫”。
秦始皇时,又建造殿宇,砌成石池,赐名“骊山汤”,传说始皇曾在这里调戏神女,被唾面生疮,洗之即愈,又名“神女汤”。
自秦之后,洗浴皮肤病的人接踵而至。
唐贞观十八年,建起“汤浴宫”;天宝六年,又大兴土木,再次扩建,使骊山上下,亭台楼阁错落,曲道回廊相连;并将泉池臵于豪华的宫殿楼阁之内,改称“华清宫”。
因宫在泉池之上,故泉为“华清池”。
华清宫内外垂杨细柳,花繁草茂。
宫中有六门、十殿、四楼、两阁、五汤,更有长汤十六所,可谓壮丽豪华。
安史之乱,使华清宫遭到严重的破坏,以后虽有修复,但已大不如往昔。
晚唐诗人崔橹在《华清宫》里叹道:“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山下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3年),在废墟上重新建筑,改名灵泉观,成了道士居住的地方。
元初,又修了“三清”、“紫微”庙观和“九龙”、“芙蓉”两汤。
清乾隆年间,又新修一些汤池。
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来西安避难,曾在这里住过。
这里的温泉共有泉眼四处,水温41.7℃—44.1℃,总流量约为110吨/时,矿化度低,是一个富含氡硅氟及许多微量元素如铁、锂、锶、钡、钾、钠、钙、碘、溴、硼等的矿泉,具有“吞肿去毒”、“润肤去疾”的功能。
在医疗矿泉分类上,属于热一高温硫酸钠型淡水。
步入五门,只见翠柏成荫,鲜花点点,两长排汤池专供游人沐浴。
再进飞霞门,有船亭、杨妃池和五间厅等建筑群。
杨妃池,原名芙蓉池,传说是杨玉环当年洗澡的地方。
白居易《长恨歌》里所说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指的就是这里。
池上有一座小亭,名飞霞阁。
据传,当年杨玉环每次浴后,都要登亭观景晾发,故又叫“晾发台”。
从杨妃池西转,就是温泉源。
一泓碧波,迷雾缭绕,脚下暗道,潺潺有声。
源的两侧,有唐玄宗诗句:“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谖”10个大家。
由此西行北折是解放后新建的建筑物,其中一部分是按照唐“华清宫”的格局而复原的,有些名称都是沿用原名。
这里引人注目的是九龙池。
九龙池被石堤一分为二。
堤半壁有九个石雕龙头,吐泻流涎,水声潺潺。
岸边垂柳花篱,倒映水面。
池北的飞霜殿,飞檐斗拱,画栋雕梁,古色古香。
池南是迎宾馆;西侧的九龙汤、莲花汤和海棠汤三浴池,由回廊相连;东去为龙石舫。
登石舫,能环视周围如画的骊山秀水。
从杨妃池南望后门,有西秀岭的老君殿,相传是唐朝元阁的旧址。
白居易《长恨歌》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所讲的长生殿的旧址就在老君殿的北边,即今中山林的上部。
杨妃池南的五间厅和半山腰的捉蒋亭,是1936年“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居住和就擒的地方。
“一眼汤泉流各东,浸泥烧草暖无穷;骊山温泉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赞美温泉的同时,提出了温泉的成因问题。
那么,这处千载流泄的“汤泉”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这里温泉地热的主要来源是处于地下深部正在冷凝或者已经冷凝的岩浆所散发的余热,引起局部地温升高。
在具备这样热源条件下的地下水,就像我们用炉子烧水一样,会慢慢地热起来,首先形成一个地下热水带。
只要地下热源的热量不变,上升的温泉温度也稳定不变。
其次,地下热水附近的岩层的矿物成分,是地下热水和温泉水质成分的主要来源。
地下热水在活动的过程中,溶解了周围岩层的部分矿物成分,并把它带到地表形成了矿泉。
因此,矿泉水质成分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形成地下热水附近岩层的组成成分的不同。
第三,断裂带,尤其是两组或多组断裂相交或复合的地方,在地形上又是初割较深的河谷地带,就可为温泉的出露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因为,纵使地下深处有热水,如果没有上升的通道,也不可能达到地表面形成温泉。
华清池温泉,就正处在两条断裂的交叉上。
最后,温泉水之所以源源不绝,原因在于地下水经常能够得到地表水的供给。
据现有的历史资料表明,华清池温泉已经流了3000年以上,今天仍然畅流无阻,并保持着31.3升/秒的流量。
这就说明这里上升的热水和下渗的冷水大致平衡,所以才能够长期以来保持一定的水量。
8.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华清池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因此,矿泉水质成分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形成地下热水附近岩层的组..成成分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处于地下深部正在冷凝或已经冷凝的岩浆所散发的余热是温泉地热的来源。
B.“华清宫”这一名词始于秦代。
C.华清池温泉已经流了近3000年,今天仍然畅通无阻,并保持着31.3升/秒的流量。
D.骊山温泉共有泉眼四处,富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18分)(1)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到砍树的声音。
(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3)“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4)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5)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6)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细致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7)“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老人笑道。
(8)“那有什么不好呢?”(9)“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
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0)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11)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
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
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
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2)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3)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
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2.文章记叙了哪两件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1)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6)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什么?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并将你的理解和感悟写在下面。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题好文一半”,好的题目在一篇文章中占了成功的一半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