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最新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5重复与变化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高效课堂系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 鄂教版

《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绝:超过。
伦:类别。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失败后亡命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 鄂教版

《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绝:超过。
伦:类别。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 鄂教版

《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绝:超过。
伦:类别。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6899.初中语文鄂教版15、重复与变化

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 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 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 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 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 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 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 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 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 相当变化的“伴奏”。
有详细、具体举例,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 有略举,如颐和园谐趣园;
有概括举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
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之感
文章最后一段谈的什么?有何意义?
• 此段指出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即现实的建筑中,存在着重复与变化 不能很好统一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带 来不便,或影响美观,应该引起建筑 师们的注意。
• 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 的?
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 明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 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 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以上例子有何不同?有无重复之嫌?
思考:
第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关系?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 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 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 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7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重复与变化——梁思成
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 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 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是这一学科的 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 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 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 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 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 新会县。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 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 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鄂教版语文九上第15课《重复与变化》ppt课件1

临韦偃放牧图卷 李公麟
北宋
绢本 设色 纵46.2厘米 横429.8厘米
(1049-1106),字伯时。庐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历 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元符三年 (1100)告老居龙眠山,因号龙眠居士。工诗善书,精鉴赏,擅画人物、鞍马及历 史故事。 韦偃是唐代中期画马名家,李公麟此图虽题为摹仿韦作,但从图中的坡渍树 木用笔看,明显地带有宋人风格。所画马一千二百余匹,牧者一百四十余人,场 面极为壮阔。 本幅自识篆书题署"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并有清乾隆弘历题七言诗。
• 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 的原则的?
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 明阐释中心观点。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 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 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以上例子有何不同?有无重复之嫌?
• 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 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 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 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 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 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 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 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 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 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 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 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 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 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 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 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 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 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 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 “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 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 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 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 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 究院院士。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病 逝于北京。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重复与变化》教案

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练测资料包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上《15重复与变化》word教案 (3).doc

重复与变化梁思成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2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
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3》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
整幅手卷4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
初中语文鄂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阅读艺术长廊15重复与变化(梁思成)

15 重复与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学情分析入学时大部分的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男生尤为突出。
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虽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基础逐步得以夯实,能力有所增强,成绩整体有所提高,但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却很少,平均分也不尽如人意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学过程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1、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麟
荒谬
lín miù
房檐 yán
谐趣园 xié
庑 wǔ
左睇右盼 dì
讲授新课
解释词意。 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绝:超过。伦:类别。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1.结合文意,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作者解释“重复和变化”的关系, 并说明其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全文的总纲。 第二部分(2—7):谈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绘画艺 术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第三部分(8—15):谈论建筑艺术的重复与变化。 第四部分(16):总结说明城市规划建筑中的不尽如 人意之处。
讲授新课
3.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 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 明阐释中心观点。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
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 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讲授新课
对应左图找出右图不同的地方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
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 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 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 建筑师。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标注字音。 鳟鱼 zūn 螺旋 luó 瓦垄 lǒng
15 重复与变化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的表现特点和术语来说明建 筑艺术和其他艺术的表达方法。(重点) 2.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例子说明观点的方法。(难点) 3.理解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重复与变化要和谐统一, 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重点)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2.第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
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 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
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7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绘画艺术:包含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
总:建筑艺术重复与变化的重要 人民大会堂 分 故宫 颐和园 总:世界建筑 观点:重复与变化和谐统一
建筑艺术
当堂检测
欣赏《清明上河图》谈谈你对重复与变化的理解。
4.以上例子有何不同?有无重复之嫌? 有详细、具体举例,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
有略举,如颐和园谐趣园;
有概括举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 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 之感。
讲授新课
5.文章最后一段谈的什么?有何意义?
此段指出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即现实的建筑中,存在着
重复与变化不能很好统一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或 影响美观,应该引起建筑师们的注意。
讲授新课
主旨探究 本文以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 艺术,揭示了“千篇一律和千百万化的统一”的艺 术规律,表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抒发了
作者对祖国艺术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
建筑中存在的问题的忧虑之情。
课堂小结
总纲:重复与变化非常重要 音乐艺术:时间持续与艺术创作 重 复 与 变 化 艺术创作 舞蹈艺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