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伟:热心公益 回报社会 带领中沙村民共同致富
心系群众谋福祉情洒桑梓建新村

周建明是土生土长的进贤县罗溪镇人,也是远近闻名的企业家,他创办的企业资产近亿元,产品远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多次当选江西上海商会副会长。
2015年,在村民的一再要求下,周建明同志毅然回村,主持村党支部全面工作,把红红火火的企业托付给了儿子管理,自己一心一意地作起了“村官”。
近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罗溪镇三房村从一个昔日有名的穷村、脏村、后进村,变成了公认的富村、美村、明星村。
用村民的话讲,周建明是一个心怀群众的“四心”干部。
诚心为民 修好民心路多年来,村内道坑洼不平,污水横流,群众出行-不便,对此反映非常强烈。
周建明同志回村后,就把修建村中道路作为为群众办的第一件实事。
但是修路,钱从哪里来?涉及到近70户群众的征地拆迁,怎么处理?这都是修路面临的现实困难!面对困难,周建明同志不顾兄弟姐妹的强烈反对,带头拆掉了自己的祖屋,并拿出30万元作为修路的启动资金。
同时,积极向村里的名人能人集资,号召村民踊跃捐款。
在周建明同志的感召带动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筹集到建设资金200余万元,70余户群众主动签订了征地协议,使得工程按计划全面启动;为了不影响工程施工,周建明同志把家从上海搬回了农村,把铺盖搬到了村委会,吃住在村里,和村干部一道,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可是正在修路的关键当口,一场罕见的大雨骤至。
新铺设的地下水管道还没有安装完毕,瓢泼般基层公仆/Agricultural People出资100万元,作为全村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本,投入到旅游项目中,优先安排了8名贫困群众务工,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筹建旅游公司的同时,带领村民创办了农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社员200多人。
与此同时,周建明还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说服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社,让贫困户能有一项稳定的收入,为实现脱贫提供助力。
周建明一方面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一方面还通过支持村民个人创业实现共同富裕。
村民周国华,外出务工回乡后,想通过发展种植业来致富。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心得体会(11篇)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心得体会(精选11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十大感动人物心得体会(精选11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心得体会1秋意渐浓,群山环抱的山城村,山头层林尽染,田间金黄一片。
“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
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
”山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大鹏感慨地说,这首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是乡亲们对孙景坤带领大伙改天换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
“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
”孙景坤回忆。
回乡后,孙景坤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
很快,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新的冲锋。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
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
”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
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
”挑着100多斤粪,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来。
看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把上百亩烂泥滩改造成良田,在数百亩荒山上种植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老兵心语:“我是在替战友活着”英雄,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
许多年后,孙景坤的赫赫战功才被村民们了解。
65岁的村民张德胜回忆起最早发现孙景坤的“秘密”时,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年我从废纸堆里捡回一本旧书,翻书时,我看到里面讲一位战斗英雄叫孙景坤,还有他的照片,我一看这不是孙大爷吗?”拿着这本书,张德胜跑到孙景坤家。
兴农种粮奔共富

兴农种粮奔共富作者:马超游本根来源:《雷锋·文明号》2024年第06期别墅成群、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宜居宜业、生活小康,这24个字是人们对江苏省建湖县沿河镇郑沟村文明实践及和美乡村建设的高度概括。
日前,郑沟村被评定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村民们说:“要不是叶书记这个‘领头雁’领头,我们村哪能发展得这么快、建设得这么美啊!”村民们所说的叶书记名叫叶元林,2011年12月从部队退役后,先后在村里任共青团书记、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在村支书岗位一干就是12年,多次被上级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带民共富铸初心郑沟村是一个以稻麦轮作为主的农业村,全村共有耕地3468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不少村民感到种田不划算,纷纷弃地撂荒,另择他业。
“耕地撂荒,既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又不利于乡村振兴,我们村干部必须带头流转耕地,让撂荒的土地重新披上绿装!”叶元林的这一提议,得到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一致赞同和支持。
经过调查摸底、座谈讨论、统一思想、协商签约,从2013年开始,叶元林陆续流转村民零散撂荒耕地400多亩种植稻麦。
凭着吃苦耐劳精神加上科学种田,他流转的耕地年亩产稻麦都在2300斤以上,除去机械耕作、农药化肥等成本,年均收入20多万元。
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其他两名村干部也流转了300多亩撂荒零散耕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了使村民们实现共同富裕,他采取了一系列助农增收举措:主动对接县内规模骨干企业,介绍村民到企业务工,增加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将1531亩零散土地,集中流转给专业大户耕种,增加村民流转资金收入,并安排这些村民为专业大户季节性打工以增加收入;培植党群联合体,联合党员群众,建立优良樱桃种植基地130亩,实行收益分成……叶元林还积极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通过洼地治理增值、水面养殖发包、高速绿化流转、集体耕地领种等途径,每年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80多万元。
2019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事迹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

2019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事迹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不知道大家看后有什么感受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时代楷模治沙造林六老汉事迹学习昔日沙赶着人跑,如今人顶着沙进。
38年,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续加入治沙行列,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建成了防风固沙绿色长廊,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21.7万亩,治沙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在八步沙延展。
“六老汉”三代人的坚守,在大漠深处开花结果,当地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沙丘向着村庄跑,每年逼近七八米,压田地,埋庄稼,‘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捋着花白胡须,向记者说起当年的八步沙,张润元脸上云淡风轻。
张润元乃“六老汉”之一。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治沙滩。
他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三代人苦干38年,至今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
1981年,在土门公社当过大队支书或生产队干部的6位农民,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向沙漠挺进。
他们献了自身献子孙,一代接着一代干,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
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我算一个”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
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
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即使政府有补贴,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
政策出台后,应者寥寥。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
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
治沙,算我一个!”漪泉大队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
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积极响应。
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投身治沙造林。
我们一起共同富裕杜桥凝聚乡贤力量助力共同富裕

我们一起共同富裕 | 杜桥:凝聚乡贤力量助力共同富裕我们一起共同富裕 | 杜桥:凝聚乡贤力量助力共同富裕临海发布今天日前,临海市杜桥镇乡贤会和十八浒村“结亲”了。
十八浒村集体经济薄弱,这次“结亲”后,新乡贤不仅带头解决村庄路面硬化、排污管道铺设等难题,还为村集体经济中长期发展建言献策。
在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道路上,双方将共同奋斗。
“有资金、有项目,也有了致富‘领路人’,只要踏实肯干,我们一定能带着村民过上好日子。
”十八浒村村干部有了发展底气。
今年,杜桥镇立足大统战思维,不断壮大“杜桥乡贤朋友圈”,吸引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人才回乡,让新乡贤成为该镇共同富裕的“新动能”。
挑梁带富展贤能绿树掩映、溪水潺潺,周石岙村百亩桃园硕果累累。
“我们村从脏乱差到如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靠周书记带着我们大家伙干。
”村民口中说的周书记,是周石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足兴。
2013年11月,周足兴放下小有成就的自家生意,进入村“两委”班子担任书记一职。
5年时间,他带领村干部完成溪流改造、良田改造,修建农桥8座、拦水坝12座,完成溪流砌石工程、公园美化亮化绿化工程,还建起了一处3700平方米的村民休闲活动场所……周石岙村变身“世外桃源”。
在完成美丽乡村蝶变后,周足兴的目标要带着全村致富。
2018年,他带领村民成立临海市丰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民可以每股一元购买原始股,也可以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每人1000股。
周足兴自己先出资50多万元,谋划开发民宿民居、度假村落、休闲烧烤园、赖尿园水库、桃园景观、农业采摘点等乡村旅游项目。
村民有80%以上入股,正一步步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翻番的目标。
为了让更多新乡贤在乡村发展中挑大梁,杜桥镇18名品行好、能力强、威望高、能担当的新乡贤当选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像周足兴一样“一肩挑”的有14名。
岸头村新乡贤李中平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迫切想要改变家乡的现状。
一年时间,岸头村全村道路硬化率100%,硬化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还开山建成省五星级文化礼堂。
带领少数民族共同致富

带领少数民族共同致富
钟小毛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03(000)011
【摘要】浙江省民宗委把贯彻国家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带领少数民族共同致富,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在鼓励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面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全省18个民族乡镇人均收入从1992年的462元,增加到2001年的1881元。
18个民族乡(镇)全部实现了“四通”。
【总页数】1页(P59)
【作者】钟小毛
【作者单位】浙江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55
【相关文献】
1.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带领百姓共同致富——西安世外蜜源养蜂农民专业合作致力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苦瓜大王\"\r——记云南省新平县曼勒苦瓜专业技术协会会长杨文昌
3.叶建华:带领贫困乡亲共同致富
4.周亚玲: 带领各族乡亲共同致富的"西番莲公主"
5.周金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贴心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心捐助社会 共建美丽乡村

同心捐助社会共建美丽乡村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和省市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指示精神,积极响应中共大方县委“爱心捐助建设美丽乡村”号召,近日,中共大方县委宣传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美丽乡村建设”捐助仪式。
捐助前,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江波作动员讲话,他说,建设美丽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也是我们全体大方人的中国梦。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用满腔热忱参与到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队伍中去,用爱心,用智慧把我们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捐助仪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贵州省道德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家德为表示对家乡“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爱和支持,现场捐助1万元。
响水慈善人物及事迹100字

响水慈善人物及事迹100字响水周仁甫:莫道桑榆晚乐善付年年。
2020年2月22日,96岁的周仁甫老人捐献战“疫”爱心款一共10500元,老人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他在家亲笔写的“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八个字展示给大家看。
一幕暖心的画面让响水县红十字会会议室墙上悬挂的“爱献伟大新时代,德润美丽新响水”十四个大字更加熠熠生辉。
周仁甫老人出生于1925年,是响水县张集中心社区华余村人,成长在一个革命家庭。
1940年投身革命,参加八路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从部队转业后,曾在响水县、射阳县的乡镇、机关、企业、学校等多个单位任职。
1981年离休后,他初心不改、使命不忘,继续把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江苏省道德模范”“盐城市道德模范”“盐城市‘四好’离休干部和先进个人”等称号。
一善之功不为难,难于不懈付年年。
一直以来,作为响水县红十字会最年长志愿者,周仁甫老人致力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禁毒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无偿献血等活动。
周仁甫老人自己的生活清淡简朴,不舍得多花一分钱,但对社会、对他人十分慷慨。
近30年来,他先后捐出30多万元用于灾区重建、助学济困、修路铺桥等。
在他的感召下,一股新时代的文明之风迅速吹遍盐阜大地。
2020年1月18日,响水县委授予周仁甫同志响水县“时代先锋”称号,并在全县广泛开展向周仁甫同志学习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英勇奋战、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担当作为、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
“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周仁甫老人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中追求着、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传递给社会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立场、信念和本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阳伟:热心公益回报社会带领中沙村民共同致富
敖盛良报道
口播导语:盘县红果镇中沙村的银河煤矿,不仅解决了村里500多农民的就业,而且脚踏实地的为当地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从办矿至今10多年来,银河煤矿从未发生过一起矿群矛盾,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各级的殊荣。
这一良好业绩的取得,是银河煤矿董事长、红果镇中沙村村主任周阳伟致富不忘家乡父老,扶危济困,回报社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生动诠释和具体体现。
解说:这几天,红果镇中沙村的广大村民们正抓紧农闲时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忙着在荒山上种植核桃树苗,山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这是今年10月中旬周阳伟自费带领全村村组干部到云南考察核桃产业后,解决村民的长远生计问题,探寻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子而启动实施的发展项目,也是周阳伟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带领群众共同发展致富的一个缩影。
在银河煤矿生产发展的同时,周阳伟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
当初,正是怀着“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他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办实业的道路。
特别是2003年,当周阳伟高票当选红果镇中沙村村主任以后,身为一名党员,一个致富带头人,他深感责任重大,报效家乡父老的愿望更加迫切。
周阳伟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倾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当地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在矿区过境公路维护维修、沙
红公路油路改造、乡村公路修建等交通基础设施上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捐资18万元帮助上沙村硬化道路,投资42万元安装上沙村道路照明灯等,极大地改善了矿区和附近农村的交通条件。
同时,在支持地方教育事业、捐资助学、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社会公益事业上,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周阳伟坚持“以安全促和谐,以发展构和谐,以爱心筑和谐”的企业价值文化理念,扶贫帮困,回报社会。
多年来,在发展壮大煤矿的同时,他把回报社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每年都开展“送关怀、献爱心”活动,为当地老、弱、病、残的贫困村民、五保、孤寡老人和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捐赠棉被、衣物、钱财等,并从昆明、兴义等地请来文艺演出团体到矿演出,让村民们也能和城里人一样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节目,感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
同时,还免费带领全村的老年人到全国各地观光旅游。
据不完全统计,银河煤矿投入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和回报社会的资金已达1000万元以上。
周阳伟总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让人敬佩的好人。
他心系群众、热心公益的举动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他被推选为第九、十届盘县人大常委会常委,当选贵州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同时,也深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同期声盘县红果镇中沙村村民聂小爱周老板是我们中沙村的好心
人,他当个煤老板对我们这些老年人又爱又好,我们都感谢他。
周老板搞这个副业也对我们下辈子孙有好处。
】
【村民聂贵成(他)对人民又保护又爱护,经济的发展又支援。
我们老百姓也想他爱他,主要是他爱老百姓想老百姓,他对老百姓相当地好,我们老百姓人大人小都要感谢他。
】
【村民刘小林这个老板在我们这个村对于老的年轻的就业问题他做了不少的好事。
每年各家各户做大事小事通通周老板平均每家都给几箩煤炭,来办好事情。
近来这十多年周老板对老百姓做的好事太多了确实我们数也数不清,确实做了不少的好事。
他的为人我们现阶段认为他的好心我们整个人民群众都没什么说的,做这些好事人民群众全部是拥护他的。
】
对于中沙村的未来发展,周阳伟信心十足。
【同期声周阳伟作为一名来自最基层的党代表,我将进一步发挥好“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作用,率先垂范,模范带头,发展企业解决农村劳动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