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雁
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于洪彬)

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于洪彬同志事迹于洪彬是四合乡合胜村的农民党员,现年48岁。
他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骨子里却有一种拼劲,他克服了层层困难走上了富裕之路。
调整种植结构,走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的路子。
1996年,他仅有耕地30多亩,一年收入仅能维持生计;1997年,他承包了500亩耕地,年纯收入60000元。
在他看来,既搭功又费力,到头来还是小打小闹。
面对农村靠天知饭的残酷状况,于洪彬又陷入深深思索,如何依靠现有土地脱掉贫穷的帽子。
于是他改变广种薄收思想,向科技要效益。
经常利用冬季农闲广泛涉猎搜集农技信息。
穷则思变,是无耐的选择,一次偶然听中央广播电台的农村节目,谈到土地连片种植,用科技提高土地收成的节目后,他眼前一亮,心里豁然开朗,一条致富思路渐渐明晰起来,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况且合胜村里土地多的是。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他想到了依靠精选良种来改善种植技术。
曾多次到县农技部门咨询,选购了优质高产的黄豆种,一次播入,采取小垅密植技术,这一年全家人按技术要领,精心侍弄,在忙不过来雇人时家人一定要在场跟住把住技术关,功夫不负有心人,转眼到了秋天,他收获了20万斤黄豆,望着金灿灿的豆子,全家人脸上挂满了笑容,当年他还清了贷款,日子一下富裕了。
发展畜牧业,走畜牧与种植良性互动的路子。
2004年,他投资14万元购买了纯种优质奶牛12头。
这对于他来说是个新的开始,为了养好牛,他购买了专业书籍,认真学习饲养技术,并经常到养殖户和畜牧技术人员家请教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饲养技术和管理水平,他家的奶牛规模逐渐扩大了,可于洪彬又开始琢磨了,在奶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
为此他三下双城,四去克山学习和取经。
前后得出关键在“选好牛、科学养、管理好”。
按照这个方向干,很快效益提高了。
他家每头牛的纯效益都在3500元以上。
脑筋活络的他,不但养牛,而且还养猪、禽类,现在他家的鸡鸭有多少,连自己都数不胜数。
时代楷模黄文秀同志个人先进事迹学习材料900字范文

时代楷模黄文秀同志个人先进事迹学习材料900字范文1989年出生在广西百色的黄文秀,2023年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成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
2023年3月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2023年6月17日凌晨,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从百色市通往乐业县的山路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没,黄文秀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她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3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曾有村民问过黄文秀:“你是大城市的研究生,怎么会想要来这么偏远的农村工作呢”黄文秀说,“百色是我的家乡,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驻村期间,黄文秀总是在奔波。
百坭村村民居住分散,刚来到这里时,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她收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了运动服,逐一走访全村贫困户,绘制了“贫困户分布图”。
每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她都一一标注在笔记本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黄文秀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带领百坭村村民种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
经过努力,全村种植砂糖橘面积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
为打开市场销路,她还多次组织大家学习电商知识,建立了百坭村电商服务站。
驻村一年多,黄文秀带领百坭村88户418人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增收6.38万元。
百坭村还获得了2023年度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
“过去我们靠天吃饭,种养也是小打小闹。
文秀书记来后,引进了农业技术,找准了销路,大家的信心足了。
”村民班统茂在黄文秀悉心的指导和带领下,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同时,在黄文秀精神的感召下,班统茂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兰陵孙景芝(1)

做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苍山兰陵镇东横沟崖村支部书记孙景芝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我来自苍山县兰陵镇东横沟涯村,我的名字叫孙景芝,是我们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作为工作在党的最基层一名普通干部,今天能成为培训班的一名学生,在这里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下面我结合村实际情况,就“如何当好一名村支书”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当好新时期的村支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抓经济促发展,带动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1、要心系全村,着眼全村。
村支书作为当家人脑子里应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哪些应该重点发展,哪些是群众想的,哪些应进行统筹规划,都应心中有数。
当干部,就要理清思路、正确引导,就要想着让群众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2.带领全村共同致富。
村支书是群众发展致富的领头雁,肩负着发展经济强村富民的重要职责。
我从本村实际出发,从本村资源和经济条件上找优势、选路子、挖潜力,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正确引导,增加村民收入。
我村是位于苍山最西南部,西邻枣庄,南邻江苏,村前有郯薛公路,交通极为便利。
当地有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发展致富的有利条件。
我便鼓励懂驾驶技术的中青年搞蔬菜运输和客运;帮助擅长加工懂管理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民从事水泥管、电线杆加工制造,组织一部分中老年村民从事加工扫帚、笤帚;带领懂种植养殖的村民搞蔬菜种植和生猪、肉鸡和水貂的养殖。
我村现在从事货运车辆到达30多辆,发启东、南通、无锡、丹阳等南方城市的客车达十余辆。
村运输业年收入达上千万。
现我村民营企业华讯电线杆厂和兰陵水泥管厂远销江苏、枣庄、临沂等地。
水泥制品企业年收入近500万。
笤帚、扫帚和蒜米加工业年收入达到100多万;现我村已筹建种植养殖基地一处占地60余亩,从事生猪养殖10户,棚菜种植30户,水貂养殖10户。
种植养殖年收入达到300多万。
二、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村级组织管理建设1、加强村委组织管理。
要发展经济就要提升村委组织管理水平,为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开展四个培养活动加强村党组织建设

开展四个培养活动加强村党组织建设—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开展四个培养活动加强村党组织建设
为了有效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广西北海市委在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了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农村致富能手中培养发展党员、在党员致富能手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在党员村干部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的“四个培养”做法,充分发挥了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
一、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增强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北海市各级党组织着重把增强党员素质、提高党员致富能力放到突出位置来抓,教育党员不仅要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还必须掌握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做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为群众树立致富榜样。
市、县(区)、乡镇及村分别制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规划,建立以市、县(区)、乡镇党校和村党员活动室为主体,农科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基地,农业科技院校为依托的培训体系,对农村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举办党员致富能手培训班,开展“科技种养大王”、“科技种养能手”评选活动,创办农村党员和干部实践锻炼基地、科普示范基地,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技术交流和培训。
建立帮扶制度,要求乡镇班子成员、村干部和党员中的致富能手,每人联系
第1 页。
致富领头雁 群众贴心人——记济宁市人大代表、泗水县南陈家庄村

做新农村建 设的带头人
作 为村 党 支 部书 记 , 夏理 芳在 带 领群 众 发家 致 富的 同时 , 大 力 推 进社 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 。多年 来 , 夏理 芳 带领 全村 干 部群 众 , 累
做人 民群众 的代言人
“ 这座 跨泗 河 大 桥 , 我们盼了十几年, 终 于 建成 了 。要 不 是夏 计 投 入资 金 6 0 0多万 元 , 治理 流 经全 村 的金 线 河 , 修 建 桥 梁 5座 , 理 芳 代表 的 积 极呼 吁 , 这座 桥 还 不知 到 什么 时候 能 建 呢” 。这 是泗 垒砌 护 岸 4 0 0 0米 , 截潜 4处 , 造地 1 5 O亩 ; 投资 1 5 0万元 实施 “ 户 水 县 星村 镇群 众在 看 到跨 泗河 大桥 建成 后 的真 情表 达 。
律法 规 作 为争 做 优秀 代 表 、 履行 代 表职 责 的基 本 要求 , 同时积 极 向
亩, 盛果期 8 0 0亩 , 年 产 有 机 黄 金梨 3 2 0 0吨 , 年产 值 3 0 0 0万 种植项 目, 实行合作社统一 供种 、 统 一配发专用肥料 、 统群 众 发 展大 西 洋 订 单 土 豆 当 选 人大 代表 以来 , 夏理 芳 始 终把 学 习党 的 方针 政 策 、 有 关 法 元 。 依 托 种 植 合 作 社 ,
2 0 1 4年 , 夏 理 芳 又 发 动 群 众 进 行 新 型 农 村 社 区建 设 , 通 过
泗 河大 桥的 建 议 》 , 并 积 极 协 调 有 关单 位 做 好 建 议的 落 实 , 终 于 在 召 开 党 员 干 部 会 议 、 村 民代表会议、 村 民大会 , 层 层 宣 传 相 关 政
基层领导
Ba e  ̄l C IEVEL IEADERS
周伟先进事迹材料

引先进科技创致富之路---- 记带动村民种桃致富能手邹伟的事迹材料邹伟,26岁,五德镇小鸡公村人。
2004年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读完高中后便继承祖业开始种地,因耕地只有3.2亩,位置偏,产量低,全家7口人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
从回家的哪天起,立志改变家庭经济负担、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便成了他的奋斗目标。
创业初期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知道如何创业,通过镇领导请专家来五德培训种植技术后,他看准了发展种植这条致富之路。
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他下决心依靠科技种植,2008年,他贷款2万多元种植了1500棵水蜜桃,经过6年的努力,现年纯收入近25万元。
2011年,通过网络查寻,由政府组织派出周伟、徐明强等人外出考察,学习中发现水蜜桃适宜在当地广坪潮一带种植,考察回来后,他便在团结村的广坪潮发动村民种植了500亩的水蜜桃试验地,现已初见成效,村民们年均纯收入达4万元。
邹伟同志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邹伟用自己的热血和辛勤汗水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奏响了一曲动人的致富之歌。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三十多户农民大力发展种植业,他也从一位贫穷的普通农民人一跃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他6年来的埋头苦干。
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搞好种植管理,晚上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同时他四处拜师学艺,订阅了10多种植技术书,并通过报纸、杂志、上网等各种途径了解最新的资讯。
每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他必到场向农技员咨询科技信息,较全面掌握了种植水蜜桃的科技知识。
就这样,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勤于服务,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
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周伟同志并未就此满足,因为他有自己的创业理念“光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因此,他将学到知识结合自己经验,摸索出一套简便易学的技术,在田边,在村委会、在家里举办培训班向其他村民传授科技知识、种植各种常见病防治技术,向村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爱国爱党观念,教育村民加强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靠自己的双手,科学种田,科学种植,依靠科技致富。
带民致富的领头雁

带民致富的领头雁——记侯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周中虎同志先进事迹往日,提起侯家庄村,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村民思想守旧,经济萧条不振,低矮的房屋错落不一、参差不齐,一片涣散。
如今,走进侯家庄村,举目望去,田野里绿树成荫,枝头上果实累累,村内房屋排列整齐有序,巷道卫生干净整洁,一片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起这其中的原因,村民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多亏了我们的周书记”!是呀,村民们不会忘记,带领他们走上致富道路的村党支部书记——周中虎。
踏破“铁鞋”终有路侯家庄村共有131户,540口人,耕地面积1920亩。
98年时,村集体收入不过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仅过千元大关,当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时,也荡涤着侯家庄村人封闭已久渴望致富的心,可侯家庄村小康之路在哪里?致富之路在何方?作为常年在外、思想解放、见识教广的周中虎,早就看到发展苹果是一项适合本地的新型产业。
但由于村民思想守旧,接受新事物较慢,对调整产业结构存在极大顾虑,仍在进行小麦大田耕作,一年下来经济收入微不足道,仅能解决温饱问题。
还不愿意栽植果树,发展经济。
身为党支部书记的周中虎,倍感肩上担子的份量,时常面对家乡的田野发呆。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天意的巧合,适时恰逢全县大上苹果面积之机,他顿时灵机一动,到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了,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他连夜组织召开两委会议、党员大会,征求大家的意见,谈他的设想,要想富,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种麦为种果树。
于是,当晚以苹果生产为主的侯家庄村经济发展思路确定了,并制定出完善的年度实施规划,他当即组织党员、干部推行联户带帮制度,积极作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首先自己行动,将自己的10亩良田在麦收后,及时栽植苹果树,并动员亲朋好友大力栽植。
同时,对有困难的群众在栽植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进行无偿劳动。
最终,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当年,侯家庄村率先在全镇实现消灭原面空板地,一举栽植果树1840亩,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024年领头雁培训心得体会样本(二篇)

2024年领头雁培训心得体会样本在三天的学习时间内,聆听了多位专家和教授的精彩演讲,课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
虽然学习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针对本村工作实际,本人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一要做个好落实政策的明白人。
党在农村的每一项方针政策,都涉及每家每户,与群众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
比如农村低保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粮食直补政策、危房改造政策等等。
这些政策能否在村里落实,主要靠村两委一班人,关键是看支部书记。
政策落实得好,党支部在村民中就有威望;执行不好,群众就不满意,就会戳我们的脊梁骨,就会给党的形象抹黑。
所以作为村支部书记头脑一定要清醒,绝不能犯迷糊。
首先自己明白政策,要认真参加会议,努力学习各项文件、法规,并切实执行好政策,将上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二要做个富民强村的领路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
村级____换届是三年一次,____届管三年。
如果抱定造福老少爷们的信心和决心,三年时间足够干一番事业;如果抱着混日子的想法,三年时间一晃就会过去。
作为村支部书记,富民强村是第一位的职责,要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致富,在富民中实现强村。
近年来,我村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培育支柱产业。
一是立足土地广阔,沙壤土质适宜种植经济林的实际,大力培育经济林产业。
建设经济林____亩,做到当年建设当年规划,预计____年胜果期每年每亩收入可达____元。
二是立足地处城郊,农民出售蔬菜便利的优势,大力培育黄花菜、精细菜为主的蔬菜产业。
经过不断引导和干部党员试验示范,全村已发展黄花____亩,精细蔬菜____亩,亩收入达____元以上。
三是采取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回____,集中起来连片开发日光温室园区,规划建设日光温室____栋,目前已建成____栋。
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协调农业、信贷部门解决水、电及资金问题,并为农民负担一个季度的利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雁
—记辽西街吉兴村党支部书记赵品清赵品清,双辽市辽西街吉兴村党支部书记,全国百名优秀基层干部时代奖章获得者,省、市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是吉兴村养牛路上的带头人,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吉兴村,这个678户,2680口人的市郊村,过去曾经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蒲包,种地靠借款,烧柴靠树梢”的贫困村。
改革开放以来,赵品清带领吉兴村,充分利用地域环境优势,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变文明,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全部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五保户全部集体供养。
1988年,在他领导下的吉兴村,多次被双辽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经济强村、”“小康示范村”,被四平市委评为“五好村党支部”,被吉林省委、省政府评为“精神文明示范村”。
现在,全村经济收入达到5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全村拥有固定资产380余万元,流动资金200余万元。
吉兴村通过富裕,达到了农村城市化以后,赵品清带领党支部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已经彻底脱贫致富的吉兴村人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型农民。
在市委、市政府以及辽西街兴业富民的大政方针指导下,根据吉兴村是典
型的城中村优势,他与村两委班子达成了共识,制订了“稳定发展、兴牧增收,办企强村”的长远发展规划,争取全村在“十一五”末全部实现小康。
一是兴农。
位于城市市郊的吉兴村,随着城市建设逐渐扩大和电厂的安家落户,已经“村中有市,市中有村;村围电厂,电厂傍村”,如何保护好吉兴村的命根子,是村党支部必须坚持的重要课题。
多年来,不论城市建设规划怎样扩大,他始终坚持在册耕地保护面积,科学种田,要求农户保证春耕科技投入,投肥必须满粪化,达到每公顷耕地施农家肥40吨以上,村民何凤山,今年7公顷玉米,因为科技种田,农肥养地,今年的产量能达到21万斤,这回老何可是实实惠惠地赚了一把。
所以,多年来,尽管连年干旱,因为肥多、井多、喷灌多等,吉兴村的粮食产量一直名列全市前茅。
二是兴菜。
依据临近市区的区域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制定优惠政策,为30余户农民建起了40多万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和温室,为了能让农民的蔬菜种植达到产销一条龙,赵品清带领吉兴村在电厂附近的“不夜城”建起了一幢7000多平方米的农贸菜市场,仅此一项,全村平均每年可以收入100多万元,同时还丰富了城市菜篮子。
三是兴牧。
吉兴村虽然临近市郊,但是草资源丰富,在幅员面积1083公顷当中,草原面积多达300多公顷。
让全
村人都富起来,这是赵品清的心愿,带领群众致富,这正是赵品清的刻意追求。
赵品清针对吉兴村的优势,决心把养牛作为富村裕民的突破口,开始大家没有养牛经验,都采取观望的态度,为了说服大家,1991年,赵品清一下子投资5万元,从内蒙古购进80多头架子牛,他从11月买进架子牛,经过4个月上槽喂养,就出栏。
当时一头牛买进价每斤6元左右,育肥后每斤卖7元左右,这一项就可以纯挣200元,按每天增重1今,四个月可增120斤。
一头牛能卖1100元,刨去600元费用,一头牛纯增值500元。
赵品清带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率先进行养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为了帮扶贫困户,村里还组建了黄牛饲养联合体,规定“两先一免”,凡是养牛户,可以优先提供贷款、优先划分草原,免除义务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产销衔接问题,他与长春皓月集团建立了长期收购关系,在沈阳市区自办了一个屠宰厂,现在,吉兴村养牛已达到9800头,羊12000只,鹅10000只,猪4000头,全村养殖业收入可达210万元。
人均纯收入增收2000元。
四是兴商。
利用电厂占地所给资金,赵品清与村两委班子进行协商,1991年集体投资110万元在长通路北侧建起了一座16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先后办起了招待所、饭店、歌舞厅、卫生所、还在楼外建起了粮米加工厂、农机具修理厂,汽车修理厂,以上各项每年可使村集体收入40万元以
上。
2006年又投入50万元建了500平方米的村办公和卫生所大楼。
赵品清还带领村党支部其他人帮助村民们出主意、想办法、上项目,寻找赚钱门路,使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发挥,村里村外,饭店、酒店、服装、理发、运输、建筑、贸易等一大批行业星罗棋布,带动就业700余人。
五是兴路。
年过六旬的赵品清说:“新农村建设是党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是符合当前农村发展的”他带领吉兴村首先改变农民群众住宅条件入手,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建了“北京平”砖房,在解决了居住条件后,又把眼光瞄在了村屯基础设施建设上,变村村通为屯屯通,2006年投资200万元。
建了一条长54米,宽5米的硬面(油漆)路。
使屯与市中心沟通之路更顺通了。
六是兴教。
人们追求的不仅是充裕的物质生活,也有高雅的精神生活。
集体经济壮大了,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与此同时,赵品清想到只有使全体村民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才能造就一代新型的社会主义农民。
赵品清投资40万元用于小康村建设,购买了摄像机,录音机、电视机,组合音响等,建立了村文化室。
全村85%的农民挂上了“十星级文明家庭”牌匾,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形成了村风,学科学讲文明,形成了吉兴村人的共识,真正实现了两个文明一起抓。
只有走过漫漫冬季,才能迎来一个冰雪消融,万花争艳
的明媚之春,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
在赵品清的带领下,吉兴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一排欣欣向荣的景象。
用街道主任朱立说:“吉兴村富裕进步,二十余年无上访,多年无重大民事、刑事案件发生的重要一条,就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赵品清创业年逾花甲风范不减当年,他立志要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带领全体村民早日把吉兴建成文明、法制、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辽西街道办事处
2008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