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合理配伍应用

合集下载

大黄的用法范文

大黄的用法范文

大黄的用法范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蓼科大黄属。

大黄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大黄可用于治疗便秘、消炎止痛、通过调整气血来治疗病症等。

在中医药中,大黄常用于清热泻火、引导药性下行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黄的用法。

1.煎汤服用:将大黄切碎或研磨成粉末,加水煎煮约20-30分钟,去渣后分成若干剂,每剂10-15克,可口服。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便秘、痈肿疮疖等病症。

2.煮汁饮用:将大黄切碎后加水煮沸,再用文火煮20-30分钟,滤取药液,去渣后饮用。

每次服用10-30克,每天可分2-3次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肠风、腹痛、寒热劳欲等病症。

3.煎膏外敷:将大黄切碎后加水煎煮,煮至浓稠后加入草莓霜或红花霜,搅拌均匀后放凉,可用于外敷。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痈肿疮疖、湿疹瘙痒等病症。

4.研粉或调成膏剂:将大黄研磨成粉末或调配成膏剂,外用于治疗瘰疬、湿疹等病症。

可每天涂抹一次或数次,根据病情和需要调整使用频率和用量。

5.配伍用药:大黄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起到相互增效的作用。

例如:-大黄与黄连、黄芩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黄疸、胃热呕吐等病症;-大黄与厚朴、枳壳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呕吐等病症;-大黄与大戟、芒硝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淋病、痈肿疮疖等病症。

与其他草药配伍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用药方法,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6.外用艾灸:将大黄研磨成末,将其与艾叶混合,制成大黄艾炷,用于艾灸治疗相关病症。

例如,对于治疗风湿疼痛、关节炎等病症,可在相应穴位上点燃大黄艾炷进行熏灸,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作用。

除了上述常见的使用方法外,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大黄的用法还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属于强烈泻下药物,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体质和医生建议确定使用剂量和方法,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三黄(大黄、黄连、黄芩)的11种用法】...

【三黄(大黄、黄连、黄芩)的11种用法】...

【三黄(大黄、黄连、黄芩)的11种用法】...
【组成】川大黄、川黄连、黄芩(泻心汤)
【主治】心胃火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衄便秘,或三焦积热,目赤口疮,或外科痈肿属于热毒炽盛者。

【临床应用】
一、急性衄血——大黄,黄连,黄芩+茜草
二、肺结核咯血——大黄,黄连,黄芩+茜草,阿胶,小蓟
三、高血压脑病——大黄,黄连,黄芩(急症可用)
四、急性充血性眼病——大黄,黄连,黄芩+生石膏,麻黄
五、舌炎——大黄,黄连,黄芩
六、经行吐衄(倒经)——大黄,黄连,黄芩+怀牛膝,当归
七、湿疮、湿疹——大黄,黄连,黄芩(倍量)
八、充血性头痛——大黄,黄连,黄芩+生石膏
九、急性热痢——大黄,黄连,黄芩+生白芍
十、火毒疮疖——大黄,黄连,黄芩+银花,蝉蜕,赤芍
十一、肝郁化火证——大黄,黄连,黄芩+龙胆草、栀子、柴胡、
滑石。

小议大黄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小议大黄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关键词 :大黄;配伍 ;通便 泻下;泻热破瘀 ;表里双解;清热祛邪
D : 1 . 9 9 j i n 1 0 — 3 4 2 1 . 7 0 8 0l 0 3 6 / . s . 0 5 5 0 . 0 2 0 . 4 S
中图分类号 :R 4 . 29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3 42 1)70 9 —2 0 550 (0 20 —0 80 2 2 大黄 配牡丹皮 . 大黄苦寒, 泻大肠瘀热 内结, 清解热毒;牡丹皮辛寒, 清热
病 症 。笔者现 以功效 为纲, 以大黄 与多种药物 的配伍为 目, 总
肠痈初起 , 少腹疼痛拒按 , 右 时时发热, 自汗恶寒等 证, 如大 方
结如下 。
1 通便泻下 1 1 大黄配 芒硝 .
大 黄 苦 寒 , 涤 通 下 、攻 击 导 滞 ;芒硝 咸 寒 , 坚 散 结 、润 荡 软
面 热 头 昏 、 口舌 生 疮 , 有 便秘 溲 赤 、 谵 语 狂 妄 的上 、 中二 焦 又 火 热 等 证 , 如凉 膈 散 。 方
然大 黄能监制 巴豆辛热之毒 。两药相配力猛效捷, 急下寒积 为 之 峻剂。临床 常用于治疗猝然心腹胀痛, 痛如锥刺, 气急 口噤, 大便 不通之寒积 急证等 , 方如三物备急丸。 2 泻热破瘀

9 ・ 8
Chii e o r a1 F es J u n of I fo m o o T M n r ati n n C
J .2 l Vo1 1 No uI O 2 .9 .7
小议大黄在方剂 中的配伍 应用
任 小 宁
宝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中 医药 学 系 , 陕西 宝 鸡 7 1 1 203
黄牡丹汤 。

大黄十用(医方荟萃)

大黄十用(医方荟萃)

大黄十用(医方荟萃)1、治疗高血压症:大黄能纠正脂质代谢紊乱,降低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使高密度蛋白明显升高。

用法:生大黄研成粉,每日口服3次,每次3克,连服2个月。

2、治疗急性胰腺炎:用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优于西药。

用法:大黄30。

50克,加开水130~200毫升,浸泡20~30分钟,分3次口服,疗程3~5天,大便保持在每天3—5次。

3、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证实,大黄能使血尿素氮和肌苷明显降低,从而起到延缓慢性肾衰的作用。

用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大黄30克水煎,保留灌肠,每日1—2次,每次30~50分钟,10天为1疗程;或大黄60克,加水560毫升,文火煮沸,每日1剂,频服,保持大便呈稀水样。

4、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大黄能改善微循环,具有消炎、止血功能。

用法:大剂量大黄30~40克,幼儿酌减,每月2—3次,水煎服,沸后不超过10分钟。

5、治疗急性肠梗阻:大黄粉冲剂9克,每日2次,一般服药1~3次,即可排气,排便,腹胀,腹痛缓解;胃肠功能恢复。

6、治疗术后肠麻痹:大黄100克;加水100毫升,浸泡后煎煮过滤,待浸液冷至,37摄氏度时进行直肠灌注,保留10~20分钟,每日2~3次。

7、治疗褥疮:生大黄粉、滑石粉各等量混匀;用时先将褥疮洗净拭干,再将药粉撤于褥疮局部,轻者每天1次,重者每天2次。

8、治疗银屑病:以熟大黄6~20克,生大黄3~15克,早晚各煎取药液150毫升左右内服,同时以生、熟大黄各30克,加适量30%乙醇浸泡1周。

去渣取汁100毫升,每日外擦患部1~2次。

9、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大黄(酒炒)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10、治疗带状疤疹:用法:生大黄末20克,雄黄6克,用适量的醋调后外敷,每天换药1次;另用大黄泡服,代茶饮,每天10克。

(郭振东)。

大黄药对(2)——升麻配大黄之方剂介绍

大黄药对(2)——升麻配大黄之方剂介绍

大黄药对(2)——升麻配大黄之方剂介绍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大黄药对小结龙胆草-大黄;黄连-大黄;生地-大黄;大黄-芒硝;大黄-枳实;大黄-栀子;大黄-附子;大黄-石榴皮;大黄-巴豆;牵牛子—大黄;大黄-厚朴;大黄-荆芥;大黄-人参;大黄-肉桂;升麻-大黄;茵陈-大黄;川芎—大黄;丹皮-大黄;赤芍-大黄等等。

升麻配大黄的意义大黄苦寒,气味俱厚,走而不守,荡涤积聚,无所阻碍,抗菌解毒,泻火凉血,逐瘀通经,利胆退黄;升麻体轻升散,升阳散郁,清热解毒,疏风透疹。

大黄以沉降为主,升麻以升散为要。

二药伍用,升降兼备,相反相成,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甚妙。

主治①吐血;②崩漏诸症。

大黄、升麻伍用,善治出血诸症。

治疗清窍出血者,大黄宜酒炒后施用,借酒性之上升,驱瘀热以下。

治吐血(胃出血)者,宜与炒白术伍用。

治便血、尿血、崩漏诸症,升麻宜炒炭施用,以展其升清止血之功。

升麻配大黄的方剂大黄汤《鬼遗》卷三:组成服法:大黄3两,栀子50个,升麻2两,黄芩3两,芒消1两。

上切。

时毒:一男子冬月耳面赤肿,发热口干,脉洪实而便秘,此三阳蕴热症也。

必舍时从症治之,以五利大黄汤一剂便行二次,赤肿稍退,内热稍疏。

又以升麻解毒汤二服,肿消而病愈。

此为用寒远寒之意也。

功能主治痈疽,发背,时毒焮肿赤痛,烦渴便秘,脉实数;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痈无定处,大小便不通。

升麻大黄汤《伤寒总病论》卷三组成服法:升麻3分,木通3分,白蔹3分,黄芩1两,芍药1两,甘草半两,大黄1两半。

上(口父)咀。

水3升,煮2升半,下大黄煮1升半,温温饮1盏。

利下为度。

功效主治:天行后毒气,手足肿痛欲脱,必作痈脓。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主要成分为芦丁、大黄素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产生通便作用。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肠道腔内液体的分泌,从而进一步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和积热等相关疾病。

除了泻药作用外,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大黄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的芦丁和大黄素具有对热毒的清除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减少毒素的累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大黄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等疾病。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肠道菌群、排毒养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方面,大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应用,如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泻火、清热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然而,大黄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腹泻型疾病患者等应慎用大黄。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抗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炎症性肠病、湿热病等疾病。

但使用大黄时需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大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应用探讨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应用探讨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应用探讨[摘要]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分析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大黄的应用,探讨大黄配伍规律的辨证特点和临床使用。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严谨,应用灵活,值得深入发掘和探讨,并且认真继承,充分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大黄;配伍;辨证;应用[中图分类号] r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29-02[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rhubarb; compatibility; dialectical; application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经》谓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1]。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活血袪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凉血止血等功效,临床应用甚为广泛。

《伤寒杂病论》中除去重复外,两书共计有方剂323首,应用大黄的方剂共34首,占总方剂数的10.5%,足见张仲景对大黄非常重视[2]。

本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寻找以大黄为主的药物配伍规律的辨证性和临床使用。

1 大黄与泻下药配伍1.1 配芒硝大黄苦寒,清泻热毒,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

二者相须为用,攻下之力增强,为大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之主药,主治阳明热结腑实证。

症见热盛便秘,腹胀满,口干,舌苔焦起刺,脉沉实有力。

大承气汤中用厚朴、枳实以行气除满,调胃承气汤则佐甘草缓急和中,通便而不伤胃气。

大黄配芒硝临床可治疗急性肠梗阻、慢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痉挛、急性胃胀气、外感高热不退等。

1.2 配甘遂大黄泻热祛瘀,能使瘀血从下而去;甘遂攻逐水饮,性较峻猛。

二药同用,既泻瘀血,又泻水饮。

方如大黄甘遂汤,主治水血相结证,大黄和甘遂用量比例是2∶1;大陷胸汤主治水饮与热邪结聚所致水饮结胸证,大黄和甘遂用量比例近12∶1,症见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

千百年来中医高手治堵要法——大黄的六腑配伍法

千百年来中医高手治堵要法——大黄的六腑配伍法

千百年来中医高手治堵要法——大黄的六腑配伍法电影《绝世高手》主演范伟的海报可以这么说,不善于用大黄者,非高手也。

大黄泄满,推陈出新,去陈垢而安五脏,如戡定战乱以致天下太平,故有“将军”、“川军”之别名。

《神农本草经》云,大黄:苦,寒。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那么,历代中医高手是如何选用大黄的呢?现将我总结的“六腑配伍法”列举如下:1.胆腑不通。

因外感、内伤、劳倦或病后,导致胆腑或胆道不通,如黄疸,胆石症,胆囊炎,肝炎等。

用大黄退黄降浊,利胆通下。

如退黄第一方“茵陈蒿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的“大柴胡汤”。

胆囊炎、胆石症引起腹部疼痛2.小肠不通。

阳明腑实,大便硬而未燥,出现腹胀满,心烦,属热结小肠。

用大黄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如“小承气汤”。

方中用大黄、厚朴、枳实三味同煎。

3.胃腑不通。

阳明燥热与糟粕结于胃腑,以致胃气失和,腑气不降。

用大黄泻热去实,下顺腑气,如“调胃承气汤”。

方中用大黄、炙甘草、芒硝。

注意这里原方是大黄与炙甘草同煎,后入芒硝。

4.大肠不通。

阳明腑实,燥屎內结日久,灼伤津液,腑气不通。

属热结大肠。

用大黄迅速通泻肠中的燥屎。

如“大承气汤”。

注意这里大黄是后下。

不同于小承。

“大黄少煎则泻下力强,多煮则祛瘀力显。

”这是大黄的用法重点,因此我打上引号。

便秘就像被塞的瓶怎么也倒不出来5.膀胱腑不通。

膀胱主水道,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涩痛,后腰处胀痛等。

如淋证——热淋、石淋、血淋。

也就是西医的尿道炎、膀胱炎、尿路结石之类,用大黄通利小便,清热泻火。

如名方“八正散”。

如是说,凡管道陈旧堵塞,瘀浊雍积,大黄最善!下焦湿热——膀胱炎、尿道炎6.血腑不通。

其实《神农本草经》先讲大黄有下瘀血,破癥瘕积聚之效,然后再讲有涤荡肠胃,通利水谷之功。

可见大黄下瘀之力强。

所以历代医家常用大黄来活血化瘀。

在诸多活血化瘀药中,唯有大黄能开瘀血下行通道,化周身瘀血浊阴成黑褐色大便排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 体 痛 楚 , 寒 , 热 , 汗 等 表 证 , 苔 薄 白 , 浮或 浮 紧 , 恶 发 无 舌 脉 治 法疏 风 散 寒 , 肺 上 咳 , 宣 三拗 汤 , 嗽 散 加 减 ; 热 犯 肺 表 止 风 现 为 咳 嗽频 剧 , 粗 或 咳 声 嗄 哑 , 燥 咽 痛 , 气 喉 咯痰 不 爽 , 黏 痰
大黄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广泛 , 只要 能 正 确 辨 证 , 理 合 配 伍 , 是 少 量 应 用 也 能起 到事 半 功倍 的效 果 。 既
( 稿 日期 : O 1O — 7 收 2 l一51)
作者简介 : 陈娥 , ,9 1 5月 生 , 师 , 北 医药 学 院 附 女 18 年 药 湖
均 应 及 时 达 邪 外 出 。 内伤 咳 嗽 多 属 邪 实 与正 虚 并 见 。 病 理
因 素 主 要 为 “ ” “ ” 痰 可 郁 而 化 火 , 可炼 液成 痰 , 痰 与 火 。 火 痰 有寒 热 之 别 , 有 虚 实 之 分 。 它 脏 及 肺 者 , 往 由实 致 虚 , 火 往
于重 症胰 腺 炎 患 者 胃肠 功 能 恢 复 。通 过 对 比观 察 发 现 采 用 大 黄 、 硝 灌 胃辅 助 治 疗 重 症 胰 腺 炎 比传 统 西 医 治 疗 的 患 芒 者腹 痛缓 解 时 间 、 气 排 便 时 间大 大缩 短 。 配 以 附 子 , 温 排 可
脘 腹 胀 痛 、 欲 下 降 等 症 。 配 赤 芍 、 皮 、 仁 等 。 可 活 血 食 丹 桃 祛 瘀 , 于 血 瘀 经 闭 、 伤 瘀 血 或 肠 痈 初 起 等 症 。用 本 品 少 用 损 量 , 以 乌 贼 骨 , 可 清 热 而 制 酸 , 胃酸 泛 酸 、 部 灼 热 等 配 又 治 脘
中 排 泄 , 小 便 、 液 可 以 出现 黄 色 。此 外 , 乳 期 妇 女 服 故 汗 哺 用后 , 婴儿 吮 吸 乳 汁 后 , 引 起 腹 泻 , 此 授 乳 妇 女 不 宜 服 可 因
用 。由 于 本 品 又 能 活 血 行 瘀 , 妇 女 胎 前 产 后 及 月 经 期 间 故
( 稿 日期 : O 1O —5 收 2 1 一8 1 )
咳嗽 的辨 证 , 当 区 别 外 感 与 内伤 , 疗 应 分 清 邪 正 虚 首 治 实 。外 感 咳嗽 多 是 新 病 , 病 急 , 起 病程 短 , 伴 肺 卫 表 证 , 常 属 于邪 实 , 以祛 邪 利 肺 。 内 伤 咳 嗽 多 为 久 病 , 反 复 发 作 , 治 常 病 程 长 , 伴 见 它 脏 形 证 , 属邪 实 正 虚 , 当祛 邪 止 咳 , 可 多 治 扶
医 医 院 。 43 0 0 40
中 药大 黄 的 合理 配伍 应 用
湖北 医 药 学 院 附属 人 民 医院 ( 4 0 0 陈 娥 420) 何 梅
大黄是蓼科植 物大黄 、 用 大黄 、 古特 大黄 的根茎 , 药 唐 是 一 味 泻 火 、 血行 瘀 的 药 , 用 少 量 , 有 健 胃作 用 , 随 破 使 又 可 配伍 的 不 同而 发 挥 它 的所 长 。大 黄 与 苏 打 配伍 制成 大 黄 苏 打 片 , 健 胃、 进 食 欲 、 助 消 化 等 有 协 同 作 用 。大 黄 与 对 增 帮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合用 , 治疗 急 性 病 毒 性 肝 炎 , 论 不 治 愈 率 和 治 愈 天 数 都 比一 般 保 肝 治 疗 为优 。 如 配 以芒 硝 , 攻 下 破 积 ; 床 上 大 黄 与芒 硝配 伍 多 用 可 临
正补虚 , 本兼顾 , 清虚实主次处理。 标 分
外 感 咳嗽 分 为 风 寒 、 热 、 燥 。 风寒 袭 肺 表 现 为 咳 嗽 风 风 声重 , 急 , 痒 , 痰稀 薄色 白, 伴鼻 塞 , 清涕 , 痛 , 气 咽 咳 常 流 头
作 者 简介 : 台海 宝 , ,9 2年 9月 生 , 治 医师 , 沃 县 中 男 16 主 曲
脾 肺 虚 , 不 化 津 , 易 生 痰 。 肺 脏 自病 , 因 虚 致 实 。如 : 气 更 多
黄 , 赤身热 , 红苔黄腻 , 滑 数 , 法清热 化痰肃 肺 , 面 舌 脉 治 清
金化痰汤加减 ; 火 犯肺咳 嗽表现为 咳逆阵作 , 时面赤 , 肝 咳 咽 干 , 胁 胀 痛 , 时 引 痛 , 干 苦 , 状 可 随 情 绪 波 动 增 胸 咳 口 症
三子养亲汤加减 ; 热郁肺 表现为 咳嗽痰多 , 质 黏厚 , 痰 痰 稠
失 调 , 从 口鼻 或 皮 毛 而 入 , 景 岳 云 :六 气 皆 令 人 咳 , 邪 张 “ 风 寒 为 主 。故 外 邪 以风 邪 挟 寒 者 为多 。 内伤 致 咳 总 由脏 腑 功 ” 能 失 调 , 邪 干 肺 所 致 。可 分 其 他 脏 腑 病 变 涉 及 于 肺 和 肺 内 脏 自病 两 端 。它 脏 及 肺 可 因 肝 郁 化 火 ; 烟 好 酒 , 灼 肺 嗜 熏 胃 ; 食 不 当 , 失 健 运 , 浊 内生 。肺 脏 自病 者 常 有 肺 系 饮 脾 痰 多种疾病迁延不愈 , 脏 虚弱 , 肺 阴伤 气 耗 而 成 。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 , 论 风寒 、 热 , 及化 燥 、 痰 , 无 风 以 成
山 西 医 药杂 志 2 1 0 1年 1 1月 第 4 O卷 第 1 1期 下 半 月 S a x Me , vmbr2 1 , 14 , . 1teS cn hn i dJ No e e 0 1 Vo. 0 No 1 h eo d
Hale Waihona Puke 也 就 是 说 咳 嗽 的 病 因有 外 感 、 内伤 两 大 类 。 外 感 咳 嗽
减 , 苔薄黄少津 , 象 弦数 , 法清肺平 肝 , 气 降火 , 舌 脉 治 顺 加 减 泻 白 散合 黛 蛤 散 化 裁 ; 阴 亏耗 咳嗽 表 现 为 干 咳 , 肺 咳声 短 促 , 少黏 白, 痰中挟血 , 声音 逐渐 嘶哑 , 痰 或 或 口干 咽 燥 , 加 上 阴 虚 症状 , 法 滋 阴润 肺 , 咳化 痰 , 参 麦 冬 汤 加 减 。 治 止 沙 总 之 , 代 中 医临 证 咳嗽 时 , 须在 辨 病 的基 础 上 辨 证 现 必 施 治 , 方 用 药 , 证 患者 得 到及 时 、 确 治 疗 。 处 保 准
肺 阴 不 足 每 致 阴 虚 火 炎 , 津 为痰 , 失 濡 润 , 逆 作 咳 , 灼 肺 气 或 肺 气 亏 虚 , 降 无 权 , 不 化 津 , 聚 成 痰 , 逆 于 上 , 起 肃 气 津 气 引
咳嗽 。外感 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 , 为因果 , 互
久 延 则 邪 实转 为 正 虚 , 虚 卫 外 不 强 , 易 外 感 。 正 更
也 必 须 慎 用 。本 品 生 用 泻 下 力 较 猛 ; 用 泻 下 力 较 缓 , 清 制 能 化 湿 热 ; 洗 后 可 增 强活 血行 瘀 的 功效 。 酒
阳 降 浊 ; 床 上 多 用 于 2型糖 尿 病 功能 性 便 秘 。 配 以 茵 陈 , 临 可清 热化 湿 。临 床 上 用 于 脾 胃湿 热 型 痤 疮 , 可 利 胆 退 黄 , 亦 大 黄 治疗 黄 疸 既 长 于 泄 热 通 便 , 湿 热 下 行 . 可 活 血 化 导 , 又 瘀, 以除 瘀 热 , 有 利 胆 、 尿 作 用 。茵 陈 善 利 湿 热 从 小 便 且 利 而 出 , 治 黄 疸 之 要 药 , 者 互 补 协 调 使 淤 积 的 湿 热 、 热 是 二 瘀 从 二 便 解 出 , 黄 疸 自愈 。配 以黄 芩 、 连 等 , 泻 火 凉 血 。 则 黄 可 配 以黄 连 、 榔 等 , 清 热 导 滞 , 于 湿 热 下 痢 、 急 后 重 。 槟 可 用 里 临 床 多 用 于乳 食 内 积 , 滞 化 热 兼 外 感 风 热 。 能 明 显 改 善 久
分为六淫外邪侵袭肺 系 ; 内伤 咳嗽 分 为 脏 腑 功能 失 调 , 内邪 干 肺 。无 论 邪 从 外 人 , 自内 而 发 , 可 引 起 肺 失 宣 肃 , 或 均 肺
气 上 逆 作 咳六 淫 外 邪 侵 袭 肺 系 , 因 肺 的 卫 外 功 能 减 退 或 多
稠或稠 黄 , 时 汗 出, 伴鼻 流 黄涕 , 渴 , 痛, 楚 , 咳 常 口 头 肢 恶 风 , 热等表证 , 苔 薄黄 , 浮数或 浮滑 , 法 疏风清 热, 身 舌 脉 治 宣肺化痰 , 菊饮加减 ; 燥伤肺表现为干咳 , 声作 呛, 桑 风 连 喉 痒 , 喉 干 痛 , 鼻 干 燥 , 痰 或 痰 少 而 粘 连 成 丝 , 易 咯 咽 唇 无 不 出 , 痰 中 带有 血 丝 , 或 口干 , 起 或 伴 鼻 塞 、 痛 、 寒 、 热 初 头 微 身 等表证 , 苔薄自或薄黄 , 红 、 而 少津 , 浮数 或小数 , 舌 质 干 脉 治法疏风清肺 , 润燥 止 咳 , 杏 汤 加 减 。 内伤 咳 嗽 分 为 痰 湿 桑 蕴 肺 , 热郁 肺 , 火 犯 肺 , 阴 亏 耗 。痰 湿 蕴 肺 表 现 为 咳 痰 肝 肺 嗽 痰 多 , 痰 而 嗽 , 出 咳 平 , 之 胸 闷 脘 痞 , 吐 , 少 体 因 痰 加 呕 食 倦 , 苔 白腻 , 象 濡 滑 , 法 健 脾 燥 湿 , 舌 脉 治 化痰 止 咳 , 陈 汤 、 二
症 。大 黄 除 内服 外 , 可 外 敷 治 热 毒 痈 肿 、 火 烫 伤 , 是 又 水 也
取 它 泻 火 解 毒 的 功 效 。大 黄 的 主 要 泻 下 成 分 蒽 醌 类 物 质 不 耐热 , 故取 本 品 泻 下 通便 , 服 时 应 后 下 , 用沸 水 泡 服 , 煎 或 否 则 药 效 会 减 弱 。服 用 大 黄 后 , 黄 色 成 分 可 从 汗 腺 或 小 便 其
属人 民 医院 ,40 0 4 2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