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1《庄子》故事两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明确: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
明确: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小组探交流: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师生点评。
学生思考,交流。
答案预设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也(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可参考【试题中心】【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辩论话题:鱼儿是否快乐
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快乐的艺术家论辩双方
惠子:庄子不是鱼,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哲学家论辩结果:不分胜负
智辩辩乐
可参考【微教案】《谁是胜者》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 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三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2、聚焦语言赏析,分析人物的性格。
3、感悟交友之道,体会友谊的真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感悟朋友相处之道。
教学过程:师:当伯牙遇见钟子期,用琴声演绎了千古传诵的名曲——《高山流水》;当廉颇遇见蔺相如,用自省成就了流传至今的佳话——负荆请罪;当李白遇见汪伦,用妙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千七百年前,当道家的大师庄子遇见名家的代表惠子,又会发生怎样的传奇故事?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群文阅读课一探究竟。
一、读文题,明大意。
请全班同学齐读三个标题,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一:标题揭示了遇见的双方,也就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庄子与惠子;生二:点明了遇见的地点,分别是濠梁之上、梁国和墓地。
生三:概括了这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篇是写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第二篇是写惠子在梁国做宰相;第三篇是写庄子给惠子送葬。
生四:不对,第三篇不是写庄子给惠子送葬,而是写庄子送葬的时候,经过惠子的坟墓。
生五:准确地说,三个标题应该是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师:后两位同学补充得特别好,不仅文章读得仔细,而且有自己的个性思考。
二、读课文,晓故事。
师:当庄子遇见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第一篇1、学生齐背。
2、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提示:表演的时候可以添油加醋,可以眉飞色舞,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师:背得流利,演得出彩!愚人的争辩往往令人嗤之以鼻,但智者的对话却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
当庄子遇见惠子,两人唇枪舌战,诞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濠梁之辩。
孰胜孰负?文章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
第二篇1、点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点名讲述故事。
要求遵照原文并结合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懂这个故事?惠子为何要搜捕庄子?庄子何以要讲述鹓鶵的故事?生一:听懂了,惠子因为听信流言,以为庄子到梁国来是图谋自己的宰相之位,所以感到恐惧,全城搜捕庄子。
第21课—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已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很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
【学情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万文,重点在于记忆、诵读和积累的同时,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同时,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因此
【知识链接】
1、《庄子》(亦称《南华经》)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散文特点:1、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2、想象奇特,寓意深远;3、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等奖创新教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是”“安”“固”等文言词语,运用猜读法自主翻译课文。
2.通过悟读和品读,深入理解庄子的“鱼之乐”。
【教学难点】体味“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内心追求。
【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1.请看屏幕上的这两个成语(望洋兴叹大方之家),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意思预设:望洋兴叹:仰面叹息。
望洋,联绵词,指仰面。
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也指做事情不能胜任而无可奈何。
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来泛指见识广博、精通某种技艺的人。
明确:引出学习文言词语的主要方法是猜读,但猜读不能望文生义。
2.这两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明确:出自《庄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庄子。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走近庄子,走近庄子的精神世界,这个小故事就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二、初读,解文意(一)初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析。
朗读指导: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其节奏:“既已”,“已经”的意思,副词,是“知”的状语,后面应停顿;“而”表轻微转折,故前面需做停顿。
要求:初读做烈读音准确、节奏合理。
(二)疏通文义1.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和助读卡片,用猜读法疏通故事大意,有困难标注下来。
(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翻译的困难。
)提醒学生关注“安”的用法,可联系七下刚学过的“尔安敢轻吾射”,进行比较。
2.指名学生翻译,师生共同完善。
三、悟读,见情态1.这个故事虽然短,却很有意味。
文章只有六句话,除第一句外,其他五句是庄子和惠子的对话。
朗读对话内容,做一个小练习,补写人物说话时的情态。
示例:庄子(看着河水,若有所思)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学生参照示例,补写其余四处。
)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 )曰:“请循其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实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两人辩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味,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不够深入;2. 对庄子的哲学思想理解有困难;3. 课文中的辩论部分可能难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庄子与惠子辩论中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哲学思想。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辩论部分;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同时,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优秀教学案例

1.感受庄子与惠子辩论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体会古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认识到辩论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4.借鉴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设计问题链,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课文的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中的某个观点或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达成共识。
3.组织小组间的辩论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认知: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制定目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创设展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1.对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分析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过程,讲解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
第21课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表格式).doc

体物,有一种物我合一、悠然自在的情趣,有文学、哲学融合之美。
惠施是先秦名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循名责实,名实相符,是中国早期逻辑学家,有寻根究底的精神和严密说理的个性。
教师小结:他们结论不同,争论的根本在于哲学观念的分歧,所以惠子对庄子的物我同一和文学性想象不能共鸣。
四、教学总结《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在貌似诡辩的语言游戏中,表现两人不同的认识观和思维方式,刻画出庄子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五、
背诵课文
全班起立,背诵全文。
布置作业课外选择《庄子》中自己感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好辩
惠子:“安知”——怎么知道名家
逻辑家
安知鱼之乐偷换概念
诡辩
庄子:“安知”——在哪里知道道家
艺术家
物我合一
悠然自在
教学反思授课结束后完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教学内容
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教者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故事主旨。
2.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3.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故事主旨,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创新点
一.情境导入。
二.文言阅读,疏通文意。
三、文本探究。
四、课堂小结。
一.屏显图片课文插图,播放歌曲《高山流水》。
教师语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论据: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5.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6.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1《〈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侣俸中学陶鸿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教学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认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启发学生把握自然万物的真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59课时)要点:1、简介庄子与《庄子》,朗读(听读)课文;2、学习《北冥有鱼》,疏通文意。
一、导入1、导语: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2、庄子与《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庄子》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时有幽默诙谐之趣。
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检查预习1、读准划线字的音北冥(溟míng)鲲(kūn) 鹏翼(yì)徙(xǐ)齐谐(xié)抟(tuán)濠梁(háo liáng)鲦(tiáo)鱼从(cóng)容循(xún)汝(rǔ)2、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三、学习《北冥有鱼》(一)朗读(听读)课文(二)疏通文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②[北冥]北海。
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
冥,同“溟”,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③[鲲(kūn)]大鱼名。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④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④[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⑤[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补充翼:翅膀。
垂:悬挂。
•译文: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是鸟也,海运⑥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⑦也。
•⑥[海运]海水运动。
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⑦[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补充是:这。
海:海水。
徙:迁移。
•译文: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者,志怪⑧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⑨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⑩,去以六月息⑪者也。
”•⑧[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记载。
⑨[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⑪[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息,气息,这里指风。
•补充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击:拍打。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去:离开。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胯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⑫。
•⑫[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补充吹:吹拂。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⑬•⑬[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
•补充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视下也⑭,亦若是则已矣⑮。
•⑭[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
其,代大鹏。
⑮[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是,这样。
•补充视:看。
矣:罢了。
•译文: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四、作业熟读《〈庄子〉故事二则》。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总第60课时)要点:继续学习《北冥有鱼》一、文言词语归类练习词语积累1. 重点实词海。
二、研讨学习(一)整体感知本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这篇短文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二)练习一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3)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4-8)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第三层,(9-11)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三)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鲲鹏形象的?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2、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3、从大鹏展翅奋飞的磅礴气势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宏大的形象,并通过描绘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抒发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
4、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鲲鹏是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遥”。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没有绝对自由。
5、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齐谐》一书中的话?对鲲鹏之事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四)拓展延伸1、“北冥有鱼”的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世间万物都是由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
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2、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3、练习四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yōng)》,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
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原诗及注释略)谈题意图: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庄子笔下的大鹏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李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庄子》中的大鹏形象。
他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并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和引荐。
4、有关大鹏的古诗词名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总第61课时)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朗读(听读)课文二、疏通文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③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②[濠(háo)梁]濠水上的桥。
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③(鲦( tiá0)鱼]一种白色小鱼。
游(游玩)从容(悠闲自得)是(这)子(你)安(疑问代词,怎么)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④矣!”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固(固然)固(本来)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曰:“请循其本⑤。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⑤(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
循,追溯。
安(疑问代词,哪里)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问题探究练习二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庄子与惠子的论辩技巧和文章的深层内涵。
参考答案:l.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看重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喜欢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中的“安”字具有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庄子避开正面回答问题,采用反问的方法应对,从而推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
之后惠子继续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提问,而庄子则把惠子的提问放到一边,偷换概念,避重就轻,从而机智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2.庄子当时和惠子一块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心情轻松愉悦,因此当他看到水中游来游去的鱼时,就将自己的主观感情附着在鱼的身上,认为鱼很快乐。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二)讨论: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怎样知道”或“(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