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污染源调查
第二章 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环境评价概论 教学课件

Q=KW 式中 Q—— 单位时间污染物排放量,kg/h;
K—— 单位产品经验排放系数,kg/t; W—— 单位产品的单位时间产量,t/h。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
3.实测法
实测法是通过对某个污染源现场测定,得到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流量,然后计 算出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Company Logo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
三 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
1. 区域污染源调查
对于区域污染源调查,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分为详查和普查两种。重点污 染源调查称为详查;对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2.具体工程的污染源调查
具体工程的调查方法类似详查,应该在调查根底上进行工程剖析,其 内容包括: 〔1〕排放方式、排放规律。 〔2〕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 〔3〕对主要污染物进行追踪分析。 〔4〕污染物流失原因的分析。
第二章 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 第二节 污染型工程工程分析 第三节 生态影响型工程工程分析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
要了解环境污染的历史和现状,预测环境污染的开展趋势,污染源调查是一项必 不可少的工作,它是环境评价工作的根底。
一 污染物及其分类
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进入环境系统 而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和能量,称为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
4.80 0.12
2.24 0.05
9.60 0.24 40.96
0.13 3
Pi
252.39 10.16 9.07 47.51 319.1 (P)
Ki
0. 79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调查
1.4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
本底值是指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物
质的组成量(即基本化学组成和含量)
则该污染物在整个评价范围内的等标污染负荷等于 其境内所有污染源对该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Pi Pij
j
整个评价范围内的所有污染源的所有污染物的等标
污染负荷之和,称为该评价范围内的总等标污染负 荷
P Pi Pj Pij
i j i j
污染负荷比
在一个污染源内,其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占该污
物料衡算法计算例题(无化学变化)
某除尘系统,如图所示
净化气体 Q1 C1 G1
。已知每小时进入除尘系 含尘气体 统的烟气量Q0为12000标 Q0 C0 G0 m3,含尘浓度 C0=2200mg/标m3,每小 时收下的粉尘量G2为 22kg,若不考虑除尘系 统漏气影响,试求净化后 的废气含尘浓度。
C D 标准
180 50 2.5
2 8 2
980 170 10
120 100 50
480 7200
3 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和方法
工程分析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污染特
征以及可能导致生态破坏的因素作全面分析,从宏 观上掌握开发行为或建设项目与区域乃至国家环境 保护的全局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预测、 评价和提出削减负面影响的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以污染影响为主的污染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以生态破坏为主的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3.1 工程分析的作用 3.2 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3.3 工程分析的方法
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方案

第1篇
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为全面掌握我国污染源状况,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源治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本方案旨在明确普查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及保障措施,确保普查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普查意义,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4.经费保障:合理配置普查经费,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5.技术支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6.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本方案旨在指导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普查工作取得预期成果。
1.准备阶段: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
2.实施阶段: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
3.成果编制阶段: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
4.总结阶段:2024年7月至2024年。
八、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组织架构:成立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人员培训:对普查员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其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c.污染物产生及处理情况:污染物种类、产生量、处理设施、处理效率等。
d.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放浓度、排放量、排放去向等。
2.农业污染源: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生活污染等。
a.种植业:作物种类、种植面积、施肥量、农药使用量等。
b.养殖业:养殖种类、养殖规模、粪便处理方式、粪便资源化利用情况等。
c.农村生活污染:生活污水排放量、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等。
二、普查目标
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

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技术指南中国环境规划院2003年9月一、总论41.1 工作目标 41.2 工作内容 41.3 工作原则 61.4 时刻要求 91.5 组织机构 91.6工作成果10二、污染源调查122.1技术路线122.2水陆对应关系调查142.2.1确定水域范畴142.2.2确定排污操纵城镇 162.2.3确定排放去向182.3基础数据调查222.3.1工业污染源调查232.3.2都市生活污染源调查282.3.3农村生活污染源调查292.3.4农田径流污染源调查302.3.5畜禽养殖污染源调查302.3.6都市径流污染源调查312.3.7矿山径流(固体废物)污染源调查32 2.3.8都市供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调查32 2.3.9入河排污口调查332.4数据运算分析362.4.1都市生活污染物排放量运算362.4.2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量运算372.4.3农田径流污染物运算382.4.4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运算392.4.5都市径流污染物排放量运算392.4.6矿山(固体废物)污染物排放量运算41 2.5数据汇总分析422.5.1水量核定422.5.2污染物量核定422.5.3水环境功能区数据汇总432.5.4河流数据汇总432.5.5地市级数据汇总442.5.6省级数据汇总45三、水环境容量运算463.1 差不多概念463.2 运算步骤 483.3 设计条件 493.3.1 运算单元493.3.2操纵点503.3.3水文条件513.3.4边界条件523.3.5排污方式523.4 水质模型 533.4.1零维模型543.4.2一维模型583.4.3感潮河段一维模型 593.4.4二维模型603.4.5湖库模型633.4.6非点源模型 633.5参数推求方法653.6 河流水环境容量运算方法683.7 湖库水环境容量运算方法713.8 容量校核 72附:有用运算软件73一、总论1.1 工作目标按照水环境功能分区和水质目标,依据河段的水文特点、入河排污口分布等因素,运算水环境功能区、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并进一步实施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操纵,是实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要紧手段,是保证水环境质量的全然方法,也是水污染防治量化的依据。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2、污染物的类型
物理性污染物 噪声、热、光、辐射、放射
阴离子态:Cu、Zn、Pb、Cd、Ni、Hg、Mn、Fe、NH4+ 离子态
阳离子态:CN-、F-、S2-、Cl-、NO2-、NO3-、Cr、As
按污染物性质分 化学性污染物
分子态:SO2、CO、CO2、Cl2、HCN、CnHm、O3 简单有机物态:酚、苯、芳烃、醛、滴滴涕、六六六
M i P iR i B i W i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2.经验计算法 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
Q=KW Q:单位时间污染物排放量,kg/h; K:单位产品经验排放系数,kg/t; W:单位产品的单位时间产量,t/h。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注意:各种污染物排放系数,都是在特定条件下
j1
m j1
C CoijiQij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该区域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
n
m
PPi Pj
i1
j1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2、等标污染负荷比(分担率)
公式: Kij Pij Pj
Kij是一个无量纲的数,可以用来确定第j个污染 源内部各种污染物的排序。Kij较大者,对环境 贡献较大。Kij最大者,就是第j个污染源中最主 要污染物。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四、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方法 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是污染源调查的核心问题。
有三种方法: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排放系数、 排污系数法)、实测法。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1.物料衡算法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一种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一种物料i的总量 Mi,等于经过工艺过程进入产品中的量Pi、回收的量Ri、转化 为副产物的量Bi以及进入废水、废气、废渣中成为污染物的量 Wi之和。即
环保行业污染源治理方案

环保行业污染源治理方案第一章污染源概述 (3)1.1 污染源分类 (3)1.1.1 自然污染源 (3)1.1.2 人为污染源 (4)1.2 污染源识别 (4)1.2.1 污染源调查 (4)1.2.2 污染源监测 (4)1.2.3 污染源评估 (4)第二章污染源监测与评估 (4)2.1 监测技术与方法 (5)2.1.1 物理监测方法 (5)2.1.2 化学监测方法 (5)2.1.3 生物监测方法 (5)2.2 污染源评估体系 (5)2.2.1 污染源分类 (5)2.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6)2.2.3 污染源评估指标 (6)2.2.4 评估方法 (6)2.3 监测数据管理 (6)2.3.1 数据收集 (6)2.3.2 数据审核 (6)2.3.3 数据存储 (6)2.3.4 数据分析 (6)2.3.5 数据共享 (6)第三章工业污染源治理 (6)3.1 工业废水治理 (6)3.1.1 工业废水分类与特点 (6)3.1.2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7)3.1.3 工业废水治理措施 (7)3.2 工业废气治理 (7)3.2.1 工业废气分类与特点 (7)3.2.2 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7)3.2.3 工业废气治理措施 (7)3.3 工业固废处理 (8)3.3.1 工业固废分类与特点 (8)3.3.2 工业固废处理技术 (8)3.3.3 工业固废处理措施 (8)第四章农业污染源治理 (8)4.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8)4.2 农药化肥污染治理 (9)4.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9)第五章城市污染源治理 (9)5.1 城市生活污染治理 (9)5.2 城市垃圾处理 (10)5.3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治理 (10)第六章交通污染源治理 (10)6.1 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 (10)6.1.1 概述 (10)6.1.2 治理措施 (10)6.1.3 技术创新 (11)6.2 交通噪音污染治理 (11)6.2.1 概述 (11)6.2.2 治理措施 (11)6.2.3 技术创新 (11)6.3 交通基础设施污染治理 (11)6.3.1 概述 (11)6.3.2 治理措施 (11)6.3.3 技术创新 (12)第七章水体污染源治理 (12)7.1 地表水污染治理 (12)7.1.1 概述 (12)7.1.2 治理措施 (12)7.1.3 治理效果评价 (12)7.2 地下水污染治理 (12)7.2.1 概述 (12)7.2.2 治理措施 (12)7.2.3 治理效果评价 (13)7.3 水库湖泊污染治理 (13)7.3.1 概述 (13)7.3.2 治理措施 (13)7.3.3 治理效果评价 (13)第八章土壤污染源治理 (13)8.1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3)8.1.1 概述 (13)8.1.2 物理修复技术 (14)8.1.3 化学修复技术 (14)8.1.4 生物修复技术 (14)8.2 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估 (14)8.2.1 概述 (14)8.2.2 监测方法 (14)8.2.3 评估方法 (14)8.3 土壤污染源头控制 (15)8.3.1 概述 (15)8.3.2 政策法规制定 (15)8.3.3 生产过程优化 (15)8.3.4 农业生产管理 (15)8.3.5 生活垃圾处理 (15)8.3.6 工业园区污染治理 (15)第九章环保政策与法规 (15)9.1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15)9.1.1 宪法规定 (16)9.1.2 环境保护法 (16)9.1.3 环境影响评价法 (16)9.1.4 污染防治法 (16)9.1.5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法 (16)9.2 环保政策制定与实施 (16)9.2.1 环保政策制定 (16)9.2.2 环保政策实施 (16)9.3 环保监管与执法 (17)9.3.1 环保监管体系 (17)9.3.2 环保执法 (17)第十章环保产业发展 (17)10.1 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7)10.1.1 环保产业现状 (17)10.1.2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17)10.2 环保技术创新与推广 (18)10.2.1 环保技术创新 (18)10.2.2 环保技术推广 (18)10.3 环保产业市场分析 (18)10.3.1 市场规模 (18)10.3.2 市场竞争格局 (18)10.3.3 市场发展前景 (18)第一章污染源概述1.1 污染源分类污染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环境污染源概述 中英文

人为污染源 的分类 3、按空间分布形式分类 空间分布形式分类 (according to spatial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点源(固定源) 点源(固定源) (point pollution source) 人为污染源 面源(固定源) 面源(固定源) (plan pollution source ) 线源(移动源) 线源(移动源) (line pollution source)
(2) 农业污染源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s) ① 农药造成的污染 (pesticide pollution) 过多施用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所造成的污染 ② 过多施用化肥 ,
a、氮磷的流失、进入水体,可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eutrophication)。 、氮磷的流失、进入水体,可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 b、氮的流失所产生的另一种危害,即饮用水中硝酸盐的积累。硝酸盐如 、氮的流失所产生的另一种危害,即饮用水中硝酸盐的积累。 被人食用后,则转变为有毒的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nitrite) 。 被人食用后,则转变为有毒的亚硝酸盐 c、氮残留在土壤内太多会破坏土壤的结构, 使微生物和蚯蚓减少 , 造成 、 氮残留在土壤内太多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使微生物和蚯蚓减少, 土地硬结(hardening),农业减产。 土地硬结 ,农业减产。
排放强度(discharge intensity) 排放强度 物料衡算(material balance) 物料衡算 排放方式 (emission mode) 有组织排放(organizational emission) 有组织排放 无组织排放(低于 米 无组织排放 低于15米)(inorganizational emission) 低于 类比分析法(analogy analysis) 、 类比分析法 物料衡算法(materials balance) 物料衡算法 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analysis data) 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
用工艺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
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
时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
废石堆场 风机 回填 矿 床 凿岩爆破 局部放矿 提升 原矿石
松石处理
场地平整
废水排放源
噪声源
废气排放源
固体废物
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分析
(四)污染源调查方法
明确调查目的 制定调查计划——调查范围、内容、精度、方法、结果 组织准备 资料收集 做好准备工作 人才培训 分析测试准备 普查试点 做好试点调查 详查试点 社会调查:工艺调查、三废调查、危害调查、治理调查、 背景调查 实地调查:定点采样、样品分析 理论计算
1 调 查 工 作 程 序
克;普通企业,有治理设施的,烧一吨煤,排放烟尘10-15千克。
砖瓦生产,每万块产品排放40-80千克烟尘;12-18千克二氧化硫。 规模水泥厂,每吨水泥产品排放3-7千克粉尘;1千克二氧化硫。乡镇小 水泥厂,每吨水泥产品排放12-20千克粉尘;1千克二氧化硫。
常用的排污系数
城镇排水折算系数:0.7-0.9,即用水量的70-90%。
通过对工艺过程中物料衡算或对生产过程实 测,可以确定每一项的量。如果该产品的产量为 G,则可求出单位产量的投料量mi和单位产品的
排污量wi
mi= Mi /G
wi= Wi /G
单位产品的总排污量( wi)是由进入废水 (wiw)、废气(wia)和废渣(wis)中的该物 料组成的,即 wi= wiw + wia + wis
第二章
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四川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污染源:指对环境产生污 染的污染物的来源。 污染物:在开发建设和生 产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 浓度、数量、速率、形态 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 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和 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污染源分类
1、按自然污染与人为污染分类:
2、按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与生物特性分类
3、按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项目分类方法分类
4、按污染物分布分类
⑴、局部污染物
(2)、区域污染物
(3)、全球污染物
第三节:污染 ②生产工艺 ③能源及原材料; ④水源 ⑤生产布局和生产管理 2.污染物排放及治理 ①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②污染物治理 3.污染物及事故的调查处理
Ci Pi Qi 10 9 Si
其中Pi: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 Ci为污染物实测浓度 Si污染物排放浓度标准 Qi为污染物排放量
Pn=∑Pi Pm=∑Pn
2.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 染物排放总量的表示。 污染负荷比:污染负荷比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 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中所占 的比重,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 污染贡献顺序的特征量。
2.用水与排水
3.供热方式及民用燃料种类构成 、 年使用量、 使用方式 4.城市垃圾 5.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状况
四、交通污染源调查
1:尾气 2:噪声
五、电磁辐射污染源调查
1:自然界电磁辐射源 2:人工电磁辐射源 3:射频设备近区场强分布情况的调查与测试
六、噪声源调查
1.噪声是一种能量污染,其影响范围小、时间短,噪声源一 旦停止发声影响也即结束,没有残留物。 2.分类:工业噪声、社会噪声和交通噪声
Pi Ki Pi
③ 主要污染的确定:将污染等标污染物负荷按大小排列,从小到大计 算累计百分数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列为主要污染物
④主要污染源的确定:将污染源等标污染物负荷按大小排列,从小到大计 算累计百分数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源列为主要污染物源。
(2)排毒系数法
二、农业污染源调查
1.土壤污染状况 理化性质,重金属等 2.农药使用状况 农药的种类、数量、使用方法、使用年限、农作物 种类等。 3.化学肥料 种类、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方法 4.畜牧粪便污染源 5.农用机油污染源 6.灌溉用水及无规则排放到土壤中的水 7.大气污染源
三、生活污染源调查
1.城市居民人口总数、 总户数、 分布、 密度、居住环境等。
二、污染源调查的技术方法
A 物料平衡法 B 经验计算法 C 实测法
1.物料衡算法:依据是物质的不灭理论,根据工厂的原料、 燃料、产品、生产工艺及副产品等方面的平衡数据来推求 污染物的排放量。
(2)废气及排放量监测
二氧化硫的单位排放量
三、污染源评价的技术方法方法 (一)污染源评价的目的 (二)污染源评价方法 1.等标污染负荷法 等标污染指数:是指所排放的某种污 染物超过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的倍 数,也称污染物的超标倍数。
第二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第一节 污染源概述 第二节 污染源分类 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内容 第四节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 污染源概述
1.污染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 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任何 以不适当的浓度 、数量 、 速度、 形态和途径进 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或能 量,统称为污染物。 2.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释放的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污染物。 3.二次污染物:排放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 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导致环境质 量下降。
七、放射性污染源调查
1. 分类:自然放射源和人工放射源 2.人工放射源:由核试验、核工业、原子反应堆、核动力及 核废物的排放产生。
第四节: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方法
一、污染源调查的工作方法
1.方法:普查与详查结合
2.调查阶段: (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 (2):实地调查、监测、评价阶段 (3):总结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