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系薄煤层断裂构造复杂性与发育规律的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安徽省砀山县朱楼勘查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对煤层的影响

安徽省砀山县朱楼勘查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对煤层的影响

《安徽省砀山县朱楼勘查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对煤层的影响》摘要:摘要:朱楼勘查区位于安徽省砀山县,勘查区为全隐伏式井田,通过对该区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根据本区地质、构造等实际情况,7i煤层:两极厚度0.09m-1.69m,平均厚度0.75m左右,属薄煤层,可采厚度0.70m-1.69m,可采煤层平均厚度1.05m黄海燕摘要:朱楼勘查区位于安徽省砀山县,勘查区为全隐伏式井田。

本区主体构造形迹的形成,主要受东部郯庐断裂的影响。

由于郯庐断裂的左行平移和南北古地块及其附近东西向断裂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北部收敛,南部撒开的徐淮弧形褶皱束,构成了本区基本构造格架。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简单,通过对该区历年施工钻孔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认为区内地质构造对煤层的形态和分布有控制作用。

通过对该区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根据本区地质、构造等实际情况。

为以后工程布置、矿山开采提供依据。

关键词:朱楼勘查区;地质及构造特征;褶皱;断层1.引言勘查区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境内,由于该县尚未有大中煤田开发、利用,所需能源只有从外地购买,所以开发利用本地区资源是砀山县当务之急。

因为本勘查区内地质勘查程度较高,目前为详查,根据该勘查区实际情况。

通过钻孔施工发现,本区褶皱、断层较发育,对煤层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研究和分析区内地质特征,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依据及工程布置方向很有必要。

2.区域地质特征2.1地层勘查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苏鲁豫皖地层区,徐淮地层分区,淮北地层小区。

区内揭露地层有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上统、二叠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奥陶系上统至石炭系下统缺失。

该区大多被新生界覆盖,该区大多被新生界所覆盖,仅在芒砀山、徐山一带有少量寒武系、奥陶系出露。

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主要组成背斜的核部。

二叠系主要组成向斜核部、背斜两翼及转折端。

古近系主要分布于黄口坳陷中。

新近系和第四系厚约0-600m,分布广泛,但变化较大。

该区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三大组。

矿井断层构造特征分析及展布预测研究

矿井断层构造特征分析及展布预测研究

基础研究2019·0868Modern Chemical Research当代化工研究矿井断层构造特征分析及展布预测研究*刘 燕(汾西矿业两渡煤业 山西 031300)摘要:在总结矿井地质构造发育及展布规律基础上,从影响矿井断层发育的煤层厚度变化率、煤层顶板岩性以及褶曲发育等方面入手,对井田区域内的褶曲发育进行预测,经过现场开采实践表明,预测结果与现场结果一致,表明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矿井的生产实践。

关键词:煤矿;构造发育;预测分析中图分类号:T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Mine Faul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of Distribution PredictionLiu Yan(Liangdu Coal Industry CO., LTD. of Fenxi Mining Industry, Shanxi, 031300)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law of mine geological structure, starting with the change rate of coalseam thickness, the lithology of coal seam roof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d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mine faults, the development of folds in the minefield area is predicted. The field min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predicted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result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guide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of the mine.Key words :coal mine ;tectonic development ;prediction and analysis矿井地质直接影响到矿井的高效生产,随着矿井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对矿井地质的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石炭系特厚煤层大断面巷道围岩受力特征分析

石炭系特厚煤层大断面巷道围岩受力特征分析

石炭系特厚煤层大断面巷道围岩受力特征分析张恒(安徽省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祁南煤矿,安徽淮北234115)摘要为了监测大断面切眼巷道的支护效果,给有效控制和维护特厚煤层大断面巷道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分析了全煤巷道的岩性状态,应用专业仪器确定了覆岩压力、构造应力和围岩完整情况,得出了切眼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

关键词大断面围岩受力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TD322+.4文献标识码B同煤集团公司塔山煤矿开采石炭系3-5号煤层,煤层厚度大、赋存条件复杂,采用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综放面设计切眼宽度10m ,属于超大断面巷道,支护技术复杂。

1巷道围岩岩性综放切眼为全煤巷道,属于软弱围岩类型。

采用WQCZ -56型围岩强度测定装置在井下钻孔内直接测量围岩强度。

共进行4个测站8个钻孔的测试工作,顶孔4个,帮孔4个;测站在距8105工作面最近的2104巷,距2104巷和1070辅运巷交叉口200m 处,此处顶孔和帮孔全部为煤,对顶孔和帮孔进行了详细的测量,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煤体强度最大值为18.05MPa ,最小值为7.45MPa ;顶孔煤体强度平均值为12.02MPa ,帮孔煤体强度平均值为13.50MPa。

图1煤体强度-深度分布图*收稿日期:2011-12-14作者简介:张恒(1983-),男,安徽省淮北市人,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现在安徽省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祁南煤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2覆岩压力和构造应力2.1覆岩压力原岩应力是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根源。

矿井巷道是在原岩应力作用下开挖的,在巷道开挖过程中,原岩应力一直对开挖起作用。

原始地应力包括上覆岩层产生的重力场应力及地质构造应力两大部分,对于重力场产生的地应力仅与上覆岩层及其采深有关。

塔山矿大断面巷道埋藏较深,当巷道支承结构承受不了该荷载作用时,必然产生较大变形,逐渐造成巷道支护结构的破坏,从而发生两帮内移、顶板下沉及底臌等围岩变形现象。

实例探讨煤矿地质构造展布特点

实例探讨煤矿地质构造展布特点

实例探讨煤矿地质构造展布特点荆南煤矿由荆各庄矿及刘官屯矿组成,南北长约6.1km,东西宽约3.4km,面积约14.25km2。

该区地处中朝准地台(Ⅰ21)、燕山台褶带(Ⅱ22)、马兰峪复式背斜(Ⅲ27)、开滦台凹(Ⅳ228)中部。

褶曲及逆断层是井田内的主要构造形式,并由此造成煤系地层的产状起伏变化、节理裂隙纵横发育。

1、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井田最为重要的构造形式,它不但构成了井田边界,而且直接影响采区的划分,同时在井田范围内广泛存在,是采掘生产和井巷工程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地质问题。

后屯正断层,该断层为控制本区东南部边界的主干断裂,此断裂控制了陡河的发育。

为挽近断裂,两侧第四系厚度相差悬殊。

走向北东50°,倾向北西,倾角70°~80°,断距大于350m。

区内走向长度约4.5km,向南延展至唐山市北龙王庙。

F1为逆断层,位于该区中部,为刘官屯矿与荆各庄矿的天然边界。

该断层走向北东40°~50°,倾向南东,倾角30°~50°(且上陡下缓)。

断距最小为60米,最大为150米,平均110米。

官F1为逆断层,走向北东50°~60°,倾向南东,倾角30°~50°,断距10~45米。

官F2为正断层,走向北东80°,倾向北西,倾角70°,断距10~15m。

官F3为正断层,走向北东75°,倾向北西,倾角70°,断距15~20m。

官F4为正断层,走向北东60°,倾向北西,倾角70°,断距15~25m。

官F5为正断层组,系由1~4条断层组成,多呈雁行排列,走向北东50°,倾各北西,倾角70°~80°,总断距一般为100~160m。

官F6为正断层,走向北东65°,倾向北西,倾角70°,断距为35m。

F5逆断层位于矿区北侧,矿区内延长800余米,近南北走向,断层倾向近于北,倾角30°~70°,为压性断层,兼具扭动性质,断层上盘为石炭、二叠系,下盘为三叠系,断层控制较好,1号钻孔、4号钻孔控制,并且井下巷道也有揭露。

山东省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

山东省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

山东省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摘要]根据区域不整合面和区域构造应力转化面将研究区含煤岩系划分为两个二级层序构造层序(SⅡ1和SⅡ2),分别对应于下部的本溪组主体和上部的太原组-山西组;其中上部SⅡ2进一步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Ⅲ2-SⅢ3);下部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SⅢ1。

研究区层序格架下沉积环境演化总体表现为随着海平面下降,盆地由克拉通盆地陆表海沉积演化为近海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其中石炭系本溪组主要发育滨外陆棚沉积体系,其次为障壁-潮坪-泻湖沉积体系;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主要发育障壁-潮坪-泻湖沉积体系,其次为滨外陆棚沉积体系;山西组下部主要为一套浅水三角洲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上部为浅水三角洲上三角洲平原与曲流河沉积。

[关键字]层序地层沉积环境演化沉积体系1概述山东省石炭二叠系的煤炭资源丰富,省内石炭二叠系地层分布广泛,但各地石炭二叠系的保留厚度有很大差别。

其中除淄博、章丘等煤田保留较全外,其它大部分煤田,石盒子组中、上部地层及石千峰群多被剥蚀,石盒子组以下含煤地层,一般都有所保留。

2层序界面识别2.1二级层序边界研究区石炭-二叠系三级复合层序边界主要有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冲刷面、海侵方向转换面(构造应力转换面)和地层颜色突变面,这些界面不仅是三级复合层序的边界,同时也是部分四级层序的边界。

2.1.1区域性不整合面古构造运动形成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是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划分最重要的界面,如中奥陶世石灰岩顶面为中奥陶世之后长期风化侵蚀形成的,它既是石炭系与奥陶系的分界面,也是上石炭统三级层序Ⅰ底界。

2.1.2海侵方向的转换面研究区在太原组下部16#煤层沉积之前古地势是北低南高,海侵来自东北方向。

16煤沉积后,在同生构造控制下(北升南降),南部地势变低,海侵方向由原来的北东方向变为南东方向,这一界面已经通过区域古地理分析被识别出来,代表着新的沉积事件的开始。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风化壳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风化壳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风化壳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梁舒艺;吴孔友;黄芸;冀冬生;伏小鹏【摘要】The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core test,thin-section analysis,oil test and logging data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key controlling-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arboniferous weathering crust reservoir in the fault terrace zone of Northwestern Junggar Basin. The weather crust in this area is firstly divided into soil layer,hydrolysis zone,corrosion zone,disintegration zone and parent rock from top to bottom. Favorable reser-voirs mainly develop in the corrosion and disintegration zones.All kinds of lithology can be acted as weathering crust reservoir with coexisting fracture and corroded cave and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dependent on parent rock litholo-gy and leaching level. The Carboniferous weathering crusts with a general thickness of 450 m and a thickness of more than 600 m in the fault zone mainly distribute in the high-parts of paleohighs,slope areas and fault areas.The corresponding reservoir scal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weather crust reservoir properties.This understanding clears the weathering reworking effect and enriches the rock typ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s,which coul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similar areas.%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阶带石炭系风化壳储层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不明的问题,综合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岩心、薄片、试油和测井等资料,首次提出该地区石炭系风化壳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土壤层、水解带、溶蚀带、崩解带和母岩.其中,溶蚀带和崩解带是有利储集层的集中发育带,各类岩性均可形成裂缝和溶蚀孔洞并存的风化壳储层;其物性受母岩岩性和风化淋滤程度控制.石炭系风化壳主要分布于古隆起高部位、斜坡区和断裂发育区,其厚度一般为450 m,断裂发育区的风化壳厚度可大于600 m;风化壳储层物性决定油藏的规模.该认识明确了风化改造对储层的建设性作用,扩大了有利储层的岩类和空间分布,该研究对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8(025)002【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石炭系风化壳;分布规律;油气地质意义;西北缘断阶带;准噶尔盆地【作者】梁舒艺;吴孔友;黄芸;冀冬生;伏小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0 引言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取得显著进展,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大致可分为原生型和风化壳型[1-4]。

煤矿断层构造

煤矿断层构造

毕业论文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2012 年月日目录摘要 (1)引言 (4)第一章矿井区域概况 (5)第一节 •矿井技术边界 (5)第二节本阶段完成的主要地测工作 (6)第二章煤系地层 (7)第三章矿井地质构造 (10)第一节地质构造特征 (10)第二节井田内各主要构造块段的划分 (13)第三节对井田深部水平主要构造的分析、预测 (16)第四章矿井水文地质 (18)第一节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及其主要特征 (18)第二节矿井间接充水含水层及其主要特征 (20)第五章 F0断层延展规律及其影响范围分析 (21)第一节 F0断层的实际揭露特征 (22)第二节 F0断层形成机理的认识 (26)第三节 F0断层延展变化规律 (26)第四节 F0断层两盘牵引带变化规律 (27)第五节对F0断层变化规律的分析 (28)第六节 F0断层对煤系地层的影响 (29)第六章结束语 (30)参考文献 30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内容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荣辉煤矿的矿井地质构造,井田内各主要构造块段的划分,井田深部水平主要构造的分析、预测,煤系地层。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F0断层。

断层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在大断层附近煤岩层的产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煤层倾角局部变大,出现急倾斜甚至倒转等。

对井田内的大中型断层的延展方向落差的变化及其影响范围等情况掌握不清会造成设计和施工的盲目性,采区不能合理划分,甚至威胁安全生产。

我矿的F0断层已揭露的最大落差为37米,倾角76~88度,斜穿全井田,打乱了我矿的二、三水平的生产布局,现已有多处工程揭露了该断层,我们通过地质观测取得了一些基础性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希望对我矿今后的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断层煤矿生产影响及对策引言荣辉煤矿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一座中型现代化矿井。

荣辉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

井田南北走向长12.25公里,东西最大倾斜长3.92公里,全井田总面积为31.78平方公里。

阜阳凹陷石炭-二叠系地层烃源岩特征及有利区带评价优选

阜阳凹陷石炭-二叠系地层烃源岩特征及有利区带评价优选

·42·石油地质与工程2021年第6期藏模式以自生自储型为主,古生新储型和新生古储型占比较少[8–9]。

区域沉积演化显示,阜阳地区晚古生代沉积建造是在整体海退背景下,频繁发生海进、海退而形成的,其砂岩、泥岩相互叠置,形成了大量薄层烃源岩和致密砂岩等储集体“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因此整个石炭–二叠系烃类物质分布较多;同时由于储层相对致密、物性较差,减弱了油气大范围、长距离运移的能力,因此,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赋存于其内部及周围的致密储层内,自生自储非常规油气藏得以形成[9]。

阜阳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成藏模式以自生自储型为主,总体上表现为上古生界烃源岩在二叠纪晚期小规模生烃,在三叠纪生烃规模增大,是其生烃高峰期,且达到成熟阶段(图2)。

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层抬升剥蚀,生烃量开始降低。

早白垩世,部分凹陷地区由于再次沉降,接受沉积,生烃量有一定增加,部分地区有机质成熟度达到过熟阶段,而白垩系地层厚度小,因此凸起地区的生烃高峰表现较弱。

晚白垩世以后,生烃期规模都较小,在古近纪晚期,生烃量才逐渐上升。

由于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演化不同,造成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自进入生烃门限后,保持持续生烃,且受后期断裂作用较小,保存条件较好,易形成“源–储互层式”的非常规油气藏。

阜阳地区烃源层的第一次生烃期为三叠纪,之后的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中后期由于烃源层再次埋深,古近纪中后期的二次生烃是本区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

图2 阜阳凹陷自生自储型成藏模式3.2 物性特征周口盆地阜阳地区石炭系灰岩–砂岩储层为该区域主要储层,从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变化较强,岩石致密,地层较薄,物性一般不理想。

据前人资料,二叠系砂岩的发育程度较好,砂岩厚度为335.0~428.5 m,砂岩含量一般为21%~39%,是烃源岩内部的一套主要储层。

样品物性分析显示,孔隙度为0.06%~8.4%,均值为3.3%;渗透率为0.007×10–3~33.370×10–3μm2,均值为0.640×10–3μm2,除少量样品的孔渗参数出现高值,全区样品大体为特低–超低孔渗储层(表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炭系薄煤层断裂构造复杂性与发育规律的分析研究
摘要:田庄井田位于兖州向斜的西北翼边缘地段,煤岩层总体倾向东南,倾角为3°~10°,大都在6°左右;井田构造以宽缓的波状褶曲为主,中小型构造比较发育,井田构造类型属中等—复杂型。

井田开采石炭系16、17薄层煤,受断裂构造影响较大,自矿井生产以来,通过地面二、三维地震勘探,地面电法勘探,井下钻探,巷探结合实际采掘揭露情况,开展了井田内断裂构造的一系列研究分析,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保证煤炭资源合理开采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断裂构造复杂性发育规律分析与研究
1 矿井概况
矿井位于济宁高新区王因镇境内,2002年11月正式投入生产,核定生产能力90万吨/年,主采16上和17层煤,煤层厚度分别为1.2米、0.97米,均为薄煤层;煤种为气煤。

矿井低瓦斯、低二氧化碳,井田面积32.07km2。

主、副、风井三个立井开拓、二个水平开采、中央并列式通风,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根据地质条件不同,采用多种采煤和掘进工艺。

2 构造
2.1区域构造:井田位于兖州煤田西部边缘,兖州煤田为石炭二叠系全隐蔽式煤田,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处于鲁西南坳陷区的东缘。

兖州煤田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东东的宽缓、倾伏向斜构造,向斜轴的北东端倾伏,南西端翘起。

整个煤田构造东以峄山断层、北以郓城断层、西以孙氏店断层、南以凫山断层为界,构造单元较为完整,区域地层分布、构造发育均明显受控于区域性大断层。

3.1井田构造:兖州煤田位于鲁西台背斜之鲁西南坳陷东部,是受汶泗断裂和峄山大断裂联合控制的一个断陷区。

主要构造以北东向的褶皱构造、北西、北东东和近南北向断层为主体,煤田内部大中型断层不甚发育,主体向斜内部次级断层比较少。

井田构造以宽缓的波状褶曲为主,中小型构造发育,井田构造类型属中等—复杂型。

3 断裂构造对开拓布局与生产的影响
田庄煤矿主采煤层16煤平均厚度1.2m,17煤平均厚度0.97m,落差1m左右的断层就可以将煤层断失,掘进期间必须进行挑顶,卧底或施工全岩巷道寻找失翼煤层;工作面断层多,频繁补开回采切眼,造成万吨掘进率大幅升高;落差在5~10米左右的断裂构造直接影响工作面及采区开拓布局。

受地质环境影响,矿井断层密集,产状复杂多变,是影响矿井生产的首要问题。

4 生产揭露断层复杂性情况描述
4.1断层落差大,走向延展较短,根据工作面实际揭露,此类断层主要表现在断层走向延展长度不大于30m,但落差发生急剧变化,极易造成,工作面推采受阻,无法正常推进。

需重新施工补切眼,安装回采设备,不仅影响回采进度还造成丢煤现象。

(图4-1)
图4-1 工作面揭露断层示意图
4.2断层延展较长,走向,倾角变化大,此类断层致使工作面顺槽不能按照设计方向布设,增加运输设备、环节,且造成工作面丢煤现象。

(图4-2)
图4-2 顺槽揭露断层示意图
4.3断层落差大,次生断层多,断层破碎带宽胶结性差,造成掘进支护困难,切极易发生冒顶事故。

4.4断层密集,在短距离内,发育有多条,产状差异较大的断层,造成巷道上下起伏大,运输困难,回采困难。

5 断层发育规律研究与分析成果
5.1断层延展长度与走向变化
矿井正常地质工作中,常常将相邻顺槽或工作面揭露的产状、走向近乎一致的断层,理解为同一条断层。

但在田庄煤矿实际生产中,因断层走向变化大,相邻采掘工程揭露产状、走向近乎一致的断层,为同一断层的实际情况不多(据统计只占30%左右)。

因此不能盲目将相邻区域揭露的产状、走向近乎一致的断层解释为同一条断层,而施工补切眼或巷道工程。

5.2同一条断层在不同层位产生不同断层倾角、落差
在多层煤开采的矿井中,常常利用上部煤层开采时揭露断层的产状,对下部
煤层断层位置及落差进行预计。

根据田庄煤矿开采的实际揭露情况证实,在层间距只有6~7米的16、17层煤中,16煤揭露断层倾角,落差与17煤差异很大,有时16层煤中存在的落差较小的断层,在17层煤中未发育;断层位置与按照16煤断层倾角推断的位置差异较大。

(图5.2-1)
经实践研究分析,主要原因是,石炭系地层中,岩性变化较多,(煤,灰岩、泥岩、粘土岩、砂岩等)岩层性质不同、硬度悬殊较大,在地层受压断裂过程中,因岩性不同造成落差、倾角差异较大。

硬度高的脆性岩石断层面整齐,落差相对较大,软性岩石落差相对较小或只产生褶曲未断裂的情况。

(图5.2-1)
图5.2-1 断层面倾角、落差变化示意图
5.3同一条断层不同地点倾角的变化与断层性质的转变
断裂面倾角的方向决定了断层的性质,正断层,受水平拉伸发生张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断层面倾角较大,一般在45°以上;逆断层,受水平挤压,上盘相对上升,断层面倾角较小。

田庄井田经采掘实际多次揭露,同一条断裂,断层面的倾角方向相反,正断层转为逆断层情况。

此种现象多发生在断面倾角在70°~80°的正断层上,断层面倾角由后倾转为前倾,断层性质有正变逆。

在相邻顺槽揭露时为一条正一条逆,推采完全揭露断层后,发现是同一条断层(图5.3-1)。

倾角发生逆转后的逆断层均为逆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未发现类似情况。

b
图5.3-1 断层面倾角发生扭转平面示意图
5.4不同时期形成的断层在实际采掘过程中体现
煤系地层形成后在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作用下,造成断裂构造重复、反复、交错发育,增加了构造的复杂性。

通过对揭露断层的产状,交错形式,位移状况等因素的分析研究,分清断裂构造的发育先后,能为实际开拓布局、采掘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根据矿井工作面实际揭露以下几种情况能够充分体现断层的先后形成时间。

AA’断层先期形成后B断层后形成,并在产生错动的同时产生了水平移动,造成AA’断层在平面位置上发生偏移(图5.4-1)。

C断层先形成D断层后形成,C断层延展较长,断层落差大造成断层两盘相对孤立,后构造运动不剧烈,只在断层上盘形成断裂,产生落差(图5.4-2)。

图5.4-1图5.4-2
6 分析成果的合理应用
根据分析研究,我们充分认识了井田内断裂构造的发育规律,在实际生产中充分运用分析研究成果,提高了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的准确性,保证了生产安全;为矿井采掘工程设计布局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地质技术资料;在工作面生产回采过程中减少了不必要的掘进工程,降低了万吨掘进率,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7 结语
石炭系含煤地层,煤层层数多,煤层薄,充分证明了在成煤期,地质变化就相对频繁。

成煤后又经过了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造成了现在矿井复杂多变的断裂地质构造,通过近几年地质工作的开展及资料的分析研究,我们掌握了田庄井田内断裂构造的发育规律,对断裂构造的多变性,复杂性进行了研究,将分析研究成果充分应用在矿井实际地质工作及生产中,为矿井的安全合理开采煤炭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察院. 山东省田庄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R] .档案室:山东省田庄煤矿,2012(6):1-186
[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察院. 山东省兖州煤田山东省田庄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R] .档案室:山东省田庄煤矿,2010(8):1-94
[3]山东中煤物探测量总公司. 山东省临矿集团田庄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R] .档案室:山东省田庄煤矿,2012(12):1-99
[4]祁献礼. 煤矿应用地质[M]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出版,2002(7):1-479
[5]柴登榜. 矿井地质手册[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1984-1986:1-10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