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汇报人:2023-12-12•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研究结果与分析目录•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与意义传统西医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副作用和复发问题。
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通过对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和中医治疗原理。
为进一步优化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02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特应性皮炎分为风热血毒型、湿热蕴结型、脾虚湿蕴型和阴虚血燥型。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其中风热血毒型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治法,湿热蕴结型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治法,脾虚湿蕴型采用健脾利湿、祛风止痒的治法,阴虚血燥型采用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治法。
包括症状评分、皮损面积、瘙痒程度、生活质量等。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疗效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指标实验设计对照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分组方法将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根据样本量确定。
研究对象选取确诊为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年龄在12-60岁之间,性别不限。
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程均为4周。
数据收集与分析记录患者的症状评分、皮损面积、瘙痒程度、生活质量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
03研究结果与分析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皮肤瘙痒、疼痛、红肿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的变化。
疗效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皮损改善程度,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患者性别 、 年龄 、 病 程 等 一 般 资料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0 . 0 5 ) , 具有 可 比性 。
1 . 2 方法 对 照 组 行单 纯 西药 治疗 , 给 予 口服 氯 雷 他
《 按摩与 康复医学9 2 0 1 5 年第 6 卷第 1 期 C h i n e s e Ma n i p u l a t i o n&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 2 0 1 5 , V o 1 . 6 N o ・ 1
—7 3一
’
中医药 治疗特 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袁 政 , 田 耕
( 1 . 成 阳市 政杰 中医皮 肤病研 究所 , 陕西 成 阳 7 1 2 0 0 0 ; 2 . 佛坪 县人 民医院 , 陕西 汉 中7 2 3 4 0 0 )
[ 摘 要】 目的: 观察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 。方法: 将6 4 例 特应性 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3 2 例) 和对照组 ( 3 2 例) , 对 照组给 予氯雷他 定片 口服 及丁酸氧化 可的松乳膏外涂等 药物治疗 , 试验组则通过 辨证 给予服 用中药治疗, 观察 两组临床疗 效。结果 : 试验组 总有效率为 9 3 . 7 5 %, 高于对 照组的 7 1 . 8 8 %( P < 0 . 0 5 ) 。结论 :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 炎疗效显著, 能有效改善 患
收 治 的特 应 性皮 炎 患者 6 4 例, 符合《 口腔 、 皮肤 科 疾 病诊断标准》 口 中的相 关 诊 断标 准 , 排除精神病 、 意 识障碍、 药 物 代 谢异 常等 患 者 。应 用 完全 随机 数 字 表 法将 所 有 患者 随 机 分为 试 验组 和对 照 组 各 3 2 例,
化湿消导方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化湿消导方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化湿消导方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6例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化湿消导方治疗组、西药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对照组。
结果:经治疗1月后,中药治疗组的SCORAD积分低于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较高,随访其中的治愈患者第3月时,中药治疗组复发率低于西药对照组,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化湿消导方在儿童特异性皮炎中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证实。
标签:特应性皮炎;化湿;消导;临床观察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也称为特应性湿疹,具有反复发作,病情迁延的特点。
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达20%-30%[1]。
且多见于儿童期发病,目前西医治疗疗效有限,开发新的治疗手段非常必要[2]。
故笔者从2010年6月开始从事中药“化湿消导方”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研究,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6例均为2010年6月-2012年1月本院皮肤科门诊3-11岁的儿童患者,均符合Williams诊断标准[3]:必须有皮肤瘙痒,加以下5条件中的3条或3条以上:(1)2岁前发病(适用于大于4岁的患者);(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30Kg者,每次5mg,每天1次,体重90%为痊愈,减少60-89%为显效,减少20-59%为有效,0.05,bp<0.05表3 治疗1月后两组疗效比较与西药对照组比较,cp<0.052.2.2 随访治愈患者第3月时,西药对照组复发率为40.9%,中药治疗组复发率14.3%;中药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对照组(x 2=5.168,P<0.05)。
3 讨论特应性皮炎多见于儿童患者,突出表现为剧烈瘙痒,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和心理健康,目前西药治疗主要有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光疗等,但效果不佳且容易复发。
消异止痒汤加减联合复方甘草油治疗儿童期特应性皮炎的效果观察

消异止痒汤加减联合复方甘草油治疗儿童期特应性皮炎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消异止痒汤加减联合复方甘草油治疗儿童期特应性皮炎的效果。
方法:从本院收入的儿童特异性皮炎患儿中选取此次研究对象,入院患儿均在2020.07月至2022.07月入本院,共有82例患儿入选。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入选患儿分为对照组(地奈德乳膏,n=41)与实验组(消异止痒汤加减+复方甘草油,n=41)。
观察并对比两组在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在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疹及瘙痒消失时间上,实验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消异止痒汤加减+复方甘草油用于儿童期特应性皮炎患儿的效果显著,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期特应性皮炎;消异止痒汤;复方甘草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特应性皮炎在临床较为常见,是指面部、四肢等部位出现慢性湿疹样皮疹,伴有剧烈瘙痒等症状。
现阶段,临床对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多采取药物治疗,常规皮质类固醇激素(比如地奈德乳膏)在临床较为常用,具有抗炎止痒等作用,可快速改善症状,但停药后容易复发。
临床研究发现,消异止痒汤加减+复方甘草油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效果显著,有利于快速控制临床症状,重建皮肤屏障[1]。
对此,本文就消异止痒汤加减+复方甘草油用于儿童期特应性皮炎患儿的效果进行分析,详细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此次研究对象为儿童期特应性皮炎患儿,入院时间均在2020.07~2022.07,入选患儿共4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例数为41例。
实验组中男女占比分别为43.90%(18例)、56.10%(23例);年龄最小到最大范围在2岁至14岁,平均(7.23±2.46)岁。
对照组中男女占比分别为41.46%(17例)、58.54%(24例);年龄最小到最大范围在3岁至13岁,平均(7.25±2.48)岁。
对比两组的性别占比及年龄范围的分布情况,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地奈德乳膏进行治疗,国药准字H:20060725;规格:15g;使用方法为:对受损皮肤做好清洁处理后,利用软毛巾擦干皮肤,随后取适量的地奈德乳膏涂抹在皮损处,保证涂抹均匀,一天二次,等到皮疹消退后调整为一天一次。
中医药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
经过中医药治疗后,80%的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其中60%的患者病情得到痊愈,20%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实验组
采用常规西医治疗,50%的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其中30%的患者病情得到痊愈,20%的患者病情好转。
方法
共纳入30篇文献,其中包括20篇中文文献和10篇英文文献。
结果
研究方法
03
研究设计
试验组接受中医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
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瘙痒、红斑、水肿、鳞屑和色素沉着等。
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包括病情分级和面积测量。
观察中医药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研究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与方法
03
由于中医药治疗的特殊性,本研究的结论可能仅适用于特定的患者群体,不能广泛应用于所有特应性皮炎患者。
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观察指标
使用电子数据采集表格,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和治疗情况。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等。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病情改善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结果
04
共纳入30例患者,年龄在3~12岁之间,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特应性皮炎,且病情程度相近。
特应性皮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评价镇心安神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特应性皮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评价镇心安神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特别是镇心安神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我们对比了镇心安神法与其他常规治疗方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疗效差异。
研究旨在验证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西医治疗特应性皮炎主要采用局部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等方法,但长期应用存在副作用和复发率高的问题。
寻求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镇心安神法作为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一种独特方法,强调通过调节心神、安神定志来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镇心安神法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评估镇心安神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通过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我们期望为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中医药在皮肤科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二、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
所有参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镇心安神法结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
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均衡可比。
数据收集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进行。
采用SPSS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期间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及治疗副作用。
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特应性皮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复方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及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研究

C D 、C D 、C D 8 的细 胞数量 、 以及c o j c o 擞 值的大小 。并采集 患者 们 的静脉血 ,运用离心分离技术检测免疫球蛋 白的变化 。
1 . 3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所得 的全部数据采 用 S P S S 1 8 . 0统计学方法进行 处理 ,并 用 ( 夏土s )来表 示技术资 料 ,样 本采集方 式为独立 样本采集 。其 中 P <0 . 0 5 所 以,差异 具有统计学 意义 2结 果 2 . 1治疗 效果及 对比分析
各5 mg ;将这 些患者分别在治疗 前后采血 ,并通过仪器检测 患者 血中
现为剧烈的瘙痒 、明显的湿疹样变和皮肤干燥。A D常 自婴幼儿发
病 ,部分 患者延续 终生 ,可因慢性复发性湿疹样 皮疹 、严重瘙痒 、睡 眠缺 失、饮食限制 以及 心理社 会影响而严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
般西药治疗是涂抹糖皮质激素乳膏、氧化锌油或氧
<O . 0 5 ) 。 结 论 复方 中药 治 疗特 应 性 皮 炎 患者 的效 果 显著 , 同 时还 具 有提 高 机体 免疫 力 ,尤 其是 提 高 细胞 免
【 关键 词 】 复方 中药 ;特 应性 皮 炎 ;免疫功 能
中图分类 号 :R 7 5
文献标 识码 :B
1 . 1一般资料 本院从 2 0 1 1 年至2 0 1 2年期 间收治的 1 5 0 名特应性 皮炎的患者。其 中男性 患者 6 8例 、女 8 2 例 ,年龄最 小者为 7 岁 ,最大者2 9 岁 ,所有 患 者 的平均年 龄在 1 2 岁左右 。患病 程度 分为 轻 中重 三种 ,其 中轻度 患者 l O 例 ,占6 . 7 %,中度 患者 7 6 例 ,占5 0 . 7 %,重度患者 6 4例 ,占
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自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
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为1个月,随访半年,而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IgE水平,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实验组(96.1%)明显高于对照组(76.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3.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患者的血清总IgE 水平,实验组治疗前后的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效果颇为显著,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稳定,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标签:特应性皮炎;辨证施治;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
好发于儿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因也相当复杂,病程较长,治疗也较为困难,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1]。
据调查显示:中医辨证能很好地治疗特应性皮炎,取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稳定,且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2]。
为此,本院随机抽取自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104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本院自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
实验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在7~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1.5±4.52)岁,病程在1~10 a,平均病程为(5.5±4.07)a。
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在6~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1±5.26)岁,病程在1~11 a,平均病程为(6±5.25)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作者:傅伟兰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18期【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疗效。
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68例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观察组给予健脾化湿导滞的自拟中药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氯雷他定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瘙痒感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儿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瘙痒感程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医药;健脾化湿中图分类号 R75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012-03The Observ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FU Wei-la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8):12-14【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Method: 68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 from January 2011 to June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s of 34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ceived resolving dampness by tonifying spleen and stagnation prescription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western medicine loratadine treatment.The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f lesion area, the severity of lesions and itching degre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 The lesion area, the severity of lesions and itching degre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all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before treatment (P【Key words】 Children; Atopic dermat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lving dampness by tonifying spleen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Xinxing County,Xinxing 527400,China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的皮肤病,其剧烈瘙痒和慢性复发往往给治疗带来困难,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1]。
其诱发因素种类复杂,在中医理论一般认为,病机主要在于脾湿滞留,湿热蕴积。
临床治疗一般以外用西药为主,以达到控制相关症状的目的,但是由于西药效果受限,复发率较高,临床结合中医治疗特色,对患儿进行辨证论治,以燥湿健脾为理念,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得到满意效果。
本文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2013年收治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结合其临床资料,观察中药疗效,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数字法抽选2011年1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68例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经临床诊断检查而确诊。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观察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2~10岁,平均(5.8±0.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11岁,平均(6.2±0.4)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儿均配合完成治疗,并且家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具有药物过敏史患儿,并且治疗前未服用其他治疗药物,排除导致相似症状的其他皮炎疾病。
1.2 诊断标准从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瘙痒感对睡眠的影响三方面综合评分。
皮损面积计分如下:完全消退计0分,小于9%计1分,10%~29%计2分,大于30%计3分;皮损严重程度由医师观察皮损处出现的红斑、渗液、或苔藓样变的轻重程度进行评分;瘙痒感对睡眠影响评分如下:无瘙痒感计0分,有轻度瘙痒感,安抚后能入眠计1分,瘙痒间断出现,影响睡眠计2分,瘙痒使患儿无法安睡计3分。
1.3 治疗方法1.3.1 观察组采用健脾化湿导滞的自拟中药方。
黄芪、炒白术、茯苓10~15 g,二藤、白鲜皮15 g,炒薏米15~20 g,莱菔子10~15 g,全蝎2~5 g,炙甘草5~8 g。
根据临床症状对患儿进行辨证施治,可对基础方进行加减,瘙痒严重加地肤子;渗液增多加泽泻、车前子;便秘食积加山楂、枳实;皮损红肿、潮热加茜草、茵陈等。
每天一副,分早、晚饭后口服。
两个月后进行临床效果比对。
1.3.2 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口服治疗,每次5 mg,每天1次;搭配维生素C口服,每天3次,每次100 mg。
若症状缓解后,维生素C剂量不变,氯雷他定服用次数减少,改为隔天1次,剂量不变。
两个月后进行临床效果比对。
1.3.3 其他两组患儿在疾病早期时都可以用中药药物熏洗,擦涂,或者外敷,最好保证全天有药。
处方:苦参、黄芩、金银花、蒲公英各25 g,地肤子35 g。
坚持使用两个月,定期复诊。
1.4 疗效评定标准标准分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治愈: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积分下降指数60%~89%;有效:积分下降指数20%~59%;无效:积分下降指数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2 结果2.1 两组患儿皮损及瘙痒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瘙痒感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儿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瘙痒感程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对照组为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244,P3 讨论特应性皮炎多见于婴幼儿和少年,其剧烈瘙痒和慢性复发往往给治疗带来困难,同时也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但是西药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可损伤患儿肝肾等器官功能,停药后往往复发率较高,不能从根本缓解病情和症状。
从中医角度分析特应性皮炎,多因在孕胎中存留余热、余毒,或饮食不节,导致脾失健运,脾湿滞留,湿热蕴积,又感风邪,湿热毒邪等郁积于肌肤,气血失和,于外在的肌肤失养而发病,该病往往迁延难愈,可伴随至成年。
总结本病发生表现的证型,其发病的主要病因为脾胃功能的不足,患儿往往出现皮疹、腹胀纳呆、面色萎黄浮肿等脾虚的临床表现。
除此之外,临床观察中也发现患儿出现皮疹处瘙痒时其消化道症状也较明显,纳差食少、舌质红、舌苔厚腻、大便干结或稀溏,拥有这种伴随状况的人数有很多,占总人数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3]。
因此脾虚湿盛、脾不运化应该是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病机概括,在治疗时也应该对症治疗,发挥中医治疗特色,从根本出发,从整体出发,对患儿进行辨证论治,治法以健脾消食为主,根据不同症状进行用药加减。
本文联合中药和西药治疗小儿特异性皮炎,本研究中选取氯雷他定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是因为它可阻断超敏反应中出现的炎症反应,是治疗该病的常用药。
结果两组患儿在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症状均改善,但单用西药的患儿在疾病的控制、总有效率、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及其他方面明显不如中药治疗组明显。
并且中药组治疗后,患儿瘙痒程度和皮损程度均得到明显好转,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似,均证实并肯定中药治疗特异性皮炎的临床效果[4-5]。
本方中君药为黄芪、白术、茯苓、鸡血藤;臣药为莱菔子、炒薏米;佐药为全蝎、白鲜皮、首乌藤;使药为甘草。
配伍中君臣健脾渗湿导滞,佐药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使药调和诸药。
在进行药物配伍或者进行辩证加减时,切记禁用火热温阳的药物,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避免温补之法使阳亢火盛;但也忌用苦寒药物伤阳。
总体用药准则以药性平和、性味甘缓为主,达到健脾祛湿、祛风润燥止痒的目标[6-7]。
辨证加减过程中如果遇到急性发作时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加用丹皮、银花、茜草等以清热凉血;出现舌质红、苔厚腻,湿热现象严重的加苦参、黄柏、茵陈以清热燥湿,但用量宜小,密切观察患儿的舌质、舌苔和小便的状况;湿重皮肤渗液多,或结成粘厚黄痂时加泽泻、萆薢以祛湿化湿;烦痒难耐时加蒺藜、地肤子;食积严重,纳差痞满的加枳实、山楂、麦芽以助消化、利通便。
现代医学研究中,认为特应性皮炎是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性疾病,表现在血清IgE水平升高,而中药甘草、黄芪等药物中结构与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相似,主要通过发挥类固醇样作用,降低嗜酸细胞和血清IgE水平,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另外得出苦参、白鲜皮可以润肤止痒、抗过敏、增强人体免疫力[8-10]。
中医治疗中常常选用中药药材的皮来治疗某种皮肤疾病,即“以皮治皮”,在基础方之外可以加茯苓皮、海桐皮、牡丹皮等除湿止痒[4,11-12]。
同时配合中药制剂外洗熏洗,擦涂,或者外敷,里外相互配合,从而双重方面达到燥湿止痒的效果,又起到免疫调节、抗炎等多重效果,可在短时间治疗期间达到满意治疗效果,提高患儿治愈率,而且降低复发率,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特发性皮炎治疗方面的特色,改善特发性皮炎远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