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9)
教科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课文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认为在单元中的作用是引发学生对沉浮现象的思考,提出研究内容,起到导向作用;后面的课文全是围绕它引发出的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探索,所以第一课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物体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
第2课就是从重量和体积方面探索沉浮原因,第3、4课是从形状的角度探索沉浮原因,第5、6课是从受力情况分析物体沉浮的原因,第7、8课是从物体的比重角度看沉浮的原因。
这样分析整单元,更加了解到每课之间是紧凑有联系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而不是零散的、杂乱的。
我认为本单元是整册数的难点,抓住了每课的设计意图,才能更好的开展这一单元教学。
所以我认为第一课的主要目的定位于,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
而后提出研究方向,可以从重量、体积,形状,受力情况,物体之间的比重三个角度探索。
学生就可以带着清楚的头脑学习后面每一课内容,减轻了不少难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提出对沉浮原因的各种猜想,为后面内容学习做好铺垫。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猜想影响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发出学生猜想的沉浮原因够全面。
教学设计流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第一环节:简单轻松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观察2种常见物体砖块、木块放入水里的沉浮,由师边演示边提问的形式实施,师用严谨实验过程操作,作为学生后面实验的正确导向。
操作完,引导学生提出判断沉浮的标准,并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学生思考沉浮的原因,并提出全面的猜想给学生提供大小不一、重量不等、材料不同的7种物体,让学生观察他们的沉浮。
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9)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背景和目标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物体为什么会上浮和下沉,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是一些变量决定了物体的浮沉。
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被放液体的密度。
人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所有的木材都会上浮”,这些表述都过于简化,生活中不难找到与这些说法相悖的例子。
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
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猜想一个物体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将想出许多原因。
有些猜想基于物体材料本身,有的基于对熟悉物体先前的认识,有的会关注物体的体积大小、形状、重量或其他的一些特性。
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
鉴于此,教科书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科学概念●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二、教学准备每组一个水槽、教科书上要求的一七种物体、一把小刀、枚回形针、3块相同大小的小木块、记录表。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第一部分:观察物体的沉浮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中,学生需要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性质,即沉浮性质。
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沉浮性质的原理,老师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及其原理。
实验材料:小球、石头、木棍、筷子、盐、水、容器、秤、玻璃棒、酒精灯、吸管等。
实验步骤:1.将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秤盘量取各种材料的重量,记录下来。
2.将各种材料分别放在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3.在容器中加入盐,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4.用酒精灯加热容器中的水,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5.用玻璃棒将水中的气泡轻轻地吹掉,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实验结果:1.小球、木棍、筷子在水中漂浮,石头在水中沉没。
2.在加入盐之后,小球和木棍的漂浮状态没有改变,但筷子的漂浮高度有所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加快。
3.在加热水之后,小球和木棍的漂浮高度上升,筷子的漂浮高度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加快。
4.在将气泡吹掉之后,小球和木棍依然漂浮,筷子的漂浮高度略有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有所加快。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仅由自身质量决定,还与水的密度有关。
物体的密度高于水时就会沉下去,密度小于水时就会浮起来。
学生还可以了解到水的密度会因温度、溶质浓度、压力等因素而改变。
结语: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加理解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结果,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总结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阿基米德原理,为深入学习浮力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及分类。
2.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3. 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浮沉现象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4. 教师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沉现象的原理。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浮沉现象及影响因素。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出现浮沉现象,并尝试解释。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如何测量浮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浮沉现象及影响因素。
2. 学生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沉现象。
3. 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潜水员或船舶专家,为学生讲解实际工作中的浮沉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浮力测量实验,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3. 开展浮力应用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及时给予指导。
2. 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要注意语言简练,便于学生理解。
3.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测量浮力2.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浮力,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测量浮力的方法及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最新《沉与浮》教案(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说明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
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沉和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沉和浮》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2.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难点:如何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浮沉原理。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石头、木块、铁块、塑料泡沫等。
2. 实验用水。
3. 测量工具(如尺子、电子秤等)。
4.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石头、木块等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浮沉问题的思考。
2. 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3. 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物体浮沉原理的掌握情况。
2. 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使沉入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尝试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观察实验现象。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物体浮沉原理的掌握情况。
2. 探究: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浮沉与哪些因素有关?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第四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物体浮沉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如何使一个重物浮在水面上?3.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经验。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整个课程内容,检查学生对物体浮沉原理的掌握情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二、教学重点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三、教学难点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教学准备教师:一个水槽,小石块、小木块各一块。
每组学生:一个水槽,小石块、泡沫块、橡皮各一块,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各一个,一把小刀、一卷透明胶、3枚相同的回形针、三块相同的塑料块。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来回顾一下,老师这里这里有七种物体(课件出示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胡萝卜、木头、苹果、橡皮。
)下面,哪位同学来预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预测)2、生做实验并汇报结果那么,通过以上实验大家想一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实验一刚才有同学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它的体积和重量有关,那么,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与体积、重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1、学生猜想,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当它体积、重量变小时沉浮是否发生改变?2、生讨论实验方案。
3,生汇报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单。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生得出结论(三)实验二1、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的实验。
但做科学要做全面,我们还能做一个什么实验啊?(生:变大)2、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我们以回形针和塑料块为实验,增大他们的重量和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知识与能力: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用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会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观察前后实验产生矛盾的原因,理解物体沉浮与轻重大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水槽,小石块,橡皮,回形针,蜡烛,萝卜,木块,塑料,小刀,线
教师准备:水槽,小石块,橡皮,回形针,蜡烛,萝卜,木块,塑料,小刀,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我给你们带来一个小实验,想看吗?我在水槽里装了大半槽自来水,把小石头,木块放在水里,仔细观察,会放生什么现象?(小石头下沉,木块浮)生活中的物体跟他们一样,有的沉,有的浮。
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出示课题)
二、运用方法,初步感知更多物体在说中的沉浮。
(一)熟悉操作方法,明确沉浮概念。
1.有哪位同学知道我刚才是怎样放小石头和木块的吗?
2. 把物体接触到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沉”,不接触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浮”
(二)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同学们能不能把桌上的实验材料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预测它们在说中的沉浮,然后自己动手实验,填好记录单
2.生动手测试
3.生汇报,追问学生,猜猜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合作学习,推测同一钟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重量的关系。
(一)推测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有关系
1.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2(适时板书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你们真善于思考总结。
你们的猜测都有着一定道理,那他们之间可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想探究吗?
(二)设计实验过程
1.合作学习要求
阅读教材3页,4页,我们一起来设计实验。
(1)想一想,我们会选择哪些材料。
(2)我们怎样改变同一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
(3)说说我们小组做实验的步骤。
2.汇报
3.方案设计好了,我们就可以动手实验了,为了节约时间,左边的四个小组完成物体体积重量变小的实验。
右边四个小组完成物体体积重量变大的实验。
各组的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都要各尽其责,相互合作。
开始实验。
四、展示交流,验证结论
(一)汇报
(二)得出实验结果,反复读记
五、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六、对照目标,评价反思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选到了什么?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体积,重量,沉浮状态不改变。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体积,重量,沉浮状态会改变吗?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解决。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体积,重量,沉浮状态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