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变 异

合集下载

第二节___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第二节___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第二节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口语和书面语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写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如何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是写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从语言的角度讲,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际的工具,都有沟通的功能,都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但口语和书面语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语体风格差异;二、性别角色差异;三、肯否褒贬差异;四、形象感知差异;五、行业规范差异;六、时代变迁差异;七、地域方言差异、八、异域语言差异;九、文化背景差异。

一、语体风格差异诗人艾青写有《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

与“保姆”意思相当的词语还有“奶妈”、“奶娘”、“乳母”,它们指称的是同一客体,但是,如果换为“大堰河——我的奶妈”或“奶娘”、“乳母”,语法上没有问题,理性意义也基本没变。

但诗人为什么没用这些词呢?主要是因为奶妈”、“奶娘”一般用于口语语体,风格特点是通俗。

而“乳母”则多用于书面语体,风格特征是更文雅,“保姆”的语体特征不明显,风格特征中性。

当然,现在看来上述词语在理性意义上也存在些微的差异。

现在“保姆”的外延已经大于“奶妈”、“奶娘”、“乳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家政服务员”了,而“家政服务员”则显得过于时髦,雅致。

上述词语的风格差异来自于它们所习惯使用的语体,我们把词语的这种功能称为语体风格差异。

语体风格差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人们心理上产生的种种反应造成的,如,亲切、自然、通俗、庄重、文雅等。

请看这样一组词语——“爹娘”、“爸妈”、“父母”、“椿萱”,其所指都是“父母”,但它们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爹娘”一般用于口语中,风格特征是亲切,具有一定的乡土和地方气息;“爸妈”也多用于口语,也是一种亲切的称呼,但较之于“爹娘”要雅一些;而“父母”则比较正式,多用于书面语或者正式、严肃的场合。

至于“椿萱”则是一种比喻用法,是古语词,即使在书面语中也极少运用。

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不仅标示出它们各自的适用语体,也为人们的写作实践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余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材料三 珠峰测量路线及珠峰垂直带谱示意图。
(1) 说出图中A、B、C、D对应的自然地带名称。此图自然地带的分布规 律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答案] 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或者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 结合图文资料推测早期从北坡攀登珠峰难于南坡的原因。 [答案] 因为北坡坡度较南坡陡;北坡风力大于南坡。
气候、地貌等因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 素综合作用 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举例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是区域的两种属性,也是区域性的具体表现。地带性 是指自然地带沿某一个方向延伸和按某一个方向更替的现象;非地带性是指 海陆分布、洋流、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 使自然地带未按或未完全按某一方向延伸或更替的现象,如绿洲的分布不具 有地带性,呈现出局部特殊的非地带性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2. 形成的主导因素:地形、⑤__岩__石__风__化__物_____等地方性因素。
3. 温带湿润区不同地形的植被特点
不同地形
水分条件及原因
植被特点
高而陡的山坡
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 只能生长耐旱的植被,如
土壤吸收,水分条件差
针叶林(或灌丛)
低洼的河谷地带 周边汇水丰富,水分条件好
生长着⑥ __草__甸__植__被____________
[2021江苏扬州高二期末] 下图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坡草地青翠的一侧为“阳 脸”。完成下题。
2. 下列关于“阴阳脸”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阳脸”降水多,热量条件差 B. “阴脸”光照少,水分条件好 C. “阳脸”坡度陡,土层薄宜长草 D. “阴脸”气温低,适宜树木生长

第二节 归化与异化

第二节 归化与异化

• Conclude :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 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 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 They said a sharp no to our proposals. • 他们断然拒绝了我们的建议。 • “I know Dad,” she said, “I’m a selfish Pig. I’ll think about it…” • “我知道,爸,”她说,“我是个自私鬼。 我会考虑这个问题的。”
• • • • • •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ome was not build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猫哭老鼠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眼泪) 笑掉大牙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脑袋) 沧海一粟to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滴水) 画蛇添足to paint / gild the lily(给百合花上色) 异化译法不仅仅是直译的结果,更是一种文化传播, 东方读者对西方的文化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 的层面。
• • • • • •
骑虎难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量小易怒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狗头、狗脖子 瓜子脸
Exercises
• 1. Bill’s new girlfriend is certainly a knockout. • 2. Our team won the game, all right, but it was touch and go for a while. • 3. He was smooth and agreeable. • 4. We are one nation, one people. • 5. What is known is that weight extremes in either direction are definitely unhealthy. • 6. He acts a lot older than his years. • 7. His best jokes fell flat.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世界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低 2、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 3、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 降低
摄20℃
氏 度
10
气温值是放在百叶箱里的 温度计测得的。百叶箱的设 0 置:门朝北开,里外都涂上 白漆,温度计距地面1.5米。
-10
气温
对气温观测,一天要进行4次:
14时 2时
8时 20时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 最低值、还是日均温?
日平均气温=( 70C+ 150C+120C+ 40C)/4=9.50C
陆地最高气温
7月(代表夏季)
陆地最低气温 -4℃
1月(代表冬季)
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 30 15 0 -15
气温/℃ 30 15 0 -15
-30
-30
-45 1
3
5
7
9 11 -45 1
3 5 7 9 11
月份
月份
气温的年变化(陆地)
气温的年变化(海洋)
大陆:气温最高月份:__7_月__。
北半球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一物细又长, 红心里面藏。 下去要穿棉, 上来减衣裳。
(答一气温测量工具)
额天天穿棉袄 啊,猜不出,帮 帮额吧?
11月11日 济宁天气预报
多云
6℃~16℃
一、气温和气温观测
1、气温: 指大气的冷热程度。常用摄氏度(°C)来表示。
今天气温真低,冷 得我直哆嗦!
今天气温真高,热 得我直淌汗!
赏析古诗,试分析:气温的差 异还和什么有关系?
乞力马扎罗山
山顶白雪皑皑

变质分异作用

变质分异作用

变质分异作用引言:变质分异作用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岩石、矿物或有机物质发生结构或性质上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

变质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壳的演化和资源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理变质分异作用:物理变质分异作用是指岩石或矿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的物理性质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发生在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中。

在这种环境下,岩石或矿物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晶体结构。

物理变质分异作用是岩石变质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物理变质分异作用的主要过程有:1. 结晶重排: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原有的岩石或矿物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晶体结构。

这种结晶重排过程可以改变岩石或矿物的物理性质,使其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和热性质。

2. 压实: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岩石或矿物的孔隙会被压实,形成致密的岩石或矿物。

这种压实过程可以改变岩石或矿物的物理性质,使其具有不同的密度和硬度。

3. 相变: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岩石或矿物的相态会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相态。

这种相变过程可以改变岩石或矿物的物理性质,使其具有不同的熔点和热膨胀系数。

二、化学变质分异作用:化学变质分异作用是指岩石或矿物在化学环境下发生的化学性质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发生在地壳浅部的低温低压环境中。

在这种环境下,岩石或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化学成分。

化学变质分异作用是岩石变质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化学变质分异作用的主要过程有:1. 氧化:在氧气的作用下,岩石或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新的化学成分。

这种氧化过程可以改变岩石或矿物的化学性质,使其具有不同的化学反应性和稳定性。

2. 碳化:在碳的作用下,岩石或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碳化反应,产生新的化学成分。

这种碳化过程可以改变岩石或矿物的化学性质,使其具有不同的导电性和热导率。

3. 溶解沉淀:在水的作用下,岩石或矿物的化学成分可以溶解或沉淀,产生新的化学成分。

这种溶解沉淀过程可以改变岩石或矿物的化学性质,使其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和沉淀速度。

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复习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复习课件(共23张PPT)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42021/8/42021/8/48/4/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42021/8/4August 4,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42021/8/42021/8/42021/8/4
【高考链接】
考题
2016年课标Ⅰ卷 1011
2016年课标Ⅱ卷6-8
命题情境
磷积累差异 冻害差异
解题要素
海拔、气温、水分、流水 海拔、坡向、积雪、风力
2016年课标Ⅲ卷10-11 冰期差异
海拔、气温
2017年课标Ⅰ卷37
植物多样性差 海拔、地表温度、湿度、

坡向、部位
【复习目标】
一、理解垂直地域分异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因。 二、获取和解读题目中与垂直地域分异相关的信息。 三、调动和运用题目中的地理规律对题目作答。 四、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
【考题解析】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 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阴坡
阳坡
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 蒸发强度大 ; 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阳坡地表温度高、 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考题解析】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
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42021/8/42021/8/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42021/8/42021/8/42021/8/48/4/2021

第二节-改变中求灵感——形态改变法

第二节-改变中求灵感——形态改变法

第二节变化中求灵感——形态改变法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创新教程》的第三章“创造技法”的第二节“形态改变法”。

《创新教程》教材体系由六部分组成:认识创新、创新思维、创造技法、创新影响因素、创新过程和创新案例精选等,该教程侧重介绍了创新的相关知识、创新思维、创造技法、创新影响因素。

第三章创造技法主要介绍了组合创造法、形态改变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智力激励法和十二聪明法。

其中形态改变法要求掌握它的概念及其应用。

本节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性,体现教育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走近科技,走进创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教学设计理念:一是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利用同一个漏斗的案例贯穿整节课,融汇在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领会同一个案例在学习教材的方法能得到不同的甚至更好的点子,体会知识和方法的强大。

二是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将问题探究的小组讨论的活动贯穿整节课,在整堂课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在讨论中让学生心态开放,创造性得到释放,提高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并能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的意识。

本课将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利用讲授法讲解形态改变法的概念、一般操作步骤和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情境,教师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讨论课中的活动;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法是事先分好组,确定好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帮助展开实践操作,并通过书面的形式来完成课堂要求。

本课将用到的学法:学生通过个人学习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合作学习创新活动让参与到活动中去人人有分工有任务,提高活动的参与率。

学情分析:高一商贸专业班十六七岁年纪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但是我们的职高生由于学习的能力较差,抽象思维的形成也比较慢,本教材可以更多的利用同学们的形象思维来进行教学。

这个班的情况是学习的基础较差,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是很强烈,大部分的同学不爱动脑筋,有几个同学又很活泼。

第二节 同部相押与异部通押

第二节 同部相押与异部通押

• 上去入三声通协时,还有将入声读作上声或去声, 以与上、去声韵相协。例如: • 梁 州 令 • 宋·晏几道 晏几道 • 莫唱阳关曲,泪湿当耳金缕。离歌自古最消魂, 闻歌更在魂消处。 • ◎ ▲ ▲ • 南桥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人情却似飞絮, 悠扬便逐春风去。 • ▲ ▲ ▲ ▲ • 这首词将入声“曲”字读作去声,以与去声字 “缕”、“处”、“绪”、“住”、“絮”、“去” 相协。
2、仄韵体 、
• 词中“歇”、“烈”、“月”、“切”、“雪”、“灭”、 “缺”、“血”、“阙”韵,为词韵第十八部。入声短促 逼侧,较为生硬,没有含蓄蕴婉的余地,宜于表达激壮峭 拔的感情。有些词调一直就是用入声韵写的。如《满江 红》、《声声慢》、《暗香》、《霓裳中序第一》、《雨 霖铃》、《疏影》、《六丑》等。还有些词调则宜用入声 韵,不大适合用其它仄韵的声调,如《好事近》、《忆秦 娥》、《淡黄柳》、《惜红衣》、《念奴娇》、《桂枝 香》、《石州慢》、《兰陵王》等;还有一些词牌,如 《祝英台近》等,也同属此类。如果抒发宛转凄抑的情调, 应尽量避免用入声韵的仄韵体词。
2、同部平仄混押 、
• 同部平仄混押的词调,在唐代民间曲词中就已经用了,如 唐·佚名辑《云谣集杂曲子》中的《喜秋天》。宋以后, 这种现象逐渐增多。常见的有《西江月》、《醉翁操》、 《水调歌头》(另一体)、《渡江云》、《曲玉管》、 《六州歌头》(另一体)、《哨遍》、《戚氏》等词。平 仄互押的词调,词律只要求在某一位序上用平声字或仄声 字,并不要求何处用上声字,全依词人的喜好和词的内容 而定。但同部平仄相押,平韵字和仄韵字所处的位序却一 定要符合词谱的要求,不能随意放置。 • 在同部平仄互押体中,主要采取平仄交错的形式,仄韵字 与平韵字犬牙般地交错协韵,没有一定的格式。如: • 西江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3.晓刚带同学们去奶奶家玩,奶奶拿出了大、小两种花生请他 们品尝。他们在吃花生的同时产生了以下疑问:“花生果实的大小 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请根据下图中几个人的对话与小组讨论后 回答问题。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1)图中四个人的说法,属于假设的是奶奶和 乙同学的说法。 (2)如果要设计实验验证奶奶的假设是否成立,实验的变量应 该是 不同品种的花生 ,实验中栽培大、小两种花生的条件应该是 相同(意思正确即可) 的。 (3)用于实验的花生种子的取样方法应该是( A ) A.随机取样 B.大、小花生都挑中等大小的 C.大花生挑大的,小花生挑小的 D.小花生挑大的,大花生挑小的 (4)从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的角度考虑,最好选用下列哪种数 量的花生做实验( D ) A.1粒 B.15粒 C.30粒 D.50粒 (5)晓刚的话是对 甲 同学说的。要比较两种花生的大小,晓刚提出 处理数据的方法是 计算平均值 。
★表达交流 请你将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写出来,并在全班展示中研讨、交流。
一课一案 创新学
请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用心整理一下自己本节课的 学习收获哦!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第六单元
第二章
生物的繁衍和发展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变 异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学习目标
1.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
种变异的原因。
2. 说出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对于整个物种的意义。 3. 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2.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 理是射线或药物( D )
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D.使农作物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解析:这是农业育种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农作
物种子,改变其遗传物质,产生不定向的变异,人类再对变异出的品种进 行定向选择,培育出人类需要的新品种。
★讨论分享 1.与同桌讨论:生物的变异在生活、生产上有何应用。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 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 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 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 杂交,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可以培育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小 麦新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 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 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人工选择,选出有利于生 产的变异,培育出新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