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成本分析及定价

合集下载

我国企业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成本分析及定价策略研究

我国企业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成本分析及定价策略研究

我国企业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成本分析及定价策略研究1陈红华,田志宏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E-mail:********************摘要:自西方国家发生疯牛病二恶英等事件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作为国家确保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国日益增多,如何确保食品安全,打破西方国家出口贸易的壁垒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国建立可追溯系统已有近五年的时间了,在人们都日益认识到可追溯系统重要性的同时,我国可追溯系统研究中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依旧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研究和结论。

其中有关实施可追溯产品的定价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在我国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企业到底要增加哪些成本,具体到每种产品上会增加多少成本,可追溯产品是否一定会带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企业是否一定要实施高价策略等,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明确的研究。

本文以大量实地调研的信息和相关知识,首次归纳总结了在我国企业实施可追溯系统到底需要额外增加哪些成本,并以我国实施可追溯系统的某企业为例,就其某种产品的某个品种进行了具体测算,以便直观了解实施可追溯到底会带来多大幅度的成本增加,并对我国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企业的产品高价行为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在调研中得到的消费者愿意为可追溯产品的支付意愿,对实施可追溯产品的企业的定价提供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可追溯系统;不变成本;可变成本;盈亏平衡点中图分类号:F31. 引言我国实施和研究可追溯系统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关于可追溯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必要性、可追溯系统可追溯系统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与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有关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基础研究,相关技术体系研究及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是关于可追溯系统的有关基础研究。

迄今为止,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在国外也只不过二十几年的历史,对于一个较新的问题,很多学者从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原因、农产品可追溯的定义、特征、作用、建立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

优化农产品定价机制的实施方案

优化农产品定价机制的实施方案

优化农产品定价机制的实施方案优化农产品定价机制的实施方案农产品定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农民利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定价机制存在价格低迷、农民收益低等问题,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

本文将从建立市场导向的定价机制、健全农产品定价信息发布系统和加强政府监管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实施方案,以期改善农产品定价问题。

一、建立市场导向的定价机制市场定价是指根据供需关系和市场竞争情况来确定农产品价格的机制。

为了建立市场导向的定价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市场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变动情况。

2.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价格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市场供需情况和价格波动趋势,提前制定销售策略和定价方案。

3.加强农产品市场竞争政策制定和执行,打破垄断,鼓励农产品市场多元化竞争,促进价格的合理形成。

二、健全农产品定价信息发布系统农产品定价信息的发布对于农民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健全农产品定价信息发布系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定价信息平台,整合各种渠道获取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提供全国性的农产品价格参考。

2.加强农产品价格信息的公示和透明度,及时发布农产品相关价格信息,确保市场参与者充分知情,提高市场运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加大农产品价格信息的社会化发布力度,通过应用互联网、手机APP、电视等媒体渠道,向农民和社会公众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方便大家了解和参考。

三、加强政府监管和调控政府的监管和调控是农产品定价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了加强政府监管和调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的农产品流通监管机制,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价格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打击价格操纵、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2.深化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推进农产品市场交易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减少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干预,优化市场供求关系。

3.加强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预警和应对机制建设,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农产品初加工中的成本控制与利润分析

农产品初加工中的成本控制与利润分析

农产品初加工中的成本控制与利润分析在农产品的初加工环节中,成本控制和利润分析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问题之一。

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利润分析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本文将针对农产品初加工中的成本控制与利润分析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好地运营和管理。

一、成本控制1.1 原材料成本农产品初加工的原材料成本主要包括农产品采购费用、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

为了控制原材料成本,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与农民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获取更好的采购价格;(2)优化物流运输,降低运输成本;(3)合理安排仓储设备和库存管理,减少仓储费用。

1.2 人工成本农产品初加工的人工成本主要涉及操作工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用以及培训投入等。

为了控制人工成本,企业可以考虑以下因素:(1)合理设置工资体系,根据员工工作表现和绩效进行薪资调整;(2)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1.3 设备成本农产品初加工需要使用各种设备和机械进行生产操作,设备投资和维护费用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控制设备成本,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精确评估设备投资的合理性,避免浪费和过度投入;(2)建立设备维护计划,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3)及时更新设备,引入新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二、利润分析2.1 产品定价在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产品进行定价。

产品的定价应综合考虑成本、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等因素。

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定价情况,合理确定产品的售价,以实现较好的利润。

2.2 销售渠道农产品初加工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以确保产品销量和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直销渠道、与超市和餐饮企业合作、开展电子商务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额。

2.3 成本分析对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成本构成和成本分布情况。

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分析及控制探究

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分析及控制探究

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分析及控制探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水平也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其物流成本仍然居高不下,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抓住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与模式,寻找降低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措施,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增值。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一、农产品物流的内涵与分类农产品物流指的是以农业产出物即农产品为对象,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

具体地说,它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的增值和组织目标。

农产品的范畴较为广泛,与之对应的农产品物流也是如此。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其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以下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农产品物流进行简单的分类:(1)根据物流具体对象的分类:包括粮食作物物流、经济作物物流、鲜活食品物流、畜牧产品物流、水产品物流、林产品物流和其他农产品物流;(2)根据在供应链中作用的分类:包括农产品生产物流、农产品销售物流、农产品废弃物物流;(3)根据物流储运条件不同的分类:可以分为常温链物流、冷藏链物流、保鲜链物流;(4)根据农产品物流对象特征不同分类:包括大宗农产品物流、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农产品物流。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鲜活农产品物流,如蔬菜物流、水果物流、肉类产品物流、奶产品物流等。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模式与问题(一)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产量大,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农产品物流量大,品种多;(2)农产品物流要求高。

一方面,提倡绿色农业,提倡流通环节实现绿色物流,降低污染或是实现零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相对属于低价产品,因而就要求其物流也必须是低成本运作。

此外,对农产品的服务增值的需求更强烈;(3)农产品物流实施难度大。

农业企业农产品成本核算与计算方法.doc

农业企业农产品成本核算与计算方法.doc

农业(农、林、牧、渔)企业农产品成本核算与计算方法一、农业企业成本概述二、农业产品成本三、林业产品成本四、牧业产品成本五、渔业产品成本一、农业企业成本概述(一)农业企业概念与特点1. 农业企业的概念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畐V、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2. 农业企业的特点(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2)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的不一致性,生产周期长。

(3)农业生产中部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可以相互转化,部分产品可作为生产资料重新投入生产。

(4)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要求经营管理上必须与之相适应,一般都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

(5)农业生产不仅在经营上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而且在管理上实行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

(二)农业企业成本的构成内容根据农产品生产的特点、以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农业企业成本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 种子和种苗: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直接耗用的自产品和外购的种子与种苗的费用。

2. 肥料与农药: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直接耗用的各种化肥、农家肥和农药的费用。

3. 直接人工费:指直接从事农作物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及按工资总额计提并交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等。

4. 其他直接费:指为农作物生产直接支付的不属于以上各项费用,如灌溉费、机械作业费等。

5. 燃料动力费用:指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及消耗的电力费用等。

6. 折旧与修理费用:指农业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与修理费用。

7. 材料费用:指农业生产企业消耗各种材料的费用。

8. 其他费用:指农业生产企业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以外的各种费用。

(三)农业成本的核算程序农业成本的核算程序包括归集农业生产费用、分配农业生产费用和计算农产品成本的全过程。

第五章第三节农产品定价策略

第五章第三节农产品定价策略

第五章第三节农产品定价策略农产品定价策略是农业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户的收入水平。

在农产品定价策略中,决策者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供应状况、成本价格以及政策环境等各种因素,以制定出合理的定价策略。

本文将从定价要素和定价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农产品定价策略。

一、定价要素1.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是农产品定价的基础,包括生产、流通和销售成本等各个环节的费用。

在制定农产品定价策略时,需要对成本价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确保产品的定价不低于成本,否则将会导致农户亏本经营。

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潜力。

决策者需要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包括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以便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

3.供应状况供应状况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供应过剩,价格往往会下降;如果供应不足,价格往往会上升。

农产品定价策略需要综合考虑供应状况,以确定合理的价格区间,避免价格波动过大。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农产品定价策略的重要参考因素。

政府的价格干预政策、关税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都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决策者需要及时了解政策环境的变化,以便根据政策导向来制定定价策略。

二、定价方法1.成本加成法成本加成法是指在农产品的成本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利润率,从而确定最终的销售价格。

这种方法适合于生产成本较为稳定的农产品,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使用较为合适。

2.市场供需法市场供需法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和供应情况的变动,来调整产品的价格。

当市场需求高于供应时,价格可以相应上涨;当市场供应超过需求时,价格可以相应下降。

这种方法适用于市场需求和供应变动频繁的农产品。

3.竞争定价法竞争定价法是指根据市场竞争情况来确定产品的价格。

当市场竞争激烈时,决策者可以选择降低产品价格,以提高市场份额;当市场竞争不激烈时,决策者可以选择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农产品定价方法

农产品定价方法

农产品定价方法1.渗透定价策略农产品的同一个品种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因此经营者往往采取低价来吸引众多消费者。

其理论根据是市场上存在一大群普通消费者,他们的购买行为相当理智,希望支付较低的价格来获得较高的满足。

所谓低价,是相对于产品品种和服务水平而言的。

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低价低利能够有效地阻止竞争者加入,产品能较长时间地占领市场。

这种策略主要包括以下3种。

(1)高质中价定位。

指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价格却定在中等水平上,以价格的优势吸引众多的消费者,使消费者感到花中等的价格获得高品质消费。

(2)中质低价定位。

指企业以较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符合一般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使顾客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信得过的产品。

这一目标市场的顾客群对价格敏感,但又不希望质量过于低劣。

例如,目前在我国正在兴起的仓储式商店的发展就是针对这一顾客群的。

(3)低质低价定位。

产品没有质量优势,唯一有的是价格优势。

这一策略主要迎合一些低收入阶层。

使用低质低价策略的条件是:能够通过销售量的增加使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且目标市场的顾客对价格非常敏感。

如果发现竞争加剧,经营者应考虑有更低成本的产品推出。

渗透定价策略的适用范围是:新产品进入市场;产品市场规模大,市场竞争性较强;产品需求弹性较大,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反应敏感,稍微降价就会刺激需求;大批量生产能显著降低成本;薄利多销的利润总额大于按正常价格销售的利润总额。

2.撇脂定价策略撇脂的意思是指从牛奶表面逐层撇取奶脂,撇脂定价是指新产品进入市场后经营者有意识地把产品价格定得大大高于成本,使其能在短时间内把开发新产品的投资和预定的利润迅速收回。

采用这一策略的经营者在促销时,产品价格定到什么程度不以成本为标准,只要能满足顾客的炫耀心理,能显示出商品的高品质、高附加值即可。

这一策略的实施往往配合以强大的宣传攻势,将产品推向市场,使消费者尽快地认识新产品,在短时间内形成强烈的需求欲望和购买动机。

当然,采取高价策略要有支持高价的产品特性。

农业企业农产品成本核算计算方法

农业企业农产品成本核算计算方法

农业企业农产品成本核算计算方法一、前言农产品成本核算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成本要素农业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成本,如种子、化肥、农药、兽药等。

间接成本是指与生产间接相关的成本,如土地租金、农机使用费、人工费用等。

2.成本分配将确定的成本要素按照合理的依据分配给相关的生产部门或产品。

3.成本归集按照成本要素的分类,将相关的成本费用归集到相应的成本中心。

4.成本计算根据归集的成本费用和生产数据,计算出每个成本中心或产品的成本。

5.成本分析对计算得到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各项成本占比,找出成本费用的结构和变动原因。

6.成本控制根据成本分析的结果,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7.成本核算最后对完成的成本进行核算,确保算法的正确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三、案例分析以农业企业的番茄种植为例,分析如何进行农产品的成本核算计算。

1.确定成本要素该农业企业的番茄种植,直接成本包括种子(100元/亩)、化肥(80元/亩)、农药(120元/亩)、人工费用(150元/亩);间接成本包括土地租金(3000元/亩)、农机使用费(500元/亩)。

2.成本分配将确定的成本要素按照合理的依据分配给相关的生产部门或产品。

假设番茄种植占据整个农业企业的50%,则直接成本为:种子费用=100元/亩*种植面积;化肥费用=80元/亩*种植面积;农药费用=120元/亩*种植面积;人工费用=150元/亩*种植面积。

3.成本归集按照成本要素的分类,将相关的成本费用归集到相应的成本中心。

例如,将种子费用归集到种子成本中心,土地租金归集到土地成本中心。

4.成本计算根据归集的成本费用和生产数据,计算出每个成本中心或产品的成本。

根据番茄种植面积和各项直接成本的费用,计算出番茄种植的直接成本费用。

例如,番茄种植的直接成本费用=种子费用+化肥费用+农药费用+人工费用。

5.成本分析对计算得到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各项成本占比,找出成本费用的结构和变动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企业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成本分
析及定价
论文导读:国内外学者与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必须要清楚地核算企业生产该产品所花费的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

关键词:可追溯系统,不变成本,可变成本,盈亏平衡点1. 引言
我国实施和研究可追溯系统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关于可追溯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必要性、可追溯系统可追溯系统的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与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有关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基础研究,相关技术体系研究及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是关于可追溯系统的有关基础研究。

迄今为止,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在国外也只不过二十几年的历史,对于一个较新的
问题,很多学者从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原因、农产品可追溯的定义、特征、作用、建立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

丹麦学者T.Moe (1998)分析了可追溯系统的划分标准;Golan E(2003)在美国农业部农经调查报告中首次将食品可追溯体系按照“深度、宽度和精确度”三个标准进行评价;Souza-Monteiro DM 和Casewell JA(2004)在日本、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欧盟等实施可追溯系统的国家对比了可追溯系统的宽度、深度和精确度;方炎(2005)对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进行了初步分析。

研究表明,建立食品追溯制度
已经成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是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应用研究。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整套的技术体系,涉及到自动识别技术、自动数据
获取和数据通信技术,这些技术的基础是产品标识和编码,只有对实体进行准确标识和编码才能实现有效的跟踪和追溯。

国内外组织和学者在可追溯系统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包括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

在蔬菜、水产品、肉类等产品大类上,我国学者开始进行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

主要学者有孔洪亮等(2003)研究了EAN·UCC 系统在牛肉和鱼肉产品上的应用;王东风等(2004)研究了EAN·UCC 系统在水果蔬菜上的应用;杨林(2005)集成EAN·UCC 与HACCP 体系研究了在鳗鱼进行全程追溯;陆昌华(2004 年)、李兴民(2006)、谢菊芳(2006)等从不同的技术角度研究了猪肉可追溯系统。

林凌(2005)研究了基于互联网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等。

最后是有关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方法。

国外学者在研究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时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交易成本理论、收益分析法、消费者支付意愿分析。

Hobbs J E(1996)对英国牛肉行业零售商对供应商选择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

Golan E(2004)等用成本——收益法来研究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消费者是可追溯产品的最终购买者和货币支付者,国外有些学者从消费者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来研究农产品可追溯
系统。

Dickinson D L 和Bailey D V(2003)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进行了肉类可追溯比较分析;Kevin Chen,石敏俊等(2004)对中国消费者非转基因菜油支付意愿进行了研究。

我国目前的研究针对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可支付意愿直接进行研究的较少,主要研究集中在HACCP、食品安全等领域所做的支付意愿研究。

王志刚等(2007)对北京市乳制品市场进行了消费者对HACCP 认证的支付意愿调查。

周应恒等(2006)对江苏省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支付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
由此可见,国外的一些学者和组织从特征、作用、技术体系和系统推广应用等方面对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做了研究,国内学者在实施可追溯系统的背景、家畜可追溯系统的技术构成、EAN·UCC 系统的应用和追溯制度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但是关于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在我国目前实施的具体情况研究相对匮乏。

其中关于实施可
追溯系统的企业到底会增加哪些成本,增加的幅度有多大,是否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企业其产品定价就一定是高价等这些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几乎没有涉及。

本文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以某种具体产品为例,对实施可追溯的产品进行了具体的测算,讨论了可追溯产品是否一定是高价等问题,最后在论文中提出了相关建议。

2. 我国市场上实施可追溯产品的定价分析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源性疾病危害
巨大。

国际上,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疾病相继爆发和传播,在国内,发生了苏丹红、劣质奶粉、龙口粉丝等食品质量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成为可追溯系统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