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十二)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有哪些?三十六计完整版

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有哪些?三十六计完整版

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有哪些?三十六计完整版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瞒天过海:字面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

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清代无名氏将“瞒天过海”收进其所编《三十六计》中,并作为“三十六计”的第一计。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而“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指战国齐国用围攻魏的方法,迫使魏撤回攻赵国国都邯郸部队而使邯郸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三计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出自孙子兵法,该计策是指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

原作“以佚待劳”。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

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趁火打劫之计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

趁火打劫之计的特点,就是利用时机,果断地打击对方。

而此计延伸到现代社会的商战之中,更是被多次巧妙利用,甚至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机。

第六计声东击西声东击西,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

声言出东,其实击西。

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

三十六计·顺手牵羊(第十二计)全文

三十六计·顺手牵羊(第十二计)全文

三十六计·顺手牵羊(第十二计)全文顺手牵羊(第十二计)顺手就牵了羊。

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原典】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

少阴,少阳②。

【注释】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②少阴,少阳: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

此句意为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

【按语】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

胜固可用,败亦可用。

【历史典故】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谋略。

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

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

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不应该放过。

公元383年前,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

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

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

苻坚闻讯,不等大军齐集,立即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

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前秦军。

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

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

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

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

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

苻坚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击兵,将晋兵全歼水中。

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

秦军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怨声四起。

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

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

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

三十六计完整版原文及译文

三十六计完整版原文及译文

三十六计完整版原文及译文:1、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浑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翻译: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逛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古籍经典《三十六计》

古籍经典《三十六计》

古籍经典《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顶级的兵法策略。

精辟有理,直击人心,颇具实用价值。

内容稍长,值得细品!•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防备周全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松懈。

对于习以为常的事物,就不会警觉。

秘密就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在其外。

公开与隐秘会相互转化。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进攻兵力集结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人阳刚的部分,不如攻击敌人薄弱的部位。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盟友的态度还在犹豫,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来保存自己的实力。

这是从《周易·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要迫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局面,不一定要直接出兵攻打,而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人的处境艰难,就要趁机进攻夺取胜利。

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这是从《周易》夫卦“刚决柔也”一语悟出的道理。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给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运用假象欺知骗对方,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

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向敌人的某一方向进行佯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利用敌人在这一方面固守的时机,悄悄地迂回到另一方向进行偷袭。

这就是《易·益》卦中所说的趁虚而入,出奇制胜。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对某种事情防备得太周密,结果反而使意志松懈。

平常见惯了的事体,就不容易引起疑心。

大凡阴谋藏在阳光之内,好像胸怀坦荡,光明正大似的。

一些隐秘的,机密性的东西,从来就不暴露在外面。

再光明正大的人是如此,再温柔可爱的人也是如此。

两国交兵,正义也是如此,非正义也是如此。

这是人性的自然,也是自然的天性。

第二计围魏救赵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先用计谋分散他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

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古人说:“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盲目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如避其锋芒,或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饶到敌人的背后打击它。

能如此,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目标而反身解救自己的危难,“赵”就得救了。

欲救赵,先需守赵,以攻为守,积极出击,寻敌要害牵制敌军,才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我悬殊,这是很明白的。

如果单方面作战,显然对自己不利,盟友到现在还未作决定参战,怎么办?假使设法运动盟友,并指引它先去作战,打头阵,自己做它的后盾,那它极可能先受到重大损失。

同样,自己要是引兵作战也会遭到重创。

可是我们只能先顾及自家的利益。

因此,发动盟友时,这个剧要演得好。

第四计以逸待劳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趁机进攻夺取胜利。

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人乱得像丛生的野草,意料不到所要发生的事情,这是《易经》萃卦中所说的那种混乱溃败的象征。

因此,要利用敌人不能自主的时机去夺取胜利。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用假象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

也就是说,开始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假象突然变成真相。

第八计暗度陈仓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以牵制敌人在某地结集固守,然后我方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发起突袭,攻敌不备,出奇制胜。

兵法三十六计之十二顺手牵羊

兵法三十六计之十二顺手牵羊

812009·02 NATIONAL DEFENSE军事春秋顺手牵羊·兵法三十六计之十二·■ 梁守磊顺手牵羊这一成语,早在关汉卿的戏剧《尉迟恭单鞭夺槊》中,即已出现。

《水浒传》第九十九回中也用过这一成语:“前面马灵正在飞行,却撞着一个胖大和尚,劈面抢来,把马灵一禅杖打翻,顺手牵羊,早把马灵擒住。

”前面第五计“趁火打劫”中曾提到《西游记》中唐僧袈裟被盗时,孙悟空发现和尚们正准备点燃干柴放火,就暗笑道:“果依我师父之言,他要害我们性命,谋我的袈裟,故起这等毒心。

我待要拿棍打他啊,可怜又不禁打,一顿棍都打死了,师父又怪我行凶。

罢,罢,罢,与他个顺手牵羊,将计就计,教他住不成罢!” 所谓顺手牵羊,原意是指趁别人没注意,顺手把人家的东西拿走的偷窃行为。

引申到军事上,就是指在完成主要作战任务的进程中,瞅空子顺手“捞一把”。

这里的“羊”,一般指的是突然暴露出来的,原作战方案中没有事先考虑到的,既来去顺路,又夺之顺手,赢之顺时;既不妨碍主要作战任务的完成,又出敌所料,能一举两得。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荆湖,可称作是顺手牵羊的典型战例。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面对的依旧是“卧榻之侧,皆他人家”的严峻局面。

在其南面,尚有南平、武平、后蜀、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

在其北面,还有辽和北汉政权。

为了统一天下,赵匡胤决定采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首先将统一的兵锋对准荆湖地区的南平和武平割据势力。

南平是后梁时高季兴所建立的割据政权,都江陵,拥有荆、归、峡三州之地。

武平原为唐末武安节度使马殷在湖南建立的割了几年,当时想当小学的教员。

实际上,我确实当了几年小学教员,也当过小学校长。

那时一心想当个好教员,并没有考虑想成为共产党。

” 1970年12月,毛泽东还对斯诺说:“我长期也是资产阶级世界观。

开头相信孔夫子,后头相信康德的唯心论,什么马克思,根本不知道。

我相信华盛顿,相信拿破仑。

” 所以,毛泽东并不承认他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三国三十六计》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此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刘备自得徐庶相助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

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一操一,哭拜请罪。

曹一操一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不知是什么人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曹仁说是单福。

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

单福是其假托之名。

”曹一操一说:“徐庶的才能比您如何?”程昱说:“要高出十倍。

”曹一操一说:“太可惜了,贤能之士归了刘备,刘备的羽翼可就形成了!怎么办呢?”程昱说:“徐庶虽然在刘备那里,但丞相您要用他,招来并不困难。

”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一操一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

曹一操一大喜,派人连夜将徐庶母亲搬至许昌。

不想,那徐老夫人是一位忠一奸一分明深晓大义的人,至死不肯写信让儿子弃明投暗,反而大骂曹一操一托命汉相,实为汉贼。

曹一操一大怒,喝令武士杀死徐母。

程昱连忙劝阻说:“丞相如果杀了徐母,一则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二则成全了徐母的德行。

而徐母一死,徐庶为报仇必然死心塌地帮助刘备。

不如先留下她,以便使徐庶心悬两处,不能一心一意地辅助刘备。

然后,我再设法赚他回来。

”曹一操一觉得这话有理,遂不杀徐母。

从此以后,程昱几乎每天都去问候徐母,对待徐母就像自己的生身母亲;并且欺骗徐母说,自己曾经与徐庶结为异姓兄弟。

程昱还经常馈赠物品给徐母。

他每次派人送物品给徐母时,总是写有书信附上。

徐母因此也常亲自写信让来人带回。

程昱赚得徐母的笔迹之后,便模仿其字体,以徐母的名义,诈修家书一封,派一名心腹之人,拿着书信,去新野见徐庶。

果然,徐庶见信之后,泪如泉一涌,当即去见刘备,希望能让他回去见母。

刘备当然割舍不得,但也不便勉强相留。

过了数天之后,二人只好洒泪相别。

这样,程昱用一条“无中生有”之计,将徐庶谈到了曹一操一那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