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第9课 《呼兰河传》 课后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课件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9

【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小村怎样的景象?请 简要概括。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第 10 课
《 白 鹿 原》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料峭.(qiào)
愠.怒(yùn) 底坯.(pī)
趔趔.趄.趄(lièqie) 淤.泥(yū) 檩.条(lǐn)
语文课件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 赏》9
语文课件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 赏》9
⑤不容置疑:_不__容__许_有__什__么__怀__疑_,_指__真_实__可__信__. ____ ⑥打 戏曲演出时,演员(多指丑角),即兴说些可 诨笑:_的_话__逗__乐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你_看__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 ⑦可面奈面何相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_________尽__力__做_好__本__职__工__作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尽心尽职: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件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 赏》9
语文课件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 赏》9
有以鹿兆谦(黑娃)、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 装.从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_白__嘉__轩__、鹿子霖为 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 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 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 的“民族秘史”。
第10课 《白鹿原》
诗海探珠
小村 梅尧臣
淮阔州多忽有村, 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 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 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 谬入王民版籍论。
2019-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九单元 单元高考链接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探究题[典例精研](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文本内容见“第八单元人在都市”单元高考链接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导读]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标题,实则要求回答出所选标题的作用,进而明确文本的主题.这两个标题一个是以物为题,一个是以人为题,各有好处.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标题对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几个角度来分析,具体可概括为:①交代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氛围;②概括事件,展开情节,呼应细节;③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⑤运用手法(如一语双关),生动形象,意蕴丰富;⑥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做答时可从这些角度结合文本来分析自己所选的标题.具体到本题,(1)“磨房里外”是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要考虑其对展开故事情节、营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作用。
(2)“冯歪嘴子"是本文的主人公,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展开、突出主题等的作用。
[答案](示例一)选“磨房里外”。
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
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示例二)选“冯歪嘴子”。
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解题技法]探究题往往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9-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六单元 第9课 《呼兰河传》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交流探究
素养拓展提升
课后课时作业
课堂交流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内容。
答案 ①烧替身 ②治丧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交流探究
素养拓展提升
课后课时作业
答案
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在愚昧和迷信的观念 支配下“无意识”地把年轻的一代作为牺牲品献在旧礼教的祭坛上的叙说, 揭示了愚昧的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无须卫道士甚至无须男子来 实施的迫害;作为同性,不仅不怜悯同情,反而主动组成“杀人团”,以堂 而皇之的理由,把一个个像“人”的女性剿灭虐杀了,这是多么令人战栗的 悲剧啊!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交流探究
素养拓展提升
课后课时作业
3.祖父的寂寞 不会理财的祖父总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 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寂寞的祖父“天天使用一种方法抓掉了孩 子的帽子,这未免可笑”,可是即使这样,“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 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在这短暂 的快乐之后,我们感受最多的是祖父的难以摆脱的寂寞。他身为老太爷,本 应乐享天年的。但正因为他是老太爷,厨子给他更多的是吹捧;有二伯给他 更多的是敬畏;冯歪嘴子给他的同样是低等人对上层的尊敬。因此,他无法 抹去他和这些人之间的隔膜——阶级的隔膜。所以,他的寂寞也就无法消除。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交流探究
素养拓展提升
课后课时作业
4.有二伯的寂寞 可以这样说,有二伯的寂寞外现在他性情的古怪上。他喜欢和动物说话, “他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话没有了,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 常常不得要领”。当别人热闹地讲着闲话的时候,“只有有二伯一声不响地 坐着”。从总体上说,有二伯不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即使是一个人在夜深人 静的时候,他也常常自己跟自己说话。在人面前他所表现出来的沉默是有他 自身和社会的原因的。从他自身来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下人,他身上本来 流淌着“上等人”的血液,所以他自视高人一等,不屑于放低身份和其他下 等人一样过活,但是社会鲜活的现实使别人并不这样高看他。在别人的眼里, 他的的确确是个下人,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有二伯的些微的尊敬也只是 为了一时的高兴而假装出来的,就是孩子也乐于利用这一点来取乐。因此, 有二伯处于绝对的寂寞之中。
2019-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第9课 《呼兰河传》 课后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课后课时作业时间:40分钟满分:37分一、基础巩固(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圩.堤(yú) 虔.诚(qián)拯.救(zhěnɡ) 生肖.(xiào)B.连累.(lèi) 窗棂.(línɡ)阙.如(quē) 媒妁.(shuò)C.荒谬.(miù) 整饬.(chì)丰稔.(rěn) 重创.(chuānɡ)D.木讷.(nà) 感喟.(kuì)悲怆.(chuànɡ) 灵柩.(jiù)答案 C解析A项,“圩”读wéi;B项,“累”读lěi;D项,“讷”读nè。
2.下列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描摹童心未眠锦上添花骨髓B.凝固络绎不接祷神告鬼喇叭C.欺侮探头探恼战战兢兢疙瘩D.作揖荒谬绝伦含辛茹苦碗碟答案 D解析A项,眠—泯;B项,接—绝;C项,恼—脑。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命名为《呼兰河传》,但作为“传记”所应有的时间流动却是付之阙如的。
B.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
C.老厨夫看我小,他欺侮我,他用手指住了我的嘴。
他说:“你知道什么,那小团圆媳妇是个妖怪呀!”D.她昏睡了四、五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六、七天。
答案 C解析A项,书名号应为引号,这里不是书名,前面有“命名”,强调用这几个字;B项,顿号应为逗号,这两个短语为定语后置作并列补语;D项,顿号都不应使用,这里都表示概数。
4.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恰当的一项是()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有加,然而,“宝库”和“殿堂”虽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甚至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
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宝库”“殿堂”,“知识公园”。
语文同步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9.《呼兰河传》

-1-
课序 题 目
《呼兰河传》 9 小团圆媳妇之
死
《长恨歌》 10 围炉夜话
作者 萧红
王安 忆
学习目标
①把握特定环境下,具体的故事情节 发展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②学习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手 法,体会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挖 掘深刻主旨的艺术特色。
①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小说所塑 造的人物形象。②体会作者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社 会意义。
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
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她还创作了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
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新知导学夯基础 知识梳理
2.写汉字 词语 wǎn 约 wǎn 惜 wān 蜒 饭 wǎn 手 wàn 儿
易错字 婉 惋 蜿 碗 腕
词语 jué强 jué起 挖 jué mó写 mó挲
易错字 倔 崛 掘 摹 摩
新知导学夯基础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解词义 (1)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2)阙如:欠缺;空缺。 (3)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5)倾家荡产:把全部家产丧失净尽。 (6)浓墨重彩:绘画或描述着墨多。 (7)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茹,吃。也说“茹苦含辛”。 (8)战战兢兢: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 的样子。
(9)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 (10)活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也说“欢蹦乱跳”。
高中语文优秀PPT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6

2.独立:狐狸精红玉深夜越墙私会情郎,辛十四娘当 面拒婚,她们勇敢地选择感情,即使失败也从不后悔,这 都表现了她们可贵的独立性。狐狸精大都潇洒自如、来去 自由、可进可退,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空间。
3.智慧:狐狸精多“大会作意,弄媚巧”,青梅能 “以眉听,以目语”,小翠把朝中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 狐狸精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心思灵巧、反应敏捷的机智和幽 默上,更表现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上。
爱情刻画得摇曳多姿,升华到诗的境界,令人为之心灵震撼, 感慨不已!明伦对此评价:“种则情种,根则情根,苞则情 苞,蕊则情蕊……无限深情,一时全绽。”
分析人物形象 1.请结合黄生与绛雪的交往,分析黄生的思想性格的变化。 【探究交流】①一看到美丽的女子就偷看,就“暴起” “追 过短墙”。表现了黄生的庸俗气,显得有点轻薄。
《聊斋俚曲集》等。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相传也是他 的作品。
二、情节链接 《聊斋志异》的故事分类编写,但前后都能相互比照。 请同学们注意联系。
三、词语积累 1.秀外惠中:容貌清秀,内心聪慧(多指女子),“惠” 也作“慧”。 2.诘:责问,追问。 3.涕洟:哭泣。 4.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5.悒悒:忧愁不安。 6.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7.欷歔: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就的不平;既 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 平民的称赞。所以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 刺虐入木三分。”
二、情节梳理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 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 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 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创 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练习):6.《红楼梦》 Word版含答案

6.《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病症.(zhèng)摈.弃(bìn)退避三舍.(shè)处.之泰然(chù)B.勾.当(gōu)楼阁.(gé)冠.冕堂皇(guān)窗明几.净(jī)C.娇嗔.(chēn)累.及(lěi)力能扛.鼎(gāng)溘.然长逝(kè)D.礼数.(shù)骨.气(gú)不假.思索(jiǎ)同仇敌忾.(kài)解析A项,“处”应读“chǔ”;B项,“勾”应读“gòu”;D项,“骨”应读“gǔ”。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磨灭懈怠天翻地覆明察秋豪B. 蔓延隧道同病相怜重蹈覆辙C. 陨落残羹形影相吊其乐融融D. 勤恳矫健隐忍苟活化险为夷解析A项,“明察秋豪”应为“明察秋毫”。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薛宝钗的行为豁达,举止得体,深得人心,使得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对她心存芥蒂....。
B.在这十年时间里,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感觉自己与时代脱节了。
C.《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把个性鲜明的王熙凤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D.我们的语文老师对《红楼梦》颇有研究,讲起《林黛玉进贾府》来高谈阔论....,精彩异常。
解析A项,“心存芥蒂”比喻心中有积怨或不快。
B项,“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或闹得很凶。
C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D项,“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不合语境。
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 。
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 。
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
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③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④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⑤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充分发挥你的潜能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A.①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解析①句与②句只在于“则”与“只”的区别,语境需要表达的是对悲观者思想狭隘的看法,所以用表达限度的“只”,选②句;③句中“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强调机会的转瞬即逝,是后面“需要……”的原因,而④句颠倒了因果关系,所以选③句;⑥句中“尽量发挥你的潜能”是发现机会的条件,⑤句将其倒置,所以选⑥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呼兰河传 教案

《呼兰河传》教案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萧红生平和创作。
2、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阅读节选部分《小团圆媳妇之死》,并赏析其场景描写、叙事风格、表现主题及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温暖和悲凉两极叙述中所体现的悲悯情怀与国民批判。
一、导入新课•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有人把张爱玲和萧红称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她们同为女性,温婉细腻,但在温婉之中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情怀。
萧红是悲天悯人的,她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戕害。
她一样能把握世情世态,一样能细致描摹,但是,她更投入,情感灌注、融入对于故乡邻人的描绘中,尽管语言偏冷,但处处可见她的悲悯情怀。
二、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
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课时作业时间:40分钟满分:37分一、基础巩固(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圩.堤(yú) 虔.诚(qián)拯.救(zhěnɡ) 生肖.(xiào)B.连累.(lèi) 窗棂.(línɡ)阙.如(quē) 媒妁.(shuò)C.荒谬.(miù) 整饬.(chì)丰稔.(rěn) 重创.(chuānɡ)D.木讷.(nà) 感喟.(kuì)悲怆.(chuànɡ) 灵柩.(jiù)答案 C解析A项,“圩”读wéi;B项,“累”读lěi;D项,“讷”读nè。
2.下列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描摹童心未眠锦上添花骨髓B.凝固络绎不接祷神告鬼喇叭C.欺侮探头探恼战战兢兢疙瘩D.作揖荒谬绝伦含辛茹苦碗碟答案 D解析A项,眠—泯;B项,接—绝;C项,恼—脑。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命名为《呼兰河传》,但作为“传记”所应有的时间流动却是付之阙如的。
B.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
C.老厨夫看我小,他欺侮我,他用手指住了我的嘴。
他说:“你知道什么,那小团圆媳妇是个妖怪呀!”D.她昏睡了四、五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六、七天。
答案 C解析A项,书名号应为引号,这里不是书名,前面有“命名”,强调用这几个字;B项,顿号应为逗号,这两个短语为定语后置作并列补语;D项,顿号都不应使用,这里都表示概数。
4.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恰当的一项是()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有加,然而,“宝库”和“殿堂”虽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甚至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
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宝库”“殿堂”,“知识公园”。
A.崇敬望而生畏不仅是而且是B.尊崇望而生畏不应是而应是C.崇敬敬而远之不应是而应是D.尊崇敬而远之不仅是而且是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
①崇敬:指十分推崇和尊敬,一般指对人和事物的敬仰。
尊崇:指尊敬推崇,多指人。
根据句意,应选“崇敬”。
②望而生畏:指看见了就害怕。
敬而远之:指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根据句意,应选“敬而远之”。
③“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不应是……而应是”表并列关系。
根据句意,“宝库”“殿堂”和“知识公园”是并列关系,应选表并列的“不应是……而应是”。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她的家人不但不愿意和妖怪在一起,就是同院住的人也都觉得太不好。
B.给纸人缝起布袋来穿上,——穿布衣裳为的是绝对的像真人——擦脂抹粉,手里提着花手巾,很是好看,穿了满身花洋布的衣裳,打扮成十七八岁的一个大姑娘。
C.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就卖一点力气叫一叫座,喷了几口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
D.前半夜那跳神打鼓的事情一点也没有留下痕迹。
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
答案 D解析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但”应放在“她的家人”前面。
B项,语序不当,“十七八岁的一个大姑娘”应改为“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
C项,不合逻辑,“就卖一点力气叫一叫座”应在“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前面。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
;。
A.无艺而有道,那是空洞的理论无道而有艺,艺则无精、无神B.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C.无道而有艺,艺则无精、无神无艺而有道,那是空洞的理论D.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答案 B解析根据句意,“有……”和“无……”之间,应是强调“无……”,故“无……”应放在“而”后面,排除A、C两项;上句是“艺”在前,“道”在后,故此处也应如此,因重点是“无……”,故“无艺”应在前,“无道”在后,排除D项。
二、课外拓展(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牛车上萧红金花菜在三月的末梢就开遍了溪边。
我们的车子在朝阳里轧着山下的红绿颜色的小草,走出了外祖父的村梢。
车夫是远族上的舅父。
车夫打着鞭子,但那不是打在牛背上,只是鞭梢在空中绕来绕去。
“想睡了吗?车刚走出村子呢!”外祖父家的女佣五云嫂,是去看她儿子的。
五云嫂下车去给我采了这样的花,又采了那样的花,她几乎是跳着,几乎和孩子一样。
我从来没看到过她像这样放肆一般地欢喜。
我终于睡了,醒来后,他们并没有注意到我。
“到第三年他就不来信啦!”我就问她:“你丈夫也是当兵的吗?”赶车的舅舅,抓了我的辫发,把我向后拉一下。
“那就总也没有信来?”他问她。
“可记不得哪一年啦,南村王家二姑娘喊着:‘五云嫂,许是五云哥给你捎来的信。
’……我不知为什么就止不住心酸起来,我接信跑到学房,学房先生接到手里一看就说不是我的……好几天,我像失了魂似的。
”“从此就没有来信?”车夫说,“莫不是阵亡在外吗?……”车子一过黄村,太阳就开始斜了下去,青青的麦田上飞着鹊雀。
“五云哥阵亡的时候,你哭吗?”我看着她。
但她没有睬我,自己在整理着头巾。
“擦一擦!尘土迷了眼睛……”当兵的人,怎么也会替人拿手巾?我感到了惊奇。
我知道当兵的人就会打仗,就会打女人,就会捏孩子们的耳朵。
“那年冬天,我去赶年市,……人们说‘告示告示’,是捉逃兵的‘告示’……我听到了姜五云姜五云的;……喉管里像有什么腥气的东西喷上来,我想咽下去,又咽不下去……”她的前额和鼻头都流下汗来。
“跟了车,回到乡里,就快半夜了,一下车的时候,我……耳朵和两张木片似的啦!……包头巾也许是掉在路上,也许是掉在城里,……”这回她把头巾束得更紧了一些。
“……二月里,我就背着秃子,今天进城,明天进城,……有一回我一到乡下就听说逃兵已送过来啦,……都说若不快点去看可就没有了。
我再背着秃子,再进城……有一天,我看着一个大官,坐着马车,从营房走出来了。
……我把秃子放在地上,我就跑过去,正好马车是向着这边来的,我就跪下了。
”“……那赶马车的把我推倒了。
……我想把秃子放在河边上,一跳就下去吧!我拍着那小胸脯,摸摸那圆圆的耳朵,一看到那孩子的耳朵,就看到他爹了。
”“我又拍着那小胸脯说:‘睡吧!秃儿。
’我想起了还有几吊钱,也放在孩子的胸脯里吧!正伸手去放时,……孩子睁开眼睛了。
……又加上一只风船上的孩子喊妈的声音我一听到,我就把秃子抱……抱在……怀里了……”她用包头巾像是紧了紧她的喉咙,随着她的手,眼泪就流了下来。
车夫跟着车子走在旁边,把鞭梢在地上荡起着一条条的烟尘。
“……五月的末梢,一只大轮船就停在了营房门前的河沿上。
逃兵的家属,站在右边……二十来个,我不知道那个是他爹。
……越走越近了……眼睛起了白蒙……又加上别人都呜呜啕啕的,哭得我多少也有点心慌……”“我看看,真是没有秃子他爹……我一回身就把一个兵官的皮带抓住:‘姜五云呢?’……接着我就打了那兵官:‘你们把人消灭到什么地方去啦?’”“当兵的把我拖开啦,他们说:‘不只姜五云一个人,还有两个没有送过来……逃兵里他们三个是头目。
’”“我背着孩子离开了河沿,一路走,一路两条腿发颤。
墙根下坐着个老头。
‘你的儿子也没来吗?’我一问他,他就哭!还说:‘因为是头目,就当地正法了!’……”她再说下去,那是完全不相接连的话头。
“我也有家小……”他的话从嘴唇上流了下来似的。
五云嫂说:“可是真的?……兵不当啦也不回家?……”“哼!回家!就背着两条腿回家?”车夫笑了。
黄昏的风,却是和二月里的一样。
车夫在车尾上打开了酒坛。
“喝吧!……喝上两杯……”他喝了几杯之后,把胸膛就完全露在外面。
他一面吃嚼着肉干,一边嘴上起着泡沫。
车子越往前进,脸孔和手上,都有一种粘粘的感觉。
……再往前看,连道路也看不到尽头……对面走过一辆空车,车辕上挂着红色的灯笼。
“大雾!”“好大的雾!”车夫招呼着。
“三月里大雾……不是兵灾,就是荒年……”(原载1936年10月1日《文季》第1卷第5期,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我”对曾经当过兵的车夫替五云嫂拿手巾感到惊奇,因为“我”眼中的当兵人一向是横蛮的,表现了“我”涉世不深。
B.小说写车夫听了五云嫂哭诉后说“我也有家小”,这是五云嫂的谈话勾起他对家人的惦念,但是,因为车夫生活艰辛,没有钱而觉得愧对家人,无颜面对家人。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如“车夫打着鞭子,但那不是打在牛的背上,只是鞭梢在空中绕来绕去”表现了车夫的老实木讷。
D.小说关注现实,通过五云嫂的丈夫和其他军人被残害的遭遇,写出了底层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反动政府草菅人命的滔天罪行。
答案 C解析C项“老实木讷”错误,应是表现了车夫对牛的疼爱,这也可能是赶牛的一种方式。
8.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事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人称。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显得事情真实,也便于抒发情感,状写人物的心理;小说中的“我”是一位线索人物,所有故事都通过“我”来叙述,一切故事情节都随着“我”的心理情绪而随意拼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使小说自然真切。
9.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探究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自然环境的描写,透露出悲凉。
“三月里大雾”既是自然环境描写,又暗示了人们在严酷的社会环境的包围中,无法突围,呈现出悲凉的意味。
这种自然环境象征了人们的生活困境。
“不是兵灾,就是荒年”则点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兵灾”揭露了悲剧根源。
整个结尾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无情现实的愤慨与鞭挞。
②以对话作结,形式独特。
运用短句,既简洁有力,又意蕴悠长,引人思考。
③省略号包含无尽意味,将现实中的冷漠与虚无、人们的悲伤与无奈尽蕴其中,启人沉思。
三、语言运用(5分)10.仿照画线的句子,在其后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