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鉴赏之.
高中语文-4自主赏析1-庖丁解牛-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B.乃木中直.《中.经绳首》之会
C.良 莫庖辞岁更.更 坐.弹刀一曲
D.善 善. .刀 哉而 !藏 吾之 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答案】 B(两个“中”都是“符合”“合乎”的意思)
5. 下面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 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此句是庖丁用自己的技法高超来反衬“良庖”“族庖”技法 的拙劣。
二是庄子的这则寓言所提供的客观意义。这则寓言是庄 子用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段材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 示:
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处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 本来规律。掌握了规律,“依乎天理”,就能适应这种规律, 进而妥善地把事情办好。
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快,动作那么美,是因为他实 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 牛”。多方实践后,十九年屠刀锋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驾驭 了事物。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指,这里指难以剖解。)
2.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 A(A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 王: 名词使动用法,让……做王。C项,舍: 名词活用为一般 动词,筑房定居。D项,宾客: 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 宾客。)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刀 然,莫不中.音
中:合乎。
依乎天.理.,批大郤 天理:天然的结构。
B.始臣之解牛之时 始:起初。
技经肯.綮.之未尝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

巨变的 “人事”
对照
永恒的 “月下花 前年”年到来 的“东风”
应犹在的 “雕栏玉砌”
今非昔比的 “往事”
不堪回首的 “故国”
已改的 “朱颜”
这首词通篇采用一问一答、自 问自答、问起答结的构架,在这个 构架中形成了三组对照。
10.吟咏诗韵:仔细吟咏词句,找出意象,并 体会意象中包含的情感。
上片
实景:月下花前 虚写:回忆往事
“何时了 ” “知多少” 韶光易逝 悲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 “又东风”时光消逝
虚写:回忆故国
“不堪回首”亡国之恨 恨
愁
虚写:雕栏玉砌
朱颜已改
下片
“应犹在” 故国凄凉 悲
人事非
物是人非 恨
发问:愁思如水
“向东流”
愁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月下花前
实 小楼
“物是” 虚
东风
(自然永恒)
景
往事 故国 雕栏玉砌 朱颜 一江春水
一、导入
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 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洁的眼 泪。”
李煜
植物名——虞美人
【花 语】 白色虞美人:象征着安慰、慰问 红色虞美人:代表着极大的奢侈、顺从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虞美人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在 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 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 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人非”
(人生无常)
情
四、感 想一想,这首词中包含哪 些愁绪在里面?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讨论:有词人评论说,就是这首词 中的两个“东”字断送了李煜的性命。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之《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宋)》

会……序……群……皆…… 吾……独……幽……高…… 开……飞……
不……何……如……罚……
古人但逢宴会,必赋诗,必嘱才俊为序。我们 学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试与《春夜 宴从弟桃花园序》比较,三篇文章的情感变化有 何不同之处?
1.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 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 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群季:诸弟。兄弟长幼之序,曰伯、 用典:目的是赞颂堂 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 弟们聪慧。 醉于月
群季俊"秀幽美,景赏皆",二为一句边惠:谈连谓论。一着吾边清人欣雅咏赏的歌着话幽,题静独。的惭康华乐美。的光宴下席。。
——清 《古文观止》
大多数时候,生命或多 或少,都会给我们暗黑的底 子,有的人偏要把它涂成明 亮的彩色,有的人,却在黑 暗中沉沦下去。
——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虽然充满劳绩,然而人 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德国诗人 荷尔德林
效仿古人,抒发雅乐。 在我们的生命中,一定也曾
有过各种人生感慨,请你和大家 分享与常人不一般的寻求快乐的 方式。
海
子
要背回麦东要全
在诵顾地方在世
麦各往里
麦界
地自昔的南地的
里的
四方里兄
拥诗
兄
拥弟
抱歌
弟北抱们
《 五
月 的 麦 地
》
好 兄 弟
方 和 西 方
文
酒数:
石崇《金谷诗序》 “罚酒三斗”。 古度量:每升1.25斤,一斗十升,三斗 约三十七八斤。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

人生经历三个阶段: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相关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悲凄”之情,他是 否及时调整了心态,心情恢复平 静?
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
总结:
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 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 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作业:
从意象、意境与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异 同?
悲凄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凄”?诗 文又是如何表现这种 “悲凄”的?
问题探讨三:
前四句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一幅无限阔大光明、 浩荡空阔的画面。
问题探讨四: 翻译“风来入房户,……不眠 知夕永。”四句。哪个字最能 表现诗人的心情?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会到季节也变了,睡 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冷
问题探讨五: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总括前六句描画的景象,以“悟”和 “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 下的作用。
问题探讨六: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诗人想 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 壮志不得酬”的苦闷。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 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 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 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 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 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 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 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 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 《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 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 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 不同的志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教学设计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教学设计【宋】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译文】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
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
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
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
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
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
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注释】1.贺新郎:词牌名。
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乳燕飞》《贺新凉)等。
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
余为变格。
2.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
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3.国脉:国家的命脉。
4.长缨:长带子。
5.戎主:敌人的首领。
6.尺度:标准。
7.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8.谷城公:亦称黄石公。
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9.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
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10.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一单元越中览古

赏析:
1、作者选取了哪两幅画面?为了渲染了什么?
画面一:__“__战__士__还__家__尽__锦__衣__”_____
战士凯旋,大家都就将越王及 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表情烘托出来。
画面二:__“__宫__女__如__花__满__春__殿__”_____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
惆怅——达观——坚忍不拔
曾照吴王宫里人。
同:
都是吊古之作,意蕴诗中, 都用了对照手法。
《越》前三句写古,末句写今 《苏》前三句写今,末句写古 异: 《越》从古宫人说到今鹧鸪 《苏》从今月说到古宫人。
两首诗的格局正好相反。
思 同: 两诗都生盛衰、荣华无常的感慨。
想
内 异: 《越》通过古今对照、物是人非写感慨;《苏
容
通过自然景物今古常新写感慨。
3、你读了此诗,能悟出怎样的道理?
• 隐含着诗人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 隐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忘却往日的屈辱和 苦难,完全陶醉在暂时胜利的喜悦之中,其结果只 能使化为乌有。
读李白《苏台览古》,比较表达技能和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表 达
菱歌唱尽不胜春。
技 能
只今惟有西江月,
性情刘禹锡
——其他诗作赏析
竹枝词(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热烈而忐忑的少女情怀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羁旅之情,思归之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扬州慢长相思

【整体感知】 一、《积雨辋川庄作》 这首七律描写了久雨初停辋川山水田园的优美风
光,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农村充满生机、 宁静的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 情怀。
二、《旅夜书怀》 诗人借眼前之景抒写心中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 零,此时的他却似沙鸥,转徙江湖,从而写出了诗人暮年 漂泊的凄苦境况,反衬了他孤苦伶仃的境况,表现了他 颠沛无靠的凄怆心情。
当时的杜甫已50多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 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 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新城道中(其一)》 饱览春光后的轻松之作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 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 江富阳新登)。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 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满心喜欢,写下了这 首诗,抒写自己途中的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2)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翻山 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按由远及近的 顺序写景。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四、《扬州慢》 1.词的正文写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现词人 的“《黍离》之悲”?找出这些意象,并分析其效果。
【点拨】
意象
意蕴
青青荠麦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 繁华形成对比
2.尾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点拨】尾联运用“野老争席”和“海鸥相疑”的典 故,一正用一反用,写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早已去除 机心,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 地猜忌呢? 可以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二、《旅夜书怀》 1.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点拨】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 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 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这是一 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 又寂寞空旷的境界)。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

篇目二拟行路难(其四)一、字音认读1.拟.行路难(nǐ) 2.酌.酒(zhuó) 3.踯躅..(zhí zhú)4.金樽.(zūn) 5.珍馐.(xiū) 6.投箸.(zhù)7.鲍.照(Bào) 8.歧.路(qí) 9.济.沧海(jì)二、词语积累1.泻.水置平地泻:倾,倒2.各自.东西南北流自:向3.人生亦有命.命:命运,命数4.安.能行叹复坐愁安:怎么5.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6.吞声踯躅..不敢言踯躅:徘徊不前三、佳句诵读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4.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说作者(一)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一生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是传诵名篇。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影响较大。
(二)作品: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赋代表作《芜城赋》,文代表作《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著有《鲍参军集》十卷。
(三)评价:南朝宋文学家,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寻背景鲍照生活在一个讲求门第出身的时代。
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
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
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
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
鲍照出身低微,受尽了歧视和打击,“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故其作《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链常识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