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复习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复习提纲

2011-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应掌握的主要知识和方法:1、掌握从国家利益出发分析国家行为和国家间关系的方法。

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国家利益。

(p251.)2、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

并能从这一背景出发理解国际问题。

(即以下3、4两条所概括的知识是分析理解具体国际现实问题的基础。

)3、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4、经济全球化相关问题(经济全球化表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P20。

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P24。

)5、能在现实国际问题中理解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

(p25.)6、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虽几经调整,但其一贯的核心思想是什么?(p116-121)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有哪些特点?调整的原因是什么?7、如何认识当前中美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现状和发展。

(结合实际p126-128)8、欧洲一体化的历程及其原因;展望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前景。

(P145)9、如何认识日本的“政治大国”发展战略?(P171)10、结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理解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P24711、中国既分享了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也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中国资本对外投资这些过程中,中国分别面临哪些风险?如何应对?(P26/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全临的机遇与挑战。

)12、什么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如何应对。

P79。

13、了解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

说明:(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1、说明试题共有二套,考试时由教务处抽一套。

2、本要点为向老师提供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不是学生所谓的“考试重点”。

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讲授的情况适当增加一二条。

3、提醒学生考前看书,不要寄希望于考试时翻,耽误时间。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运用积累的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的能力。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试资料参考资料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试资料参考资料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该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当今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这个大系统,通过学习要对当今国际社会有一个总体的、基本的、正确的认识。

2、该课程的研究特点第一、现实性很强;第二、综合性很强;第三、政策性很强;第四、理论性很强;3、该课程的目的:一、了解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情况,获取有关的基本知识;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问题、研究世界;三、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觉悟。

4、该课程的基本方法: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要掌握世纪情况,重视资料的收集,做认真全面的分析研究;第三、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6、战后初期美国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第一、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第二、1947年6月5日“欧洲复兴计划”的提出;第三、1947年美国开始保护和扶植日本右翼势力;第四、1949年1月,杜鲁门提出“第四点计划”;第五、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7、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8、美国实行冷战的主要步骤:(1)提出并实行第四点计划;(2)推行马歇尔计划;(3)组建北约组织;(4)欧洲复兴计划的提出。

9、冷战后大国关系中伙伴关系的特点:(1)一种既非对抗又非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关系;(2)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发展友好、互不对抗的关系;(3)不结盟关系。

10、解决南北问题的途径:(1)改革不合理的经济旧秩序;(2)进行南北对话;(3)加强南南合作。

11、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12、两极格局终止的时间:1991年13、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1)两德统一; (2)华约解散; (3)苏联解体。

14、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之初提出的外交决策是:(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

15、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1)联合国大会;(2)秘书处;(3)国际法院;(4)安全理事会;(5)经济及社会;理事会;(6)托管理事会。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一章)

五、学习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 关系的目的和基本方法
(一)目的有三 1、了解基本情况,获取基本知识,站在校门口, 放眼全世界,提高了素质,增强了使命感,只有 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2、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 分析世界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作出新判断, 得出新结论,更好为全方位开放服务。 3、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坚 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牢固树立建设 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方法有三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 周恩来、邓小平都是研究国际问题的榜样, 他们有关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一笔丰厚和宝 贵的财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继 承和发扬光大。 2、要关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要掌握实际 情况,重视资料的收集,作认真全面的分 析研究。 3、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
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 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政治经济实体。
(二)行为体必须具备的特征
1、具有独立性; 2、具有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3、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实体); 4、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活动发生跨国行为。
(三)行为体主要有: 1、国家;
素; 3、要研究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 其发展趋势; 4、要研究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 律; 5、还要研究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地 位和作用。
(三)基本特点 1、现实性很强; 2、综合性很强; 3、政策性很强; 4、理论性很强。
二、行为体
(一)行为体的概念
(1)生存利益(国家安全利益) 什么是生存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的所需的一切 物质和精神条件。其内容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 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 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协等。 (2)发展利益。包含经济、政治、军事、科技、 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全面进步和发展。 (3)国际联系利益。在追求生存和发展利益的同 时,还寻求在国际社会上有相应的地位和荣誉,获 取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和对国际事务的决定权。 其包括维护和平的周边和国际环境,平等参与国际 的决策,从国际市场上顺畅地获取所需要的商品和 服务、海外投资、贸易和国民得到保护和公平对待, 国家的尊严、国家的象征、国旗、国徽得到有效保 护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重点名词国家利益(P3-6)综合国力(P6-9)经济全球化(P18-20)新经济(P22)跨国公司(P25)二、重点掌握1."新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P22-24)2.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P27-34)三、一般掌握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18-26)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话趋势的并行发展(20-22)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重点名词世界政治格局(P36)传统安全威胁因素(P59)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P59)二、重点掌握1.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P50-55)2.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和表现。

(P55-59)三、一般掌握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建立及其演变阶段(P36-44)2.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P44-50)第三章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重点名词国际秩序(P76)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P77-78)二、重点掌握1.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极其实质。

(P77-78)2.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81-85)三、一般掌握1. 时代主题的转变以及认识和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意义。

(P65-76)2. 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以及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相互关系。

(P72-76)第四章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重点名词三权分立制(P95)二、重点掌握1.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发展和演变(P99-112)2.小布什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外政策(P107-112)三、一般掌握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及其新变化和新特点(P89-94)2.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实质以及美国政治的新变化(P94-99)第五章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一、重点名词欧洲一体化(P115-119)二、重点掌握1.冷战后欧洲政治经济格局重组的内容(P124-130)2.西欧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P130-136)三、一般掌握1.西欧一体化的背景与原因(P114-115)2.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P115-119)第六章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一、重点掌握1.冷战时期日本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演变(P148-152)2.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P153-156)二、一般掌握1.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特别是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动荡与右倾化趋势(P139-144)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创造的经济奇迹及日本经济的转折(P144-148)第七章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与俄罗斯的重建一、重点掌握1.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P171-177)2.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和对外关系(P177-181)二、一般掌握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与苏联模式的弊端(P159-165)2.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教训(P168-171)第八章艰难奋进中的发展中国家一、重点名词第三世界(P184)不结盟运动(P186-187)二、重点掌握1.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所进行的改革(P191-194)2.冷战后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当前南北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点(P196-198)三、一般掌握1.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以及第三世界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P186-188)2.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P189)第九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一、重点名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226)二、重点掌握1.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建设成就(P228-230)2.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P230-232)三、一般掌握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P215-224)2.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P224-226)第十章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一、重点名词国际组织(P235-236)联合国(P243)世界贸易组织(P254-255)二、重点掌握1.国际组织的概念、分类和历史(P235-242)2.对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作用和地位的评价(P248-252)三、一般掌握1.有关联合过改革的分歧,联合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P245-248)2.其他重要国际组织的概况(P255-259)。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提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提纲备注:记得看时事报告P52,P78 页,做后面的单选及多选题1. 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2.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战时的第二次首脑会议。

宗旨:划分势力范围,商讨战后大国合作和维护世界秩序的问题。

主要内容:苏美英占德原则各国联合对日方针组建联合国波兰边界划分结果:形成雅尔塔体系。

3. 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4.1946年3月5日,铁幕演说P35. 马歇尔计划6. 1949年4月4日,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

7. 1949年1月,杜鲁门在其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行动计划。

其中第四点内容是,利用技术和输出资本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

8. 1947年7-8月,苏,保,捷,匈,波,罗5国签订贸易协定,称作“莫洛托夫”计划。

与西方的马歇尔计划相对抗。

9. 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10. 1955年5月14日,苏,波,捷,匈,保,罗,阿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11. 美苏争霸的态势:P770年到80年代中期,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世界霸权,攻守的态势互有转换:①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②80年代,美国采取了攻势,苏联则处于守势。

12. 尼克松主义主张:P813. 1975年苏联介入安哥拉内战,1979年出兵阿富汗。

14. 战后形成的世界两极格局的特点:①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②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③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④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⑤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15.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P1416.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P1617.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是冷战时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以美苏争霸世界为中心,以两大阵营,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全面对抗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思维模式。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复习最终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复习最终版

1、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苏,英三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回忆,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战后两极格局基本是在雅塔尔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3、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主张:对“盟国和朋友”要建立“伙伴关系”,让它们“分摊负担和责任”;对苏联实行以实力为基础的“现实威慑战略”代替“对抗”,即“从实力地位出发,明智地进行谈判”,同时推行美中合作的“三角战略”来牵制苏联;从亚洲收缩兵力,以集中力量同苏联在欧洲进行争夺。

4、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基金会总本位制,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另一个是美元及其他货币的固定汇率制。

这就意味着美元成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替代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确定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5、洛美协定是欧共体/欧盟与非加太国家进行发展合作、开展贸易和援助的基本框架。

主要内容是欧共体/欧盟国家向非加太国家提供优惠的关税待遇而不要求对方给予同等待遇,以及前者这对后者提供发展援助。

《洛美协定》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南北合作协议。

6、美国的“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遏制苏联的同时,抓住苏联、东欧改革时机,采取多种手段,尤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这些国家演变,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

7、国际组织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机构,凡是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营利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都可以称为国家组织,既包括政府国际组织,也包括非政府国际组织。

8、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上发表咨文,宣称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要求国会批准拨款援助希腊、土耳其重建经济生活,并派人到希腊、土耳其去帮助它们的政府稳定当地局势,以抑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和援助自由世界国家“复兴”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大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大纲

基本概念:世界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冷战(1947年——1991年12月):冷战(Cold War)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

“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

华约:全称华沙条约组织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于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

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华约6个成员国(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的外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本国在一项议定书上签字,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所有的军事机构从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磋商委员会在布拉格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华沙条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和会议公报,至此华沙条约正式解体。

77国集团(Group of 77 -- G77)是发展中国家在维护自己经济权益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在经济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依然受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时,73个亚、非、拉国家和南斯拉夫、新西兰共同提出一个联合宣言,形成“75国集团”。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 第一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一.主要内容1.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大发展。

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布雷顿森林会议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经济关系中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三大支柱组织。

2.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美元与黄金固定比价。

美国操纵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东方国家实行经济、贸易与技术禁运。

苏联东欧国家建立经互会另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主角呈现多元化,欧共体构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出现。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的座次上美国继续位居榜首。

3.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

全球化与经济集团化、区域一体化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科学与高新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凸现。

二.基本概念与问题1.世界经济2.布雷顿森林体系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5.世界贸易组织6.经济全球化7.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8.知识经济9.跨国公司三.综述与分析1.如何理解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作用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是否相互矛盾第二章.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一.主要内容1.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中后期举行的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美英苏三大会议决议,构成雅尔塔体制。

在以划分势力范围为基本特点的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两极化,美国与苏联各为一极,并形成围绕美苏各自一极的世界两大政治军事同盟。

丘吉尔富尔敦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开始了西方与东方长达40多年的冷战。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建了以自己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苏联以共产党情报局、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为纽带形成以自己为领导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三、每章的重点及难点问题1、《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观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这样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又说:近代以来,每一个民族的生产都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马恩全集》卷3,页42)。

后来列宁也说:“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

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

”(《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卷19,页239)看来,当下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说法不够完整,经典作家说的是全方位的,是“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球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与方法答:研究和把握世界格局是研究国际问题的中间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世界;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角色;③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④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国在这个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和其他角色的比较分析中正确估量自己,从而区别不同的对象,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对策,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研究的主要方法应把握以下三点: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世界格局的指南;②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及其基本矛盾是研究世界格局的大前提;③正确估量各种力量是把握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

3.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答: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变化。

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

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发展原因是: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

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

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富。

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美国在全球扩张的工具。

2、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

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

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世界多元性和世界格局多极化世界多极化依然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

多极化趋势的论断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我们对多极化趋势要有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

从历史的角度看,多极化的苗头在两极格局时期就已出现,在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中就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绝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的作用,也绝不是由偶然因素促成,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论从国际关系历史还是从国际政治理论的角度分析,在国际关系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发展的今天,单极格局的前景和稳定性必然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多极化格局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一,从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动态看,美国的相对实力优势无法提供建立单极霸权的基础。

第二,单极霸权是对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否定。

任何一个真正的潜在大国都不太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单极统治世界的安排。

第三,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和印度等主要国家推动多极化的努力和意坚定不移。

第四,联合国是保证多极化趋势顺利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体制基础。

5、怎样认识当今国际舞台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答:美国实行单边主义、维护全球霸权的行为与大多数国家追求多极化之间的矛盾。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和维护一种由它主导的全球秩序,但这不可避免地与整个世界多极、多元的发展趋势产生矛盾。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运动必将影响未来的全球图景。

从过去的历史来看,认为今天的矛盾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世界格局注定要演变为多极格局,并没有历史的根据。

相反,很可能出现的趋势是相对的单极、两极与多极的并存,三者或其中的两者同时并存,长期和平共处,在一超多强格局长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有时单极倾向突出,有时多极趋势明显,或者此消彼长、互有消长,或者共同消长、共同进退。

从这种历史观念出发,认为今天已经是美国的单极化时代,或者认为今天已经是、或者今后必将是多极化时代,都是单相思维的观念,而世界格局的现实很可能是多重结构并存,所以,人们过多的争论是单极还是多极,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两者虽然有矛盾,但并不完全对立,可以共处共存。

正如有些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无论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模式或多极世界的理论,都未能反映当今世界的现实,实际上,世界只是在全新的水平上,正走向崭新的两极,即文明世界与国际恐怖网络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还有的俄学者认为,今天已经出现了另一个极,就是欧洲,是一个新两极世界,而且极必须是两个,不能多,也不能少。

约琴夫·奈也曾指出,就军事上讲,今天的世界是单极,是美国占绝对优势,但就经济而言,则已经是多极化,而就政治而言,早就已经是多极化的世界。

奈认为,现在的世界体系是力量中心各不相同的三个世界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单纯考察一个方面来论述霸权主义、单极格局和多极格局本身就是错误的。

亨廷顿指出,“当代国际政治不适合上述三种模式(单极、两极、多极)中的任何一种,它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系,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体系”。

在另一篇文章中,亨廷顿认为国际政治的格局是一种三层结构。

曾表示支持多极世界的德国总理施罗德最近对多极化世界的主张也有了变化,向美国人表示“我们一致同意我们在全球政治中只要一个极,我们将围绕自由、和平与正义之极调整我们的工作”。

因此,本人认为,说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符合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的,但认定多极化的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或者单一的趋势,认为一超多强必定会被多极化取代,认为21世纪必定是多极化时代的结论是值得重新思考的。

6、战后世界经济演变的根源是什么?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即1950至2000年期间,世界经济经历了从美国独霸世界经济到经济力量多极化的演变过程。

其演变的主要根源是: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战胜国中的英国、法国等也是遍体鳞伤。

惟独美国的经济在战争中膨胀起来,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确立了自己的压倒性优势,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建立起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集团,创造了一个统一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2、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集团形成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于1949年1月成立。

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经济集团到社会主义国家经互会的建立,统一的世界经济终于分化成为两个隔离的经济体系;3、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通货膨胀,苏联因争霸计划而经济增长受阻,中国受内“左”倾政策影响经济大幅度滑坡,而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却大大增强,第三世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增添了新角色,推动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至80年代,美国、西欧和日本在经济上三足鼎立;4、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不但调整和改革经济,而且加强同他国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联合取得集团优势来增强自身实力,由此,区域集团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大大小小的经济组织约有30多个,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原因和意义是什么?答:所谓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产物。

具体说,第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联系;第二、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条件;第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经济全球化可以加强各国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达到最佳配置,可以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使各国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8、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及其根源?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及其根源分别是:(1)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

正是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个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大国力量的逐步均衡化,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变。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形势也由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而更加错综复杂和动荡不安。

美、日、欧为争夺世界市场掀起新贸易保护主义,西西矛盾激化。

发展中国家出现分化,新兴国家在成功地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的同时,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之争和规则之争。

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贫困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

(2)环境恶化问题。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