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性质的探索历程Word版
4.5光的衍射教案(word版含答案)

3.光的衍射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光的衍射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光的衍射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光的衍射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光的衍射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光的衍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衍射现象的成因和条件的解释。
解决办法:
1.对于光的衍射现象的理解,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理论解释,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2.对于衍射现象的成因和条件的解释,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衍射的本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光的衍射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光的衍射的认识和理解。
测试:在课堂结束后,我将进行一次小测验,以检验学生们对光的衍射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在学生们完成作业后,我将认真批改和点评他们的作业,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及时向学生们反馈他们的学习效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2.衍射成因:光波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弯曲和扩展,形成衍射图样。
(完整word版)荧光机理

1光致电子转移(PET)递给荧光基团的键合基团(RecePtor),负责光吸收并产生荧光发射信号的荧光基团(Fluorophorc)—其荧光发射强度反映键合基团的结合状态,以及连接键合集团和荧光基团的连接基团(Spacer)。
键合基团和荧光基团通常为电子给体或者电子受体。
光致电子转移是指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受光激发后,激发态的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从而导致荧光的淬灭过程。
例如,当荧光分子传感器的键合基团是电子给体,荧光基团是电子受体时,具体PET作过程如下:在光激发下,具有电子给予能力的键合基团能够将其处于最高能级的电子转入激发态下荧光基团空出的电子轨道,使被光激发的电子无法直接跃迁巨}到原基态轨道发射荧光,从而导致荧光的淬灭;当键合基团与底物结合后,降低了键合基团的给电子能力,抑制了PET过程,荧光基团中被光激发的电子可以直接跃迁回到原基态轨道,从而增强了的荧光基团的荧光发射。
因此在未结合底物前,传感器分子表现为荧光淬灭,一旦键合基团与底物相结合,荧光基团就会发射荧光(见图)由于与客底物结合前后的荧光强度差别很大,呈现明显的“关”、“开”状态,因此这类荧光化学传感器又被称为荧光分子开关。
PET荧光分子传感器的作用机制可由前线轨道理论“来进一步说明(见图 1.5)。
2分子内电荷转移(ICT)ICT荧光化学传感器由推电子基团、吸电子基团通过p电子体系连接而成,在基态时表现为极化结构,一端为缺电子部分,另一端为富电子部分;而在光激发下,偶极矩增大,强化了这种极化特征,容易发生ICT过程(如图)。
ICT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有两种(见图l.7a):当底物是缺电子基团(阳离子)时,一种是底物与吸电子基团结合,将增大分子内电荷转移程度,导致荧光光谱红移;一种是底物与推电子基团结合,则使原来向共扼体系转移的孤对电子用于与阳离子形成配位键,导致ICT 推一拉电子的特征下降,导致荧光光谱蓝移。
当底物是富电子基团(阴离子)时,情况相反。
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展评课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优秀版)word资料

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展评课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优秀版)word资料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A版数学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与方程》章后的一段阅读与思考材料,重点介绍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光学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它是圆锥曲线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是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综合,也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典型案例.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材料进行充分地阅读并进行思考,查阅各类资料积累阅读与思考的成果,通过课堂进行分享与交流,既掌握了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广泛应用,又学会了如何阅读与思考,在分享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对学生的今后学习、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
由于三种曲线的性质可以进行适当的类比,在教学中可突出其中一种曲线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重点探讨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通过类比了解其他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作用.二.教学目标解析(1)了解三种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并能对抛物线的光学性质进行数学证明。
(2)能通过对一些生活现象的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论证。
(3)通过对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的大量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及其广泛的应用性,同时用学到的数学原理进行创新设计的尝试。
(4)学会如何阅读、如何思考与数学有关的材料。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完解析几何全部课本知识,对用解析法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已基本掌握,另外,学生已学习过导数知识,因此能用导数工具求解切线斜率.同时了解光的传播的反射知识.信息时代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广,并能熟练利用书籍、电脑搜索各方面的知识。
由于人教A版课程中学生不学夹角公式、到角公式,以及初中时未学习过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这给光学的反射性质的数学证明带来一定的学习困难。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光在平面的反射入手,渐进到从圆心发出的光经圆反射从而得出光经抛物线反射的光路图,将两线平行最终转化为三角形两边相等,借助导数求出切线方程,得到证明;另一方面在论证上可以有所侧重,本课重点证明简单的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对于双曲线、椭圆的光学性质的论证则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四.教学过程设计1.提前布置阅读与思考任务:1)通过阅读,你从材料中得到哪些信息、结论?能复述吗?2)通过阅读,你对圆锥曲线光学性质及其应用产生了哪些疑问?你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哪些疑问没解决?3)你在阅读过程中用了哪些好方法?你认为哪些是良好的阅读习惯?4)查阅资料:高中物理选修3-4《光》、高中数学选修2-1《圆锥曲线与方程》上课前,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成果(疑问)写在白纸上,教师收集白纸并将不重复的成果投影,与学生共同将这些成果分类,分类结果板书。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篇一:光的干涉和应用实验报告教案光的等厚干涉与应用一目的1、观察光的等厚干涉现象,加深理解干涉原理2、学习牛顿环干涉现象测定该装置中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3、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掌握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原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光的干涉实验报告)二仪器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装置三原理牛顿环装置是一个曲率半径相当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平板玻璃上,这样两玻璃间形成空气薄层厚度e与薄层位置到中央接触点的距离r,凸透镜曲率半径R的关系为:(a) (b)图20—1根据干涉相消条件易得第K级暗纹的半径与波长λ及牛顿环装置中平凸透镜的凸面曲率半径R存在下述关系:根据与K成正比的性质采取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牛顿环装置的调整,相应的提出问题,怎样将干涉图样调到装置的中心?2、显微镜的调节,焦距怎么调?叉丝怎样调节?干涉图样不清晰怎么办?反光镜怎么用?刻度尺怎么读?3、读数方法,要防止螺距差。
读完一组之后要把牛顿环转90度再重新读一组。
4、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忽略仪器误差。
五注意事项1、仪器轻拿轻放,避免碰撞。
2、镜头不可用手触摸,有灰尘时用擦镜纸轻轻拂去不能用力擦拭。
调焦及调鼓轮时不可超出可调范围。
为防止产生螺距误差,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往一个方向转动,不许中途回倒鼓轮。
六主要考核内容1、预习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原理图、公式、表格等是否无误。
2、看是否将干涉图样调出来,数据是否有误等。
七参考数据篇二:光的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光的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观察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熟悉光的等厚干涉的特点。
2.用牛顿环测定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3.用劈尖干涉法测定细丝直径或微小厚度。
[实验仪器]牛顿环仪,移测显微镜、钠灯、劈尖等。
[实验内容]1.用牛顿环测量平凸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1)按图11-2安放实验仪器(2)调节牛顿环仪边框上三个螺旋,使在牛顿环仪中心出现一组同心干涉环。
将牛顿环仪放在显微镜的平台上,调节45°玻璃板,以便获得最大的照度。
《实验教案》word版

《实验教案》word版一、实验主题: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1.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学习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实验材料:(1)植物种子。
(2)种植盆。
(3)土壤。
(4)观察记录表。
3. 实验步骤:(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分发放种植盆和土壤,指导学生播种植物种子。
(3)教学生如何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数等指标。
(4)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每组负责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5)总结实验结果,分析植物生长的条件。
二、实验主题:探究水的溶解性1. 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学习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溶解性实验。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实验材料:(1)不同溶质(如食盐、糖、沙子等)。
(2)溶剂(如水、酒精等)。
(3)实验仪器(如烧杯、量筒、玻璃棒等)。
3. 实验步骤:(1)讲解溶解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指导学生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溶解性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溶解性的规律。
三、实验主题:制作简易电池1. 教学目标:(1)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制作简易电池的方法。
(2)学习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实验材料:(1)干电池。
(2)电线。
(3)电压表。
(4)制作简易电池的材料(如锌片、铜片、盐水等)。
3. 实验步骤:(1)讲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制作简易电池的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电池,连接电路,测量电压。
(3)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主题:探究光的传播1. 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2)学习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光的传播实验。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实验材料:(1)激光笔。
《探索之路》word教案 (高效课堂)沪科版

第二节探索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开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那么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物理学开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
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那么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似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那么为大地。
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到达晒干。
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
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
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
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
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根底。
CIE127:2007中文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CIE 技术报告CIE127:2007代替CIE127:1997LED 的测量Measurement of LEDs国际照明委员会前言本技术报告由国际照明委员会(CIE)TC2-45 技术委员会第二分委会“光和辐射的物理测量”起草,CIE 董事会批准。
本报告是基于灯具和照明这个专业领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编制的,可供CIE 成员或其他感兴趣的组织使用。
本报告是非强制性的。
CIE 的最新活动和信息可以查阅随后可能出版的修改稿。
TC2-45 的下列成员参加了本报告的起草,他们来自TC2-45 第二分委会“光和辐射的物理测量”。
本报告代替CIE127:1997。
起草人员:Goodman, T. Heidel, G. Muray, K. Ohno, Y. Sauter, G. Schanda, J. Steudtner, W. Young, R 英国德国美国(主编)美国德国匈牙利德国美国顾问:Ashdown, IBando, K.Distl, R.Gugg-Helminger, T.Mckee, G.Sapritsky, V.Schutte, J.Sliney, D.Sperling, A.Stlyarevskaya, R.Valenti, T. 加拿大日本德国德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美国目录摘要1. 引言1.1 使用范围1.2 术语1.3 目的1.4 LED 测量方法的分类1.4.1 实验室方法1.4.2 批量检验方法2. LED 的性能2.1 LEDs 的光学性能2.1.1 空间分布2.1.2 光谱分布2.1.3 发射区域2.2 电学特性2.2.1 电器使用条件2.2.2 参考标准的使用2.2.3 与时间有关的操作2.2.4 正向电压2.2.5 环境温度2.3 温度对辐射的影响2.3.1 峰值随温度的漂移2.3.2 温度对效率和功效的影响2.4 产品公差3. 亮度计和辐射计的性能要求3.1 探测器3.2 亮度计和辐射计的角度和空间响应3.3 亮度计和辐射计的光谱响应3.3.1 用亮度计测量白光LED3.3.2 用亮度计测量彩色(非白光)LED4. 定义空间关系的量4.1 标准化因子和相对空间分布4.2 方向量的测量4.2.1 发光强度4.2.2 照度4.2.3 有效发光表面的定位4.2.4“近场”和“远场”条件4.3 平均LED 强度4.4 空间性能和方向性能的测量5. 平均LED 强度的测量5.1 替代法5.1.1 较少标准时的替代法5.2 光谱失配修正应用5.3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5.4 以探测器作标准的方法6.光通量的测试6.1 被测量6.1.1 总光通量6.1.2 部分LED 通量6.2 光通量测量方法6.2.1 测角光度计(分布光度计)法6.2.2 积分球法6.2.3 积分球校准和修正方法7. 光谱测量7.1 光谱分布的概念7.1.1 光谱密度7.1.2 标准化因子和相对光谱分布7.2 与光谱分布有关的量7.2.1 峰值7.2.2 半强水平时的光谱带宽7.2.3 半强带宽的中间波长7.2.4 形心波长7.3 光谱分布决定的比色量7.3.1 主波长7.3.2 纯度7.4 LED 的光谱测量7.4.1 发光模式7.4.2 总通量模式7.4.3 部分通量模式7.4.4 光谱带宽和扫描间隔的确定7.4.5 其他不确定因素8. 参考文献LED 的测量摘要本报告是CIE 技术报告CIE127-1997 的修订版LED 和其他光源有很大的区别,这就使得CIE 有必要引入精确定义测量条件的量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
人类对光的认识2

人类对光的认识2人类对光的探索历程我们生活的世界五彩斑斓,各种事物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些都是光作用的结果。
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展现事物绚丽多姿的一面,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能量。
自古以来人们探索光的脚步就从未停下,从简单的小孔成像到激光技术的发展应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前人智慧的结晶。
1.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学现象光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平面镜等应用的是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
雨后美丽的彩虹,也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与折射造成的,我们知道,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时候,前进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而且把原来的白色光线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光带。
下过雨后,有许多微小的水滴漂浮在空中,当阳光照射到小水滴上时会发生折射,分散成7种颜色的光。
很多小水滴同时把阳光折射出来,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会看到一条半圆形的彩虹,彩虹的色带分明,红的排在最外面,接下来是橙、黄、绿、青、蓝、紫6种颜色。
2.人们早期发现的基本光学现象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墨经》就记载了光影的形成、针孔成像和光的镜面反射等现象,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
在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他的《光学》著作中总结了当时已有的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和猜测,提出了光的反射定律。
[1]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了解到光线来自于物体,光以球面形式从光源发出,发明了凸透镜、凹面镜,以及它们的成像规律。
从16 世纪到18 世纪近300年的时间里,人们建立了完备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1]。
发明了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3.光本质的探索过程3.1波动说和微粒说十七世纪中期科学界曾创建了对于光的本质认识的学说,其中之一认为光是极为微小的粒子,因而称为“微粒说”,另一种则认为光是波动运动而称为“光的波动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性质的探索历程摘要:几千年来,人类对光——这一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物质的性质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争论数百年之后,人们最终认识到“波粒二象性”才是光的本质。
在对光的本质有了越来越科学系统的了解之后,光被人类更好的加以利用,微观世界的发展也注定了人们对光的研究将越来越深入。
关键词:光本质探索应用一.早期的光学认识与探索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首先依赖于人类身体的感知,比如,视觉。
可以说,人类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整个知识中,绝大部分依赖于视觉器官,眼睛。
现在我们知道,视觉的感知,是由光实现的。
而远古时期的人类,例如古希腊人天真的以为,眼睛看见东西是因眼睛发出某种触须去触碰东西,汉语中也存在目光,视线这样的词语。
光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由什么构成?几千年之前人们就已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在我国古代与古希腊,逐渐形成了到现在依然正确的一些概念,诸如光是从某些物体发出或被某些物体反射,而被我们的眼睛看见的。
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对光学现象进行记载,可能是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墨经》。
其中论及影的定义与生成;光与影的关系;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物体阴影大小与光源距离的关系;平面凹面与凸面反射镜的成像等。
亚里士多德首先对视觉与眼睛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一种一直影响到17世纪的光的理论。
流传下来的欧几里得的《光学》与《反射光学》从定义出发,给出的反射定律可能是人类在光学领域中发现的第一个定量的定律。
在中世纪蒙昧主义的时代,几乎所有的原始宗教都在各自创世纪的神话中凸显光的原始与信仰的力量,伴随着中世纪后期大学的出现与阿拉伯传播而来的亚里士多德思想,理性与信仰才分道扬镳,光的理性认识得以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1]从16 世纪到18 世纪近300年的时间里,人们建立了完备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发明了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至此,人们已经对光的几何性质有力比较清楚地认识,获得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等基本定律。
进一步,人们开始思考光是什么的问题。
从1600年左右开始,人们开始对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索。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折光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光的本性的观点,提出两种假说。
一种假说认为,光是类似于微粒的一种物质;另一种假说认为光是一种以以太为媒质的压力。
“光在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在一种完全弹性的、充满一切空间的媒质(以太)中传递”。
[2]这两种假说为之后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二.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1.波动说的产生1655年,格里马第在实验中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后照在暗室里的屏幕上,他发现在投影的边缘有一条明暗相间的图像,于是他联想到水波的衍射,提出“光可能是一种类似水波的波动。
”他还认为,物体颜色的不同,是因为照射在物体表面光波的频率不同引起的。
格里马第的实验引起了英国物理学家胡克的重视,胡克重复了格里马第的工作,并仔细观察了光在肥皂泡里映射出的色彩以及光通过薄云母片而产生的光辉。
胡克判断,光必定是某种快速的脉冲,提出了“光是以太的一种纵向波”的假说,同时他也认为光的颜色是由其频率决定的2.微粒说的产生笛卡儿最早提出光的微粒模型,后来牛顿成为微粒说的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介质内遵循力学定律做等速直线运动。
微粒说能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3.波动说与微粒说的对立牛顿和惠更斯,从笛卡儿的学说出发,在笛卡儿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两大对立的流派——微粒说和波动说。
微粒说是原子论的一个变种。
17世纪初,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已经千疮百孔,自然哲学家们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学说来代替它。
1610—1650 年,一种源于伊壁鸠鲁学派及其原子论的机械哲学流行起来。
按照机械哲学,宇宙就是某种类型的机械装置,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一个人的身体、精神和心灵都由众多运动着的非常小的颗粒构成。
[3]光的微粒说类似于原子论,但两者又有所不同。
在原子论中,原子本身是不可分的,而在微粒说中,微粒原则上是可分的。
微粒是单一的、无限小的,具有形状、大小、颜色和其他物理性质。
光就是由这些微小的离散颗粒组成,以光速并带有冲力沿着直线行进。
按照这种设想,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镜面成像、透镜成像等光学现象都不难解释。
[4]波动说因惠更斯而得以发展,他在1690年出版的《光论》一书中,主张“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
按照以他名字命名的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阵面上的各点,都是发射子波的新波源,在其后的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阵面。
他由此解释了反射、折射以及冰洲石的奇异折射现象,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
牛顿早在1664年就开始了光学研究。
1666年,他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发现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1668年,牛顿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
1671年,牛顿把经过改进的反射望远镜献给了英国皇家学会。
1672年,牛顿发表了《关于光和颜色的理论》一文,并到皇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白光经过棱镜产生色散,分成七色光,这是因为不同颜色微粒的混合与分开造成的。
牛顿的主张遭到赞成光波动说的胡克的尖锐批评。
牛顿特别生气,称胡克完全没有理解自己这一划时代发现的意义。
胡克时任皇家学会的“实验秘书”,脾气很大,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
牛顿的光学研究停顿了一段时间,不再公开发表这方面的论文,他将已完成的著作《光学》延迟到胡克过世后才出版。
[5]牛顿认为波动说不能简洁明了地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不能说明光在晶体中传播时所显示出光的传播的不对称性。
其次,光传播的“以太”介质假说让人难以置信。
其实,这里涉及科学理论的解释力问题。
反射、折射等现象属于几何光学范畴,用微粒说来解释比较直观,易于理解与接受,用波动说也能解释,只不过没有微粒说的解释那样直观。
但对于像“牛顿环”这样的现象,用波动说解释就顺理成章,而用微粒说来解释就有点牵强。
在惠更斯和牛顿的论争中,双方都只抓对方的弱项,用实验观察的结果来判定对方理论是否正确,惠更斯指出,如果光是微粒性的,那么来自不同光源的光线在交叉时就会因发生碰撞而改变方向,但当时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而在牛顿看来,如果光是一种波,它应当同声波一样可以绕过障碍物,而不会产生影子,可在实验中,光线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并没有出现。
1703年,胡克去世,同年,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
此时的牛顿已俨然成为欧洲科学界的教皇。
没有了惠更斯和胡克,波动学说阵营已无力应战。
牛顿派的微粒说占了上风,统治光学界一个世纪之久。
牛顿与惠更斯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水火不容的敌我关系。
惠更斯与牛顿之间在学术中互有交往,牛顿从惠更斯的著作中得到不少启示,称其为“德高望重的惠更斯”、“当代最伟大的几何学家”。
惠更斯在60岁时,为了拜访牛顿和其他几位科学家,他带病从荷兰前往英国。
尽管牛顿不喜欢别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在学术问题上他还是保持了学者应有的谦逊。
他曾反复设计一些光学实验,详细记录了不同薄膜所呈现的各不相同的“牛顿环”。
“在我关于光的粒子结构理论中,我作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我作这结论并没有绝对肯定。
只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可能。
”[6]惠更斯更是如此。
他在1690年出版的《光论》的序言中写道:“还有许多有关光的本性问题有待探究,我没有妄称已经揭示出光的本性,而我将非常感谢那些能弥补我在知识上的不足的人。
”[7]牛顿的“微粒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科学家们就光是波动还是微粒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整个18世纪,微粒说与波动说之间的争论一直持续,因牛顿在学术界的权威和盛名,“微粒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波动说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在1816至1819年间,几个著名的微粒说者已经意识到了干涉理论可以解释微粒说无法解释的现象。
他们面临着抉择,要么选择干涉理论,要么固执己见。
最初的反应是仅将干涉理论作为一个唯象理论。
托马斯·杨的出现,让微粒说的一统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牛顿之后的英国,微粒说占据主流。
法国也是如此。
其中的大将,是在当时被称为“法国牛顿”的拉普拉斯。
拉普拉斯在政治上见风使舵,以政治投机闻名,曾毛遂自荐当过拿破仑的内政部长六个月。
尽管微粒派极力捍卫,但在解释干涉、衍射等光学现象时却捉襟见肘,相反,用波动理论解释则简洁许多。
菲涅耳优美的数学表述,从内部分化了微粒说的阵营;一些原先反对波动说的学者开始“改宗”或“倒戈”,就连一些最坚定的成员也开始动摇,在事实面前接受波动学说。
以菲涅耳获得1819年法国科学院的奖项作为转折点,光的波动理论重新获得主导权。
一开始,托马斯杨是在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对牛顿的光学理论产生怀疑。
他把光和声进行了类比,发现两者在重叠后都有增强和减弱的现象。
1801年,他进行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
1803年,他根据光的干涉定律对光的衍射现象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写成了《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一文,1804年发表在《哲学会刊》上。
[8]杨的理论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却引起了微粒派的警觉和反弹。
1808年,拉普拉斯用微粒学说分析了光的双折射现象,以此批驳杨的波动学说。
1809年,拉普拉斯的学生、曾参与拿破仑远征埃及的马吕斯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
进一步研究表明,光在折射时是部分偏振的。
他用微粒说成功地解释了双折射。
另一位牛顿派大将毕奥解释了色偏振,这是一个以前未被注意的新现象。
1811年,布儒斯特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的经验定律。
而按照惠更斯和杨的理论,光应该是一种纵波,纵波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偏振的。
为此,杨又进行了深入研究,1817年,他放弃了惠更斯的光是一种纵波的说法,提出了光是一种横波的假说,从而比较成功地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
[8]为了彰显光的微粒学说的统治地位,拉普拉斯和毕奥提出将光的衍射问题作为1818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悬赏征求最佳论文的题目。
但最终事与愿违,获奖的是试图复兴惠更斯波动学说的外省工程师菲涅耳。
这件事本身就非常具有戏剧性。
五个评奖委员中有三个——拉普拉斯、毕奥、泊松是微粒说的信奉者,但他们仍然把奖项给了菲涅耳。
这个事件被视为表明连微粒说理论家都认为菲涅耳的理论优于微粒说的证据。
菲涅耳1814年开始研究光学,写了一篇关于光行差的论文。
1819年,他成功地完成了对由两个平面镜所产生的相干光源进行的光的干涉实验,当年底,他对光的传播方向进行定性实验后,与阿拉果一道建立了光的横波传播理论。
菲涅耳的波动理论以高度发展的数学为特征,利用干涉理论对惠更斯原理进行补充,后世称之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如果不考虑理论背后的本体论承诺,科学家们在比较两种理论之间的优劣时,更多是从美学角度出发,看是否在数学上更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