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

合集下载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3、案例分析
以某部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例,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对于目标语言的 读者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却无法自由发挥其主体性对这些文 化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导致译文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 会导致目标语言
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出现偏差,也使得译者的文化地位更加边缘化。
一、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两种语和文化之间的桥梁。然而,在当前的翻 译研究中,译者的地位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这种边缘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译者的身份认同困境
译者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但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中立,以便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然而, 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往往会导致译者的中立性受到质疑。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鉴和交融,推动社会的文化 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本次演示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和发展 方向。要改变译者文化地位边缘化的现象,需要从提升译者的文化地位、培养译 者的主体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入手。要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的 重要性,
译者主体性的边缘化对翻译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首先,会导致翻译质量下 降。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受限,无法充分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译者的观点,从而 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其次,这会打击译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当译者的观点和 风格被忽视或限
制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从而影响到其翻译 的动力。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积极寻求合作。译者可以与其他译者或目标语言文化的专家进行合作, 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呈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译者的观点。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以 提高翻译的质量,还可以增强译者的主体性意识。

互文性观照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互文性观照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互文性观照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摘要:互文性是指文本(广义上)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

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

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阅读、阐释、二度创作),充分体现了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如何戴着互文性的眼镜来发挥其主体性。

论文关键词:互文性,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如今,翻译研究已经走出了原来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对等”等理论探讨的窠臼。

更多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

互文性就是其中的一种视角,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语境下,运用关联理论来探讨互文性标记的翻译。

(Garcia, 2001);2)译者能否识别出不同文本的互文性标记(这一观点是基于互文性对文本类型的演变有一定的影响)(Kirk,2000);and 3)互文性对词的含义的影响。

(蒋骁华,1998:20-25)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初步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在阅读、阐释和二度创作的三阶段中恰当发挥主体性的问题。

一、互文性溯源及翻译上的延伸互文性这个概念首先是由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的《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认为当前文本都是以先前对话的存在为前提的,这种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相互指涉就是互文性。

作为评判结构主义的产物,互文性强调文本结构的不稳定性和文本间的相互作用。

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来文本自足封闭的系统,使单个文本的意义多元化,意义空间开放化,使对文本内部的孤立的符号研究转向文本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理论,互文性强调整个世界的文本一体性,所有文本具有多层含义,这些多层含义只有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得以体现。

据此,一种文化中的所有文本,由于他们组合在文化这个巨大的母体结构中,因此不可避免地相互关联。

互文性视阈下《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互文性视阈下《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互文性视阈下《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摘要:在互文性视阈下,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本进行阐释和再创,其中包含了译者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改写,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必然糅合了译者自己的互文性前见。

通过对《道德经》不同时期英译本翻译特点的梳理,探究在互文性视阈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对《道德经》英译本的影响。

译者只有在三环节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译出质量上乘的译文。

关键词:互文性《道德经》译者主体性翻译翻译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已经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发展趋势,许多学者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对翻译进行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扩大了翻译研究的空间,也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互文性理论便是其中一种。

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文本外的社会、文化、政治、性别等因素对译本的影响与操纵。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在于它将翻译研究所避不开的维度及对社会历史关系的把握彰显出来,将翻译置于历史政治、社会文化、权利话语的大视野中再度把握。

翻译作为一门跨语言、跨文化、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其研究必定具有动态、多元、开放性的互文性特点。

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探讨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译者主体性对《道德经》译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由法国符号学家、解构主义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是当今理论界备受瞩目的流派之一。

置身于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理论交锋语境的克里斯蒂娃吸取了许多前人的理论成果,从巴赫金对话思想与复调理论中得到了启发并发展出了这套理论。

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由马赛克般的引文拼接而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

在其之后,不少文学理论家就互文性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阐释。

如英国文体学家罗杰?福勒就用“羊皮纸”作比写作中的互文性现象,他认为“一部作品是由早先作品的断简残篇构成的”,“就像将原有文字刮去后再度使用的羊皮纸,在新墨痕的字里行间还能看出早先的文本为擦净的痕迹”[2]。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2 0 1 4年 2月
跨 文 化交 际视域 下 的译 者主 体性 和 主体 问性
张 晖
[ 摘 要 ]译 者 主 体 性和 主体 间性 的研 究 受到 了翻 译 学术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 通 过 介 绍 翻 译 的 单 一 主 体 论
及 多元 主体 论 梳 理 了翻译 主体 的研 究 情况 。 基 于 跨 文 化 视 角 , 从翻译择取 , 翻译分析策 略, 翻 译 行 为 三 个 方 面 阐释 了翻 译 活 动 中 的译 者 主体 性 。在 此 基 础 上 , 又 介 绍 了翻 译 主 体 间 性 的 情 况 , 指 出译 者 、 赞 助
“ 仆人 ” , 要求 译 者 “ 一仆 事 二 主 ” 。这些 比喻 无 一
三元关 系。从这个 三元关 系可 以看 出 , 译者既 是原 发语篇 的接受者 , 又 是 目的语 篇 的创 造 者 , 始 终 处 于翻译 活动的核 心地位 。因此 , 长久 以来人们 都习 惯 性地把译 者看作 翻译活动 的唯一 主体 , 因为译 者 既是原文 的读者 , 又是 译 文 的作 者 , 对 翻译实 践 起 着 决定 性 的作 用 , 正所谓“ 成” 也译 者 , “ 败” 也译 者 。然而 , 承 认 译 者 在 翻译 中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并不 意味着译 者 就是 唯一 的翻译 活 动 的主体 。
商、 读者都为翻译 的主体, 好的译作 不仅要依靠译者 的独 自创造, 也要发挥赞助人 、 出版社 、 作者、 读者等
多方 面 力量 的主 体 作 用 。 [ 关 键 词 ]翻 译 活 动 ; 译者; 主体性; 主体 间 性 ; 跨 文化 交 际 [ 中图 分 类号 ]H 3 1 5 . 9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号 ]1 0 0 9— 5 1 0 1 ( 2 0 1 4 ) 0 l 一 0 1 3 5— 0 4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1 —1 2

试论翻译中多重主题的互文性

试论翻译中多重主题的互文性

试论翻译中多重主题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作为后现代文本理论,对翻译中文本的转换做出了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互文性理论视域下的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其翻译中多重主体——作者、译者、读者都具有互文性。

标签:互文性;文本;翻译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翻译家们不仅专注于翻译实践活动,对翻译问题的理性思考与系统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翻译研究向纵深领域发展,同时研究的宽广度也不断扩大,把翻译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地被应用于翻译的研究领域中,解决翻译中的各种问题,丰富了翻译研究方法,改变了人们对翻译的最初认识,扩大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互文性”就是其中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新概念,互文性理论的引入为翻译研究者拓宽了视野,使之用开放、多元、发散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各种翻译问题。

一、互文性理论“互文性”,亦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

20世纪60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娅·克丽斯蒂娃在向西方介绍巴赫金的研究成果时,发展了巴氏理论,首创了“互文性”这一术语。

克丽斯蒂娃认为:“语词(或文本)是众多语词(或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另一个语词(或文本)来。

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引和转换。

”索绪尔的符号系统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互文性理论的直接来源。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文本都是互文的,没有单独的文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文本与文本永远处于交叉、重复、吸收和转化之中,构成了绵延不断的文本群体。

要想解读一部文本,首先要对文本中出现的典故套用等进行挖掘和研究,获得更多的与该文本相关的互文知识,这样才能达到对该文本的正确理解。

互文性可分为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

宏观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在立意、艺术手法、结构安排等整个写作手法上曾受到其它文本的影响,它们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关之处,是文本在宏观上与其它文本的联系。

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译文与原文被看作互文关系.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在互文性空间对互文符号的价值作出评估,决定其在互文阅读与表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译语文化空间构建类似的互文网络,这一过程与译者的主体性密切相关,因而译文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译者的主体介入痕迹.
作者:周政权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常州工学院翻译研究所,江苏常州,213002 刊名: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6(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互文性译者介入。

阐释学理论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译本《生死疲劳》为例

阐释学理论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译本《生死疲劳》为例

阐释学理论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译本《生死疲劳》为例20世纪末,“文化转向”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界对译者的关注度迅速提升,开始意识到译者的主观性。

与此同时,译者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其身份、地位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译者不再是无人关注的幕后工作者。

阐释学包含了对意义的理解以及阐释,增加了翻译研究角度的同时,还使得人们对译者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了解。

目前,阐释学理论的提出,使得译者主体性有了更加完善的解释,为相关研究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方面,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堪称范例。

一、阐释学及译者主体性(一)阐释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阐释学(Hermenutics)盛行于西方文化的思潮中,其主要内容包含了追求意义理解和阐释,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认为,人类文化中具有能动性的“自我”的创造性,即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彰显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

乔治斯坦纳进一步提出了“阐释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对翻译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共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补偿(compensation)”。

阐释学理论指出,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前,首先对译本进行选择,符合自身审美以及价值观,才会进行翻译,这就是信赖过程。

因为译者自身积累的语言学、美学等知识体系,会在吸收译文的同时,再产生自身独特的见解,这一过程被称为侵入、吸收的过程。

在翻译活动结束之后,因为译者对母语结构的改变,而出现目标文化拒斥现象,所以需要对译文进行最后的“补偿”阶段,最终,译文才能够符合语言学要求,并被目标文化所认同,这一过程将不会受到直译、意译以及拟作的拘束,使话语的指涉作用发挥到最佳,也使得翻译的过程更加完整化。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对原作的阐释过程及语言上的再创造,都足以彰显译者主体性。

(二)译者主体性查建明和田雨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具有主体地位,具有受动性、自主性等特点”。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引言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1. 促进文化交流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一大因素。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将外语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母语,并且需要借助自己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使得翻译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

2. 提高译文质量译者主体性对译文的质量和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融入可以使译文更富有个性化和作者意图的再现性,使译文更加通顺、准确和地道。

3. 塑造译者形象译者主体性也是译者个人形象的展示。

一个优秀的译者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文字功底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展现,可以更好地展示译者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为译者的形象树立起更加鲜明的个性。

二、基础翻译课堂中构建译者主体性的方法1. 提倡自由翻译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倡自由翻译的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翻译,鼓励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师生间进行即时互动和讨论,使学生有机会表达个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体验在翻译课堂中,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新闻资讯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体验和感悟。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对所学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提高译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在翻译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和专业翻译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灵敏感知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在自由翻译过程中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 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和潜力,教师可以策划一些互动交流活动,例如翻译比赛、译者沙龙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同学们及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翻译心得和体会,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译者主体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互 文 性 理 论 ;翻译 ;译 者地 位 ;泽 者 主体 性 中 图分 类 号 :14 0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l3 2 1 )6 0 8 — 3 6 1 2 5 (0 0 0 —0 10
也 者 一的 .


互 文 性 理 论
互 文 本 , 作 与 原 作 之 间 必 然 具 有 互 文 关 系 , 作 译 译 是 啄作 的延 续 与 创 新 , 即 一 个 文 本 总 会 同 别 的 文 本 发 生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关 系 。任 何 文 本 都 不 能 够 脱 离 它 以前 以及 与 它 同时 存 在 的其 他文 本 的影 响 。
斯 韦 蒂 其 译 ■ ・努 在 《

章 中 提 出 : 隐 身 “
译 者 在 当 代 英 美 文 胡译 作 品 的 “ 身 隐
人们 对互 文性理 论 的研究 是二 十 世纪几 十年 代才
开 始 的 。殷 企 平 在 谈 “ 文 性 ” 文 中 把 互 文 性 原 互 一
见 译者的痕迹 , 认 块玻 璃 .让读者 感
互 文 性 理 论 是 当 代 西 方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化 思 潮 中 产 生 出来 的 一 种 文 本 理 论 ,它 起 源 于 二 十 世 纪
初 的 现 代 语 言 学 .是 当 代 义 论 中最 为 复 杂 的 理 论
之 一 。互 文 性 (netxu l y 是 指 文 本 问 的 相 互 关 I tr tai ) e t
收 稿 日期 :2 1 — 1 1 0 0 1— 6
作 者 简 介 :冯 锦 (9 7 )女 , 16 一 , 湖南 怀 化 人 , 江 农 林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浙
教 学
21 00年第6期 ・81-
宁 波 职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影 响 。同 样 也 折 射 出其 译 者 的地 位 往 往 是 被 忽 略
我 国传 统 翻 泽观 认 为 ,翻 译 只 是 语 际 之 间 的
也是 基 于 翻译 活 动 本 身 的特 点 , 泽作 与 原 作 之 间 必 然 具 有 互 文 关 系 , 译 者 是 最 活跃 的 因 素 . 着最 积 极 主 动 而 l 起
的作 用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扮 演 了 层 主 体 性 角 色 : 青 , 释 者 和 再 创 作 者 。 读 阐
了的 。
翻译 对 象 的 前 提 下 ,为 实 现 翻 译 目的 而 在 翻 译 活 动 中 表 现 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译 者 主体 性 除 了 具 有 能 动 性 、 我 性 和 受 动 性 三 个 基 本 特 征 之 外 , 具 为 还 有 “ 译 主 体 自觉 的 文 化 意 识 、 文 品 格 和 文 化 、 翻 人 审 美 创 造 性 。 ”1 [ 6 泽者 的主 体性 贯穿 于 翻译 活动 的全过 程 . 而
冯 锦 .汤 丹
(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杭 州 3 1 0 ;2 1 l 3 0 .长 沙 师 范 专 科 学校 , 长 沙 400) 1 1 0
摘 要 :传 统 翻 译 观 以 原 著 和原 作 者 为 中 心 , 语 音的 转 换 为 核 心 ,忽 略 了 译 者 的 创造 性 。 据互 文 性 理 论 , 以 依
毫无 疑 问 , 互文 性理 论打 破 了传统 翻译的 意 义观 ,
为 翻 泽实 践 找 到 了新 的 理 论 依 据 , 也 为 翻 译 研 究 提 供 了新 的 视 角 。
系 , 一概念 是法 国符 号学 家 、 权 主义批评 家 朱 这 女
丽 娅 ・ 里 斯 蒂 娃 (ui rs v ) 解 读 巴 赫 金 著 克 J l K it a 在 a e
21 年 00
l 月 2
宁 波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r a o n bo Polt c c o n l f Ni g y e hni
De . 2 0 c 0l
V0. 4 N06 1 . 1
第 1 4卷 第 6期
互 文性 理论 视 阈下 的译 者 主体 性
种 使 译 文 透 明 的幻 的 通 顺 易 懂 ,也 反 泽产 生 的广 泛 深 刻
则 概 括 为 强 调 文 本 的 不 确 定 性 和 人 们 可 以 不 断 改 写 、 成 和 阐释 文 本 _ 完 2 l
从 互 文 的 角 度 来 看 翻 译 实 践 ,一 切 文 本 皆 为
英美 文化 中主 张“ 顺 ” 通 翻译 策 略 的 归 化 翻 译
文 特 征 。 互 文 性 不 但 强 调 文 本 之 问 存 在 互 相 指 涉 的关系 , 且 强调 文本 内部也 存在 互相 指涉 关系 。 而 这 种 理 解 文 本 的 方 式 为 翻 泽 提 供 了 一 个 崭 新 的 文 本 分析视 角 。哈蒂姆 和梅 森富 有远 见地 将这 一理 论 引 入 翻 译 领 域 :其 他 众 多 学 者 如 罗 兰 ・ 巴特 、 德 里 达 等 又 继 承 和 进 一 步 发 展 了这 一 理 论 。存 中 国 ,
二 、 统 翻 译 观 下 的 译 者 地 位 传

在 翻 译 研 究 领 域 , 期 以来 , 原 语 为 中 心 的 长 以
传统 翻 译观 把 忠实 作 为 译作 应 遵守 的第 一准 则 , 认 为 翻 译 就 是 模 仿 ,泽 作 依 赖 于 原 作 ,缺 乏 创 造 性 , 以 翻译 价 值 低 于 创 作 所
作 基 础上 推 出 的。她 在 《 符号 学 , 意 分 析研 究 》 语
(9 9年 ) 书 中 指 出 :任 何 一 篇 文 本 的 写 成 都 如 16 一 “ 同 一 幅语 录 彩 图 的 拼 成 了别 的文 本 。 ”1 她 看 来 , 何 文 本 都 具 有 互 l l 在 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