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17课、18课)
七年历史上册第17、18课材料练习题及答案

第17、18课材料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
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
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
人民流离四散。
材料二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作奴婢,用来换取军粮。
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
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作奴隶。
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3分)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3分)导致了什么后果? (3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
(4分)(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5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
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材料二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
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 (3分)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5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 (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4分)答案1、 (1)“八王之乱”。
晋惠帝。
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3)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
②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6课《太阳》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答:课文从在个方面介绍太阳:(1)距离远;(2)体积大;(3)温度高作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太阳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就没有动植物。
(2)没有太阳,我们就没有吃的穿的,也没有煤炭。
(3)云、雨、雪、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4)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课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主要采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列数字: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作比较、列数字: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举例子、列数字“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用: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从而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第17课《松鼠》1.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答:(1)外形特征——漂亮。
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尾巴上翘。
(2)性格特征——驯良。
松鼠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自己的活动时间,不打扰人们的生活。
(3)行为特征——乖巧。
松鼠聪明有智慧,行动轻快敏捷。
松鼠搭窝时精心考究,搭出的窝既坚实又舒适。
(4)生活习性——洁净。
松鼠会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单元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单元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6课《麻雀》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答:本文写的是一只老麻雀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保护小麻雀免受猎狗伤害的事。
2.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答:起因:猎狗发现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
经过:老麻雀用身躯掩护小麻雀。
结果:老麻雀吓退了猎狗。
3、课文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老麻雀的无畏: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的攻击与退缩: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
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第17课《爬天都峰》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主要写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是按事情经过的顺序写的。
2、“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
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假日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看到天都峰如此高和陡,“我”有些发颤,途中遇到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汲取力量;最后“我”和老爷爷都登上了天都峰。
第18课《牛和鹅》1、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如: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赏析式批注、联想式批注等2、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我”见到鹅时: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
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说明“我”怕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题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是位于我国某省会宁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
根据你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了解,这一纪念塔应该在今天的()A.江西省B.四川省C.甘肃省D.陕西省2.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①遵义②瑞金③吴起镇④泸定桥A.②①④③B.②①③④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3.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
”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
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A.①②④⑥③⑤B.①②⑤③④⑥C.②①④⑥⑤③D.①③④②⑥⑤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5.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A.瑞金B.延安C.大别山D.井冈山6.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A.遵义会议B.会宁会师C.井冈山会师D.吴起镇会师7.“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美蒋勾结,发动内战8.其中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是()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百团大战D.重庆谈判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A.千里跃进大别山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两万五千里长征D.开辟敌后战场10.“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
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下)综合练习题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第16课他正在等他爱人呢一、看注音写汉字:Jiǎn jià gù kè pái duìgāng cái zhāo pìn减价顾客排队刚才招聘Yìng pìn dǎ suàn wài biān liáo tiānr kě néng应聘打算外边聊天儿可能Lǚxíng huídá hēi bǎn yīn yuè yóu piào旅行回答黑板音乐邮票二、请用以下词语造句子:1、正在…… 呢2、有的……有的……3、一边……一边……4、刚才5、可能三、看图说句子1 2 3 4第17课刚才你去哪儿了一、看注音写汉字:Guàng jiē yì dǐng mào zǐfēng jǐng tè bié逛街一定特别Yìzhī kǎo yā chōu shí jiān yǐjīng yǐ qián烤鸭抽时间已经以前Xǐyī fu yì zhī huā xǐ zǎo洗衣服一枝花洗澡二、完成会话:A: 你昨天买什么了? A: 莉莉买花了没有?B: 。
B: 。
A: 你买了多少? A: ?B: 。
B: 她只买了一枝。
三、用“……了……就……”格式完成句子1、我到了上海。
2、我吃了饭。
3、就上课。
4、就给他打电话。
5、我到了家。
6、直美买了东西。
四、看图说话:第18课秋天了一、看注音写汉字:Shù yètiān qì shuì lǎn jiào kàn shàng qù 树叶天气看上去Qīn qi nuǎn huo guā fēng dǎo yóu kǎo shìJié hūn fēn zhōng yòu ér yuán guān mén结婚分钟关门二、用“要……了”、“就要……了”、“快要……了”改写句子:例:我们下周去美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18课强化训练

★课时练习(17)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1.(2022·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下3月联考·5)古代某朝开始按职业定户籍,将户籍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该朝代为()A.汉代B.元代C.明代D.清代2.(2022·浙江省“衢温5+1”联盟高二下期中联考·9)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岛修建了9间库房,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
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的禁地。
明朝政府如此重视“黄册”,是为了()A.缓和社会矛盾B.抑制土地兼并C.便利征发赋役D.确保社会安定3.(2022·浙江省湖州市高二上期末·9)赋役是封建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赋役征伐的依据。
宋朝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是()A.开始进行分类登记B.实行“土断”C.提高主户人口比例D.推行摊丁入亩4.(2022·浙江省舟山市高二上期末·13)《明史》载:“范敏,阌乡人。
洪武八年举秀才,擢户部郎中。
十三年授试尚书……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
敏议百一十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
后遂仍其制不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明初黄册编造主要是为了赋役征发②明初黄册的编造以里甲制为基础③明初黄册继承了汉朝“黄籍”制度④至清朝乾隆年间仍延续黄册制度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2022·浙江省诸暨市高二上期末·5)清人王庆云说:“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维,互相为用。
”这反映明朝()A.人口管理与社会治安相结合B.乡里制度与保甲制度相结合C.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相结合D.赋役与户籍土地管理相结合6.(2022·浙江省衢州市金衢六校联盟高二上期末·21)明朝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小岛修建库房,用于存放户籍册“黄册”,并派官员专门管理。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

3课:课后第二题。
5课:课后第二题。
6课:课文中()把比作是“脚”。
(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伸出枝状的细丝)7课:课后二题:“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从哪里可以知道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一点一点挖掘。
)为什么说它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因为蟋蟀靠着简单、柔弱的前足和后腿,一点一点挖掘出这样整洁、卫生、干燥的巢穴。
)15课:课后第3题。
“任凭......也......”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
17课:课后第二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8课:课后第二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从课文的第2、3、5自然段的第一句中看出来的。
)25课:课后第二题:讨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26课:“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是“轻轻擦过”的意思。
“如春风拂面”形容使人感到非常舒服,写出了叶老平易近人一丝不苟、严谨的品质。
课后第二题: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29课: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 ,”来形容。
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31课:“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辽西的发现”指的是(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古生物学家描绘的画卷”指的是(古生物学家们提出的鸟类有恐龙演变而来的的假说)“点睛之笔”什么意思?(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为什么这是“点睛之笔”?(这些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会为古生物学家们提出的这一假说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八年级历史上: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练习题(北师大版)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基础巩固题1.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2.经过中共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预示着新局面的到来。
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首歌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里,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建国后成为国歌。
这首歌的名称是“”,曲作者是。
4.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的中国城市是 ( )A.长春 B.沈阳C.哈尔滨 D.吉林市5.1931年,驻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 (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C.柳条湖事件 D.九一八事变6.九一八事变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的是 ( )A.蒋介石 B.张学良C.张作霖 D.杨虎城7.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只用了( )A.一个多月 B.四个多月C.半年 D.一年8.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军的侵略,蒋介石采取的政府策是 ( )A.投降 B.抗战C.不抵抗 D.静观其变9.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B.张作霖没有答应日本侵略满蒙的全部要求C.张学良宣布“易帜”,服从国民政府D.企图将侵略势力向平津满蒙扩张10.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是 ( )A.全国人民的支持B.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C.张、杨的劝说D.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作的努力11.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敌手,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为发动侵略作了长期准备B.东北军战斗力低下C.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D.伪满洲国成为日本的侵华帮凶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 )A.张、杨为了争夺国民党的领导权B.张学良只想打回东北去C.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D.张、杨想投靠红军13.西安事变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被派往西安调停的主要中共代表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C.王若飞 D.王稼祥14.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主张是( )A.还我河山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打回东北去D.打倒蒋介石15.2006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70周年纪念日,你知道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国民党将领是谁吗( )①冯玉祥②杨虎城③张学良④吉鸿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6.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的《松花江上》,它写于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C.七七事变后 D.八一三事变后17.阅读下列材料: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植物生长的特点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2、植物向光源方向弯曲的特性叫做(向光性),这种特性可使叶片充分接受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3、植物的根总是向上生长,称为根的(向地)性。
4、在土壤水分不均匀时,植物的根总是趋向较湿润的土地生长,这种特性被称为(向水性)。
5、“葵花朵朵向太阳”是因为植物具有(向光性)。
6、观察植物向水性实验大约需要(3周)。
7、池塘边植物的根总是向池塘方向生长,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8、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9、观察蚂蚁传递信息,所用到的实验用具有(放大镜)、(糖)、(碗)、(海绵)、(樟脑球)。
10、植物的花能散发香气吸引(昆虫)。
11、动物和植物只能进行同种物种间的信息传递。
(错)
12、含羞草对外界触摸产生收缩反应是因为它很害羞。
(错)
13、母鸡下蛋后“咯咯咯咯”地叫,是在传递信息。
(对)
14、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蚂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气味)。
15、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1、植物生长的特点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2、植物向光源方向弯曲的特性叫做(向光性),这种特性可使叶片充分接受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3、植物的根总是向上生长,称为根的(向地)性。
4、在土壤水分不均匀时,植物的根总是趋向较湿润的土地生长,这种特性被称为(向水性)。
5、“葵花朵朵向太阳”是因为植物具有(向光性)。
6、观察植物向水性实验大约需要(3周)。
7、池塘边植物的根总是向池塘方向生长,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8、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9、观察蚂蚁传递信息,所用到的实验用具有(放大镜)、(糖)、(碗)、(海绵)、(樟脑球)。
10、植物的花能散发香气吸引(昆虫)。
11、动物和植物只能进行同种物种间的信息传递。
(错)
12、含羞草对外界触摸产生收缩反应是因为它很害羞。
(错)
13、母鸡下蛋后“咯咯咯咯”地叫,是在传递信息。
(对)
14、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蚂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气味)。
15、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