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土壤的小动物的丰富度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含解析)

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师说考问】考问1 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考问2 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名师点睛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题组跟进】高考题组——研考向 考向一 实验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1.[经典高考]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捕食、共生等;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也会因此存在差异;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种类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生:我看到有镊子,还有解剖针和放大镜,可以用解剖针拨找,用镊子夹出来。
师:方案可行,但是要注意保护小动物,对它温柔点,最好在尖尖的镊子上包裹纱布。还有其它方案吗?
。。。。。。。。。。
投影展示分析讨论题目。。。。
总结: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针对探究过程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
3.学生自主实践,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4.分析讨论并交流。
�
生: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动物,但是土壤中的身体太小了,而且活动能力比较强。用这两种方法都不合适。
师:分析的很好。那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呢?
生:可以用工具直接取土壤样品进行采集、调查,再来推测这个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师:真聪明,我赞成。其实,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样品了,就在你的面前。同学们观察一下土壤样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注意照片(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课前准备:事先将不同地点的土样采集到实验室(用大塑料整理箱盛放),按学生探究小组分装,注明采集地点的环境,并配有照片。
师:(投影展示常见的小动物,比如蜘蛛、蜈蚣、蚯蚓、鼠妇等等)。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小动物吗?知道它们生活在哪吗?想不想动手找找它们啊?
(学生讨论回答)
师:没错,它们生活在土壤中,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有的小动物实在是太小了,所以我们很少注意它们。但是这些小动物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今天我们就与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前面我们学习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同学们考虑一下,针对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否采用这两种方法呢?(学生讨论回答)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的方法
抽样调查法。
许多小型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体型小,不适合采用标记再捕获法进行调查。
采样器采样法常用于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
观察时,最好用固体镜观察。
许多土壤动物流动性强,体型小,不适合用取样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这类研究中,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收集和调查。
也就是说使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收集罐、吸虫等。
)来取样,通过调查样品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推断出某一地区土壤动物的丰富程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制定相应的计划表填入即可。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怎样调查物种的丰富度 ?
• 1.用什么方法采集、调查土壤中的动物? •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哪些? • 3.整个丰富度的调查过程分了哪些步骤? • 4.采集小动物的方法有哪些? • 5.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6.如果在不同的地点进行调查,结果会相同吗? 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能和土壤的肥力、土壤的理化性质、 • 7.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如 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种类等因素有关。 何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
注意事项: 1、首先应该注意安全,同时不能破坏环境;
2、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在取样 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 3、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 4、同样营养的土壤,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5、识别命名要准确 6、采集小动物过程中,要防止小动物逃走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09宁夏)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 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较强 ,身体 微小 ,不适合用手直接 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 器 B ,理由是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若要 D 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 是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竞争 。
4.3节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纱布 酒精
浸润的 棉花
四.方法步骤:
1、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如何? (一)提出问题 2、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如何? 3、不同时间/空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 富度如何? 1、准备: (二)制定计划 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2、取样:
(三)实施计划
3、采集小动物: 诱虫器取样; 简易采集法(镊子、吸虫器) 4、观察和分类: 5、统计和分析: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6、结论: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格进行观察和统计。 二.实验原理
1.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 2.调查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3.采集小动物的方法: 诱虫器采集法;简易采集法 4.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三.用具: 取样器、诱虫器、吸虫器等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例: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 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较强 ,身体 微小 ,不适合用手直接 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 器 B ,理由是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若要 D 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 是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竞争 。
冲刺2020高考生物实验突破专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附答案及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研究步骤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A 图):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 图):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考点一: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例一.(2018·永州调研)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例二.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考点二实验拓展和应用例一.下表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根据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B.在农田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D.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会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例二.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修订版)

如果作为 标本长时 间保存应 选择哪个?
A
如果用于
或
实验室培
养应选择
哪个?
B
4、观察和分类:
⑴、观察
用肉眼观察
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观察
⑵、分类
普通显微镜:四倍的物镜和五倍的目镜
借助有关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
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记为“待鉴定 “××”
5、统计和分析:
该实验自变 量是什么?
正常土壤与盐碱地土壤
如何控制无关 变量?
相同且适宜: 如案例
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不同时间或空间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 度是否有影响呢?
统计和分析:
动物 名称
××土壤小动物个体数 ××土壤小动物个体数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地点
×××
时间
×××
动物名称
×× ××
样本1
个体数 样本2
样本3
备注
××
待鉴定 ××1
待鉴定 ××2
6、结论:
问题是2:不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如何? 假设:有机光质潮线丰湿弱富正的处的常土比土壤光壤比照比干充贫盐燥足瘠碱的的的地土地土壤方壤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高。
潮湿的土壤与干燥的土壤
是否设置对照? 要
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与贫瘠的土壤 光照较弱处的土壤与光照充足处的土壤
3.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三.用具: 取样器、诱虫器、吸虫器等
诱虫器的选择: 土壤小动物的特点: 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应选择怎样的吸虫器呢?
A
吸虫器的使用:
虫子
探究土壤的小动物的丰富度

3.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 修。筑权 ②修路成为中国人 救的亡强图烈存愿望。 (2)成果:1909年 京建张成铁通路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 权收归国有。 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 正轨。
2.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 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串点成面·握全局]
一、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 进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 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 了物质条件。
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交通和通讯不断进步、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顺应
时
代潮流
图说历史
主旨句归纳
(1)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辛亥
革命
爆发,随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
华
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
进
程的里程碑。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