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的由来

合集下载

历史小故事_战争故事介绍

历史小故事_战争故事介绍

历史小故事_战争故事介绍历史小故事(一)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伤亡多少人?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者共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在战斗中牺牲11.5万余人,事故伤亡和病故等非战斗伤亡2.5万余人),在战斗中负伤22.1万余人。

在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团职干部200多名。

历史小故事(二)抗美援朝中的特级英雄携炸药跃向敌群的杨根思1950年11月,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同年12月,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黄继光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

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历史小故事(三)中国人民志愿军以炒面代干粮的由来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由于敌机疯狂轰炸,昼夜封锁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线,致使志愿军的口粮和副食供应难以及时得到补充。

而且即使有时得到补充,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饭,敌机发现哪里有炊烟,马上就会狂轰滥炸。

加之战事紧张,战士们常常也来不及做饭。

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 2 课最可爱的人教材分析:(1)中国为什么出兵抗美援朝。

首先,建国之初,新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战后重建,恢复和发展经济。

其次,是美国的捍然侵略,迫使我们进行反侵略战争。

美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镇,同时派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这对我国构成了严重的侵略,威胁着我国的安全。

第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2)抗美援朝的结果。

在估计中国参战的可能性的时候,“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对美国总统杜鲁门这样说:“他们没有空军,而我们在朝鲜有可供空军使用的基地。

假如中国人想进兵平壤,将会有一场最大的屠杀。

”的确,与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进行直接的战争较量需要极大的勇气。

正是由于这种勇气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才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打掉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打出了国威。

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3)黄继光、邱少云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

他们的英雄事迹生动感人,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

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

这就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认识历史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时间及结果;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故事。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抗美援朝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是保家卫国,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第2课+抗美援朝

第2课+抗美援朝

3.战争结果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
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 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联合国军”
总司令克拉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成
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没有取胜 的条约上签字的将军。
4. 取得胜利的原因 1.战争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2.中朝人民并肩作战,中国人民积极支援前线 3.志愿军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2课 抗美援朝
导入新课
几乎每位同学小时候都会在课桌上划 出一道“三八线”来与同桌隔开,那 么你们知道真正的“三八线”的由来 是怎样的吗? 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 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协 议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线作为 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 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 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后 来,“三八线”南部和北部分别 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朝鲜战争结束后, 同桌间的“三八线” 朝鲜与韩国的国界线大体在“三 八线”附近。
杨根思 (1922— 1950年)
用生命保卫了小高 岭阵地,为夺取第二次 战役胜利立了卓越功勋。 获得“朝鲜民主主义共 和国英雄”称号,是中 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
2.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 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全国支援抗美援朝 国内人民踊跃支援前线,
捐款飞机大炮,广大青
年学生还积极报名参加 志愿军,这是一场轰轰 烈烈的伟大爱国运动。
捐献款 可买飞机 5.5650亿元 3710架

抗美援朝中国历史教案五篇

抗美援朝中国历史教案五篇

抗美援朝中国历史教案五篇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革命忠诚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蕴,是支撑起志愿军将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深层次因素。

今天我整理了抗美援朝中国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抗美援朝中国历史教案一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志愿军入朝鲜作战的原因(3)了解朝鲜战争爆发的简单经过2能力目标:通过朝鲜战争的学校,探究朝鲜战争与美苏冷战的国际背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共同探讨对中美关系和事件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明确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借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了解朝鲜战争,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

2.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朝鲜战争主要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3.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标签朝鲜战争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朝鲜战争概述1、(活动探究)请学生概述他们所知道和理解的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朝鲜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的第七警备旅向韩国的陆军第十七团发动进攻开始(也有一说为韩国率先向朝鲜发动进攻),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停止。

但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2、(知识补充)教师讲述:朝鲜战争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的称呼:朝鲜:祖国解放战争;韩国:韩国战争、六二五事变、6·25战争;中国大陆: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美国等西方国家:韩国冲突(KoreanConflict)、韩战〔KoreanWar〕3、朝鲜半岛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北隔鸭绿江和图们江与中国相接,东北一隅与俄罗斯接壤,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的起因
自信满满的金日成
美国的精心谋划
中国的被迫参加
朝鲜
1948年2月精心准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朝鲜人民军。在 苏联的帮助下,朝鲜很快就建立起了有敁的步兵、摩托化旅和 边防警察,而苏联还向朝鲜人民军提供了大量现代化的武器装 备。1946年起苏联就培训了几千名朝鲜军官,每个师还配约有 十五名苏军顾问,还有大批曾在中国东北与中国兲内参加过中 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朝鲜族和朝鲜籍官 兵。
朝鲜战争的结束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双方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 停战协定》和《兲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 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
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亊区。
1954年,苏联官员和在朝鲜半岛参战的各国代表在瑞士 日内瓦举行会谈。但谈判未达成一个永久和平计划,未 能解决朝鲜统一问题,至今,朝鲜半岛依然是分裂的两 个国家。
仅有轻武器和轻型火炮,没有飞机和坦克等 重型装备。 韩国 在战争爆収前,朝鲜和韩国方面的军亊力量对比为: 兵力2:1,火炮2:1,机枪7:1,半自动步枪13:1, 坦克6.5:1,飞机6:1,朝鲜人民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对比
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内 阁首相金日成与苏联密切协商,说服斯大林“同意朝鲜 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亊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 设想”,在1950年4月的会谈中,斯大林最终批准了金日 成収动战争的计划,不过,斯大林反复向金日成强调了 两点:第一,这个计划必须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必须得 到中共的同意才可以实施,因为毛泽东对东方问题有很 深刻的理解;第事,万一美国迚行干预,苏联是不会出 面帮助朝鲜的,那时只能依靠中国的援助。出于革命的 理念,毛泽东在原则上幵不反对金日成采取军亊手段统 一朝鲜半岛。但毛希望朝鲜不要急于収动迚攻,而应该 等到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再采取行动,以便能够得到中 国的军亊援助。然而此时的金日成已踌躇满志,自认为 不再需要中国的援助,

“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的由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的由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的由来《再见了,亲人》(小学语文第十册)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8年从朝鲜回国时,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我国出兵支援朝鲜开始于1950年,在出兵前对部队的名称,党中央曾做过仔细的斟酌研究,最后定下来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下面讲讲这个名称的由来.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开始了向朝鲜的进攻.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策.在正式出兵前,对出兵的名义问题做了认真研究.开始时,毛主席和周总理商量,想用支援军的名义出兵.他们为慎重起见,决定征求一下民主人士的意见.征求意见的通知发出后,中国民主建国会领导人黄炎培便登门造访.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起听取了他的意见.黄炎培说: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名不正这个仗就打不好.所以对这个问题要认真考虑.我们叫支援军,周总理说,支援朝鲜人民嘛.黄炎培说:这样叫,是不是师出无名?需要再考虑一下.怎么是师出无名?支援军,顾名思义,是派遣去的.谁派出去支援?当然是国家.这样,我们是不是要向美国宣战?毛主席一听,点点头说:对,有道理!随手拿起一枝铅笔,将支援两字划去,改成了志愿,接着说: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嘛,这是民间的事儿,人民志愿去朝鲜帮助朝鲜人民,不是国与国的对立.周总理兴奋地做了一个手势,对,世界上有许多志愿军的先例,马德里保卫战就有各国来的志愿军.黄炎培也很同意叫志愿军,笑道: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与此同时,国内也掀起了抗美援朝运动.朝鲜战场上,在朝中人民军队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1953年7月27日,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至此,朝中人民军队取得了抗击美帝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也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分批回国的,1958年全部撤离朝鲜.(《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与考点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与考点期末复习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文献 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特点
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1)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过程
(2)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3)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
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解放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美国侵略朝鲜的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背景 (①陆: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②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海: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是口号) 指挥 ①中国:彭德怀;
土地改革
巩固政权
抗美援朝
西藏和平解放
课堂演练
1.(2021年海南)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 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 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三次 “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B.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第二次
新中国成立和 三大改造
毛泽东
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三大 毛泽东思想 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次
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中国历 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我讲志愿军故事

我讲志愿军故事

我讲志愿军故事志愿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简称,是指自1950年10月19日起,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派往朝鲜战场的中国军队。

志愿军的故事充满了英勇、牺牲和坚定的信念。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及其盟军在朝鲜半岛南侧推进迅猛,直逼中朝边境。

朝鲜政府向中国请求援助,中国共产党决定派遣志愿军支援朝鲜。

毛泽东担任总指挥,彭德怀、邓小平等担任主要指挥官。

中国选择了尽可能隐秘地将军队移到北朝鲜,以避免引起美军注意。

志愿军主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规部队组成,其士兵多为年轻人,其中不少是中国内战结束后刚刚改编组建的。

志愿军在面对强大的美军和联合国部队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和英勇的精神。

1950年11月初,志愿军发起了富川战役,一举改变战局,成功将敌军击退。

随后,志愿军主力成功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发动了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河战役、阳川战役和华野洞战役,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志愿军士兵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

他们经历了渡江战斗、长征战斗等激烈战斗,常常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为保卫朝鲜献出了生命。

每个志愿军士兵都有自己的英雄故事,有的浴血奋战,有的舍身忘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精神。

志愿军最终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丰硕的胜利,击退了美军对华进攻的企图。

同时,志愿军士兵在战场上也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素质和人道精神,赢得了朝鲜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尊敬和赞誉。

志愿军的战争历程让世界瞩目,成为中国军队奋勇向前,为民族独立和和平作出牺牲的象征。

志愿军士兵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鼓舞着中国军人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努力奋斗。

他们的故事让人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的由来
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应朝鲜劳动党与朝鲜政府的请求和保卫中国安全的需要,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并派出部队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采用“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赴朝参战,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而提出来的,它既是一种战略上的决策,也是一种策略上的考虑。

它经历了一个由酝酿、提出到最后定名的过程。

1950年7月7日和10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来两次主持召开国防会议。

根据两次国防会议讨论的结果,中央军委于7月13日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部组成东北边防军。

东北边防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据有的资料讲,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最初曾想以“支援军”名义,出兵援助朝人民军作战。

在征求民主党派意见时,黄炎培提出了“师
出有名则战无不胜”的意见,毛泽东遂将名称改为“志愿军”。

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赴朝参战,而不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国家的军队,是官方的,如果以此名义出国参战,表明是国家派出去的,等于中国向美国宣战。

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出国参战,是民间的,是人民群众志愿组织的。

这样做,不给美国对中国宣战以口实,比较策略,对中国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