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_胡援成_第十四章中国金融改革

合集下载

货币银行学学生用

货币银行学学生用
段,有共同的功能和特性。
(5)电子货币: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
子存款或信用支付工具。
★银行卡知识(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①卡基支付工具包括借记卡(Debit Cards)、贷记
卡和储值卡(Stord-Value Card)。 ②习惯上,我们将银行发行的借记卡和贷记卡统称
为银行卡。
③借记卡,是指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 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 支付工具,不能透支。
The functions of money are: ①Unit of account 价值尺度 ②Medium of exchange 交换媒介 ③Payment function 支付手段 ④Store of value 价值贮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与形式演化 一、货币的起源
先王制币说 创造发明说 共同选择说 保存财富说 司马迁则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 的手段,是为适应交换的需要自然产生的。
④贷记卡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向资信良好的个人 和机构签发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在指定的 特约商户购物或获得服务。
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 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要求交存一 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 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第四节 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 一、划分信用货币层次的必要性
使货币供给的计量和调控有较为科学的 口径,以便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二、信用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Liquidity),是指金融资
产能够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使持有人不 蒙受损失的能力。

讲述课件《货币银行学》

讲述课件《货币银行学》
货币政策
姓名:旷贝 胡婧怡 彭兰捷 刘莹 蔡琳 学院:树达学院 班级:金融2班
目录
• • • • • 相关概念 货币政策的发展历史 现行人民币的国际环境 现行的货币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取向
相关概念
货币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
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 的总和;狭义的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 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取向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三点建议
第一,真正保持货币供给处于适度宽松的水平 。 第二,要把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放在更加突出 的位置。 第三,需要为货币政策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 的外部环境。
第六组
《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一场有关人民币汇
率的博弈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二波:2003年9月,美国财长斯诺来华访问。要求中 国政府放宽人民币的波动范围,他认为,最佳的汇 率政策是让货币自由浮动,让市场自行制定汇率, 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掀开向人民币施压的新一 轮战事。
现行人民币的国际环境

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取向
(二)改进与完善现有的货币政策体制
随着货币总量目标与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间的联系 逐渐衰弱,货币当局必须根据变化中的经济运行机制,进 一步完善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体制,来加强货币政策的有 效性: 1.增强政策制定的透明度; 2.加强基础货币的管理; 3.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4.提高中央银行的统计监测与预测能力。
人民币汇率博பைடு நூலகம்回顾
第三波:始于2004年10月,周小川首次受邀参加G7会 议。这被一些人士看成了一次鸿门宴。同时站出来 的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外政界、机构再 次表示,中国应放弃住美元的汇率安排。这一轮的 汇率博弈,弥漫着更浓烈的火药味。 第四波:2005年4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的部长级对话 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正 加快准备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步伐,确立了汇率 改革的步骤。”有敏感的市场人士认为周的表态是 对今后几年人民币升值的暗示。

货币银行学01013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2016

货币银行学01013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2016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13制定单位:金融学院制定人(执笔人):杨荣孙爱琳审核人:胡少勇制定(或修订)时间:2016年1月21日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本课程大纲是以2015 年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二、教学时数分配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的功能、货币的形态、货币制度的发展等内容。

【重点难点】1. 货币的四大功能;2. 货币从实物货币向纸币、支票及电子货币演变的过程;3.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4. 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5.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6.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教学内容】本章共分四节。

第一节货币的定义与职能主要介绍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

第二节货币形态的变化简单介绍货币形态------实物货币,非实物货币和超物货币。

第三节货币制度的沿革主要介绍货币制度的形成、货币制度的内容;分析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介绍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区域性货币制度、人民币制度。

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介绍国际货币制度的形成以及包含的核心内容第二章利息与利率【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利息与利率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理解利率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利率水平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等。

【重点难点】1. 利息与利率的概念、利率的种类。

在讲授浮动利率时,可结合介绍有关LIBOR、CHIBOR的内容;2. 单利与复利、现值与终值的计算;3. 理解均衡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4. 对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及利率对经济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

在涉及国际利率水平对国内利率水平的影响时,可结合国内和国际的现实情况讲授;5. 在介绍我国的利率制度与改革时,可结合我国利率改革现状与趋势进行讲授。

14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

14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

第2节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
三、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
三、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用商品化衡量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是货币化的基础。 商品经济越发达,商品交换、价值分配和价值管理就越复杂,货币的作 用力也就越大。 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货币化程度,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又反过来 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金融的作用程度 金融的作用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货币信用关系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2.金融业的发展程度
第14章 金融发展与金融深 化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
第三节 金融抑制论、深化论及束论 第四节 金融改革与金融自由化
第五节 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市场化
第1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2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文献概要
二、金融发展的含义及其规律
3 4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A
C
B
第2节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
1 2
一、经济货币化的概念 二、经济货币化的作用与影响
3 4 5
三、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 四、经济货币化的发展趋势与经济金融化 五、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化与金融化
第2节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
一、经济货币化的概念
一、经济货币化的概念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交易的商品和劳务 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商 品化和货币作用力成正比。 商品化是指所有产出品中用于交换的比例,商品化程度高, 即意味着已经走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货币化是指商品交换与分配过程中使用货币的比例,货币 化程度与物物交换或实物分配的比例呈反比。 一般来说,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与基础,但商品化不一 定等于就是货币化。

货币银行学(胡庆康),国际金融学(姜波克),笔记10页,word版[1]

货币银行学(胡庆康),国际金融学(姜波克),笔记10页,word版[1]

货币银行学(胡庆康),国际金融学(姜波克),笔记10页,word版[1]货币银行学第一篇死记篇第一章货币§1.3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货币的层次划分及其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层次划分(M0、M1、M2、M3、M4),§1.4货币制度的形成与演化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种类、法偿能力的规定、铸造或发行的流通程序、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格雷欣法则)、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第二章利息与利率§2.1利息与收益资本化收益资本化(计算题考点)§2.2利率的种类单利与复利(计算题考点),官方利率、公定利率(新增点)与市场利率,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2.3利率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实际利率论(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货币供求论(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陷阱”)、可贷资金论(新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影响我国利率水平的因素(利润的平均水平、资金的供求状况、物价变动的幅度、国际经济的环境、政策性因素)§2.4利率的功能与作用及其发挥利率的一般功能(中介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控制功能),利率的作用(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利率发挥作用的限制(利率管制、授信限量、市场的开放程度、利率弹性),利率发挥作用的四个条件(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市场化§2.5利率的结构(考纲上没有)利率的期限结构{预期理论(计算题考点)、市场分割理论、偏好理论},利率的一般结构第三章金融市场§3.1金融市场的构成金融市场(广义和狭义),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交易对象—货币,交易者之间的关系—借贷关系,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金融市场的现代特征(市场全球化、筹资证券化、业务多元化、创新多样化),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主体(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客体(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管理组织和法规制度},金融市场的基本分类(按交易对象划分、按期限划分、按交割时间划分、按交易的地域范围划分、按是否存在中介机构划分、按性质与层次不同划分)§3.2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功能§3.3货币市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的主要特征(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小),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对象(银行存款、短期证券、商业票据),货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政府、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货币市场的构成(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贴现市场),短期信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银行对企业提供短期信贷资金),短期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政府短期证券市场、回购协议市场),贴现市场(计算题考点)§3.4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主要特征(期限长、流动性弱、风险大但收益大),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政府、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个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资本市场的构成(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证券市场),证券发行市场或一级市场{发行方式、发行对象(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发行主体(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债券发行价格(新增点、计算题必考!)、股票的发行价格(议价法和竞价法)、证券的发行程序},证券流通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二级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店头市场、OTC市场,第三市场)、计算机网络交易市场(第四市场)}{证券交易市场的功能、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会员制、公司制)、证券上市(上市标准、上市程序、停牌和摘牌)、证券的交易程序[开户、委托、竞价成交(价格优先原则、时间优先原则)、清算交割、过户]、证券的交易方式[现货交易、信用交易(保证金交易或垫头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计算题考点)]}§3.5考纲上没有的一些概念联邦基金,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扬基”债券,“武士”债券第四章商业银行§4.1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商业银行,单一银行制,分支行制,银行持股公司制§4.2商业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自有资本、吸收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银行借款(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回购协议、银行持股公司发售的商业票据)},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目的在于增加收益和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充当二线准备)},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汇兑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代理融通业务)和表外业务(表外业务作用)§4.3商业银行的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安全性原则(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内部风险)、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考纲没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缺口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良贷款,贷款的5级分类法(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4.4考纲上没有的一些概念存款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与灾害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银行、金融公司),交易帐户(可转让提款单、股金提款单、自动转帐服务、货币市场存款帐户),贷款承诺与信贷限额,买方信贷与卖方信贷,银行信贷,备用信用证与商业信用证,金融租赁与经营租赁,资产分配原则,5/6“C”原则,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资金缺口,期限匹配与期限不匹配,票据发行便利,利率上限与利率下限,互换交易第五章其他金融机构(新增章,必然会出一道大题!)§5.1其他金融机构概述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我国发展其他金融机构的必要性§5.2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共同点与区别,投资银行(各种定义),投资银行的功能,投资银行的业务,可保风险和保险,保险的基本特点,保险的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保险的基本原则(可保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近因原则、损失补偿原则),保险机构经营的险种(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信用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对冲基金)§5.3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基本特征(组织方式、行为目标、融资准则、业务对象、信用创造差别),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政策性银行的分类{开发银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农业政策性银行、进出口政策性银行}第六章中央银行§6.1中央银行概述中央银行的组织制度(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制度),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作用§6.2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表6-1 ),中央银行货币的垄断发行原则(新增点,垄断发行、发行准备、供应弹性)§6.3中央银行与货币扩张机制基础货币(B)与货币供给量(M,数学公式)§6.4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新增点)金融监管的目标(金融体系安全性目标、公平竞争目标、政策协调一致目标),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内容{预防性管理(金融机构的注册管理、资金充足条件、清偿能力管理、业务领域限制、贷款业务管理)、存款保险制度、紧急援助}第二篇理论篇第七章货币需求§7.1货币需求的涵义及其决定因素货币需求(宏观和微观层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收入、信用的发达程度、利率、消费倾向、心理预期、资产选择等)§7.2 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及其用途,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变量(新增点,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其他变量)§7.3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交易说(MV=PT),现金余额说(M=kPY)},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M=M1+M2=L1(Y)+L2(i)=L(Y,i)},凯恩斯学派对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发展{鲍莫尔模型(货币需求的存货管理模型,“平方根公式”,数学公式)、惠伦模型(考纲上没有,数学公式)、托宾模型(资产选择模型)},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说{现代货币数量说与古典的货币数量说的区别,影响人们持有货币的因素[总财富(恒久收入)、财富构成(人力资本对非人力资本的比率)、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因素],M/P=f(rb,re,1/p×dp/dt,w,Y/p,u),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弗里德曼难题,弗里德曼对现代货币数量说的表述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第八章货币供给§8.1存款的创造与收缩原理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创造与收缩货币存款的过程,存款乘数和货币乘数,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的基础并且全部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创造派生存款的两个条件(部分准备金制度、非现金结算制度)§8.2活期存款乘数的修正—货币供应的理论模式现金漏损、超额准备和活期存款转变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乘数的修正{d=1/(rd+rt•t+e+c’)},货币乘数{m=(1+ c’)/(rd+rt•t+e+c’)}§8.3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结合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会计恒等式,财政收支变化(政府通过增税或是发行债券来弥补赤字将不会改变基础货币大小;但是如果靠发行货币或是由中央银行融资将会增加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行为和资产负债情况、黄金存量和国际收支状况、技术和制度因素},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改变法定准备金率),影响通货比率的因素,影响超额准备率的因素,影响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的因素§8.4货币乘数的其他形式(考纲上没有)弗里德曼—施瓦兹分析,卡甘分析,乔顿分析§8.5考纲上没有的一些知识点冲销,已调整的基础货币,非借入准备金,自由准备金,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供给新论,货币供给新论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第九章货币政策§9.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和矛盾)§9.2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一般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永久性准备金调节和临时性准备金调节)],选择性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导、窗口指导(新增点)]}§9.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间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r →I→E→Y,机制!传导过程的两个障碍(“流动性陷阱”、投资缺乏利率弹性)},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E→I→Y,机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利率、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优点与缺陷),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与效果指标(图9-2)§9.4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货币政策的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外在时滞)、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其他因素},货币政策的执行原则(考纲上没有,“相机抉择”和“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应与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起来使用)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0.1通货膨胀概述通货膨胀的涵义,爬行式、温和式和恶性通货膨胀,公开性通货膨胀和隐蔽性通货膨胀,预期性通货膨胀和非预期性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和GN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缺口§10.2通货膨胀的成因需求拉长的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论(图10-1)、货币学派的理论、两种理论的比较},成本推进性通货膨胀(图10-2,解释“滞胀”),混合性通货膨胀(图9.3),结构性通货膨胀{难点!需求移动论、不平衡增长模型、劳动供给理论、斯堪的纳维亚模型[π=πW+αS(λE-λS),对象是小国开放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10.3通货膨胀的效应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促进论(菲利普斯曲线,促进论的5点理由)、促退论(促退论的5点理由)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中性论(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卢卡斯的理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第三阶段},通货膨胀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才能影响收入再分配)§10.4通货膨胀的治理需求政策、收入政策(工资“指数化”),供给政策,结构调整(微观财政和微观货币政策)§10.5通货紧缩理论(新增点)通货紧缩,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第十一章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11.1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的涵义,金融抑制的根源(经济的分割性与内源性融资、政府过多干预、信贷管制),金融抑制的手段(规定利率上限、高估本币、金融管理),金融抑制的表现(金融市场不健全、金融工具单调),金融抑制的后果(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负投资效应、负就业效应)§11.2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的涵义,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促进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M/P)d=L(Y,I/Y,D-P*)},金融深化的内容,金融深化论的理论贡献和影响,金融深化的教训,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新增点)§11.3中国的金融改革(了解)§11.4金融创新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动因,金融创新的内容{金融战略的创新(征服策略、变革策略、合并策略)、金融工具的创新[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Q项条例、欧洲美圆、银行商业票据、可转让提款单、自动转帐服务、隔日回购安排、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浮动利率工具、远期和期货交易、金融期权)、技术创新、信息化]、金融机构的创新},金融创新的影响(正面和反面),金融创新的理论(新增点,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凯恩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国际金融学注意:下文提及的结构与图表来自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国际金融学》姜波克编写这本书的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涉及知识面广尽管不是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比指定参考书编写的要好,搞定了这本书国际金融部分无大碍(当年我就是用这本书复习金融学专业课成绩为85) 实在不愿看此书的同学也可以对照以下重点有针对性的复习。

第十四章 金融水平及金融改革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金融水平及金融改革 《货币银行学》
这是指由若干家银行按共同的条件向借 款人提供的贷款,目前已成为国际贷款的 主要形式。
3)中间业务创新
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的传统业 务结构,增强了银行的经营和盈利能力。 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包括信托业务创新 和租赁业务创新。
14.1.2金融工具创新
1)欧洲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
(1)多种货币贷款。 (2)平行贷款。 (3)背对背贷款。 (4)浮动利率债券。 (5)票据发行便利。 (6)远期利率协议。
2)金融衍生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创新
金融衍生市场是相对于基础市场(商品 市场、资金市场、证券市场)而言的派生 市场,这种派生市场的工具称为金融衍生 工具,它们是一种双边合约,其价值取决 于基础市场商品或资产的价格及其变化 情况。
此外,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上还存在 着其他工具,如商品派生证券、指数货币 期权凭证、弹性远期合约等。
2)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1)金融组织机构体系的创新。 (2)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 (3)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创新。 (4)金融市场的创新。 (5)金融交易技术的创新。
14.3.3 深化改革中金融创新的发 展方向
1)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对金融创新的 需求
(1)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 金 融创新的需求。
14.3.2 改革至今我国金融创新 的概况
1)我国金融创新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 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体制也基本照 搬了苏联的“大一统”国家银行体制,因 而没有以提高盈利水平和效率为目标的 金融创新的微观动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大 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业作为经济体 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必须适应商品经济发 展,打破计划体制的种种限制、束缚,激 发金融业的活力,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 建立新的金融体制。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发展
四、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一个简单模型
下面我们依次介绍这三种机制: 123...金 金金融融融机机机构构构和和和金金金融融融市市市场场场的的的发发发展展展→→→改更资变高本储比配蓄例置率的效→储率经蓄提济被高增转→长化经。为济投增资长→。经济增 长。金金融融发体展系影的响第经二济种增重长要的功第能三是种把方资式金是配通置过到改资变本储边蓄际率产s品。最事高实的上项金目融 中发去展金。对融在储体上蓄系述率的框的第架增一中长种,并重金不要融是功体确能系定是通的把过储。三蓄早种转期方化金式为融来投发提资展高理。资论在本家把生们储产认蓄率为转化,,为如从投而果 资促一的国进过实增程现长中利。,率第金自一融由种体化方系式,需是那要收利吸集率收信的一息提部以高分便可资对以源各激,种励从可人而供们1选进美择行元的更的投多储资的蓄项储只目蓄能进,带行来从 少评而于促估1进,美经第元济二〔增种式长方(3式。)中是然的通而〕过这的提种投供作资风用。险在剩管实下理践的功中储能并蓄来不以促令存使人贷个满利人意率投,差资多的于国形风的式险实流更证向高银研 行但究更也,具表以生明佣产储金性蓄、的率手技与续术利费;率等第是三形种相式方关流式性向是很证促弱券进经。创纪从新人理活和论动交上。易讲商,。 确实金利融率发的展提使高金能融 部使门人所们吸以收未的来资消源费减替少代从现而期使消式费(4,)中即的替中代提效高应,。进但而是使,增利长率率提g提高高会。收进 未来收入增加,在满足同样数量的未来消费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减少储 蓄,即收入效应。此外,如果不单单考虑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考虑金融 发展使人们的流动性约束放松,这也会降低人们的储蓄率。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发展
三、金融体系的功能
按照莱文(Levine,1997)的功能分析框架,认为金融体系具有五 个基本功能:

金融学专业学生参考书目

金融学专业学生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1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2 曹龙骐:《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3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上海财大出版社 2001年4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5 范从来等:《货币银行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6 姚长辉:《货币银行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7 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3年8 李崇淮等:《西方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2年9 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 王松奇:《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11 (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13(美)托马斯·梅耶等:《货币银行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14(英)劳伦斯·哈里斯:《货币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9年15 (英)J·L·汉森《货币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8年16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指导小组:《金融学考试大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金融学专业学生必读专业书目1 (德)/马克思:《资本论》2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3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又译《原富》)4 (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5 (美)欧文·费雪:《利息理论》6 (英)约翰·M·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7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8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9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10 (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11 (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12 (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13 (美)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4 (美)爱德华·肖,约翰·G·格利:《金融理论中的货币》15 (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16 (美)乔治·考天曼:《现代金融体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17 (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18 (美)哈里·马柯维茨:《证券投资组合选择理论》19 (美)威廉·夏普:《投资学》20 (美)默顿·米勒,丹尼尔·奥尔《企业货币需求模型》21 (美)约翰·马歇尔,维普尔·班塞尔:《金融工程》22(美)托马斯·梅耶等:《货币银行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23 (美)劳伦斯·S·里特,威廉·L·西尔伯:《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原理》24 (美)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比较金融系统》25(匈)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26 彭信葳:《货币史》27 黄达:《信贷综合平衡导论》28 曾康霖:《金融经济学》29 江其务:《银行信贷管理学》30 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结构与变迁》31 樊纲:《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32 王延科:《现代金融制度与中国金融转轨》33 范恒森:《金融制度学探索》34 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35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36 江春:《产权制度与微观金融》37 姜波克、张卫东:《金融改革志金融业发展》38 白钦先,郭翠荣:《各国金融体制比较》39 钱小安:《货币政策规则》40 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41 苑德军:《金融创新论》42 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43 李崇淮、黄宪:《西方货币银行学》44 刘絮敖:《国外货币金融学说》45 周大中:《现代金融学》46 [苏]JI·H·克拉萨维娜:《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与信用》47 马明哲:《中国保险市场研究》国内知名金融学专家教授1 黄达 (中国人民大学) 35 李茂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2 王克华 (中国人民大学) 36 王国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3 张玉文 (中央财经大学) 37 白钦先 (辽宁大学)4 俞天一 (中央财经大学) 38 夏德仁 (大连市市长)5 陈家盛 (辽宁大学) 39 张贵乐 (东北财经大学)6 林继肯 (东北财经大学) 40 王振山 (东北财经大学)7 陈彪如 (华东师范大学) 41 戴国强 (上海财经大学)8 王学青 (上海财经大学) 42 姜波克 (复旦太学)9 叶世昌 (上海财经大学) 43 陈琦伟 (华东师范大学)10 曹凤歧 (北京大学) 44 张亦春 (厦门大学)11 李崇维 (武汉大学) 45 何问陶 (暨南大学)12 周骏 (华东财经政法大学) 46 朱新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3 曾康霖 (西南财经大学) 47 刘锡良 (西南财经大学)14 何泽荣 (西南财经大学) 48 殷孟波 (西南财经大学)15 王世英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49 陈野华 (西南财经大学)16 江其务 (西安交通大学金融学院) 50 胡援成 (江西财经大学)17 赵海宽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51 孔祥毅 (山西财经大学)18 甘培根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52 周好文 (西安交通大学)19 饶余庆 (香港中文大学) 53 范从来 (南京大学)20 钱荣堑 (南开大学) 54 裴平 (南京大学)21 曹龙骐 (深圳大学) 55 李心丹 (南京大学)22 宋逢明 (清华大学) 56 余珊萍 (东南大学)23 朱武祥 (清华大学) 57 许崇正 (南京师范大学)24 易纲 (货币政策委员会) 58 褚保金 (南京农业大学)25 姚长辉 (北京大学) 59 万解秋 (苏州大学)26 王广谦 (中国财经大学) 60 王光伟 (苏州大学)27 李健 (中国财经大学) 61 杨胜刚 (湖南大学)28 吴晓球 (中国人民大学) 62 彭建刚 (湖南大学)29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30 刘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31 吴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32 贺力平 (北京师范大学)33 李晓西(北京师范大学)34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一、同业拆借市场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从1984年开始,经历了三 个发展阶段。 1984-1991年为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 国主要采取促进、扶持的措施,积极地推动 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
8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第四,建立银行安全网。 一是逐步建立适宜的存款保险制度。 二是建立最后贷款人制度。
返回
25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1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续) 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从90年代初期开始,大 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的 国债回购协议市场,第二阶段为1997年形成 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12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 币 银 行 学
INTERNATIONAL FINANCE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 改革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一节 金融改革历程简要回顾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节 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第五节
2
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发展 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的改革和发展
总目录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一节 金融改革历程简要回顾
第一阶段(1979年-1984年),这是金融改革 的萌芽阶段。与初期的改革开放相适应,中 国的金融市场主体结构也开始了调整。中国 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后改名 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国 际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相继恢复和建立, 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为随后的 中国金融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一节 金融改革历程简要回顾(续)
第四阶段(1994年-2001年),这是金融改革的全面发展 阶段。从1994年开始,我国对中央银行体系、金融宏观 调控体系、金融组织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以及外汇 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法》、 《商业银行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 等有关金融法规相继出台并实施。1998年初取消了长期 以来实行的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开始实行间接的 宏观调控方式,公开市场操作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 手段。同年我国中央银行改革机构设置,取消各省级分 行,设立九个大区分行和两个营业部。这一阶段是中国 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巨大成就的阶段。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续)
1992年,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进入第二个 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市场出现快速发 展的势头,交易额呈跳跃式增长。
1996年至今,同业拆借市场进入第三阶 段,这是统一、规范、发展的阶段。
9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17
Hale Waihona Puke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续)
(三)逐步推进和规范发展阶段(1991 年~1995年) (四)快速发展和全面展开阶段(1996 年以后)
18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三节 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22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五节 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的改革和发展 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服务功能 1、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 2、金融机构业务和营运监管 3、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的处理和市场退出 的监管
23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10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续) 三是为各地区、各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初步 提供了一个公开、公正的交易和信息服务系 统;四是作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一个重 要载体,能够适时搜集和反映各地区、各金 融机构资金拆借情况和资金流向,有利于增 加拆借活动的透明度,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 控和金融监管。
14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续) 三、贴现市场 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倡导推行“三票一卡” (即汇票、本票、支票和信用卡),可谓中 国票据市场的发端。 从1993年以后,票据市场问题又被提到议事 日程。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票 据法》。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续) 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对进一步 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初 步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全国统一的同 业拆借市场利率。二是为商业银行调剂短期 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重要场 所和渠道,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和 短期资金跨系统、跨地区的合理流动;
20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续) 三、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一)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二)稳步推进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 (三)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
21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五节 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的改革和发展 一、我国的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1、关于银行监管体制的形成过程 2、关于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过程 3、关于保险监管体制的形成过程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 五、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
19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发展
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先行放开 1、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尝试 2、银行间拆借利率正式放开 二、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1、国债发行的市场化尝试 2、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3、放开银行间市场政策性金融债、国债发行利率
4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一节 金融改革历程简要回顾(续)
第三阶段(1991年-1993年),这是金融改革 的推进阶段。这一阶段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 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 本市场开始得到建设,并成为中国金融市场 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
5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5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续) 四、外汇市场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市场经 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分割 到统一的演变过程。
16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续) 五、资本市场 根据资本市场规模、二级市场发展状况等 特点,可以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概括 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资本市场的起步阶段(1981年—1988年) (二)资本市场的初步发展阶段(1988年~ 1990年)
第五节 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的改革和发展 三、中国金融监管展望 第一,强化银行业监管的法律手段。 第二,逐步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银行监管体 系。 第三,改革和完善监管方式和手段,鼓励金 融创新和加强风险监管。
24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五节 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的改革和发展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续) (一)回购协议市场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回购协议在20世 纪90年代初才被引进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 展,回购协议市场已成为我国最活跃、最重 要的货币市场。
13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二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续)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 1997年上半年,股票市场过热,大量银行资 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其中交易所 的债券回购成为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重 要形式之一。
3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一节 金融改革历程简要回顾(续)
第二阶段(1984年-1990年),这是金融改革 的初始阶段。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 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其一般的存贷款业务 和结算业务分别交给了当时陆续新设的四大 国有专业银行。这一阶段各种金融组织相继 出现,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及其结构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可以说,传统的中国金融体系受 到了最初的冲击。
6
©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
第一节 金融改革历程简要回顾(续)
第五阶段(2002年至今),这是金融改革的 深化和与国际接轨阶段。2001年12月我国正 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金融业将 在入世五年后全面对外开放,所以中国的金 融业也将迎来巨大的挑战。同时我国的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中国金融 的各方面也必须同时前进和全面配合。所以 这一阶段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与国际全 面接轨的阶段,任务相当繁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