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类实习报告六篇

土木类实习报告六篇土木类实习报告六篇土木类实习报告篇1 一:发动大会6月12日上午7:30,我们土木6、7、8三个班到了校本部开实习发动会,两位教师对实习的安排作了详细的说明。
由于大家对本部的情况不是很理解,所以我们好多同学都迟到了。
还好,教师没有批评我们,这让我本来因为第一次实习而紧张的心情有了很大的转变,给我们介绍实习内容的是一个上个年纪的教授,虽然岁月的皱纹已经出如今他的脸上,可是他的声音却仍然铿锵有力,通过他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实习的有关时间〔6月12至6月23号〕目的〔加强理论与理论的联络〕地点〔大局部是在淮南本市,个别是去别的地方〕以及实习期间我们所应该完成的一些任务〔仔细观察各种建筑的构造和构造,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
在这之后他有强调了实习中应注意的平安问题,以前我们学校就有过因为实习期间不注意平安而出现事故的例子,所以他在说这话的时候用了很严肃的语气。
因为是认识实习,我们的专业知识肯定不够应付实习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鉴于此,教师建议我们在实习前先去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在实习期间以便弄懂和加深对实习时遇到的不明白的地方的理解教师还交代了一下实习中的考前须知。
我们要遵守实习规定的时间,按时到达和按时回来。
我们要团结和互相帮助,这样我们的实习一定会顺利的完成。
并且在每天的实习之后我们还要写一篇不低于200字的实习日记,记录每天的实习所得,也算是心情日记吧。
二:交通量的测定实习日期:20xx年6月13日实习目的:测定地市道路的交通量实习地点:森都国际大酒店路口东西方向组员:程乾,刘月,徐亮,代小明,张勇我们6月13号的任务是测道路交通量。
我们班的学生分成了三个实习小组,每组平均10个人。
上午九点左右,我所在的实习小组从宿舍出发,到达了森都国际大酒店路口。
虽然我们这组的人员比拟少,可是我们还是各自分配了任务,一个人负责记录从东往西的汽车的数量,一个人负责记录从西往东的汽车的数量,其他两个人分别负责自行车数量的测定和摩托车数量的记录。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精选5篇]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fa9d0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3.png)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精选5篇]1.土木工程实习报告精选篇一一、实习目的和意义根据学院好学习中心的统一部署,为了大力实施年度学院实习计划,组织此次为期xxx个月的学习实践活动。
其目的就在于站在土木工程管理人员的角度对工程施工管理的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增强我们学习、运用、研究、创新能力。
给我们这些学生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车间、工地工作、进入工作角色、亲身体验起工程建筑工作的机会,使我们尽快的对建筑企业实践有一个更直观的感性认识。
通过实践环节,学习本专业实际现场诸如生产组织(或管理机构)、生产(或工作)流程、生产技术及关键技术(或管理规范及重要规章)、质量监控与产品分析(或人员晋升与奖罚措施)等方面的实际知识,加深我们对所学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总结来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后,领导将我安排到了建筑一线工地,进行了为期个月的施工管理的学习。
在公司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细心指导下,了解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在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工程制图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掌握;在工程制图、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等方面得到感性的认识。
特别在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方面,认识到是施工企业对所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的生产行为,是伴随着施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招投标制的推行而走进我国的先进的施工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目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标准对于施工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经过工地现场跟班作业,1、明白了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主要包括:(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2)人、材料、施工机械的控制,(3)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
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2、在加强设备管理上,要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施工上适用,安全可靠”的原则对项目所需机械进行管理。
学生土木工程实习报告四篇

学生土木工程实习报告四篇学生土木工程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峨眉山野外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即是一次认识性的实习,又带有生产实习的特点,是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实习目的: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土木工程地质的理论知识,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土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实习任务:对实习区内比较直观、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初步分析,对土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方法和技能进行初步训练。
3、实习要求: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绘制黄湾——龙门洞一线的工程地质平面图及详细工程地质纵坡面图,编写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和各类建筑物工程地质说明书。
二、实习内容:1、地貌部分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1)堆积地貌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________。
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
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
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
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
洪—冲积扇分布在峨眉山、二峨山山前地带,它们的大小和形成时期各不相同。
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由张沟、柳溪河等冲积而成的高桥洪—冲积扇。
扇顶位于高桥,相对高度30米,以3%~~3.5%的坡度向东北方向倾斜,至鞠槽、青龙场一线相对高度为17米,坡度减为0.5~~1%高桥洪—冲积扇,除西北侧被临江河左河床(王曹)切割外,其余扇面保存较完好,多以垦为农田。
高桥洪—冲积扇从张沟出口自高桥附近,为黄色粘土及砾石层组成,厚度约20米,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大者可达2~~3米,以花岗石、玄武岩居多,有人疑为冰川堆积,扇面上还点缀着侏罗系砂叶岩构成的残丘,相对高度10~~15米。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5篇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5篇土木工程实习报告(篇1)经过这些天的实习,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
通过亲身的接触,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
一、刚到工地,产生困惑(1)在去工地实习之前,已经对工地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但对一些具体环节很困惑,如箍筋的制作,钢筋的绑扎,混凝土试块的预制、基础承台的制作等等只有在现场才能看到。
(2)房屋梁、板、柱的混凝土怎么浇筑的。
也都需要在现场才能了解。
(3)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是什么样的。
(4)C1和B4幢楼的楼板裂纹是什么形状,有没有超过限定的宽度以及对结构会不会产生影响,产生哪种影响。
都亟待了解。
(5)监理单位通过何种形式来管理施工单位以及怎样去协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
也是我的困惑之一。
并寄希望于这次实习会让我茅塞顿开。
二、实习收获,心得体会首先本次实习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了适应环境。
通过这次实习我适应了工地生活。
有了这段时间的锻炼,不问以后做什么工作都有了一种吃苦耐劳的毅力。
还有就是懂得了在工地上一名监理人员应该如何去和建设方、施工方交流等。
其次,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在工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应该说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都是理论上的,与实际还是有点差别的。
在建材大市场二期审图的过程中,结合着图集以及以前听过讲座的经验,反复的研究,使自己的识图能力有很大提高;还有就是在与费老一起统计一期工程的剩余工程量的时候。
让我对房屋的细部构造有了新的了解,知道了房屋的工程量是如何组成的,加深了对书本上概念的理解;在二期工程快开工时,有机会和陶工一起监督施工方复核标高,使我接触了水准仪、全站仪,并温习了一些它们的使用方法;在参与实习工作的过程中,懂得了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
其中信息管理是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来往的收发文件都是有效管理施工方一种形式。
学生土木工程实习报告6篇

学生土木工程实习报告6篇学生土木工程实习报告篇1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
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不但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
毕业设计实习是在毕业设计前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
通过毕业设计实习,使我们能够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的能力,对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习任务一:__城市建筑设计的学习地点:__人民路实习日期:__.x.x(晴)指导老师:AA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古城苏州,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第一次来苏州,感觉没什么特别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高楼大厦。
听老师介绍说:苏州进行现代化建设,受到诸多保护条文规范的制约,关注建筑风格成为规划审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建筑风格的要求,以某种法制法规的形成存在,并对苏州城市建筑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划方面采取对古城风貌的保护的原则,所以现代化的建设要兼顾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留存与合理利用。
根据资料介绍:这种源自保护城市风貌的举措对于创造地方特色而言,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应该承认前者可以用较为稳妥,保守的手法来达成保护的效果,在某些特定场合,甚至可以沿用传统样式和仿古建筑。
而后者相对来说是富有开创性,探索性的创造过程,它关注地方文化,自然环境,建筑历史等众多地域因素,其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具有相当的差异和丰富性。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6篇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6篇土木工程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意义及目的通过一年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理论文化知识,然而对于土木工程这样注重工程实际的学科而言,工程实际的内容往往比理论更加重要,而认知实习也仅仅是对于未来将要涉足的庞大行业的一声招呼,日后还要有专业方向的选择,虽然我们现在开设的专业课程并不多,但是已经学习了材料力学和土木工程概论,所以实习也是对于我们课上学习知识的一次检验,认知实习更是对于我们日后学习方向选择和专业入门的重要课程,这次认知实习虽然也有考试后的转换思路的性质,也是要打起精神认真学习。
二、实习时间、内容、地点7.13.2015实习动员(学校129礼堂)天马山深坑酒店岩坡支护工程参观(上海市松江区辰花公路长兴港桥北侧)7.14.2015认知实习概论-----混凝土结构教学土木楼A101校内混凝土结构的参观同济大学7.15.2015洋山深水港参观洋山港7.16.2015建工系钢结构认知实习校内7.17.2015道路轨道实习上海市内不同道路嘉定校区参观沪宁高速、同三高速、沪清平高速。
沿线介绍外环线、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特点、工程问题等。
轨道:观看高速铁路录像、参观嘉定校区轨道交通试验线7.18.2015地下建筑桥梁上海地铁博物馆(吴中路1779号)南浦大桥三、实习心得1.实践动员会议:1)实践意义:(1)是难得的认识土木行业的机会(2)了解各类工程的实际情况(3)是可以解答疑难问题的机会2)收获心得:(1)学习土木的观念:要广要精(2)多多从实践中认识理论(3)注意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2.天马山深坑酒店参观“深坑酒店”位于上海松江国家风景区佘山脚下,是一座深达80米的废弃大坑,该深坑原系采石场,经过几十年的采石,形成一个周长千米、深百米的深坑。
据老师介绍,酒店客房沿崖壁而建,面向横山,充分彰显“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主楼使用玻璃和金属板材,曲线的立面形式源于“瀑布”。
所有酒店客房都设置退台的走廊和阳台作为“空中花园”,可以近距离观赏对面百米飞瀑和横山景致。
土木地质实习报告7篇

土木地质实习报告7篇土木地质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1、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2、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3、学习运用罗盘仪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实习内容:根据教学安排,学校为我们路桥专业安排了为期1天的卧虎山水库地质实习。
主要学习罗盘的使用及对各种地质构造的认识。
1、排除干扰,专心听。
2、要做到五勤: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记录,勤追踪。
3、熟练操作罗盘。
对地质罗盘,要求了解其结构原理,掌握使用方法4、积极参加现场讨论和及时整理野外记录。
土木地质实习报告篇2姓名:院系:班级:学号:一、前言实习时间:20__-20__第2学期第16周(6月15日~19日)实习地点: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实习目的: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20__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十六周,在冯博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了解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了解岩石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
通过实习,对工程地质的常规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做了铺垫。
二、区域地质概况、地质剖面详述、区域地层以及岩石小结6月14号,早上八点左右出发,经过几十分钟的车程,我们首先来到了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
它位于有着中国脊梁之称的秦岭造山带。
在这里,商丹俯冲带构造略图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秦岭群一带的构造图。
在秦岭群左侧还有着坐落在杨子板块上的南秦岭,它们之间是商丹缝合面和弧前沉积楔形体。
关于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4篇

关于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4篇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实习地区概况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
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
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
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
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杨柳桥—石经寺公路工程地质勘查实习报告一、概况本次实习线路沿着模拟公路杨柳桥—石经寺公路。
线路起点杨柳桥,终点石经村的石经寺,全长12.665公里。
途经:大雄殿、杨柳桥、飞龙桥、狮子山、张家院、陈家梨儿园、张家湾、山泉乡、打儿堰、柳沟铺、垭级口、大田村等。
经过的桥梁隧道有:杨柳桥大桥、山泉隧道、大田村1号大桥、大田村2号大桥、石经寺大桥。
二、自然地理情况测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区内主要山脉为龙泉山,龙泉山山脉系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地理界线,是岷江与沱江的分水岭。
在四川盆地内部,山脉形成一条高高的、狭长的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川中丘陵。
龙泉山呈一条形山脉,高程480~981.3m,由北东-南西纵贯境内,为本区最高地形。
丘陵与平原分别依伏于两侧,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50~150m,自然坡度30°~50°,山势险峻,多处悬崖峭壁,冲沟多呈“V”字型,纵向沟谷与山脉走向近于平行,形如梳状,坡面植被发育.有乡间小道相通,交通方便。
龙泉山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三大水蜜桃生产基地之一,因此有“花果山”的美名,现为成都市级风景名胜区。
龙泉山景区南北长18千米,东西宽13千米,面积230多平方千米,成渝高速公路隧道横穿中部而过。
龙泉山林木面积约有50平方千米,水果有水蜜桃、梨、苹果、枇杷、葡萄等400多个品种,其中水蜜桃以个大皮薄、色鲜汁多闻名于世。
新引进的巨峰葡萄、洞庭枇杷、大田李子等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每年春天桃花和梨花盛开时,整个龙泉山一片锦绣,是成都人踏青旅游的好去处。
景区内还有北周文王碑(有较高的文物、书法价值)、蜀僖王陵,以及摩崖造像等古迹。
山后还有古石经寺,依山起势,规模宏大,古木参天,现已修复接待游人。
山前山后还有百工堰、山门寺水库、龙泉湖等水上游乐场所,可以泛舟,亦可以畅游。
三、地层岩性测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Q4dl+el)粉质黏土;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l)成都黏土;下-中更新统冰水-流水堆积层(Q1-2 fgl+al)卵石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s)泥岩夹砂岩,上统遂宁组(J3sn)泥岩夹砂岩,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夹砂岩;断层角砾(Fbr)、压碎岩(Crr)。
地层岩性分述如下:1、第四系(Q)全新统(Q4al):上段:灰白色砂质砾石层;中段:灰白、褐灰色砂质砾石层;下段:灰白、黄褐色粘土质砂质砾石层上更新统(Q3al):上段:黄褐色含粘土质砂质砾石层;中段:黄、褐黄色含粘土质砂质砾石层,顶部局部为含钙质结核粉砂质粘土;下段:褐黄色砂质砾石层,含粉砂粘土层,顶部局部含钙、铁锰质结核中更新统(Q2al):上段:棕红色含粘土质砂质砾石层,局部夹厚层砂质粘土,花岗岩砾石严重风化,褐红色网纹状砂质粘土层顶部局部为黄色钙质结核粘土;下段:浅色砂质砾石层夹透镜状砂层,褐黄色含砾石砂质粘土,砾石成分复杂,花岗岩砾石风化强烈。
下更新统(Q1al):橙黄色多水高岭石粘土,玫瑰色水云母粘土。
2、白垩系(K)上统:灌口组(K2g):紫红色粘土岩夹钙质粉砂岩,下部为含方解石晶簇的粘土岩夹薄层含砾细砂岩下统:夹关组(K1-2j):紫红色块状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偶夹粘土岩,粉砂岩薄层,底部有约2~20米厚以石英岩、脉石岩为主的砾岩,砾石含量高达60%以上,砾石粒径一般2~5厘米,磨圆度好白龙组(K lb):龙泉山及以西,下部为桃红色块状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偶夹粘土岩,上部为紫红色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与粉砂岩、粘土岩互层。
龙泉山以东为灰紫色块状细粒长石砂岩夹钙质砾岩。
苍溪组(K lc):龙泉山及以西为紫红色块状细粒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与砖红色粘土岩、粉砂岩互层。
龙泉山以东为紫红色块状细粒长石砂岩夹粘土岩。
3、侏罗系(J)上统:蓬莱镇组上段(J3p2):紫红、砖红色粘土岩,粉砂岩,与紫红、灰白色厚层块状细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中间夹一层灰白色薄层状灰岩,上部夹一层黄绿色页岩蓬莱镇组下段(J3p1):紫红、鲜红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
夹紫红色薄层块状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中间夹一层黄绿色页岩遂宁组(J3sn):鲜红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夹浅红色薄层块状粉砂岩及中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底部偶夹灰绿色薄层状泥灰岩,西部为砂质粘土岩夹少许薄层状粉砂岩中统:上沙溪庙组(J2ss):浅紫红色。
黄灰色厚层块状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与紫红色、灰紫色砂质粘土岩,粉砂岩互层,顶部夹一层透镜状微晶灰岩。
四、地质构造及地震问题实习线路穿越龙泉山箱状背斜。
龙泉山大背斜轴部宽阔平缓,两翼陡然下降,延伸不远复又变平,为典型的箱状背斜。
背斜由南西向北东渐次倾伏。
核部最老地层为上沙溪庙组,两翼依次为遂宁组和蓬莱镇组。
测区有断层2条:龙泉驿断层、尖尖山断层。
隧址区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以构造裂隙为主,浅部基岩多为风化卸荷裂隙。
1、龙泉山大背斜:该背斜轴与线位在DK25+469相交,交角为88°。
背斜东翼产状为N80°E/5°SE,西翼产状为N50°E/30°NW,轴部宽阔平缓,两翼陡然下降,延伸不远复又变平,背斜由南西向北东渐次倾伏。
核部地层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泥岩夹砂岩、中统上沙溪庙组(J2ss)泥岩夹砂岩,两翼发育有次级褶皱。
对工程影响较大。
2、尖尖山断层:为一区域性逆断层,该断层发育在隧道出口,与线位在DK29+805相交,交角为85°。
断层北起石经寺以西,南延经付锡口达王家湾,全长17km。
在测区内,断层产状为N32°E/60°NW,断层发生在蓬莱镇组内。
在地貌上此断层通过的地方为垭口和沟谷,在航空照片上断层的线性特征明显。
据钻孔揭示,该断层破碎带宽度约650m,具压扭性结构面特征。
断层带内岩层产状紊乱,近直立。
受该断层影响,在断层带附近小褶曲、揉皱极其发育,岩层扭曲、破碎。
对工程影响较大。
3、龙泉驿断层:为一区域性逆断层,位于龙泉山大背斜西翼,地表因第四系掩盖而断续出露。
断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断层南起仁寿陈大山之西,向南断裂形迹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岩层岩层陡立带。
该断裂地表虽有些地方为第四系掩盖,但在地下是一条完整的规模较大的断裂。
有时在断面一侧形成小的背、向斜,较低序次的压扭性断裂。
以龙泉驿断裂为主干构造形成一个小型入字型构造。
测区内该断层被第四系掩盖,据隧道进口钻孔推测其与线位在DK22+524相交,交角为87°,断层破碎带宽度约520米,破碎带物质为全-强风化泥岩、砂岩,局部泥岩风化严重。
对工程影响较大。
4、龙泉山断裂带:龙泉山断裂带是成都市境内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
它北起中江县,依次通过金堂县、青白江区、简阳县、龙泉区、双流县、仁寿县、井研县,南到乐山市新桥镇附近,全长200 km,宽约15~20 km,呈NNE—SSW方向展布。
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压扭性断层组成,按其展布位置可分为龙泉山东坡断裂和龙泉山西坡断裂,分别位于龙泉山背斜的东西两翼,各由若干条断层组成。
该断裂带上曾发生过级破坏性地震。
弱震明显地沿该断裂带展布,是一条活动性的断裂带。
成都市城区距龙泉山断裂带的距离不足20km,龙泉山地区人口比较稠密,是重要的工业、农业、教育基地,成渝铁路和一些重要公路干线横跨该带,当地还有黑龙滩水库、三岔湖水库和龙泉山引水隧洞等重要水利工程。
因此,结合龙泉山断裂带地质构造来研究其地震活动性,无论在工程应用还是在地震灾害评估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龙泉山断裂带属成都第四纪前陆盆地的前陆隆起,严格地控制了成都平原第四系沉积的东界,由龙泉山西坡断裂和东坡断裂相向对倾组成。
龙泉山西坡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龙泉山东坡断裂为第四系一般性活动断裂。
龙泉山主体构造包括一系列走向北20°~30°东的褶皱、逆断层等压扭性构造。
龙泉山主体构造为霜状背斜,构造轴线呈现不同程度的弯曲,具有扭动作用。
龙泉山断裂带褶皱深度不大,向下至侏罗系。
龙泉山断裂带是古构造继承性发展的结果,其缺失的地层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中、上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盖层总厚度约11 km。
上述表明,龙泉山断裂带属一条早更新世有明显活动,中、晚更新世有活动的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
该带的断层破碎带物质疏松,多未胶结,断层面上多处存在松软新鲜的断层泥。
历史地震记载和现今地震活动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明显。
从历史地震记载和近40年地震监测表明,该断裂带地震活动明显具有分期性和南北跳迁的特点,该断裂带曾发生过级地震,近10年地震活动明显在增强。
分析认为:该带今后5年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仍维持在±级水平。
五、水文地质特征(一)地表水类型测区范围内无大的地表水系,表水主要为季节性沟水及较小的常年流水沟,流量受季节控制明显,雨季水量较大,旱季相对较小。
(二)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土层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
1、孔隙潜水由于隧道范围内基岩普遍出露,覆盖层薄,故第四系土层孔隙水贫乏。
2、基岩(红层)裂隙水:分布于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s)、上统遂宁组(J3sn)、上统蓬莱镇组(J3p)地层中,为一套红色泥岩为主夹厚度不稳定的砂岩透镜体。
其中砂岩裂隙层间水兼具风化裂隙水主要是砂岩裂隙含水,地下水被严格限制在含水砂岩层分布的范围之内,具有多个互不联系的砂岩裂隙层间水含水岩体,含水性极不均匀;风化带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面水体的补给,随地形条件由高向低处径流,于地形低洼处汇集和排出地表。
(三)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测区内分布有卧龙寺向斜、龙泉山大背斜、龙泉山断层、尖尖山断层,砂岩、泥岩接触带也为强富水区。
根据岩性、地貌、构造因素可分为5个富水带。
1、龙泉山断层富水带:该区位于隧道进口,主要岩性为泥岩、砂岩。
区内岩体受构造影响节理发育,产状凌乱,岩体破碎,为地下水的富集创造了条件。
该区属强富水区。
2、卧龙寺向斜富水带:向斜两翼岩层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为地下水的富集创造了条件,向斜核部为富水带。
3、龙泉山大背斜:该区主要岩性泥岩、砂岩。
区内岩体受构造影响节理发育,产状凌乱,岩体破碎,背斜两翼属强富水区。
4、尖尖山断层富水带:该区位于隧道出口,主要岩性为泥岩、砂岩。
区内岩体受构造影响节理发育,产状凌乱,岩体破碎,为地下水的富集创造了条件。
该区属强富水区。
5、砂岩、泥岩接触带:测区为侏罗系红层,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砂岩属透水层,泥岩相对隔水,砂岩、泥岩接触带属强富水区。
(四)水化学特征据初测水试验资料,水质类型属 - Ca2+型水,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及〔2007〕140号),在环境作用类别为化学侵蚀环境及氯盐环境时,水中SO42-、Mg2+、pH值、Cl-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