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导论章节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材料科学教案

材料科学教案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及教 学计划中的地位、重要性。,以达到按照教 学目的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学好本课程的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讲授内容 二 小结 三 思考题
思考题
1.材料科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 2.如何对工程材料进行分类? 3. 材料科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是什么?
材料的结合方式
一、化学键 1. 离子键 2. 共价键 3.金属键 4. 范德华键 二、工程材料的键性
离子键
1、形成 当两种电负性相差很大(如元素周期表相隔较远的元素)的原 子相互结合时,其中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电负 性较大的原子获得电子成为负离子,正、负离子靠静电引力结合在 一起而形成的结合键。 2、特性 无方向性,无饱和性,结合力很大 3、具有离子键物质的特性 离子晶体的硬度高、强度大、热膨胀系数小,但脆性大。离子 晶体具有很好的绝缘性。因不吸收可见光,典型的离子晶体是无色 透明的。
教学参考书
1.《材料科学基础》 赵品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金属学原理》 刘国勋主编 工业冶金出版社 3.《金属学》 胡庚祥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4.《金属学教程》卢光熙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5.《金属学原理》 李 超主编 哈工大出版社 6.《材料科学基础》 马泗春主编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7《材料科学基础》石德珂主编 西安交大出版社 1999年 1980年 1980年 1985年 1996年 1998年 1995年
学时分配
1.讲课 50 2.实验 10 3.课堂讨论 2 4.机动 1 总学时 63
教学过程
1. 2. 3. 4. 5. 6. 后次复习前次概念 本次讲授内容的引入 新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 小结 思考题 作业

材料科学导论大纲

材料科学导论大纲

“材料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MATL2004学时:18学分:1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

材料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材料科学对新技术革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们将新材料、能源和信息誉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材料科学研究中的自然科学原理,材料学科的知识组成与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材料的环境行为、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运用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能够做好课堂笔记,完成布置的课外作业;2.要求针对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撰写资料综述或小论文。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课程要求与绪论2.社会发展与材料科学3.材料学科的知识组成与结构4.先进钢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5.陶瓷材料的制备与应用6.高分子材料及其研究进展7.新材料及其应用8.材料的环境行为四、课内学时分配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材料科学导论英文:Intruduc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课程号(代码):课程类别:全校选修课学时:18 学分:1一、教学目的及要求该课程主要讲授材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材料的基础特点,制备方法材料的应用以及新材料的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材料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各种材料的基本特性和新材料的发展动态。

培养学生学习材料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材料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各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材料的应用以及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社会发展与材料科学2学时1. 材料的地位、作用与发展2.材料科学与材料的发展第二章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 4学时1. 材料的组成2. 材料的结构(晶体结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3. 材料的性能(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第三章金属材料* 4学时1. 钢铁材料(钢铁材料的生产、各钢种的介绍和应用)2. 有色金属材料(铜及铝的生产加工、铝、铜、钛、镁合金)3. 新金属材料(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储氢材料)第四章无机非金属材料* 4学时1. 玻璃材料(制备方法、结构玻璃、功能玻璃、微晶玻璃)2. 陶瓷材料(制备方法、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生物陶瓷)3. 水泥材料4. 高分子材料简介第五章生物医用材料1学时1. 金属医用材料2. 陶瓷医用材料第六章纳米材料1学时1. 纳米材料基本特点2. 纳米材料简介第七章材料的环境行为2学时1. 环境材料的基本概念2. 环境材料的评价3. 环境催化材料三、教材材料概论周达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年四、主要参考资料1. 材料概论施惠生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2. 材料学基础刘天模,张喜燕,黄维刚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高分子材料科学导论教学设计

高分子材料科学导论教学设计

高分子材料科学导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加工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章节名称第一章高分子材料科学概述第二章高分子材料特性和结构第三章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第四章高分子材料应用领域第五章高分子材料创新思维培养与动手实践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通过讲述高分子材料的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和发现其中的问题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给学生布置实验和实践任务,领导学生参观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理论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和小组互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等先进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三、教学过程与安排1. 第一周:导论和基础概念•介绍高分子材料科学的特点、基础理论和发展历程;•学习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基础概念,包括高分子物质、聚合物、共聚物等。

2. 第二周: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结构•学习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学习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多样性。

3. 第三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加成聚合、离子聚合等;•学习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技术,包括挤出、注塑、压延、吹膜等。

4. 第四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介绍高分子材料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领域,如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纺织品、合成材料等。

5. 第五周:高分子材料的动手实践•学习高分子材料的实验操作;•根据教师指导,选择多种高分子材料进行制备和加工。

四、考核形式和评价标准1. 考核形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讨论等,占总成绩30%;•实验报告:占总成绩20%;•期中考试:占总成绩25%;•期末考试:占总成绩25%。

材料科学教案

材料科学教案

材料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介绍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领域;-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2. 重点内容:- 材料科学的概念和分类;- 常见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3. 难点内容:- 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单介绍材料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引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 材料科学的概念和分类阐述材料科学的定义,介绍不同材料的分类(金属、陶瓷、聚合物等)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领域。

- 常见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以金属为例,介绍其常见的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塑性等)和化学性质,并说明金属在航空、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以陶瓷为例,介绍其特殊性质(高温稳定性、绝缘性等)和应用领域(制陶器、耐火材料等)。

以聚合物为例,介绍其化学结构和性质(高分子链结构、可塑性等)以及在塑料制品、纤维素材料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3. 实验设计:-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 实验内容可以是研究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或者比较不同材料的强度等。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设计原理和结果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讨论不同材料的性质差异及其潜在应用。

-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加深对材料科学的认识。

5. 总结与展望: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并展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材料科学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内容。

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2. 学生参与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和对材料科学的理解程度。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类型: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
对材料研究的兴趣和基本研究能力,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和开展相关研究
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3.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
4.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技术
5.材料测试与表征方法
6.材料应用与发展前景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课
堂上,教师将讲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和思考,并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材料科学单元教案模板范文

材料科学单元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4. 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常见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材料科学中各种材料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材料科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材料的应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材料?它们有什么特点?2. 引出材料科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材料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2. 材料分类:讲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基本特点。

3. 材料性质:介绍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磁性能等。

4. 材料应用:举例说明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建筑、交通、电子等。

三、课堂互动1. 提问: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并简要说明其性质和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某一特定材料,讨论其性质、应用和优缺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材料科学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新型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材料科学的掌握程度。

2. 提出问题: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材料?二、实验操作1. 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材料的性质变化。

3.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实验总结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

2. 教师点评实验,总结实验原理和实验技巧。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材料科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材料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材料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材料学二、授课对象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三、授课学时共32学时四、教学目标1. 理解材料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及应用;2. 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等;3. 熟悉材料制备、加工、检测及表征方法;4. 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培养创新意识。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材料学导论1. 材料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2. 材料的基本分类及特点3. 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材料的基本性质1. 材料的力学性能2. 材料的热性能3. 材料的电性能4. 材料的磁性能第三章材料制备与加工1. 材料制备的基本原理2. 材料加工的方法及工艺3. 材料制备与加工中的质量控制第四章材料表征与检测1. 材料表征的基本方法2. 材料检测的技术与设备3. 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第五章材料的应用1. 建筑材料的应用2. 汽车材料的应用3. 航空航天材料的应用4. 电子材料的应用第六章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1. 新材料的研究与发展2. 材料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3. 材料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材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材料的应用及问题;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材料学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材料制备、加工、检测及表征方法。

七、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20%2. 作业与报告:30%3. 期末考试:50%八、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材料学导论、材料的基本性质第5-8周: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表征与检测第9-12周:材料的应用第13-16周: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九、教学资源1. 教材:《材料学》2. 教学课件3. 实验指导书4. 网络资源十、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材料科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3. 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

《材料科学基础教案》课件

《材料科学基础教案》课件

《材料科学基础教案》PPT课件第一章:材料科学导论1.1 材料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材料的分类和特性1.3 材料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4 材料科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章:材料的力学性能2.1 弹性、塑性和脆性2.2 材料的强度、硬度和韧性2.3 材料的热膨胀和导热性2.4 材料的疲劳和腐蚀性能第三章:材料的结构3.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电子配置3.2 金属晶体结构3.3 非金属晶体结构3.4 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第四章:材料的热处理和加工4.1 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和性能4.2 金属的铸造、焊接和热轧4.3 非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4.4 新型材料的加工技术和应用第五章:材料的选择与应用5.1 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标准5.2 工程常用金属材料的选择与应用5.3 常用非金属材料的选择与应用5.4 新型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第六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6.1 金属腐蚀的基本类型和机理6.2 金属腐蚀的影响因素6.3 金属的腐蚀防护方法6.4 实例分析: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应用第七章:陶瓷材料7.1 陶瓷材料的定义和特性7.2 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7.3 陶瓷材料的分类与应用7.4 先进陶瓷材料的最新发展第八章:高分子材料8.1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和结构8.2 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8.3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与应用8.4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九章:复合材料9.1 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9.2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9.3 常见复合材料的类型与应用9.4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第十章:纳米材料10.1 纳米材料的定义和特性10.2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0.3 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10.4 纳米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材料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解析:理解材料科学的定义是掌握整个学科的基础,对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重点二:材料的分类和特性解析:材料的分类是理解不同材料性质的基础,而特性则是材料应用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课程代码:01110610 学分:1.5总学时:32学时讲课学时:28学时实验学时:4 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上、下)、工程化学、物理化学B、工程力学B,08100011/08100021/ 08100200/ 08110422/ 08100192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其他:学位课一、课程性质及作用本课程是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材料的化学成分、加工过程与其组织、结构变化与性能之间关系、原理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从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出发,研究材料微观原子键合、聚集行为,晶体结构特点,以及不完整晶体的缺陷类型及其规律特性(位错),具体到材料类领域主要的概念、结论和规律。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原子键合原理、特点,理解空间点阵、晶胞等晶体学基础概念,理解典型金属晶体结构及其参数,在此基础上,了解离子晶体、共价键晶体、晶态高分子的典型结构特点;主要讨论并理解基体缺陷的类型、产生、运动及其相互作用,了解其对于晶体组织和性能有关影响。

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先修先修高等数学(上、下)、工程化学、物理化学B、工程力学B等基础课,并安排一次认识实习、金工实习,以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习扩散与相变,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化学等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绪论(2学时)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工程材料及其分类;材料科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键合(4学时) 1、原子结构物质的组成、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元素周期表2、原子间的键合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氢键第二章固体结构(14学时)1、晶体学基础晶体的特性、空间点阵和晶胞、晶体、晶系与布拉菲格子、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晶带定理、晶面间距、晶面夹角2、金属的晶体结构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和密排立方)、晶胞、晶胞中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晶体中原子的堆垛方式、晶体中间隙、亚晶体的晶体结构、多晶型性a)合金相结构固溶体的概念及分类、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形成无限固溶体的条件、中间相的结构特征及分类、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间隙相与间隙化合物、拓扑密堆相b)离子晶体结构(离子晶体的结构规则)c)共价晶体结构第三章晶体缺陷(12学时)1、点缺陷形成、平衡浓度、及其运动2、线缺陷位错、位错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柏氏矢量、位错的运动、位错的弹性性质、位错的生成和增殖、全位错、不全位错、位错的反应及其条件3、面缺陷(表面及界面)外表面、晶界与亚晶界、孪晶界、相界四、实验、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环节的要求1、实验内容实验一典型晶体结构钢球堆垛模型分析(2学时)实验二位错蚀坑的观察(2学时)2、作业与辅导每章节应布置一次作业,同时每周进行一次课程答疑3、考核总成绩= 期终×80% + 平时×10% + 实验×10%五、执行大纲时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的主线为材料性能与成分、组织结构之间关系、变化规律及其原理。

全书以晶体学为基础,位错理论是主要组成部分;2、内容处理应注意讲清概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3、此大纲为指导性建议,教师应结合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适当补充和调整授课内容和重点。

六、参考教材1、《材料科学基础》马泗春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月2、《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3、《金属学原理》侯增寿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年7月4、《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蔡珣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西安理工大学教案()()西安理工大学教案(章节备课)备注参考习题分子,原子;主量子数n,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磁量子数m,自旋角动量量子数s;能量最低原理,Pauli不相容原理,Hund规则;元素,元素周期表,周期,族;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氢键、;高分子链,近程结构,结构单元,链段、链节、柔顺性、单键内旋转;全同立构、间同立构、无规立构,顺式、反式构型;远程结构、数均、重均相对分子质量,聚合度。

2.原子中一个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可用哪四个量子数来决定?3.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应遵循哪些原则?4.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元素结构有什么区别?性质如何递变?5.何谓同位素?为什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总为正整数?6.铬的原子序数为24,它共有四种同位素:4.31%的Cr原子含有26个中子,83.76%含有28个中子,9.55%含有29个中子,且2.38%含有30个中子。

试求铬的相对原子质量。

7.铜的原子序数为29,相对原子质量为63.54,它共有两种同位素Cu63和Cu65,试求两种铜的同位素之含量百分比。

8.锡的原子序数为50,除了4f亚层之外其它内部电子亚层均已填满。

试从原子结构角度来确定锡的价电子数。

9.铂的原子序数为78,它在5d亚层中只有9个电子,并且在5f层中没有电子,请问在Pt的6s亚层中有几个电子?10.已知某元素原子序数为32,根据原子的电子结构知识,试指出它属于哪个周期?哪个族?并判断其金属性强弱。

11.原子间的结合键共有几种?各自特点如何?12.图中绘出三类材料—金属、离子晶体和高分子材料之能量与距离关系曲线,试指出它们各代表何种材料。

13.高分子链结构分为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

他们各自包括内容是什么?14.有机化合物,其组成的w(C)为62.1%,w(H)为10.3%,w(O)为27.6%。

试推断其化合物名称。

15.高分子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具有多分散性。

表中为聚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表试计算该材料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数均聚合度n。

第一章内容复习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旋转带负电的电子所构成的。

在材料科学中,一般人们最关心的是原子结构中的电子结构。

电子在核外空间作高速旋转运动,就好像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故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

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具有二象性。

电子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可根据电子的能量高低,用统计方法判断其在核外空间某一区域内出现的几率的大小。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的状态是用波函数来描述的,原子中的一个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可用四个量子数表示:(1)主量子数n:决定原子中电子能量以及与核的平均距离,即表示电子所处的量子壳层;(2)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i:给出电子在同一量子壳层内所处的能级(电子亚层);(3)磁量子数mi:给出每个轨道角动量数的能级数或轨道数;(4)自旋角动量量子数si:反映电子不同的自旋方向;至于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则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的排布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内层,再由里向外进入能量较高的壳层,以尽可能使体系的能量最低;(2)Pauli不相容原理:在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主量子数为n的壳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3)Hund规则:在同一亚层中的各个能级中,电子的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能级,而且自旋的方向相同。

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是比较稳定的,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的外层电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核中带正电荷的质子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可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它的原子结构和一定的性质。

原子与原子之间是依靠结合键聚集在一起的。

由于原子间结合键不同,故可将材料分为金属、无机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

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了原子键合的本身,原子间的结合键可分为化学键和物理键两大类。

化学键即主价键,它包括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三种:(1)金属键:绝大多数金属均为金属键方式结合,它的基本特点是电子的共有化;(2)离子键:大多数盐类、碱类和金属氧化物主要以离子键方式结合,这种键的基本特点是以离子而不是以原子为结合单位;(3)共价键:在亚金属(C、Si、Sn、Ge等)、聚合物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共价键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特点共用电子对。

物理键为次价键,亦称范德华力,在高分子材料中占着重要作用。

它是借助瞬时的、微弱的电偶极矩的感应作用将原子或分子结合在一起的键合。

它包括静电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此外还有一种氢键,它是一种极性分子键,存在于HF、H2O、NH3等分子间。

其结合键能介于化学键与物理键之间。

由于高分子材料的相对分子质量可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所包含的结构单元可能不止一种,每一种结构单元又具有不同构型,而且结构单元之间可能有不同键接方式与序列,故高分子的结构相当复杂。

高分子结构包括高分子键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两方面。

键结构又分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

近程结构属于化学结构,又称一次结构,是指大分子链中原子的类型和排列,结构单元的键接顺序、支化、交联以及取代基在空间的排布规律等。

远程结构又称二次结构,是指高分子的大小与形态,键的柔顺性及分子在各种环境中所采取的构象。

重点与难点*1.描述原子中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的四个量子数;*2.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原则;*3.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和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4.原子间结合键分类及其特点;*5.高分子链的近程和远程结构。

西安理工大学教案(章节备课)备注参考习题、基本概念:晶体,非晶体;晶体结构,空间点阵,阵点,晶胞,7个晶系,14种布拉菲点阵;晶向指数,晶面指数,晶向族,晶面族,晶带轴,晶面间距;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立方,多晶型性,同素异构体;点阵常数,晶胞原子数,配位数,致密度,四面体间隙,八面体间隙;合金,相,固溶体,中间相,短程有序参数a,长程有序参数S;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有限固溶体,无限固溶体,无序固溶体,有序固溶体;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电子浓度,间隙相,间隙化合物,拓扑密堆相;离子晶体,NaCl型结构,闪锌矿型结构,纤锌矿型结构,硅酸盐[SiO4]4-四面体;共价晶体,金刚石结构;聚集态结构,球晶,缨状微束模型,折叠链模型,伸直链模型;玻璃,玻璃化转变温度2、已知纯钛有两种同素异构体,低温稳定的密排六方结构和高温稳定的体心立方结构,其同素异构转变温度为882.5℃,计算纯钛在室温(20℃)和900℃时晶体中(112)和(001)的晶面间距(已知a a20℃=0.2951nm,c a20℃=0.4679nm,aβ900℃=0.3307nm)。

3、Mn的同素异构体有一为立方结构,其晶格常数为0.632nm,ρ为7.26g/cm3,r为0.112nm,问Mn晶胞中有几个原子,其致密度为多少?4、铯与氯的离子半径分别为0.167nm,0.181nm,试问a)在氯化铯内离子在<100>或<111>方向是否相接触?b)每个单位晶胞内有几个离子?c)各离子的配位数是多少?d)ρ和K?5、金刚石为碳的一种晶体结构,其晶格常数a=0.357nm,当它转换成石墨(=2.25g/cm3)结构时,求其体积改变百分数?6、为什么密排六方结构不能称作为一种空间点阵?7 标出面心立方晶胞中(111)面上各点的坐标,并判断是否位于(111)面上,然后计算方向上的线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