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合集下载

鲁教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文言文阅读

鲁教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文言文阅读

鲁教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文言文阅读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文言文阅读 (共8题;共136分)1. (16分) (2017八上·绍兴期中)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吴均与吴均体】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出身贫寒,通史学,有个性。

写《齐春秋》时,不顾梁武帝萧衍的忌讳,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焚其稿,而遭迫害。

后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诗文多描绘山水景物,而文胜于诗,风格以清丽挺拔见长,时人或仿效之,世称“吴均体”。

【吴均诗文】【甲】赠王桂阳别诗树响浃山来,猿声绕岫急。

旅帆风飘扬,行巾露沾湿。

深浪暗蒹葭,浓云没城邑。

不见别离人,独有相思泣。

【注释】王桂阳是当时的桂阳郡太守王嵘,诗人吴均曾依附于他,然而似乎也未得到王的器重,因而他终于辞别王桂阳而去,写下了三首赠别诗,这的是第三首,状写自己飘然而去及别后所见所感。

【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与施从事书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①;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注释】①汉:银河。

②企水:口渴求饮。

企:祈求,盼望得到。

③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4文言文阅读课外含解析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4文言文阅读课外含解析

专题14:文言文阅读(课外)一、【2017届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况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⑪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

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给予。

⑯函:信件。

⑰毋:不要,不可。

⑱负:辜负。

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②求学宜.先刻苦③特汝不应若是.耳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①去:离开.②宜:应当.③是:这样.④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①即使一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2017年初三二模徐汇区(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4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少.与王安石游( ) (2)以吝故不及.(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安石何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 等,1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2分)A. 嫉恶如仇B.左右逢源C.春风化雨D.客观理性(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4题(12分)11.(4分,每空2分)(1)年轻 (2分)比得上12.(2分)王安石为人怎样?13.(4分,每空2分)敢于有所作为 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14.(2分)D2017年初三二模闵行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

”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

自后乃尊事先主。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先主不从.( ) (2)明日大会.诸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超入顾坐席 13.关羽“请杀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14.对本材料中人物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先主宽厚仁爱B.张飞求贤若渴C.关羽简单粗暴D.马超知错就改(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11.(4分)(1)听从(2分) (2)会合(或:聚会、集会)12.(3分)马超进入,环顾座位。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4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原卷版)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4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原卷版)

2017年中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第4期一、基础小题1.【2017年中考山西卷】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爱莲说》周敦颐)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鼓,击鼓。

(《左传.曹刿论战》)C.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杂说(四)》韩愈)D.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闻,见闻,知识。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2.【2017年中考山西卷】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陶潜)(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B.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三则)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D.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2017年中考浙江衢州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6分)(1)元方入门不顾.(2)两股.战战(3)后遂无问津.者(4)至若春和景.明(5)长跪而谢.之(6)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二、【2017年中考北京卷】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闻秦时.乱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C.环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3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201709261101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3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201709261101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一、基础小题1.【2017年中考浙江湖州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2)“安”“寇”都是“”首部,表明这两字词语较早的意义与哪一件事物有关?【答案】(1)①安:养。

②寇:入侵。

(2)房屋(2)本题考查对汉字演变的了解。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017年中考浙江省丽水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6分)(1)执策而临.之(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未果,寻.病终(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由是先主遂诣.亮(6)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答案】(1)面对(2)被选拔(3)随即,不久(4)了解(5)拜访(6)下雨【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2017届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咏雪》②奋.(扬起,举起)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B.①尝贻.(赠送)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C.①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②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

”《曹刿论战》D.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陋室铭》②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答案】C【解析】【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2017年中考安徽省卷】(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7:课内文言文阅读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7:课内文言文阅读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7:课内文言文阅读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安徽省】二、【三】(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⑴有仙则名.名:⑵斯.是陋室斯:⑶谈笑有鸿儒..之劳形案牍:..鸿儒:⑷无案牍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或曰:“陋,如之何?”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分)【答案】15.(5分)⑴出名,有名⑵这⑶博学的人⑷官府文书16.⑴(2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⑵(2分)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17.(3分)惟吾德馨君子居之18.(3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北京市】二、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共9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闻秦时.乱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C.环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山东省13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山东省13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滨州(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12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①任:推荐。

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亭亭净植.植:立B.有狱.久不决狱:案件C.囚法.不当死法:法律D.将弃官去.去:离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判断正误。

C“法”,名词作状语,“依照法律”。

届时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的理解。

推荐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4文言文阅读课外含解析

推荐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4文言文阅读课外含解析

专题14:文言文阅读(课外)一、【2017届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况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⑪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

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给予。

⑯函:信件。

⑰毋:不要,不可。

⑱负:辜负。

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②求学宜.先刻苦③特汝不应若是.耳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①去:离开.②宜:应当.③是:这样.④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①即使一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杭州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

大德间,江南大饥。

道殣①者相望。

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

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

不数年,使还乡土。

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

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

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

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

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

君必无归。

”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

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注】①殣(jìn):饿死。

②钱塘:地名,今杭州。

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

④罹(lí):遭受。

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

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B.即以母属两弟神情与苏、黄不属C.即具酒炙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D.生则毅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B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4)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潘生者是富阳人,幼年丧父,只与两个弟弟奉母居住.大德间,江南大饥.道上饿死的人都出都是.自己估计没办法得到食物,说:“我没有给母亲的东西,那么母子都会饿死.与其等死,何不用我强壮的身体,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自卖给回鹘人当佣人,于是告诉母亲说:“儿子到钱塘当佣人几个月,得钱米让家人活下去,母亲不用担心.”不久,回鹘人把潘生转卖到辽东.不几年,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潘生路遇一个女子,还有一个像丫鬟那样的人随行.问他们,说:“是淮人,以前因为饥饿,被父母抛弃,转了好几家.现在主人家让我回去,您是南方人,能带着我一起回去吗?”潘生答应了他们,于是每天拿着瓢在路上乞讨.渡过淮水,女子上堂见父母,都痛哭流涕,抱在一起.引潘生互相见面,备好酒饭欢乐.酒饮到一半,拿着酒杯跪在地上说:“我的女儿幸运的完好回来,见到自己的父母乡亲,免遭受霜露盗贼,是您的功劳.吾家还有一些园田;我的女儿可以作为您的妻子.您就不能回去了.”潘生则毅然拒绝说:“我怎么敢以那您的女儿为利呢?我虽然身份低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且母亲年老体衰.估计还活着.万一母亲死了,两个弟弟倘若有一个还活着,现在不回去,我又怎么安心在这里呢?”于是告辞回家了.【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自己估计没办法得到食物.度:估计;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度:估计B句意: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属:嘱咐;神情与苏、黄不相类似.属:类C句意:备好酒饭一起欢乐.具:准备;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具:详细地D句意:潘生则毅然拒绝说.谢:拒绝;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谢:道歉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况且您离开家这么长时间,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活着,房屋也一定废弃了,即使有兄弟,也一定不能存活了.(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生:使…活下去句意:我会到钱塘去做几个月的雇工,赚钱买米使家人活下去,请母亲不要担忧.②重点词有:日:每天句意:从此,(他和女子)每天拿着瓢沿路乞讨.(4)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答案:(1)A(2)B(3)①我会到钱塘去做几个月的雇工,赚钱买米使家人活下去,请母亲不要担忧.②从此,(他和女子)每天拿着瓢沿路乞讨.(4)潘生是一个有担当、深明大义而又孝顺的人.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潘生在家人因食物缺乏面临死亡威胁时,主动外出赚钱养活家人;穷困潦倒的潘生帮助女子与远在南方的家人团聚,又不图回报;潘生毅然放弃做家境较好人家女婿的机会,执意回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湖州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2)“安”“寇”都是“宝盖头”首部,表明这两字词语较早的意义与哪一件事物有关?【考点】文言实词.【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识记.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安:养.②句意为: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寇:入侵.(2)本题考查对汉字演变的了解.答案:(1)①安:养.②寇:入侵.(2)房屋湖州8.(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①[唐]李白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②,私心慕之。

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③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

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

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④.长山横蹙,九江却转。

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射万壑。

此宇宙之奇诡也。

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

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⑤,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

孤负⑥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自《李太白全集》)【注释】①从侄:堂侄。

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

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

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

云梦:属“七泽”之一。

④香炉:庐山香炉峰。

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

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⑥孤负:辜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及长,南游云梦及鲁肃过寻阳B.破涕为笑临表涕零,不知所言C.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方七百里,高万仞D.恨丹液未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此宇宙之奇诡也”。

包含着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赞美。

C.“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耑一起去游访名山了。

(3)用“/”给第二段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三处)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4)上文与《送东阳马生序》都是临别赠言。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写出李白和宋濂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我小时候,大人让我诵读《子虚赋》,我就很向往其中的描述.长大后,游览了南方的云梦泽,观看了七个沼泽的壮观景象.当初,我的叔父从长沙被贬回到嘉兴,当时我在半道拜见他,在树林里喝酒.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我很久前就衰老了!见到你很欣慰,想起从前的悲伤往事,不禁又破涕为笑.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长山纵横,大江回旋.瀑布从天而落,似乎和银河争流;腾起的彩虹,奔驰的雷电,光照所有的山谷,这是天地间的奇异景观.那山上有方湖、石井,我们无法看到.羡慕你此次出行,能和仙鹤一同长啸.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也没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让秦朝时的挥鞭,前去桃花源.我没有实现夙愿,惭愧的回到名山,以往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长大后,游览了南方的云梦泽.及:等到;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等到B句意: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涕:眼泪.面对这样的奏章,我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涕:眼泪.C句意: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方:正;方圆七百里的大小,高万丈.方:方圆D句意: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就:完成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就:完成故选:C(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有误,是说以往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答案:(1)C(2)D(3)耑乃稚子/嬉游在傍/今来有成/郁负秀气(4)宋濂:结合自己求学的经历和感受,希望马生刻苦学习.李白:描绘自己游庐山时所见的壮美景象,叙写所不能见到的胜景,希望李耑精神振奋地前往庐山游历(像自己年轻时一样向往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嘉兴范石湖①使北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