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 区域农业发展(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专题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

高中地理 专题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读某地区图,回答1~2题。

1.图中地区的主要地势特征是( )A.北高南低B.地势起伏大C.地势相对低平D.由东南向西北倾斜2.该地区多沼泽的主要原因是( )A.排水不畅B.降水较少C.蒸发较强D.地势较高【答案】1.C 2.A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农(农耕区)牧(畜牧区)区界线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3~4题。

3.由上图可知( )A.农牧区界线的总体变化是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变化大B.农牧区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C.农牧区界线的变化是自然条件变化的结果D.农牧区界线主要向西南方向推进4.农牧交错带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A.增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实行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种植饲料作物,发展舍饲养殖业【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农牧区的界线总体向西北推进,并且北方的变化幅度比南方大。

第4题,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若开垦荒地,易产生荒漠化,因而要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业。

【答案】3.A 4.D玉米原产地在墨西哥,16世纪时传入中国,玉米在中国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也很广。

读中国玉米分布图,回答5~6题。

5.东北地区多春播玉米,华北地区多夏播玉米,造成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播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化B.市场需求C.作物熟制D.水分差异6.为了解决东北地区卖粮难的生产销售怪圈问题,应采取的合理对策是( )A.对农民增加粮食直补 B.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C.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 D.提高机械化水平【答案】5.C 6.B蚯蚓具有喜温、喜湿的生活习性,最适宜的生存温度为20~27 ℃,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下图为我国某地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图。

读图,回答7~8题。

7.若充分考虑气候特征,下列地区中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 )A.三江平原B.塔里木盆地C.雅鲁藏布江谷地D.江南丘陵8.该生产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①增加农民收入②增加就业机会,彻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③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④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7.D 8.B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

高考地理区域发展专题试题答案

高考地理区域发展专题试题答案

高考地理区域发展专题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B 工业化阶段,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C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D 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大答案:D解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尚未起步,A 错误;工业化阶段,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较大,B 错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高,C 错误;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大,D 正确。

2、区域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

为此,需要调整区域的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以下关于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B 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C 转型阶段,人地关系进一步恶化D 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答案:D解析: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A 正确;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出现明显不协调,B 正确;转型阶段,人地关系最为紧张,C 错误;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D 正确。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

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的 10 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A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B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C 工业增长缓慢,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D 工业增长缓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的 10 年间,工业产值快速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也快速上升,说明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B 正确。

4、区域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的时期是()A 初期阶段B 成长阶段C 转型阶段D 再生阶段答案:B解析: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规模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B 正确。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精选】.doc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精选】.doc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下表为四个农业区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农业区甲乙丙丁每公顷肥料使用量/kg 108.8 53.7 250.8 191.9每公顷收获量/kg 1 956 977 2 495 3 150平均每人收获量/t 121.7 140.6 6.1 79.2平均每人耕地面积/hm2145.6 186.6 2.1 37.91.甲、乙两农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及其生产特征是A.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经营B.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高C.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D.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2.四个农业区中最可能位于美国中部平原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C 2.A2.美国中部平原有世界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农场规模大(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平均每人收获量高),集约化程度高(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大、每公顷收获量高),应是甲。

故选A。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布局分析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1)自然条件条件具体影响典例气候光照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热量条件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南稻北麦,南甘(蔗)北甜(菜);海南一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变化大,中低产田多,产量不稳定地形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利用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水源地表河湖及地下水的丰歉和稳定性决定枯水期农业产量西北内陆降水少,但夏季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丰富,适宜发展绿洲农业(2)社会经济条件条件具体影响典例工业基础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美国工业发展使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交通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上市及时人口人口密度决定人均占有耕地,影响商品率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商品率高技术生产技术影响产量、品质和竞争力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高政策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补贴增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市场信息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欧洲奶酪市场大,奶酪产业规模大2.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影响区位表现位置位置优越: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经度跨度较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光热、降水较为充足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且肥力较高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工业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物质条件人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交通、科技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科技实力强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农业活动商品粮生产畜牧业生产林业生产地形区平原地区西部高原区山地、丘陵地区自然条件①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雨热同期①宜牧面积广;②降水较多,草类茂盛;③牲畜质优①宜林面积广;②森林资源丰富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热量不足;改良品种和技术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采育失调、以伐为主;营林4.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专题4.1 区域农业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专题4.1 区域农业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4.1 区域农业发展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大部分地区属于①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②,但农作物易受到③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地形类型齐全,④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3.社会、经济条件:重要的⑤,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交通⑥,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⑦。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⑧和辽河平原。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⑨、水稻等。

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⑩。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⑪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⑫牧畜生产基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⑬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大规模⑭生产,地区⑮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⑯、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⑰的统一。

2.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1)平原区:强化⑱、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向⑲、专业化和⑳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2)西部草原区:围绕 21 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大力发展 22 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以 23 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重点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拓展提升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区域农业发展(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区域农业发展(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区域农业发展(二)
马铃薯性喜冷凉,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

马铃薯能适应多种土壤,但以疏桧而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最为理想。

读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甲地区马铃薯生长最旺盛的时候,乙地区土地上却难见其踪影,其原因是乙地区A.市场上马铃薯供过于求,严重滞销B.人们习惯选择收益较高的水稻进行种植
C.潮湿的土壤易导致马铃薯发生病变D.炎热的天气不利于马铃薯生长2.为提高我国马铃薯优势区的整体产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增加劳动投入,精耕细作B.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
C.建造大棚、开垦梯田,改善自然条件D.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1.D 2.B
2.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增加劳动投入,不合实际,应提高机械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劳动效率,A错;大棚建造成本高,一般用于单位产值较高。

新人教版2018_2019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章末总结提升练习必修2

新人教版2018_2019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章末总结提升练习必修2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网络][触摸高考]主题一农业的区位因素1.(2018·海南卷)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

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同样采用温室种植。

据此,完成(1)~(2)题。

(1)荷兰吸引山东蔬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B.交通运输便捷A.生产技术先进C.自然条件优越D.生产成本低廉(2)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是()A.满足国内需求B.拓展国际市场C.提高研发水平D.增强国际影响解析:第(1)题,解答此题关键是需要抓住对“荷兰温室栽培技术先进”的理解,即可得出A为正确选项。

和山东相比,荷兰在交通、自然条件和生产成本上并无明显优势,排除B、C、D选项。

第(2)题,中国和荷兰相距遥远,产自荷兰的蔬菜用来满足我国市场需求,其运输和保鲜成本较高,但是可以就近拓展欧洲市场,而且这也符合企业发展的目的,B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

该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可以和荷兰相关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即可,没有必要去当地兴建生产基地,排除C选项。

D选项容易排除。

答案:(1)A(2)B主题升华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1.整体评价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或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即从有利、不利两方面来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条件。

(1)主要因素: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完整、全面地列出。

(2)主导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即没有这种因素该农业就不可能在该区域分布。

(3)限制性因素:类似于木桶原理的短板,其他条件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此条件为限制性因素。

3.发展分析法(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市场是最富于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

(2)交通运输、技术条件的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时间,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3 区域农业发展(二) 作业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3  区域农业发展(二)  作业 Word版含解析

区域农业发展(二)(测试时间:35分钟,总分:5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读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方向示意图,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个商品粮基地中热量条件最差的是A.甲B.乙C.丙D.丁2.N地区曾经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却成为粮食输入区,其主要原因是①人口增多,粮食需求量大增②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单产仍较低③河网稠密,地块小,不利于耕作④城市快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图示粮食流通对西部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是A.缓解粮食生产压力,增加人口数量B.合理退耕还林还草,减轻生态压力C.确保工业原料供应,促进经济发展D.增加商品交流,活跃农产品市场【答案】1.A 2.C 3.B3.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山区、高寒区广,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会引起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粮食流通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能促进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减轻生态压力;促进产业调整,发展当地优势产业,B正确。

西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增加人口数量错误;这里资源丰富,但粮食流通对工业原料供应不是其生态意义。

故选B。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1、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图中等温线与甲、乙、丙、丁四地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地形因素影响,1月-18℃等温线向北凸出B.受纬度因素影响,7月18℃等温线呈东北—西南向C.甲地海拔低,1月气温高于丙地D.丁地纬度高,7月气温低于丙地5.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草原辽阔,有利于发展乳畜业B.乙地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C.丙地河流稀少,有利于商品谷物农业发展D.丁地夏季低温,适宜发展多种经营【解析】4.A 5.B江西南丰蜜桔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列为皇室贡品,其金黄色的果肉、皮薄肉嫩、食不存渣、浓甜芳香,吸引了中外众多的消费者。

07区域农业发展 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Word版含解析

07区域农业发展 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Word版含解析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

甲、乙两图是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玉米带)。

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中美两国玉米带分布的共同自然区位条件是①平原面积广大 ②气候条件优越 ③人均耕地多 ④机械化水平高 A .①② 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集中产区,与美国玉米带相比,我国东北玉米产区单产相对较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种植技术落后B .玉米品种差C .纬度较高,光热不足D .经营方式受限【答案】1.A 2.C1.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2.课标解读 知道: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理解:东北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的成因。

应用:能够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确定其发展方向,并通过阅读地形、气温和降水有关材料,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中美两国玉米带分布的共同特点是都位于广阔的平原上,都属于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长;③④不是自然区位条件。

2.我国东北玉米产区在经营方式、玉米品种以及种植技术等方面都与美国玉米产区不同,但这不是影响玉米单产高低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光热相对不足,这是单产相对较低的最主要原因。

读图,完成3—5题。

3.东北地区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②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③降水多,降水条件比南方地区好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4.图中A表示的地形区是A.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B.东北重要的谷物农业区——松嫩平原C.东北主要的玉米生产区——辽河平原D.东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区——三江平原5.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依据是A.地形多种多样B.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C.气候条件的制约D.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答案】3.A 4.D 5.D江平原纬度较高,生长期较短,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农业发展(二)
马铃薯性喜冷凉,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

马铃薯能适应多种土壤,但以疏桧而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最为理想。

读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甲地区马铃薯生长最旺盛的时候,乙地区土地上却难见其踪影,其原因是乙地区A.市场上马铃薯供过于求,严重滞销B.人们习惯选择收益较高的水稻进行种植
C.潮湿的土壤易导致马铃薯发生病变D.炎热的天气不利于马铃薯生长2.为提高我国马铃薯优势区的整体产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增加劳动投入,精耕细作B.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
C.建造大棚、开垦梯田,改善自然条件D.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1.D 2.B
2.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增加劳动投入,不合实际,应提高机械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劳动效率,A错;大棚建造成本高,一般用于单位产值较高
的花卉、蔬菜等生产,马铃薯产值较低,不宜使用大棚,C错;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D错;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可以提高我国马铃薯产量,B对。

故选B。

读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方向示意图,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个商品粮基地中热量条件最差的是
A.甲B.乙C.丙D.丁2.N地区曾经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却成为粮食输入区,其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增多,粮食需求量大增②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单产仍较低
③河网稠密,地块小,不利于耕作④城市快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图示粮食流通对西部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是
A.缓解粮食生产压力,增加人口数量B.合理退耕还林还草,减轻生态压力
C.确保工业原料供应,促进经济发展D.增加商品交流,活跃农产品市场下图为我国云南省地形构成及2014年农业产值结构图。

读图回答4—5题。

4.该省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是
A.棉花、瓜果、蔬菜生产B.花卉、茶叶、中药材生产
C.肉羊饲养、甜菜种植D.马铃薯种植、咸水鱼养殖
5.该省农业结构对当地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降水减少,干旱加剧B.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剧
C.洪涝灾害威胁加重D.土地退化,荒漠化加剧
蚯蚓具有喜温、喜湿的生活习性,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下图为我国某地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图。

读图回答6—7题。

6.若充分考虑气候特征,下列地区中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
A.三江平原B.塔里木盆地C.雅鲁藏布江谷地D.江南丘陵
7.该生产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①增加农民收入②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③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④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洮南市隶属于吉林省白城市,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是黑龙江省西南部、内蒙古东北部入关的必经之地,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韩国人喜食泡菜、辣酱,对辣椒的需求量巨大,每年从国外进口的辣椒有九成以上来自中国。

洮南市地理条件独特,盛产高品质辣椒。

2000年,洮南市开始从韩国引进金塔辣椒品种。

自此,洮南市取代了地理位置相对韩国更好的山东省,成为韩国进口辣椒的首选地,占据韩国进口辣椒80%的市场份额。

洮南市的辣椒少部分靠机器收割,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人工来收割,人力成本投入高。

洮南市位置示意图
(1)说明洮南市盛产辣椒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析洮南市辣椒能大量外销的原因。

(3)推测韩国进口辣椒的来源地由山东省变为洮南市的原因。

(4)请为洮南市辣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案】1.A 2.C 3.B
3.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山区、高寒区广,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会引起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粮食流通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能促进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减轻生态压力;促进产业调整,发展当地优势产业,B正确。

西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增加人口数量错误;这里资源丰富,但粮食流通对工业原料供应不是其生态意义。

故选B。

【答案】4.B 5.B
【解析】4.从图中可看出该省地形以山地为主,有高原、盆地分布。

结合云南所处纬度判断:云南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起伏大,适宜花卉、中药材、茶叶的生产。

A项中棉花喜光照,为暖温带的作物;C项中甜菜喜温凉,为中温带的作物;云南不靠海,不适合发展咸水鱼养殖,D错。

故选B。

5.该地地形以山地为主,种植业比重过大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导致表土流失、基岩裸露,石漠化加剧。

故选B。

【答案】6.D 7.B
【解析】6.江南丘陵年均气温较高,有利于蚯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有利于沼气发酵;多样的地形有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

故选D。

7.该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等。

保护生态环境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该生产模式虽然能增加就业机会,但能否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和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才可判断。

故选B。

8.【答案】(1)位于东北平原,地形平坦;以黑土为主,土壤肥沃;有多条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光热水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气温低,病虫害少。

(2)洮南市辣椒产量大,品质好;距韩国近,消费市场大;地理位置优越,境内铁路、公路众多,交通便利等。

(3)洮南市土地、劳动力价格低;洮南市辣椒品质更好,更符合韩国人的口味。

(4)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宣传,提升品牌效应;加强天气预报,防止低温冻害;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利。

(3)洮南市比山东省辣椒生产的优势,要从出口地辣椒的品质、成本、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读材料分析可知,洮南引进优良品种,辣椒品质高,更符合韩国人的口味;而且相对于山东地价、劳动力来说,价格低,因此辣椒生产成本低、价格低。

(4)区域农业发展要
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因此该地可以加大辣椒种植和生产的科技投入,提高辣椒品质;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天气预报,防止低温冻害;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