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输电技术与卫星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前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1. 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能源传输方式,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进行传输, 这将会解决一系列电力系 统中现存 的一些 问题。 从 国内方面来看, 无线输电技术对 我国这样地 理环境复杂的能源大 国 来说就像一道曙光 , 照亮经济发展的道 路。我 们可以利用无线输 电技术作 为 中转 , 将人烟稀少、 地形复杂、 施工困难的西部地区的太阳能资源输送到 便于架线 的地方后 , 将接收到的电能投入电网使用。又例如我国南方部分
地 区, 水能 、 风能资源丰富, 但 这 些地 区 的地 势 地 形 对 电 力 系 统 的 构 建 造 成
Hale Waihona Puke 的特斯拉在纽约的休斯顿街的实验室用机 电振 荡器进 行 了机械共振实验 , 这一实验使周 围的一些建筑物产生 了共振 , 由于实验的危险性 , 他被迫 强 拆 自己的房子来终止实验, 但 期间他在纽 约一些地 方无线点亮 了那里 的电 灯, 为无线传输的可能性提供 了证据 2 0 0 6年麻省理工学院科研小组首次提 出磁耦合谐振式无 线 电能两传 输技术的理论 , 其通过最尖 端的技术 可以利 用“ 谐振式 电磁感应 ” 将无线 电 力传输到三 公尺 , 隔 空点亮 了 6 0瓦的灯泡 , 超 过三公尺距离 就点不亮 了, 超过十公尺就没 电了。 2 0 0 7 年8 月, 在 日本召开的“ 无线 电源革命研 究会一 单元小时之 日’ 旰 . 究会上 ,专家们着重讨论了无 线电能传输发 展的前沿动态及研究现状 , 他 们语言: 无线 电能传输时代即将到来 2 0 0 9年 8月 日本长野无线公司宣布开 发出 了基于磁共振 的无线充 电 系统 , 可 以确保短距离 内较高的输电效率。 日本东京大学 T a k e h i r o I mu r a课题组针对 k Hz至 G Hz频带 内不同点 的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 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建模与仿真 , 并对螺 旋线 圈谐 振 器 的传 输 效 率 与 相 对 位 置 之 间 建 立 函 数 关 系 和 实 验 研 究 。 2 0 1 5年 3月 8日,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 1 A xA ) 声 明, 其研 究人
国内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国内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引言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简称WPT)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将电能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国内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技术原理无线电能传输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和磁共振两种方式。
电磁感应是通过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而磁共振则是通过两个谐振频率相同的线圈之间的能量传递。
三、国内发展现状我国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我国已经成功研发出可以实现长距离、大功率无线输电的设备,并在电动汽车充电、无人机充电等领域进行了实际应用。
四、应用领域1. 电动汽车充电: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能够实现电动汽车的无接触式充电,大大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
2. 无人机充电:无人机可以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空中充电,从而延长其飞行时间。
3. 家用电器:一些家用电器如电动牙刷、剃须刀等已经开始采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充电。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在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的设备使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充电,这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生活便利性。
同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有望在空间太阳能发电、深海能源开采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六、结论总体来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要实现这一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我们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期待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研究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新能源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无线电力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 也因其便捷、高效、环保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应用。
1.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简介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是指通过电磁场的方法,将电力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或者电磁辐射的方式,将电能转化为电磁波能量传递到接收端,再将其转化为电能,这样就可以达到无控制线电力传输的目的。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磁共振无线电力传输和微波无线电力传输。
2. 磁共振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磁共振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是从一个传输端通过共振线圈向传输频段发送一个频率为f的电磁信号,使接收端也装有共振线圈的装置,在接收频段形成一个电磁场,从而将能量传输到接收端。
这种传输方式具有传输效率高、无盲区、无线程、无污染等特点。
3. 微波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微波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微波信号传输电力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通过微波信号的辐射、传播、接收,可以实现电力的无线传输。
微波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传输距离较远,但同时也存在着对环境的影响、传输效率低的缺陷。
4.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1)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传输和应用过程中,由于电网距离远或者是屋顶等限制不能放置太阳能板等设备的时候,就需要利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进行传输,从而实现太阳能发电的智能化控制。
(2)风能发电风能发电的传输和应用也需要在一定的距离上进行,这就需要利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进行传输。
在利用风力发电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从而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风能发电和传输。
(3)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也可以利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进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依靠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可以将能量传输到废物发酵生产的设备中,完成生物质能电源的应用。
5.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未来展望随着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WPT技术是一种前瞻性的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已经能够积极开展相应的产业化的推进。
在产业化方面,该技术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方面。
未来,我国将在标准体系建设、产业化发展、核心技术进行新的发展,确保我国WPT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词:WPT;技术;现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简称为WPT技术,是一种基于非导线接触方式,利用电磁波、微波等物理空间能量载体实现电能由电源侧传输制负载侧的技术。
目前该技术是一种前瞻性的技术,具有能够空间充电的优势,不需要利用传统的插孔式的方式来进行充电。
该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摆脱对电缆等方面的束缚,能够最大程度上为民众提供相应的便捷,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目前技术只有少数国家能够掌握。
我国在20世纪初期开始进行相应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总体而言,WPT技术将会对现有的充电技术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基于此,本文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展开了相应的讨论。
一、我国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现状20世纪初,我国的WPT研究工作才开始加以展开。
但是在我国举国体制的影响下,WPT技术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目前我国研究WPT技术的主要是东南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和中兴等公司单位。
从东南大学的技术研究来看,其主要研究的是MCRWPT技术。
目前已经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能够有效地对电压与功率进行在线控制,目前该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BYD等新能源电动汽车之中。
从现有的技术发展来看,已经能够实现30厘米内的3KW功率输出。
同时,其在三维供电、无人机供电方面展开了相应的技术研究。
从哈尔滨大学的研究来看,其早已经成功地研制出在20厘米空气隙下传输4KW的实验装置。
武汉大学方面已经研制出WPT高压输电线路取能技术,并且已经能够成熟的进行相应的使用。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充电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传统的充电方式需要使用充电线来连接设备和电源,而无线充电则可以摆脱线缆的束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本文将探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应用前景。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无线充电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尼古拉·特斯拉。
他发明了无线电传输技术,最早实现了远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
然而,由于能量传输效率低且设备巨大笨重,这一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近几十年,随着电子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无线充电技术才开始迎来较大的发展。
2006年,电子消费品巨头索尼公司推出了首款无线充电设备,引起了广泛关注。
自此以后,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1.提高充电效率目前,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仍然相对较低,与传统有线充电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提高充电效率,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寻找更高效的能量传输方式。
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共振耦合技术。
该技术能够在设备之间建立起共振电磁场,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
2.增加充电距离目前,无线充电技术一般只能实现较短距离的能量传输,通常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
研究人员正努力寻找能够实现远距离无线充电的方法。
有人提出使用激光进行无线充电,通过将能量转化为激光光束,可以实现远距离的充电。
然而,激光充电也面临着能量损耗及安全风险的挑战。
3.适用于多种设备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源等多种便携设备的普及,无线充电技术需要更广泛的应用。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能够同时充电多个设备的无线充电器。
一些公司已经推出了能够同时充电多个设备的无线充电器,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充电体验。
三、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前景1.智能家居无线充电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例如,智能家居中的灯具、空气净化器等设备可以无线充电。
用户只需将设备放置在指定的区域,即可自动充电,无需繁琐的插拔操作。
太阳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太阳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寻找替代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探讨太阳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并指出其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太阳能技术的发展趋势1.1 多元化应用领域随着太阳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外,太阳能在建筑、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例如,光伏电池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作为电力供应的一种可行选择,同时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电力的长时间储存和调度。
此外,太阳能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太阳能光伏板可以直接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墙或屋顶,为每个家庭提供清洁和可靠的能源。
1.2 协同创新与技术突破太阳能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协同创新和技术突破的推动。
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纷纷加大对太阳能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推动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
例如,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各种新型电池材料和结构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效率。
此外,新一代太阳能技术的研发,如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纳米材料等,也在不断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1.3 太阳能政策的支持各国纷纷出台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政府补贴、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太阳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例如,中国政府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的意见》,在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中提供了一系列支持措施,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太阳能技术的前景2.1 潜力巨大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力。
全球范围内的太阳辐射能量远远超过人类目前的能源需求。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50年,太阳能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的能源供应来源之一。
太阳能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可靠支持。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将能量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
相比传统的有线电力传输方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输距离长、灵活性强、无接触、无线电磁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电动汽车、医疗设备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1.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24年提出了一种利用磁共振原理进行无线电能传输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共振发射器将电能转化为磁场能,然后通过同频共振接收器将磁场能转化为电能。
在实验中,他们成功地将60W的电能传输到距离2米的LED灯泡上。
2.日本大阪府立大学日本大阪府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24年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共振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他们通过调节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共振频率,实现了高效的能量传输。
在实验中,他们成功地将100W的电能传输到距离30厘米的LED灯泡上。
3.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IEEE是一个国际性的专业学术组织,致力于推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
他们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出版学术论文等方式,促进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IEEE还制定了一系列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标准,为技术的商业化和应用提供了支持。
国内研究:1.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24年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他们通过优化送电线圈的设计,提高了能量传输效率。
在实验中,他们成功地将100W的电能传输到距离70厘米的灯泡上。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24年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辐射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他们通过优化天线的结构和材料,提高了能量传输的效率和距离。
在实验中,他们成功地将200W的电能传输到距离1米的设备上。
3.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24年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导材料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他们利用超导材料的低损耗特性,提高了能量传输的效率。
在实验中,他们成功地将500W的电能传输到距离2米的设备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471033收稿日期:2004-10-10无线输电技术与卫星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前景*王秩雄 王挺 乔斌(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西安710077) 摘 要 文章简要叙述了无线输电和卫星太阳能电站的概念,特别强调了无线输电技术和建造卫星太阳能电站的科学技术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扼要介绍分析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概括叙述了建造卫星太阳能电站的技术经济性及科技界共同关心的几个问题;充分肯定了它的科学技术研究价值、应用前景和未来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题词 微波 输电 卫星太阳能电站1 引 言所谓无线输电(W ire less Po w er T rans m ission,简称W PT ),就是用微波源或激光器把直流电转变为微波或激光,然后由天线发射出去;大功率的电磁射束通过自由空间后被接收天线收集,经微波或激光整流器后重新转变为直流电。
它的实质就是用微波束或激光束来代替输电导线,通过自由空间把电能从一处输送到另一处。
其原理如图1所示。
无线输电技术的军民应用领域是相当广阔的[1],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来传送卫星太阳能电站的电能。
所谓卫星太阳能电站(So lar Po w er Satellite 简称SPS),就是在高度为35800km 的地球静止同步轨道上,用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变为直流电,或者用大面积的太阳能聚光镜把阳光汇聚起来作为热源,像地面热电厂一样发电,然后采用无线输电技术将电能发送到地面;地面站天线阵接收到电磁波能量并经微波或激光整流器后重新变成直流电,由变、配电设施供给用户,如图2所示。
建造卫星太阳能电站是摆脱未来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尽管地球上大部分能源来自太阳能,但是它们主要靠植物进行转换,直接用于发电的微乎其微。
因为在地球表面建造太阳能电站受到下列诸因素的限制:(1)地球表面的日照受昼夜、季节、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特别大;(2)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3)难以使大面积的定日镜跟踪太阳;(4)易受灰尘的污染和风、霜、雨、雪的侵蚀;(5)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一部分能量被吸收掉,没有被地面的太阳能电站充分利用。
因此,将太阳能电站建在宇宙空6空间电子技术SPACE ELECTRONI C TECHNOLOGY 2006年第2期间自然是理想的选择。
当然这也会带来其他的困难,譬如,电站建筑材料如何运往空间,空间平台的轨道和姿态如何保持,空间电能怎样往地面输送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特殊的场合下,架设输电线路是不可能的,无线输电无疑是唯一的选择。
人类争相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必然会导致太空战争。
地球上的初级能源和其他矿物的储量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将导致原材料的枯竭,未来无疑会利用太空资源(譬如月球上的资源)。
因此,世界各国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竭力争取优势和获得有利的地位,必然会导致太空战争。
卫星太阳能电站一旦建成,立即用于军事目的的可能性最大。
据报道,美国将在2025年建立太空军队,这是一个十分有力的事实根据。
宇宙空间的超高真空状态为定向能武器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条件,卫星太阳能电站可作为天基定向能武器系统的初级能源基地。
要在空间建立武器基地,初级能源只能来自地球和宇宙空间。
前者只可能是核燃料和应用无线输电技术传输的电磁能,后者只可能是太阳能和宇宙中其他至今未被发现或未被利用的能量。
从技术经济的角度看,在宇宙空间中建造太阳能电站是最理想的选择。
电站建成后,利用无线输电技术可以直接给天基武器系统馈电,以达到攻击空间和地面目标的目的。
卫星太阳能电站可为空间科学技术实验室提供能源。
宇宙空间中万有引力作用弱,环境不受灰尘、细菌等污染,宇宙背景辐射温度2.7K,这些条件在地面上根本不可能或很难实现,对于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1999年法国人建议在空间小卫星上生长单晶,与俄国人合作,采用无线输电技术,将空间站上太阳能电池板的电能转换为微波束,供给离空间站不远的小卫星,用于加热生长单晶的炉子。
又如,在自然的宇宙空间条件下,应用超导材料获得极强的磁场是相当容易的,这对于高功率电磁射束及受控热核聚变的研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和平 号和 礼炮 号空间站上建有天体物理、地球物理、干净材料、生物医学药物科研实验、试验舱, 自由 号国际空间站的科研内容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 W P T 技术与SPS 的研究进展早在100年前,特斯拉用工作电压100MV 、频率150kH z 的电磁波发生器产生非定向电磁辐射,成功地点亮了两盏白炽灯。
这就是最初的无线输电实验室演示,从那时起无线输电的概念问世了。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日本的H.Y ag i 和S .U da 论述了无线输电概念的可行性;30年代初期美国的研究者也开始了不用导线点亮电灯的输电方案的探讨[2]。
随着大功率、高效率真空电子管微波源的研制成功,20世纪60年代初期R aytheon 公司的W.C .B r own 做了大量的无线输电研究工作[3],从而奠定了无线输电的实验基础,使这一概念变成了现实。
在他的实验中设计了结构简单、高效率的半波电偶极子半导体二极管整流天线,把它放在用来反射电磁波的导电平板之上,纯电阻作为负载,用低噪声、高效率的放大管和磁空管作为微波源,将频率2.45GH z 的微波能量转换为直流电。
B r own 在20世纪60~70年代之间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方法不断改进(从喇叭天线、反射面天线到相控阵天线,从一般的二极管到势垒二极管等),射频能量转换为直流电的效率也不断提高。
1977所做的实验中使用G a As Pt 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用铝条构造半波电偶极子和传输线,输入微波的功率为8W,获得了90.6%的微波 直流电整流效率。
后来他改用印刷薄膜,在频率2.45GH z 时效率为85%。
经过多年的精心研究,他演示的直流 直流的转换效率达到54%。
自从Bro w n 实验获得成功以后,人们开始对无线输电技术产生了兴趣。
斯坦福大学的Dunn 和他的同事也进行了理论研究[4],并证明了在半径1m 的圆波导中以低损耗的TE 001模式传输G W 量级的高功率微波潜在的可行性。
他们设想用圆波导传输的微波能量来驱动城市交通工具(如封闭的有轨电车或地铁)。
据估计,如果传输频率10GH z 的TE 001波模,每传输1000km 的损耗约5%。
但是由72006年第2期 王秩雄等:无线输电技术与卫星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前景8空间电子技术 2006年第2期于大截面圆波导加工的困难和实际传输过程中波导模式的转换使得损耗增加,所以没有得到工程上的实施。
在美国宇航局的支持下,1975年开始了无线输电地面实验的五年计划,由喷气发动机实验室和Le w is科研中心承担,将30k W的微波无线输送1.6k m,微波 直流的转换效率为83%。
从80年代末起,某些无线输电试验放在空间 地面、空间 空间之间进行,现在空间站上的无线输电试验正在进行着。
1991年华盛顿ARCO电力技术公司使用频率35GH z的毫米波,整流天线的转换效率为72%。
毫米波段的优点是天线的孔径较小,缺点是毫米波源的效率比厘米波低,器件的价格也较贵,还有波束传播的雨衰问题。
由于无线通信频率的扩展,为了避免对2.45GH z频段通信潜在的干扰,美国宇航局倾向把5.8GH z的频率用于无线输电。
这两个频率点的大气穿透性都很好,相应元器件的转换效率都很高,价格也便宜。
1998年5.8GH z印刷电偶极子整流天线阵转换效率82%。
近年来也发展了微带整流天线和圆极化整流天线[2][5]。
前苏联在无线输电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 . !∀ 的直接领导下,无线输电理论和实验研究拉开了序幕。
在他超越时代的研究中,专门设计了命名为Planatron的微波器件,用来产生和转换微波功率。
在他看来,未来微波电子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微波电力工程[7],设计大功率、高效率的微波发生器和微波 直流电转换器是无线输电最紧迫的问题。
在莫斯科大学,以 . . !∀、 . . !∀为首的研究组在无线输电与卫星太阳能电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包括系统、子系统的设计和相关的微波器件的研制等)。
与微波公司合作,他们研制出了一系列无线输电器件,其中包括无线输电的关键器件 快回旋电子束波微波整流器。
从1996年开始已将有关回旋波整流器的技术提供给日本京都大学的M at sum oto、Sh i n ohara等人,计划在 自由号 国际空间站的日本模块上进行试验。
关于在空间大范围使用太阳能的想法应该追溯到前苏联火箭发动机专家 . . !∀#[6],他在1928~1929年间首次提出了大规模地把宇宙空间的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详细工程设计方案,用来给阳光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提供能量。
1968年,P.E.G laser提出了卫星太阳能电站的设想[8],应用B r own演示的无线输电技术,把电能从空间传输到地球表面。
1970年 Jour nal ofM icro w ave Po w er 杂志发布了一期特殊版,专门奉献给有关卫星太阳能电站方面问题的探讨。
1971年G laser因提出这一想法而获得美国专利证书。
一年以后形成了专门的研究组织,其中包括A rthur D.L ittle公司、Gru mm an宇航公司、R aytheon公司和Textron公司。
1973年美国国会拨出大约30亿美元,委托美国宇航局领导太阳能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特别强调了研究卫星太阳能电站方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那时起,卫星太阳能电站在美国宇航局Le w is研究中心立项。
1974~1975年Boe i n g宇航公司公布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卫星太阳能电站的工程设计方案。
无线输电技术和卫星太阳能电站这两个想法结合在一起,也引起了美国能源部的极大兴趣,于是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建造卫星太阳能电站的研究计划,准备用工作在2.45GH z的速调管将5GW的电能从卫星发送到地面。
在美国宇航局和能源部的共同支持下,工程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进展很大,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形成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技术资料。
这自然也有力地推动了前苏联的科研工作。
从70年代末期起,无线输电和卫星太阳能电站在前苏联许多国家重点研究所(包括科学院和一些工业部门的研究所)和一些重点大学的研究非常活跃。
在近20年的时间内,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在无线输电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派生出了除卫星太阳能电站以外的许多其他应用领域[1]。
现在,一项由美国宇航局命名为 A Fresh Look 的新工程已在德克萨斯和阿拉斯加的大学中进行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