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地史学

地史学复习资料★总论第一章绪论1、地史学:地史学又称为历史地质学,它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它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物质记录。
阐述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分析。
2、地史学的基本内容: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
(1)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进行地层的时空对比,构成了地层学。
(2)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构成了沉积古地理学。
(3)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它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构成了历史大地构造学.。
3、地史学可划分为哪几个学科?动力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知识。
4、什么是现实主义原理?利用动力地质学关于地质作用、现象和产物的知识对地层进行分析,推论当时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称为现实主义原则或将今论古原则。
5、什么是地史时期和天文时期?第二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重点看)一、岩层是地壳中层状岩石的泛称,其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岩床等顺层侵入的侵入岩及上述岩石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它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地层和岩层的主要区别就是地层具有时间的含义、在地层层序中有一定的位置。
岩层是非正规术语。
二、化石层序律: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其进化过程不可逆,所以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群,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同时代的化石或化石组合。
三、地层层序律:指未经扰动的层状岩体中,下面的岩层是较早时期形成的,上覆岩层是较晚时期形成的。
即“下老上新”。
四、地层的划分:在理清地层纵向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按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发展阶段,根据地层的各种特征和属性,把地层剖面划分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
水文08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 2 岩石地层单位 3 地层对比 4 穿时性 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 6 地层叠覆律7 瓦尔特相律8 威尔逊旋回9 层型10 旋回沉积作用11 非补偿盆地12 平行不整合13 层面构造和层理构造14 地层划分15 古生物学16化石和标准化石17 底栖生物18 适应趋同19 适应辐射20 重演律21 单名法22 双名法23 实体化石24 物种25 变异26 遗传27 共生28 群落29 进化的不可逆性30 共栖31生物复苏32 集群绝灭33 浮游生物二、填空题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六级。
2. 以高等植物为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被为时代、时代、时代和时代。
3.以脊椎动物为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被为时代、时代、时代和时代。
4. 我国东部自开始形成“南海北陆”的局面,一直延续末,而运动基本上结束了这一局面,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使我国东部从转向。
5. 古生代期间,华北地台分别于、和时期,普遍沉积陆表浅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地层,又于时期为遭受剥蚀的古陆环境。
6. 显生宙期间发生了五次重大世界性地壳运动,从老到新依次为、、、和。
7.化石的保存类型大致分为、、、四大类。
8. 植物界可划分为、、、和五个主要演化阶段。
9.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取决于、、、和五个条件。
10. 岩石地层单位分为、、、四级。
11. 地层加积方式有、。
12. 沉积环境的判断标志为、、、。
13. 威尔逊旋迴分为、、、、、六个阶段。
14. 古生代划分为、、、、、六个纪。
15. 多重地层单位可以概括为、两类地层系统。
16. 石化作用分为、、。
17. 一个地层与相邻地层的关系有、、、、五种类型。
18. 地层对比的可操作性标志主要有、、、。
19.保存有笔石类化石的三种沉积相分别是、和。
20. 根据人的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和四个进化阶段。
三、问答题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的关系。
地史学复习大纲

《地史学》复习大纲第1章绪论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2章沉积古地理学:重建古环境的原理与方法沉积相、沉积环境、古地理、沉积相变和相律、类比分析(现实主义原理)的概念。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生物标志、物理标志、化学标志和综合标志。
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识别标志:冰川环境、河流环境、湖泊环境;三角洲环境、滨海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和深海环境。
地层的形成作用概述:垂向加积作用、侧向加积作用、生物筑积作用。
第3章地层学:解读地质时间的原理与方法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地层和地层学,地层学三定律和化石层序律;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连续和间断)、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和非整合(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
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岩石学方法、古生物学方法、物理地层学方法(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磁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测井地层学方法等)、化学地层学方法和其他地层学方法(如事件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生态地层学方法等)。
海进、海退和沉积旋回。
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层单位包括: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带)和生物地层单位(化石带: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等);地层系统包括岩石地层单位系统和年代地层单位系统;层型的概念和类别;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地质年代表。
第4章大地构造学:再造地球构造史的原理与方法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地层的组成、结构、体态分析,沉积物厚度-沉积相分析,沉积组合和沉积盆地分析。
地槽和地台的概念,板块构造和热点-地幔柱概要,地槽旋回与威尔逊旋回。
古板块重建的方法和识别标志:地缝合线(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和双变质带),沉积组合和沉积盆地的时空分布,古地磁,特殊沉积类型,生物古地理,岩石大地构造方法等。
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中国和世界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构造格局。
第5-6章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前寒武纪的时限和内部划分,前寒武纪地史特征概述。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一)总论(沉积古地理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A,沉积古地理学沉积古地理学是地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层的沉积相的相分析是进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以及地层学的研究的基石。
本节内容的概要,本人分为三节---基本概念、相标志、几种沉积相的介绍。
A-1基本概念:沉积相:沉积于特定的古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岩石、化学特征的地层。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空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在连续沉积的前提下,空间上相邻的沉积相在纵向上亦是相邻的。
相分析:依据不同地层的岩石、化学、生物特点分析其形成环境。
相标志: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
A-2,相标志:A-2-1,物理标志:①层理构造: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多由细粒的泥或者粉砂质组成,纹层极薄,反映低能的水环境。
平行层理由较粗的砂质组成,由较高的水动力产生。
交错层理,又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楔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但是彼此相交;槽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曲面且彼此相交。
从板状交错层理到槽状交错层理大致上反映了一个水动力递增的变化。
此外交错层理具有示顶底及定流向的作用。
递变层理,由重力流产生,形成的没有纹层面的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到细或者由细到粗的层理构造。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为砂包泥式的泥沙质互层,而透镜状层理为泥包砂式的泥沙质互层。
前者反映水动力较强的环境,后者反映水动力较弱的环境。
②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波痕是由于水流的流动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流向,也可以指示地层的顶底。
而泥裂以及雨痕等暴露构造可以指示干旱的环境。
③软沉积构造,由于地层的扰动产生的构造,可以反映地震等古地质事件。
A-2-2,化学标志地层中的一些自生矿物(如海绿石)与沉积环境的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A-2-3,生物特征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习性,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一些特殊的指相化石,可以判断其沉积相。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瓦尔特相律(相对比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7.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滨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3. 沉积相:指的是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相变: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间上(横向)和时间上(纵向)的变化成为相变。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也把岩性的空间变化叫做相变。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称为相标志。
4.地层:地层学研究的基本资料是地质时期姓曾的岩石记录。
我们把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泛称为岩层,当涉及讨论他们的先后顺序、地层年代和组成填图单位时,称为地层。
4.鲍马序列: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一般由数种岩类(砂岩、泥质、钙质、泥质或火山碎屑岩)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由自下而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常形成递变层理、包卷层理;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位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是E段,为块状泥岩,为不甚清晰的层理。
单层韵律层厚十至几十厘米,但整套的浊积岩可达数百至数千米。
6.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有B.Steno提出,在未受强烈的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底层叠覆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7.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岩层中所含的化石不同,因此根据相同的化石来进行地层对比并证明属同一时代。
8.沉积间断:简称间断。
指在沉积过程中出现的中断、不连续现象。
沉积间断不同于地层缺失,它仅包含一个短暂停止沉淀的时间间隔,一般在恢复沉积以前很少或未发生过侵蚀作用。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doc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吋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是讲,历史地理学主耍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历史地现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栝历史£1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历史地图学四个大类。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纵观屮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巾W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吋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先秦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汉代班同的《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以水系为纲的地理名著。
此后历代相继,至南宋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T 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吖敬的《历代舆地阁》,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蛣高成就。
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是近代中国历史地理时期。
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1934年2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禺贡》半月刊,这称志着近代屮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W历史地现研究有了很人的进展,台湾出版《十国历史地理》通论性著作,谭其骧主编了《中国历史地图集》。
近30年來,中国近代的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形成了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渐A•—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
气候变迁的不同阶段特征中国气候时期划分:地质时期、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一 古地今名或大致地理方位(共考察10个小题)
1、殷 2、沫 (p27) 3、原武 4、荥泽(P34) 5、邢 6、卫 (P95) 7、临淄 8、蓟(P95) 9、会稽(P95) 10、郢(P95) 11、安邑 12、大梁 13、邯郸 14、临洮(p96) 15、咸阳 16、陈(p96) 17、东瓯 闽越 南越 骆越(p98) 18、狼居胥山(p101) 19、轮台(p103) 20、伊吾城(p117) 21、翰海(p119) 22、鸡笼港(p146) 23、雒阳 冀州 ?? 益州(13州刺史部)(p175) 24、信都 彭城 番禺 襄平 p176 25、开元十五道治所 26、金陵 p207
三 问答
1、谈谈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形成的原因。
2、中国古代州县建置沿革划分思想变迁。
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几点认识。
4、试述元代行省制度。
5、简述中国几大农业区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6、试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过程,并结合东汉永明12年(公元
69)至唐末,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的发展演变,分析黄河长期安流的民族原因。
7、试述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8、简述隋朝大运河的构成及其重要意义。无答案
9、简述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几种表现形式。
10、试述三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大体历程,并结合是中古代
12、宋元时期海上域外交通空前发展的原因。
13、列举三皇五帝名称。
14、列举代“中国”的几种含义。
15、列举古代定都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几个王朝。
16、列举《周礼·职方》及《禹贡》中的九州名称。
17、列举汉代13州中的几州。
地史学复习要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
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很强的学科。
二、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地层学(Straigraphy)——主要任务是对出露地表的层状岩层(含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龄)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对比,确定地质时代,进而建立其地质系统。
2、沉积古地理学(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分析和确定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恢复地史中的海陆分布,海平面的升降和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
3、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al Geotectonic)研究地层的沉积和岩石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动植物群生物分区系性质以及古地磁研究指示的古纬度位置,再造古大陆海洋分布格局,探讨古板块漂移分合历史,岩石圈构造演化合地球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三、地史学发展简史地史学的发展和建立大致可划分三大阶段:1、地史学启蒙时期(18世纪末之前)本阶段相继建立了一些地史学概念。
地层叠覆律(Law of Superposition ):丹麦医生斯坦诺(N.Steno,1668)提出: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水成论:以德国萨克森矿院教授维尔纳(,建立起萨克森地区的地层系统,提出了全球性地层系统的概念。
火成论:以苏格兰地质学家郝屯(J.Hutton)为代表。
最早指明了岩浆岩脉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侵入接触(烘烤)关系;首次阐明了角度不整合现象的地史意义;提出了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现代合地史时期原则上不变的思想,即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Actualism )研究方法。
2、近代地史学建立阶段(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化石层序律(Law of Succession ):英国工程师史密斯(W.Smith)发现: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一)总论(沉积古地理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A,沉积古地理学沉积古地理学是地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层的沉积相的相分析是进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以及地层学的研究的基石。
本节内容的概要,本人分为三节---基本概念、相标志、几种沉积相的介绍。
A-1基本概念:沉积相:沉积于特定的古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岩石、化学特征的地层。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空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在连续沉积的前提下,空间上相邻的沉积相在纵向上亦是相邻的。
相分析:依据不同地层的岩石、化学、生物特点分析其形成环境。
相标志: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
A-2,相标志:A-2-1,物理标志:①层理构造: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多由细粒的泥或者粉砂质组成,纹层极薄,反映低能的水环境。
平行层理由较粗的砂质组成,由较高的水动力产生。
交错层理,又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楔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但是彼此相交;槽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曲面且彼此相交。
从板状交错层理到槽状交错层理大致上反映了一个水动力递增的变化。
此外交错层理具有示顶底及定流向的作用。
递变层理,由重力流产生,形成的没有纹层面的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到细或者由细到粗的层理构造。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为砂包泥式的泥沙质互层,而透镜状层理为泥包砂式的泥沙质互层。
前者反映水动力较强的环境,后者反映水动力较弱的环境。
②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波痕是由于水流的流动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流向,也可以指示地层的顶底。
而泥裂以及雨痕等暴露构造可以指示干旱的环境。
③软沉积构造,由于地层的扰动产生的构造,可以反映地震等古地质事件。
A-2-2,化学标志地层中的一些自生矿物(如海绿石)与沉积环境的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A-2-3,生物特征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习性,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一些特殊的指相化石,可以判断其沉积相。
A-3,几种沉积相进行合理而且正确的相分析的前提是对几种特别典型常见的沉积相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乃至比较精通。
接下来介绍几种典型的沉积相—滨浅海(碎屑型、碳酸盐地层学的研究范畴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记录。
以下分为地层学基本定律、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海侵与海退、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进行介绍。
海侵:由于海平面上升或者是地壳下降,导致的海岸线向着大陆方面延伸的现象。
超覆:由于海侵导致的上覆的沉积超过下覆的沉积物沉积在更老的地层上面。
海侵序列:由于海侵导致的地层上细下粗的沉积序列。
海退:由于海平面下降或者是地壳上升,导致的海岸线远离大陆的现象。
退覆:由于海退导致的沉积范围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由于海退导致的沉积物上粗下细的现象。
B-4,地层对比与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按照地层的各种属性把地层剖面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
地层对比:比较地层特征、属性,包括岩性、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对比等。
古地层的划分方法:①古生物化石对比,包括标准化石、指相化石②同位素时间对比③古地磁极性对比④岩石地层岩石、化学特征对比⑤地质事件对比B-5,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依据地层岩性划分出的单位时间地层单位:依据地层形成时间进行划分、对比成的单位对比:①岩石地层单位不受等时面控制,与地质年代单位无对应关系。
②年代地层单位不受岩性控制。
③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空间上的局限性,而年代地层单位则无空间上的局限性。
地质年代表C,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分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以及威尔逊旋回、古板快的恢复方法来概括。
C-1,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A,沉积组合、沉积物组分: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沉积区具有不同的岩石矿物成分。
陆壳稳定区:沉积岩的成熟度高构造活动区:沉积迅速,成熟度低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沉积组合也有不同:①磨拉石组合代表碰撞隆升的山麓盆地沉积②复理石组合代表大陆边缘-大陆坡沉积③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岩屑杂砂岩-火山岩组合B,沉积厚度分析:补偿:基盘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率,沉积厚度等于盆地下降速度,水深、沉积相不变。
非补偿:基盘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率,发育海进序列超补偿:基盘沉降速度小于沉积速率,发育海退序列C,古板块的恢复方法㈠地质学方法:a,蛇绿岩套;b,混杂堆积;c,沉积组合分析;d,火成岩组合㈡古地磁方法㈢生物古地理方法(二)断代史寒武纪:1,主体自晚太古宇、晚元古宇后期抬升后就一直遭受风化剥蚀; 2,∈1晚期开始海侵3,华北板块内部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4,西南缘早寒武纪未沉积,中寒武纪张裂成裂陷海槽,发育复理石沉积。
5,南缘为秦岭海向北俯冲,形成活动大陆边缘。
6,早中寒武世,北高南低的陆表海;晚寒武世,南高北低的陆表海7,寒武纪整体为一个大的沉积旋回,张夏期的海侵最为广泛早寒武纪中国岩相古地理图中晚寒武纪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奥陶纪:1,O1早期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浅海,南部为潮上带;2,O1中期南部抬升剥蚀,亮甲山末期,华北大部分为陆地;3,O1晚期海侵4,O1晚期到O2岩相稳定,海侵广泛5,O3抬升,整体形成稳定的古陆剥蚀区中国早奥陶纪古地理图中国中奥陶纪古地理图中国晚奥陶纪古地理图志留纪-泥盆纪,主体为古陆剥蚀区中国早中志留纪古地理图中国中晚志留纪古地理图中国泥盆纪古地理图石炭纪:1,C2华北板块是东北低西南高的滨浅海;C2末期是北高南低的地形,海岸线逐渐南移2,本溪组煤层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薄;太原组以北纬34度30分-37度30分之间煤层最好,为当时的滨海沼泽环境3,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东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中国早石炭纪古地理图中国晚石炭纪古地理图二叠纪:1,早二叠早期华北普遍聚煤,北部陆相河相沉积,南部近海沼泽;2,早二叠晚期-晚二叠早期,发育干旱内陆河湖沉积3,晚二叠晚期,发育干旱河湖沉积;中国早二叠纪古地理图中国晚二叠纪古地理图6,扬子板块古地理寒武纪:1,∈1-S4 稳定的滨浅海碳酸盐、碎屑岩沉积北缘是南秦岭裂谷; 东南缘是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2.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奥陶纪:1,奥陶晚期华南发生广西运动;2,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板块内部→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广西运动(O3)后导致华南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3,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4,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
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
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5,北部大陆边缘与寒武纪相似,为被动大陆边缘6,西缘早、中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砂泥质浊积岩沉积,晚奥陶世转化为浅海碳酸盐台地志留纪:1 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2 扬子板块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3 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4 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5 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6 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7 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泥盆纪:1,象州型,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生物化石:底栖生物为主,腕足、珊瑚等环境: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正常浅海)2,南丹型,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生物化石:浮游生物(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环境: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3,1 S/D连续沉积区:滇东、钦防海槽2 D1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3 D2-3: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滇黔桂地区:南丹型和象州型;湘粤:超覆区, 亦有岩相分异,”宁乡式”鲕状赤铁矿.湘赣交界、鄂西: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闽中: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石炭纪:岩关阶: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 岩相分异;湘粤: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沉积大塘阶: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湘赣交界: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二叠纪:梁山期: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质、泥质沉积;闽浙赣地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上扬子地区灰岩;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东吴运动: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华夏古陆上升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湘赣地区及粤北)→粗碎屑含煤沉积(粤东及闽中)(西侧)长兴组\(东侧)大隆组;康滇古陆东侧陆相含煤沉积7,中新生代华南华北板块特点三叠纪:1,空间上具有三分性,以秦岭-昆仑山为界,呈现出南海北陆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侧为华南稳定浅海,西侧为活动的多岛洋2,时间上的二分:以印支运动为转折,早中三叠纪以浅海碳酸盐为主,气候干旱,晚三叠纪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气候潮湿侏罗纪、白垩纪:1,印支运动后,由南海北陆转为东西差异2,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陆相断陷盆地,燕山运动后不断萎缩,最后消亡西部:大型稳定陆相盆地(J鼎盛,K2萎缩消亡)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为其全盛期,为大型稳定陆相盆地,罗纪末期(燕山运动)萎缩,白垩纪沉积范围小3,运动使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新生代:沉积史:生末次冰期(万年前);沉积类型丰富多彩, 陆相沉积广泛发育;E已基本固结成岩,N尚未完全固结构造史:基亚超大陆裂解,环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形成,大陆裂谷活动发育;Tethys仅残留地中海;Alps山和喜马拉雅山形成;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中国第四纪:青藏高原快速整体抬升;大西北为高山深盆;内蒙-晋陕高原风蚀作用显着;华南中低山丘陵上升剥蚀;大面积沉降的近海平原:松辽,华北,江汉,苏北;大幅度变迁的海岸线;地势西高东低8,几次重要的构造运动1,加里东运动:早古生代后期,中国表现为广西运动,华北板块与柴达木板块、秦岭微板块拼合;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合;全球构造运动上,古大西洋闭合,劳伦大陆与俄罗斯大陆拼合形成劳俄大陆2,海西运动:晚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北亚大陆形成(西伯利亚、塔里木、华北、哈萨克斯坦);石炭二叠纪时,劳俄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拼合,劳亚大陆形成晚二叠纪,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拼合形成联合古陆3,印支运动:1 发生的时间T2\T3\J12表现:a.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退,古气候重大变化 b.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第3沉降带雏形形成) c. 印支褶皱带形成,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d. 环太平洋火环开始发育4,燕山运动:1 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