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桥抽水站技术改造
茨淮新河灌区现代化改造需求分析及改造思路探讨

2021.164茨淮新河灌区现代化改造需求分析及改造思路探讨甘卫国茨淮新河灌区沿茨淮新河两岸分布,总土地面积2241.1km 2,设计灌溉面积201万亩。
20世纪80年代末,茨淮新河及骨干建筑物建成,形成了以上桥枢纽为龙头,茨淮新河为主要蓄水工程和输水线路的灌区骨干输配水体系。
灌区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插花、阚疃、上桥三座节制闸拦蓄当地径流,灌溉水量不足时,再经上桥、阚疃翻水站抽提淮河水源补给。
经多年建设和运行,灌区采用“蓄、引、提”并举的方法,兴建泵站、开渠挖河、凿井补源等,兴建了大批骨干水利工程,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水设施体系。
当前灌区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水污染防治及岸线保护压力较大等问题,与现代农业发展、节水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不相协调。
因此,为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加快灌区现代化改造步伐。
一、灌区现代化改造的需求分析1.灌排工程体系薄弱,灌、排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茨淮新河灌区上一轮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于2000年4月通过水利部审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建设进入黄金期,但受投资限制,灌区亩均投资不足300元,为了保证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效益发挥,在实施安排上遵循了先骨干水源工程、再重要干支渠、后田间工程的先后顺序。
灌区上一轮改造主要完成一部分一级提水泵站和部分卡脖子工程,骨干工程病险情况得到好转,但作为灌区输配水的骨干渠道和灌排沟、渠仍没有进行系统治理配套,现状存在沟渠淤积严重、岸坡防护率低、沟渠配套建筑物老损缺失等问题。
灌区输水不畅、灌溉水利用率偏低已成为当前灌区最突出的“短板”,是灌区灌排水路上的“肠梗阻”。
由于灌区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排水工程并未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灌排水系统,灌区效益仍然没有充分发挥,随着灌区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稻虾养殖等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灌区人民对进一步完善灌排工程体系的需求更加迫切,亟需在灌区现代化改造中实施完善。
上马蒂水电站技术改造探析

2021.06科学技术创新上马蒂水电站技术改造探析姚治平(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北京100000)1工程概况上马蒂(U pper M adi)水电站位于尼泊尔西部卡斯基大区马蒂河流域。
装有2台单机容量为12.5M W混流式水能发电机组。
电站设计引用流量25.5m3/s,额定发电水头120m,设计发电量为13309W kW·h/年,采用引水式开发方式。
工程包括首部枢纽、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钢管、发电厂房及开关站。
主体工程,除拦河坝及消力系统外,均布置在马蒂河右侧。
2水文、地质工程所在地年平均降雨量2853m m,多年平均来流量33.2m3/s,枯水期流量5.29m3/s,2年一遇洪水流量296m3/s,5年一遇洪水流量548m3/s,10年一遇洪水流量759m3/s,50年一遇洪水流量1280m3/s。
多年平均输沙量约244万t,年平均输沙率约77.3kg/s。
坝址推移质沙量按推悬比20%计,推移质沙量约为48.8万t,年平均含沙量约2.33kg/m3,最大含沙量6.21kg/m3[1]。
电站竣工前一年,即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振,震中位于上马蒂水电站所在地区博卡拉境内,地震造成大量山体滑坡。
3技改诱因工程所在区域,崇山峻岭,河床两岸山体坡度≥1:0.5,沙砾石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河槽平均坡度大于2%;每年5~10月为雨季,山洪频繁发生;离首部取水口上游4公里处,大地震时形成的数百万方滑坡堆体;雨季洪水冲刷,大量沙砾石进入主河道流经首部枢纽。
河槽抬高,流向改道,取水口无法取水;或来流挟带推移质、悬移质进入引水明渠,损毁构筑物,堵塞取水口;被迫停止发电,严重影响电站效益。
4技改4.1技改规划电站2016年底竣工投产,主体工程已定型,技改采取:分流→排石、拉沙→限流→拦截推移质→增强防冲、耐磨能力→人工干预→综合治理,保证电站汛期正常生产,枯期关闭所有分流通道集中来流供发电。
《江苏水利》2020年全年目录

《江苏水利》2020年全年目录江苏省水库移民产业扶持项目类型探究/黄健元李桂林杨奕9-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下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陈杰10-1以水土保持强监管促美丽江苏再建设/叶健11-1高质量建设新沟河工程的实践及效益分析/朱海生12—1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系统治理开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张劲松S1-1安全铸底色监督谱新篇奋力开创水利行业强监管新局面/朱海生S1-6建好“三个生态”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推进全省农村水利高质量发展/叶健S1-11精心组织抓管理统筹协调促效益全面推进江苏南水北调工作再上新台阶/郑在洲S1-16开拓创新勇毅笃行奋力开创生态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新局面/韩全林S1-21理清工作思路发挥引领作用奋力推进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开启新征程/周萍S1-26新沟河江边枢纽工程科技创新研究与实践/何勇S2-1太湖治理工程安全生产问题探析/郝春明S2-5新沟河江边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吴忠高兴和陈晔S2-8绿色发展理念在太湖治理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实践/邵勇S2-13生态水利在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中的渗透研究/刘建龙吴芳姚华S2-16新沂市骆马湖退坏还湖的关键问题探讨/王俊王轶虹高士佩等1-1退坏还湖工程后水系连通分析/蒋志昊杨印王春美等1-6基于ADINA的水闸渗流和结构稳定分析/叶建光李曼顾伊娜1-13长江扬中河段指南村窝崩应急治理及效果分析/罗龙洪苏长城应强等2-25清水潭旅游度假区水系整治规划研究/李敏2-29里下河地区湖泊湖荡现状“中滞”能力效果分析/庄永华周杨陈霞等3-25农村水电站压力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左保静王文全曹善宇3-30点云几何特征在堤防抛石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赵钢徐毅石银涛等6-1安徽横江梅林坝中墩整体结构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张红叶6-6徐州市铜山区水系贯通工程规划设计/刘美艳王海涛姜高群6-11江苏省沂沐泗流域2019年台风“利奇马”洪涝灾害探讨/陈长奇毛媛媛张明等7-24新沂河口分流比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吕大为周亚军张孟颖等7-28高强嵌锁块挡墙结构内力稳定分析/吴华岗翟光宁刘朗7-33基于MIKE模型的太湖湖西通胜地区水利治理对策研究/李卫东唐仁钟栗等10-4基于有限元仿真的闸室结构内力计算分析/李学德秦景洪赵津磊等10-10兴化市东潭退坏还湖效果分析/蒋志昊杨印王春美等10-15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强降雨下流域汇流研究/杨“李一如郑聪10-18水利工程移民社会保障安置的适用条件分析/聂振车宇阳蒋志强等11-61射阳湖退坏还湖规划研究与探讨/刘根祥11-6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水利工程移民宅基地权益研究/潘玮王茂运雷天宇1-17考虑絮凝剂影响的疏浚淤泥固结特性研究/徐洪群徐桂中冯哲源等1-23阶梯式生态框挡墙在南通中创区水系整治中的应用/施红兵张宇亮王涛1-27一体化泵站流动特性数值模拟分析/蒋红樱李尚红周春峰等2-56里运河东堤典型交叉建筑物安全评价/戴永琪刘爱军代菊等2-61灌浆率对碾压混凝土拱坝初次蓄水时工作性态影响优化分析/肖荣平葛卉M孙新等2-67脉冲回波法在水闸底板脱空检测中的应用/刘俊青殷振兴3-34Mikell模型在沿海挡潮闸下移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任锦亮张健吕军3-37水工混凝土表面不同防护材料抗渗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宋峰3-43真空联合高堆载预压处理深基坑软土地基综合施工技术的应用/梁广雪梁广会赵海娟等3-47水平定向钻扩孔施工工艺对堤防安全稳定的有限元分析/张胤程大鹏张朝利等4-33新型环保均质塑性(EHP)桩的桩身完整性研究/李兴兵刘大军翁佳兴等4-39含软弱夹层的某坡积土边坡抗滑桩加固可行性分析/王毅沈芝莹张诚4-45河湖岸线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金晶孙昱昌王志林等5-59垂直铺膜防渗技术在分淮入沂堤防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孙超君高山鲍耀5-64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混凝土芯劲性复合桩试桩工艺试验/商志清5-68大寨河闸站立式双向流道轴流泵装置CFD分析/赵振江石磊蒋红樱等6-65玻璃钢夹砂管道在新沂市尾水导流工程中的质量控制/杜东照胡学俊贾彩艳等6-70水工建筑物预制装配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袁承斌顾强侍忠标等7-52稻秸秆绳排水体真空固结处理高含水率疏浚淤泥可行性研究/冯哲源陶小玉徐桂中等7-56老通扬运河钢坝闸防腐涂层耐久性试验/张泽挥朱•宇陶拥政等8-49七桥瓮引补水泵站水泵运行性能现场测试/周春峰张敬波汤雷等9-41不同止水方式对平面钢闸门静力特性影响分析/蔡许姣9-46多种疏浚淤泥脱水技术的典型应用及分析/高扬孙科谭一军等9-51溢流堰曲线堰面模板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杨锋平鲁德俊陆毅等9-55新孟河界牌水利枢纽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实践/吴忠戴健朱炳喜11-25扭王块压护在海堤水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分析/王晓虎于雷11-32 X-R控制图在混凝土试块强度分析中的应用/沈鸿珍11-35大型地下涵洞三维渗流场有限元分析/陈海宽张凯孟颖等12-56浅析长江干流崩岸治理抛石护岸质量控制/伏洲周宏萍曹驰宇12-61沉井力学性能验算分析/张江符锐张健12-65后浇带技术在水工混凝土施工中的运用/程博陈友国戴有忠等12-70囊式扩大头锚索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周扬王强沈小林S2-19多种防洪护岸型式在新沟河漕河段综合整治中的应用/孙锋明朱颖吴芳S2-26新沟河工程五牧河段挡墙基础处理方式与施工特点/沈建国杨一峰缪利伟S2-30钢板桩和扩大头锚索组合结构在河道驳岸设计的应用/王强周扬S2-34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技术难点及设计创新点/吴芳何书通汤雪晖S2-38钢板桩静压法施工在新沟河工程的应用/单体伟周扬王强S2-41马杭枢纽水泥搅拌桩防渗技术应用研究/惮文荣戴亚飞王可S2-45无锡市五牧河疏浚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杨一峰S2-48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新沟口桥主墩承台深基坑开挖及降排水方案/孙锋明S2-51通江河口长槽多隔仓双向鱼道结构研究与应用/高兴和陈浩王津S2-54水利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分析/任金龙S2-61西直湖港南枢纽水流特性数值模拟与优化/孙登峰张静于建忠等S2-64预制桩板组合护岸在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中的应用/陈红波王强吴芳S2-69灌区低成本雷达测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胡锦辉周克志赵建军等1-54平山堂泵站的智能化改造探索与实践/田志刚1-59二堡船闸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严励1-62面向物联网的泵站站内优化调度系统研究/盛詰孙悦3-51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水利中的应用探索/刘翰琪董阿忠赵钢3-57无锡河长制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与思考/沈世平林平赵亚南等6-25 RQ30D多传感器在线测流系统在高原地区的应用/郁婷杨溯邹巍等6-32智慧水务技术在河道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李涛张春孟繁渠等6-36智能巡检系统代替传统巡检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沈雪梅葛雯静缪恩琪等10-30基于无人机遥感的水质监测信息集成与应用/闻亮李胜陈清等10-35基于EFDC模型的水质在线模拟系统/王亦斌孙涛徐希涛10-41基于PLC控制的小型泵闸站综合信息化系统设计/嵇鹏程石超磊11-52江苏省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申亚斌朱震东朱周华11-56石梁河水库水质现状及其富营养化治理方法探讨/于兴志冯龙徐正飞1-31框式生态挡墙在河道综合整治中的应用/张志伟庄钧惠丁红岩等1-35典型农村河道水环境治理及效果评估/蒋咏张民胡晓雨等2-1大别山黄尾河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分析/顾哲衍张金池陈杭等2-5长荡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关系/尹子龙吴沛沛胡晓东2-10膜袋护坡技术在城镇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刘海明孟佳阳刘亮2-16竺山湖清淤工程的生态效益/樊尊荣李奇云刘歆2-21太湖流域望虞河沿线地区水生态调度需求及对策/张春松尤迎华鲍建腾等3-1 2009-2018年江苏省太湖西岸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变化趋势/陆隽孔繁皤张鸽等3-5建设“花盆式”河道生态护岸的新技术应用/胡阳钱明海赵建军3-10江苏省代表性水源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程逸群王龙飞胡晓东等4-1不同降雨条件下生态护坡减流减沙效应对比研究/董楚宁周曾陈文猛等4-10基于QUAL2K模型的农田排水沟水质模拟研究/洪建权马勇丁世洪等4-15常州市河湖健康状况评估/纪海婷马玲李骏等5-34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综述/廖轶鹏李云王芳芳等5-41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河湖生态健康评价研究/张天琪6-15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虞英杰贾剑班玉龙6-20洪泽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和保护/蔡永久张祯唐荣桂等7-1微生物中试技术治理氨氮超标河道的研究/吴嬪钟翔锦徐新7-8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浮标在内河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王亦斌孙涛王亦宁等7—14通榆河应急输水期对饮用水源地水质影响分析/黄广勇高玉娟7—18邵伯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及水质生态评价/陈文猛王俊胡晓东等8—1光催化技术治理城市黑臭河道成效研究/王雪松李骏张鸽8—6大纵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张明明刘耿炜陈刚等8—10 j水河区域雨洪风险评估应用研究/高士佩许建平9—6新型环保清淤及淤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姜玮杨剑陈云飞9—11南京市浦口区城南河水质变化影响分析/黄益双张龙玲9—15多级人工湿地对沛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研究及应用/丁军葛彩红范敬兰9—19 j阳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模式与经验/袁立9—24利用生态疏浚弃土恢复太湖西沿岸湖滨带的水动力影响/周杰张建华王勇等10-21江苏省通南地区河网水量水质数值模拟研究/方浩川许仁义钱睿智等10—24高旺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朱华刚张孟颖■廖涛等11-39石臼湖(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变化及水质生物学评价/苏雨艳赵晓平郭刘超11—43疏浚及生态修复技术在玄武湖的工程应用/高扬罗荣彪刘成11-48新孟河引水对沿程无闸控支河水动力泥沙特性的影响与修复对策/黄廷杰吴忠邵勇等12—4疏浚底泥脱水固结处理后氮磷营养盐释放特征研究/李运奔张建华殷鹏等12—9淮安市某区备用水源地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吴翔成充荣吴银杰等12-17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识别方法比较研究/华庆莉曹秋迪沈菊琴等12—22控制排水措施对稻田浅层地下水中氮素浓度的影响/邹家荣马勇丁世洪等12-27全力推进长江岸线保护修复工作的实践/李益进邢少佳孙健云S1—31南通市高质量实施长江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薛德峰赵狄S1—35基于“江苏经验”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河湖长制工作研究/罗煜宁S1—38海口南闸闸门开度测量装置改进及应用分析/孙猛王闻通季婷婷1—66 长江南京新济洲河道整治工程与沿岸堤防防洪安全的实践与思考/王义坤王晓娟朱春光1—69老海坝河段抛石护岸工程对河道演变的影响评价/王茂枚高云云曾瑞等2—42 基于小流域洪水预警体系布设研究/李丽娜谢靖盛思远2—48模袋混凝土工程在秦淮新河切岭段的应用/耿晓明张力赵相业等2—52 蒋坝抽水站存在问题及拆除重建的必要性浅析/陈星辰陈钟孟庆余等3—62 新型升卧式钢闸门悬臂轮的设计及应用/冯建荣3—66 三汉河河口闸工程水平位移成果汇编探析/王豹龙俊李欣等3—70 做好新时期江苏水利调度工作的思考/鲍建腾孙勇黄芳等4—58关于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陈昌仁周和平陆美凝等4—63徐州市水流产权确权工彳的探索与实践/徐玲玲周锋黄苏宁4—68前置式闸孔电站在水闸的应用/陈辉盛维高顾伊娜6—53江苏省省级河长制河湖“三乱”治理流程初探/蒋志昊梁文广祁仰旭等6—58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泵站工程标准化管理探索实践/莫兆祥刘军周晨露6—62 江苏河湖库高分遥感监测探索与实践/王冬梅万骏宋瑞平7—60 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2019•8”行洪期三闸分流比探析/肖怀前林其军7—64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界工彳的设计与施工/杨鬆7—69 岩基标点在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沉降观测中的应用/孙承祥孙晓燕8-54江苏省干旱空间格局研究/何健冯胜男陈静等8-58泵站电气设备故障排查方法探析/孙浩晖阚永庚孙明权8-63 2019年洪泽湖干旱成因及抗旱效益分析/霍中元王莉莉9-58利用再生骨料制备防洪块体经济性分析/韩毅王伟刘弘昱9-63双节顶升式液压启闭机在金湾闸的应用检修及技术改进/陈华缪慧丽田磊磊9-68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对策分析/方国华黄显峰杨子桐等10-45秦淮河流域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内涝风险变化的影响/杨红卫陈璇高斌10-50铁黄沙围区望虞河预留通道边坡坍塌治理探析/钱波10-58河道管理部门防汛工作的几点思考/蔡敏曹善宇耿晓明等10-62江苏省级防汛物资储备管理现状与对策思考/华庆莉韦建斌10-65基于AHP-FCE法的水文设施维修改造项目绩效评价/焦芳芳陈晶晶邢亚等10-68一体化智能遥测系统在闸站工程测压管监测的实践应用/蒋涛戴庆云王磊11-68自制压电陶瓷传感器性能测试及其辨识混凝土开裂损伤试验/李萌任杰12-48闸门反向挡水时封闭梁格方案对启门力降低效果的研究/倪春黄先北仇宝云等12-52推进泰州引江河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思考/徐剑斌S1-64常州市主城区易淹易涝地区积水成因分析及典型治理案例探讨/洪昕黄磊陈汉新等S1-69城区水闸泵站工程安全警戒区划定工作的探索/倪y吴皓明高璐S1-73塘马水库创新管理的对策与探索/史汉忠S1-79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高亮王强单体伟等S2-72水利工程用地涉及相关税费综述/徐蛟S2-76/焦爱华吴浩S2-79施工企业人才管理与应对流失的相关措施/马以宏陈兴涛曹扬S2-81 2016年夏至2017年冬五牧河防汛抢险分析/沈建国杨一峰冯刚S2-85盐城市沿海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研究/王军赵海娟1-38基于改进线性回归方法的江苏省综合用水效率研究/倪剑华史安基王怀群1-44马甸港闸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分析/房照娟曹小伟张彩云等1-50常州市老城区小型泵闸站过闸流量估算方法/陶晓明朱东明庄杨等2-33废黄河中山河闸站警戒水位调整分析/周海天夏飞2-38基于城镇化水平分析2003-2017年我国洪涝灾害演变特征/张春桦邹贤菊宋晓猛3-14南京市年内二十四节气降水量分配规律研究/舒持恺3-18南京市江宁区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分析及评价/卞锦宇李美香宋轩等4-20太湖流域湖西山丘区小流域水文模型适用性研究/唐仁汪院生钟栗等4-26“2016太湖大洪水”年景的雨情预测模拟/秦建国朱龙喜盛龙寿等5-1南通地区排涝控制水位初探/黄莉袁文秀5-8秦淮河流域东山站防汛特征水位复核分析/于飞龙刘月严锋5-13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探析/潘元全张巧丽徐立燕5-18七浦塘引水对阳澄湖及周围河网水质改善效果分析/张哲方国华曹蓉等5-23城市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探析/廖涛方应梅侍翰生等5-30宝应抽水站抗旱调水时三阳河输水流量率定分析/孙正兰王成李江艳等6-40基于负载指数的徐州市水资源开发潜力综合分析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王伟6-45宿迁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沙朦许广东刘昊6-49无锡市进出水量不平衡量影响因素分析/陈娟尤征懿朱前维7-38射阳河闸(闸上游)水文站流量间测可行性分析/查红黄宏家余乃旺等7-42赤山湖流域TIGGE降水预报精度评价研究/杜开连葛忆张佳丽等7-48误差异分布概率预报模型在运河站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董家根胡义明罗俐雅等8-15固城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与富营养化评价/陆小明李红敏陈辉辉等8-20概化的累计暴雨量百分数法在太湖区域设计暴雨雨型研究的应用/纪小敏杨娜陈霞等9-29垂向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自动测流系统警示标志应用/唐春生李聂贵李刚等9-33江苏省降水产流下垫面调查统计及变化情势/陆楠毛媛媛兰林等9-36洪泽湖北部主要入湖河道阵发性水质污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徐亚东毛晓文11-4基于协调发展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状态评价与障碍因子诊断/鲍庆煜周强陈霞等11-9基于降水径流原理的北河可供水资源量分析/夏卫兵华晨胡尊乐等11-15南水北调工程江苏段流量在线监测技术选择/王军11-19无锡市区2017年暴雨洪水及其成因分析/盛龙寿秦建国姚华等12-32基于实测水下地形数据的澄通河段冲淤时空分布特征/徐祎凡栾震宇陈炼钢等12-35长江南京段八卦洲(左汉)上坝水源地风险防控措施研究/廖涛方国华李丹阳等12-39秦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调度研究/邵园园戴庆云蒋涛等12-44加快推进苏州水文高质量发展的思考/许仁康杨金艳谈剑宏等S1-53里下河腹部湖泊湖荡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成智S1-57吴江区涉水建设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崔昊杰孙建忠S1-602011-2017年苏北沿海侵蚀性降雨特征研究/陈凤张华王俊逸等5-45苏州市农业用水及节水效益统计/邓若石5-51连云港市东海县沐南灌区用水现状及存在问题/邵润泽舒飞李丽娜5-56江苏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实践与思考/杨星张馨元夏卫兵等8-24江苏省大型灌区生态建设探索及实践/蒋晓红孙晨吉凤鸣8-29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探讨/赵晨伊郭相平刘敏昊等8-33黄河故道土地生态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究/朱永增丁继辉李倩倩等8-38贯流泵模型装置能量特性相关试验分析/李超袁尧单陆丹等8-42农田低压管道灌溉工程设计中有关问题的探讨/倪霁张金赵燕8-46略论农村水利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张军S1-42连云港市水利扶贫工作的实践与启示/李怀明S1-45南京地区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的探索/戴有忠陈友国韦群等S1-48无锡大运河文化带水文化建设路径分析/华烬任稀杨赵英4-49“生态活水”治水理论与战略意义的研究/李章林李荣福寇祥明等4-53清代洪泽湖高堰志桩零点高程推算/张敏刘洪林汪露等8-67江苏省防汛抢险训练场抢险文化建设初探/冯俊王长春冯登夷S1-82一段最年轻的水文化史/曹瑛于涛黄海田S1-85。
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标准

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修订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建标[2016]248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总则、术语、现状分析与评价性能测试、改造内容与要求、技术性能指标、工程验收。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1、增加了电站机电设备报废更新的规定;2、增加了生态流量现状分析与评价的内容;3、增加了小容量高压发电机可改为低压发电机的内容;4、增加了可配置移动通信设备对电站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的内容;5、增加了厂房技术改造的内容;6、增加了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的内容;7、提高了部分机组的效率指标。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学院路122 号,邮政编码:310012)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金轮机电实业有限公司武汉长江控制设备研究所有限公司杭州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吕建平刘仲民付自龙杜雷功张春君闵京声姚光潘熙和张联升吴玉泉杨安玉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程夏蕾陆力岳梦华李志平游超王昭升周争鸣刘国华许强吴胜华陈昌沛姜美武目录1总则 (3)2 术语 (4)3 现状分析与评价 (5)4性能测试 (6)5改造内容与要求 (7)5.1 一般规定 (7)5.2 水工建筑物 (7)5.3 水轮机及其附属设备 (9)5.4 辅助设备 (11)5.5 发电机及其他电气设备 (12)5.6 自动化 (13)5.7 暖通、消防与安全 (15)5.8 生态流量泄放设施 (15)6 技术性能指标 (16)7工程验收 (18)本标准用词说明 (19)引用标准名录 (20)1总则1.0.1 为规范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促进电站技术进步,科学利用水能资源,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运行安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效,改善生态环境,制定本标准。
安徽茨淮新河灌区上桥抽水站运行管理bim应用平台

APP,用户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连接访问运行管理平台提供的各类数据和应用系统,实现事件处理和日常的业务处理。
鉴于上桥抽水站建设年代久远,原设计图纸缺乏,项目实施过程中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辅助建模,倾斜摄影技术创建厂区地理模型。
这些新技术的采用大大节省了创建模型的时间,为项目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对BIM技术和各种新技术融合应用的有益探索。
BIM应用效益上桥抽水站运行管理一体化平台以BIM模型为基础,将三维模型和工程管理系统充分结合,实现三维数字化管理,提高了泵站管理的直观性和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BIM模型在水利工程管理的推广应用上作出了贡献。
66工程概况上桥抽水站工程始建于1973年,工程由抽水站、灌溉引水涵、芡河排涝涵、跃进沟地下涵组成,是一座灌溉结合排涝的大型泵站。
泵站采用肘型进水流道、驼峰式出水流道,设计抽水能力为120m 3/s。
站内装有6台大型立式轴流泵,泵叶片采用上置式机械器调节,配套6台同步电机,单机功率1600kW,总装机功率为9600kw。
抽水站同时设有技术供水、检修排水、抽真空、油气、消防、通风等辅助系统。
BIM技术应用与亮点工程改造充分运用BIM最新技术,建设了安徽省茨淮新河灌区上桥抽水站运行管理BIM应用平台。
平台基于BIM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集成了抽水站的建筑、设备设施、视频和物联网感知等相关信息,实现全场景、多要素、全过程的实时动态可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日常管理所面临的系统信息分散、现场值守时无法及时发现隐患和处置效率不高等众多问题。
平台增加了语音指令操作功能,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语音来实现业务操作,彻底摆脱对鼠标和键盘的依赖,从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通过实景模型,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相关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故障部件及故障发生位置等信息,避免因隐患没有及时发现而导致更大事故,确保设施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系统除了整合实时动态数据外,还整合相关视频和信息化系统业务数据,只需点击相应模型就可实时掌握该设备的能耗、厂商信息、安装时间、维护计划、维修保养记录、维修方法及相关图纸等。
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后评价

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后评价首先,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水泵需求和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通过更新和改造,可以改善原有泵站的性能,并且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这对于确保水的供应和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非常重要。
其次,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一个优点是可以提高设备的效能。
通过更新和改造,可以安装新的高效节能设备,提高泵站的泵送能力和抗压能力。
这有助于提高水压和供水能力,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另一个优点是更新改造可以提高泵站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
引进先进的控制系统和智能设备,可以实现远程监控、自动报警和故障诊断等功能。
这提高了泵站的运行稳定性和管理效率,减少了人力投入和运营风险。
然而,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也存在一些缺点和挑战。
首先是项目投入成本高。
更新和改造需要购买新设备、进行工程施工和技术调试等,投入成本相对较高。
这对于一些财力有限的地区可能存在较大的压力。
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运营中断和施工风险。
由于需要对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可能会导致泵站的停运和供水中断。
同时,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问题和施工难题,需要耗费时间和人力进行解决。
最后,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噪音和振动,对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更新改造后的设备需求电力和水资源等,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也需要进行合理管理和利用。
综上所述,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旨在提高设备性能和适应新的使用需求。
它具有提高设备效能和自动化水平的优点,但也存在投入成本高、运营中断和对环境的影响等缺点和挑战。
在实施项目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
浅析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

浅析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小型水电站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水力发电是一种极为可靠、稳定和清洁的发电方式,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可以进一步优化其效率,提高其发电能力,为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小型水电站的介绍小型水电站是指水电装机容量小于30MW的水电站,主要由水电机组、进水闸门、堤坝、发电站房等组成。
小型水电站分布广泛,规模灵活,建设周期短,在促进当地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全球范围内,小型水电站已成为发展水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未来水电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小型水电站的技术改造小型水电站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开发方式,在技术改造方面也有相应的需求。
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主要集中在提高水电机组的效率、升级发电站房、改善进水闸门等方面,以提高发电能力,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安全性能。
1、提高水电机组效率小型水电站中的水电机组是发电的关键部件,其效率直接影响到发电能力。
在水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提高水电机组的效率可以增加发电能力,提高电站的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水电机组的效率与水轮机叶片、转子、发电机等部件密切相关,因此技术改造重点是对这些部件进行升级。
例如,在叶轮和导叶方面,采用先进的流体力学设计和材料,优化水轮机的进出水口流线形状,可以大幅提高水电机组的效率。
2、升级发电站房发电站房是小型水电站的核心建筑,其布局、结构、设备等都与水电站的稳定运行密切相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电站房需要适应新的工程标准和安全要求,同时也需要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其效率。
具体来说,发电站房升级的方向包括:加装自动化控制系统,提升监测和管理的效率;升级耗能设备,减少能量损失;加强安全监测和防火防爆措施,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改善通风、隔音等环境条件,提高生产及办公环境的舒适度。
3、改善进水闸门进水闸门是水电站运行的重要部件,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关系到水轮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浅析江都抽水站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技术改造与科技进步

管。当时的晶闸管价格较高 , 由于与全控桥相 比少
三 只晶闸管 , 控制 电路 又简单 , 较为 流行 。但 是 同 故
1 1 , 17 9 年 至 9 年竣工 , 6 7 使用上海电机厂 3 3台立式 同步电动机轴流泵机组 的电力灌排站 , 总装机容量 500W, 水 58 3s4 30k 抽 0m/ ,0年 来 抽 引 长江 水 北 调
15 亿 m , 涝水 38 m , 排能力 为远 东之最 。 08 3排 1 亿 3引
步电动机转子线圈是一个大 电感 性负载, 因而在某 些情况下会造成主桥 晶闸管失控 , 即触发脉冲对所
控 制 的晶 闸管失去 控制 作用 , “角度 不 可 调整 , 相 换
为了保证抗旱 、 排涝安全可靠运行工况的需要 , 针对影响同步 电动机正常运行的励磁故障, 把握 国 内励磁发展的情况及时更新改造 , 优化节能 , 在满足 自 动化控制的情况下尽量选用简单、 可靠、 性价比好 及技术含量高、 又便于用户维修的励磁装置 , 以保证 同步电动机的正常运行 ,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开得动、
转得 好 、 抽水 多 、 又节能 。
时关不断 , 一直处于导通状态。主桥三只晶闸管其 中一只全开放导通 , 另两只关断 , 励磁电压下降到原 运行值的 7 %左右 。由于导通的 晶闸管失控时的 5
转子 电压波 形 为双峰 山包 , 三 分 之 二周 期 ,4。 在 20电 角度 , 相 晶闸管 工作 于整 流工 况 , 磁 电源 向电机 该 励
1
——
维普资讯
上海大中型电机
20 . o1 O6 N .
£L ~ 一
情况 下 , 子两端 不 直接接 入续 流二 级管 , 转 不会 影 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
就轴 流泵而言 , 运行扬 程降低 , 比转 速提高 , 相应 地需要
1. . 4水泵轮毂的材质较差 , 2 铸造存在 缺陷 , 部分泵组转轮 减少 叶片数 ,同时减小 叶轮轮毂 尺寸 ,本站原水泵 比转速为
体的轮毂颈部 出现严重 的裂纹 , 经大修发现裂纹 内部 有空 7 0 4叶片 , 0, 水泵轮毂直径 12 mm, 50 轮毂 比约为 05 。 . 改造后 4
32叶轮 外 壳 .
≠ ≠ 4机 组
65 1 . 4 5 61 7.
泵 叶轮外壳汽蚀破坏 严重 , 在中部附近存 在一条蜂窝 状汽蚀带 , 了确保泵组安全运行 , 为 将叶轮外壳整体更换 ,
新 叶轮外壳 中部镶焊 不锈钢带 。
33 形 管 .锥
温升正常 , 机组振动级别为 A级 , 机组 噪声 最大为 7 . 66分贝。
~ 倍 由于 严重偏磨 , 机组振动加剧 , 运行噪 上桥抽水站是~座排涝和灌溉相结合 的大 型抽 水站 , 常范 围 2 3 。另外 ,
位于安徽省怀远县境 内 , 建成于 17 9 8年 , 内共安装 6台 音 大 。 站 以上 问题 的存在 , 已危及泵站的安全运行 , 必须对其进行 套 28 J 7 . 一 0型全调节立式轴流 泵, 4 C 配 0极 10 W 同步 6 0k
34前 、 导 水 圈. 后
仅更换泵 段部分 , 既节约 了工程投 资 , 又提高 了泵 站 前、 后导水 圈分别 位于 轮毂的下方 及上方 , 由于水泵 部件外 ,
叶轮体更换后 , 轮毂体尺 寸和原有 的前 、 新 后导水 圈存 在 装置效率和流量 ,消除 了机组运行 的安全 隐患 ,改造效 果显
试方法对 样4机组在改造前 和改造后 分别 进行 了实测 ,实测 结果见下表 l 和表 2 。
图 1 3 O MB 38原 型 泵 装 置 特 性 曲线 图 5Z 一.
从表 1 和表 2可 以看 出 ,改造后 的装 置效率 比改造前提
高 1 %左右 , 5 流量提 高 2 %以上。 5 现场测试结果还表明 , 电机
洞和夹渣 。
已运 行 二 十余 年 。 组 设备 严 重 老化 , 机 已危 及 安 全运 行 。 结合 泵站 实 际情 况 , 泵 站 进行 技 术 改 造 已刻 不容 缓 。 对
【 关键词 】 抽水站
1 工程 现状 及存在 问题
11工 程 现 状 .
1 . 泵导轴 承和泵轴 磨损严 重 , .5水 2 摆度 大 , 部分机 组超 出正
导轴承采用分块式清水润滑橡胶 轴承 ,轴瓦材料为表面硬度
较低 的聚胺脂 。
此外 , 在流道不变 的情况下加大 了机组过 流量 , 在改造 中
还充分注意 了流道可能 出现 的旋 涡或 涡带使水泵机组发生振
动 的 问题 。
4 实测 结果
为便于 比较 ,特请一家具有检测 资质的单位用相同 的测
表 1 改 造 前 实 测 结 果
扬 程 叶 片 角度 流 量 功 率 装 置 效 率 备 注 ( m) ( ( /) (W ) 。 ) m3 k s ( %)
3. 41 3. 5 4 3. 9 4 3. 4 5 —8 —4 —2 0 1 17 7. 1 1 5 8. 31 2 2 0. 28 2 2 2. 55 1 61 1 1 71 2 1 96 3 1 77 4 49 29 . 49- 1 3
毂加 大 了颈部 尺寸 ; 另外 , 由于 固定 导叶体 不动 , 在新 的 牙已锈坏 , 结合改造更换后导水锥。
. 叶轮设 计制 造时 , 虑 了与 旧的 7 0比转 速导 叶体之 间 36主 轴 和 导 轴 承 考 0
轴颈 部偏 磨严 重 , 机组 运 行时 的摆度 、 动很 大 , 了 振 为 确保 机组 安全稳定 运行 , 对大轴 和导轴承进 行处理 和更换 。 大轴进行轴线校正 和修 正 ,同时将轴颈部 已产生偏磨 的 包焊层车削掉 , 重新包 焊不锈钢层或堆焊硬质合金层 。
1 . 水泵长期运行在低扬 程区 , 离高效 区, .1 2 偏 泵站装置效 3 水 泵 主体 部分 改造
率 4 %左右 , 9 能源单耗较大 。
图 2为上桥抽水站 28 J7 . 一 0水泵剖面结构图 。该站流道 C
t. . 2水泵叶轮及过流部件磨损 、 2 汽蚀及 锈蚀等情况严 重 , 为肘形进水和虹吸式 出水流道 ,水 泵主体部分的底座及导叶
不 匹配情况 , 因此根据新轮毂尺寸配套更 换后导水圈 。将 著。上桥抽水站泵型的成功改造为类似泵站的技术改造提供 原泵 的前导水圈割 除 , 仅保 留部分直立 筋板 ( 叶 )改造 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导 ,
后 的水泵不再有前导水圈 。 ( 专栏编辑 : 顾 梅1
3
6 %增加 到 8 %, 分辨率得 到提 高, 5 9 流速 一般提 高 3~5倍 , 标
准偏 差及 变差系 数明 显减小 , 变差 系数 由 42 .%减小 到 10 .%
6 结语
采用小单元尺寸 比采用大单元尺寸更好 。 这是 因为采 或 更 小 ●
鲢科技论坛 魏
选用 3 0 M 一 . 5Z B 3 8水力模型 , 比转速为 10 , 片 , 其 0 0 3叶 轮 35后 导 水 锥 . 毂 比为 04 。为使 新的轮 毂与 原来 的主轴 相配 合 , 轮 .2 新 位 于固定导 叶体上 部的后导水锥锈蚀严重 ,部分螺孔丝
3. 44 3. 6 4 35 .1 3 51 .
—8 —4 —2 0
21. 23 23. 86 2 6 5. 3 27. 34
1 8 03 1 4 27 11 46 1 3 63
6 9 8. 7 6 2 5. 0
的水力配合 问题 。改造 后的 叶片材质采用不 锈钢 。
大部分叶片表 面产生 了较严重 的局部蜂 窝状脱 落 , 泵壳汽 体为埋入混凝土的不可拆卸部件 , 均保 留不动 , 水泵主体部分
蚀带较大。
的改造主要包括 以下 内容。
1 . 泵 制 造 工 艺 落 后 , 工 精 度 很 差 , 组 的 转 动 部 分 3 1叶轮 部 件 .3水 2 加 泵 .
撑4机 组
49 5 .8 52 29 .
表 2 改 造 后 实 测 结 果
扬 程 叶 片 角度 流 量 功 率 装 置 效 率 备 注 ( m) ( ) 。 ( /) (W ) m3 k s ( %)
图 2 上 桥 抽 水 站 28 一 0水 泵剖 面 结 构 图 . CJ 7
电机 6台套 , 总装机容 量 90 k 6 0 W。 制运 用条件发生 了较大变化 , 使闸上实际运行水位与原设
于 原设 计 净 扬 程 。
1 . 站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2泵
技术改造 。
建站二 十多年来 , 由于上桥闸下水位与芡河水位 的控 2 水 泵水 力模 型 的选择
5 结 语
泵改后 的上桥 抽水站 ,已经 过两年 的运行 ,0 7 累计 20 年 灌溉抽水 量达 3亿 m , 累计排涝抽 水量达 2亿 m , 机组运行 情况 良好。在保 证进出水流道不变并保 留水泵 底座和导叶体
锥形管汽蚀及锈蚀破坏严 重 ,存在局部漏水现象 , 将 锥形管整体更换。
根 据 水 泵实 际 运 行 参 数计 算 ,新 泵设 计 比转 速 约 为 力模型较合适 。 该水力模 型过流量大 , 且在类似规模泵站 已有 运用实例 。图 1 为其装置特性曲线图。 0 0 3叶片 。 经理论分析及综合 比较 后 , 选用 3 0 MB 38 5 Z 一 .水 计值有较大不 同, 多年 来泵站的实际运行平均净扬程远低 10 。
出库流量( 流速仪精测法多次平 均) 69 3 - m/ 1 s A C D P自测重复率: 4 1 %与流速仪法相差 :2 1 %
寸是 可 行 的 。
各站大量实测 资料证 明 , 在标准模 式下采 用小 单元尺 侧靠近 河岸 的非实测 区范 围的减小 , 使实 测 区范 围增 大 ; 从
中 断 面 流 量 ( D P 1模 式 浅 水 高 精 多 次 平 均 ) 用小单元 尺寸时 , A C1 : 河道垂 线方 向上 的实测范 围 比采用 大单元
1 0m3s ’ 7. 1
尺寸时要 大 。 因此 A P可 以在更 小的水深 条件 下作业 。 DC 通
过大量 的 比测试验 ,在测流 时采用 了 5—1c 5 m的单元尺 寸 , 最 小水深 为 03 .m时 A C D P数据仍 然正常 ,表层 、底 层和两
致 科技论坛 】 l
浅 谈 上 桥 抽 水 站 技 术 改 造
大 吴 袱 毅
( 安徽 省水 利水 电勘 测设 计 院
伍 杰 刘
合肥
玲
2 02 ) 30 2 2 30 ) 3 0 1
( 中水 淮河 工程 有 限责任 公 司
【 摘
蚌埠
要 】由于控制运用条件 的改变, 上桥抽 水站 水泵的实际运 行工况偏 离原设计 - ̄ , Y . 泵站运行效率很 低 ; -, L 同时, 由于泵站 全调节立式轴流 泵 效率 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