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二_大气运动规律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课件 第2部分 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

示云层影响较大,可判断该日天气为多云,D项正确。
答案 D
(2013· 浙江文综,1)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
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 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第2题。
2.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 B.② C.③
( D.④
)。
解析
本题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考查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
答案
B
气候类型判定及成因分析
(2013· 上海地理,11~12)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
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回答 9~10题。
9.两地的夏季温度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 A.受夏季盛行风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
)。
B.受沿岸暖流影响 D.受沿岸寒流影响 ( )。
10.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雅典
(2013· 北京文综,6~7)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 11~12题。
11.图a中 A.①比②风速大 C.②比③气压低 12.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B.①比③云量少 D.②比④气温高
(
)。
( D.夜间
A.纬度位置较低
C.地势相对较高 解析
B.受西风影响较弱
D.距地中海较近
第9题,本题考查气温曲线图的判读和影响气候的
主要因素。根据气温曲线图分析:两地夏季气温有差异, 里斯本的夏季气温低于雅典的夏季气温。影响气温的主要 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两地所处的 纬度位置相当,距离海洋都较近。里斯本附近受寒流影响, 所以气温较低,夏季凉爽。所以本题选择D项。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二部分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

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锋面附近,自下而上通过锋区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锋面逆温。
下图示意a、b、c三个锋面自下而上的气温变化情况。
据此回答1~2题。
1.锋面逆温出现的原因是()。
A.受地面辐射影响,距地表越近,气温越低B.冷暖气团交汇,气流运动剧烈C.锋面的下部是冷气团,上部是暖气团D.锋面云量较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锋面的逆温层较厚,对流运动较弱B.b锋面的逆温层气温垂直变化不大C.c锋面出现逆温层D.由地面至三个锋面的下界,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解析第1题,锋面的下部为冷气团,上部为暖气团,所以在锋区的垂直方向上,气温是随海拔的升高而上升的。
第2题,由图可知,b锋面的逆温层的气温垂直变化不大。
答案 1.C 2.B(2013·新课标Ⅰ,4)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 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下图,完成第3题。
3.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解析本题以区域地理环境为背景,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
该区域位于45°N 附近,为西风带影响区域,距海仅有180千米,但西部植被覆盖区与东部高原荒漠区紧邻,显示出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巨大差异,所以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答案 B(2013·江苏地理,25~26)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4~5题。
(双选)4.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及成因。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大气的运动规律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大气的运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f6769e3a1c7aa00b52acb41.png)
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命题预测(1)大气运动的原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综合题五年3考1.(2015·全国卷Ⅱ·T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D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
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错误。
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正确。
]2.(2013·全国卷Ⅱ·T6)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完成下题。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C [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该地区是台湾岛。
台湾山脉纵列中东部,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随着地势升高而降低。
]3.[2013·全国卷Ⅰ·T36(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01252009】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a b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解析:由图a、图b可知,攀枝花位于金沙江谷地中,地势较低,且经常受下沉气流增温作用的影响;再加上攀枝花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寒冷的冬季风,故1月份气温较高。
答案: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014届二轮复习——大气运动正式版

大气运动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高考目标定位课前预习一、知识框架请先阅读考纲和学习目标,完成本节的知识框架。
二、重点知识回顾1.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2.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简图,并在图中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图。
3.哪些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降水多:哪些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降水少:4.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课上探究重点探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的时空变化 【典型例题】下图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序号表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这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序号代表的因素有关( )A .①B .②C .③D .④ 2.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华北平原小,这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序号代表的因素有关(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3.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华北平原小,这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序号代表的因素有关()A.①B.②C.③D.④读“我国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问题。
4.据图所示天气系统信息,比较甘肃、上海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说明其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
(5分)重点探究二:热力环流和风【典型例题】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H)方向上的气压(P)分布图。
完成5~6题。
5.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F→H→G→EB.E→G→H→F→EC.G→E→F→H→GD.G→E→H→F→G6.在上图所表示的高度范围内,下图中正确表示城郊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化(Dn)的是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1年1月4日14时和5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完成7~8题。
7.4日14时—5日8时,关于①地叙述正确的是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B.天气晴朗,气温、气压都降低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D.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8.4日14时—5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A.② B.③ C.④ D.⑤重点探究三:大气环流【典型例题】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

专题三 大气运动规律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
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 .偏东风B .偏南风C .东北风D .西北风(2)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 A .14日14时 B .14日19时 C .15日4时 D .15日11时 (3)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A .华北平原,3、4月份 B .四川盆地,1、2月份C.黄土高原,10、11月份D.东南丘陵,4、5月份【思路分析】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主旨词是“风向”,限定词为“甲地6~9时”,解题思路是从图中确定出________时甲地所处的等压线位置。
第(2)题,关键句是“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解题思路是从图中读出L与甲的________,再计算出________。
第(3)题,主旨词是“月份”和“地区”,解题思路是从图中气压高低来确定。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我国某地区”、“14日6时”、“L为低压”、“200千米/天”“东移”可获取空间、时间、气压类型及其移动速度和方向等信息。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第(1)题出错主要是不能准确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进而不能画出风向。
第(2)题出错原因是不能准确根据比例尺算出距离,进而导致时间计算不准确。
第(3)题难度较大,出错原因是没有掌握我国各地的大气环流形势。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在春秋季节多受高压控制,四川盆地12月份受盆地影响,等压线应为闭合状。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大气的水平运动3.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气候(2)季风环流影响的气候◎易错易混气温高气压就低,气温低气压就高。
专题2大气运动的规律和气象灾害课堂自测

专题二大气运动的规律和气象灾害课堂自测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真题领悟]1.(2014·安徽文综,33)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A.Q4、Q1、Q3、Q2 B.Q3、Q4、Q2、Q1C.Q3、Q1、Q2、Q4 D.Q2、Q3、Q1、Q4解析就全球而言,海面热量总收支平衡,不同纬度地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之和为零,故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一般而言,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故辐射收支差额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Q1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副热带海区受高压控制,晴天多,蒸发旺盛,蒸发耗热量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故Q2为蒸发耗热量曲线;海—气热传导差额受纬度因素影响不大,Q4为海—气热传导差额曲线。
答案 C2.(2013·北京文综)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若臭氧层破坏,臭氧减少,大气吸收的紫外线太阳辐射应减少。
二氧化碳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若浓度降低,吸收的地面辐射会减少,温室效应减弱。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可以消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减少。
雾霾增加大气逆辐射。
答案 B[预测演练]视角1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3.(2014·合肥质检)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图甲)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图乙),完成(1)~(2)题。
(1)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对越冬农作物造成危害。
霜冻的出现与图甲中的哪个箭头密切相关()A.①B.②C.③D.④(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②环节B.增强了③环节C.增强了①环节D.增强了④环节解析图甲中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高三二轮复习大气的运动及其意义(课堂用)课件

通过练习不同类型的题目,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反思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 经验教训。
复习资料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一》
作为基础教材,涵盖了大气的运动的基本知识点。
《大气的运动习题集》
包含大量关于大气的运动的练习题和模拟试题,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
《高中地理教辅书》
作为辅助教材,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释和更多的实例。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01
02
03
04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 大气的运动对气候产生影响的
两个典型例子。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热带太平洋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海温异常升 高,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现象
。
拉尼娜现象则是指热带太平洋 中部和东部的海温异常降低, 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 全球气候和人类社会都有重要 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和监测。
大气运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的运动,如风、气流等,可以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传 输受到风向、风速、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空气污染的危害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空气污染还会对 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影响植物生长、降低生物多样性等。
全球变暖
化。
气团是指同一水平面上具有相似温度、 湿度、稳定度和其他物理属性的大团空 气。根据气团的属性,可分为冷气团、
暖气团、变性气团等类型。
气团分析对于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有重 要意义,通过对气团的移动和变化进行 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趋势。
03
大气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的形成
气候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其中大气的运动是一个
精选-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及其影响专题训练二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及其影响》专题训练二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某学校附近一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 ℃等温线图,图中a、b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时、16时气温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当日25 ℃等温线不同时刻分布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坡向B.纬度C.海拔D.气压2.山风是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谷风正好相反。
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图中甲、乙两地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当日最高气温相同B.上午,甲地的谷风比乙地弱C.下午,乙地山风比甲地强D.甲地气温日较差可能比乙地小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山谷沿南北方向延伸,北高南低。
10时时,太阳位于东部天空,西坡被阳光照射,25 ℃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在东坡分布的海拔则较低。
16时时,山谷东坡被阳光照射,25 ℃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西坡分布海拔则较低,故该地当日25 ℃等温线不同时刻分布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坡向。
纬度、海拔没有时间变化,气压差异则是气温变化的结果。
第2题,“山风是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谷风正好相反”。
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比较图中甲、乙两地可知,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甲、乙两地当日最高温应不相同;上午,甲地的谷风比乙地强;下午,乙地山风比甲地弱;甲地的最高气温应较低,气温日较差可能比乙地小。
答案▶ 1.A 2.D读某区域某月某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等压线数值单位:hPa),回答3~5题。
3.图中显示Q地区等压线发生明显弯曲,其主要原因是受( )。
A.海陆性质与季风的影响B.海拔与太阳辐射的影响C.冷锋过境与云量的影响D.海陆分布与海水温度影响4.通常形成这种气压分布的时期可能在( )。
A.1月B.3月C.7月D.9月5.若此时期图中P气压中心南移,受其影响,下列地区出现的现象最可信的是( )。
A.墨西哥湾沿岸飓风增强B.北美五大湖地区暴雨加剧C.中国华北地区雾霾消散D.欧洲中西部地区阴雨绵绵解析▶第3题,Q地区位于大洋中,从海陆气压分布看,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说明此时是冬季,海洋温度高于陆地,且附近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温度高,形成低气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讲
[预测演练] 1.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 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第2 讲
(1)图中各地的气压值 A.甲>乙>丁>丙 C.丙>丁>甲>乙 A.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B.乙>甲>丙>丁 D.丁>丙>乙>甲
(
)
(2)图中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是 B.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D.乙地温11年 2012年 2013年 新课标全国卷 ⅠT4,新课标全 国卷ⅡT7,北京 卷T36(2),江苏卷 T27(1),浙江卷 T36(2),广东卷 T40(3),重庆卷T1 新课标全国卷 ⅠT9~11,北京 卷T6、7,天津卷 T10,江苏卷T25 ,安徽卷T34,广 东卷T4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考情实录
年份 考点 大气的受 热过程和大 气运动 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 和移动规律 气温的分 布及其影响 因素 2011年 福建卷T10 ,海南卷T14 、15 天津卷 T13(1),江苏 卷T27(1),广 东卷T40(2) 山东卷 T26(1),安徽 卷T34(1) 2012年 江苏卷 T27(1) 北京卷T6、 7,天津卷 T13(4) 新课标全国 卷T6,天津卷 T8,安徽卷 T33,福建卷 T5 2013年 北京卷T5,天津 卷T1,江苏卷 T27(2),浙江卷T1 、7,广东卷T41(1) 四川卷T3 新课标全国卷 ⅠT36(1),新课标 全国卷ⅡT6,山东 卷T5,浙江卷 T36(3)
(
)
(3)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 正确的是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
第2 讲
解析 第(1)题,结合气压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各点与等压面 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
第(2)题,甲、乙两地分别受高、低气压控制,甲地气流下 沉,多晴朗天气,乙地相反。
【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明确图中箭头指向和①②③④的含义。 (2)调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等有关知识储备。 [解析] B 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 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减少,A项错误;大气中的二氧 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 减少,B项正确;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 吸收的热量会减少,C项错误;出现雾霾,夜间大气逆辐 射会增强,D项错误。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新题巩固】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座水库,某日两时刻测 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图2–4所示。据 此回答(1)~(3)题。
图 2–4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1)下列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 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 最大 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 最小 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 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 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地 面
高压 C 冷却
低压 A 受热
高压 B 冷却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透析】 1.等压面图中的几种关系 (1)气压高低与近地面等压面的凹凸关系:高压处等 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 (2)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压高低关系:近地面气温 低处,气压高;近地面气温高处,气压低。 (3)气压与气流运动关系:垂直方向上,近地面高压 处气流下沉,低压处气流上升;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处 流向低压处。 (4)气压与天气关系:近地面高压处多晴朗天气,近 地面低压处多阴雨天气。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高 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 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A B
高 度 升 高 , 气 压 减 小
地 面C
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应该是平行的。
高 空
1020hpa
低压
等压面弯曲规律: 高压上凸、低压下凹 。 高压 低压
1060hpa
1100hpa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 破: (1)该图表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不是 高空等压面分布。 (2)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滨地 区陆地和海洋昼夜气压存在差异。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解析] (1)D (2)A 第(1)题,图中表示近地面等 压面分布,A处等压面向上弯曲,近地面为高压;B处等压 面向下弯曲,近地面为低压。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 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A处气温低,B处气温高,垂直方向 上气流A处下沉,B处上升,水平方向上气流由A流向B。第 (2)题,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流由A流向B,风由海洋吹向 陆地,为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上气 温高于海洋,近地面气压比海洋上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陆地上气温比海洋上低,近地面气压比海洋上高,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解析] (1)B (2)A (3)B 第(1)题,青藏高原上 昼夜温差大,藏袍的“不对称”与之有关。藏袍宽大,穿 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 体温,中午炎热时甚至褪下袖子缠于腰间;早晚温度低, 则两个袖子都穿上。第(2)题,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 原大气密度小,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 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即②强。由于大气密度小, 大气中水汽含量少,青藏高原上大气逆辐射弱,即④弱。 第(3)题,青藏高原上太阳辐射强,日照条件好。但由于 海拔高,气温低,多数地区的热量条件不足,不能满足农 作物生长的要求。
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小,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赤道洋面
上气温年较差最小。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4.光照、热量的联系与区别 (1)海拔相近:高纬地区光照优于低纬 地区,内陆地区光照优于沿海地区(天气晴 朗) 。 (2)纬度相近:高海拔地区光照优于低 海拔地区(大气密度),气候干旱地区光照 优于气候湿润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 (3)一般情况:低纬地区光热充足,高 纬地区光热不足;中低纬高山高原地区, 光多热少;中高纬内陆干旱地区,光多热 少。
增温慢 (冷源)
山谷风
夜 晚 山 风
降温快 (冷源)
降温快 (冷源)
降温慢 (热源)
火烧上方谷”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火烧 上方谷
凝结核
在天乎?
在人也!
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的空 气收缩下沉,形成山风,在加上燃烧柴草产生大量烟尘,为水 汽提供凝结核,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凝结而降雨。后人有诗叹 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 安得山河属晋朝!”
大气运动规律
2.大气保温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 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专题二
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大气运动规律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锋面、低 压、高压等 天气系统
考情实录
年份
考点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新课标全国 卷T36(1),上 气候的形成 海卷T12、41 、特点、分布 ,广东卷 T41(3),海南 卷T9 福建卷T9, 全球气候变 江苏卷T1、2 化及其影响
新课标全国卷 ⅡT10、11、 天津卷T9, 36(2),江苏卷 浙江卷T2、 T26,安徽卷T32 36(2),广东卷 ,福建卷T6~8、 T40(1) 37(1),四川卷 T13(1) 天津卷 T13(1),浙江 江苏卷T13、14 卷T1,广东卷 ,安徽卷T30、31 T2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命题点二 热力环流和等压面的判读 例2 【2013•扬州检测】图2–3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 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
图2–3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1)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 则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气温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上气流在A处上升,在B处下沉 C.B地气温低,气压高 D.水平方向上气流由A流向B (2)若A、B位于海滨地区,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 则此时( ) A.为白天,吹海风 B.为白天,吹陆风 C.为夜晚,吹海风 D.为夜晚,吹陆风
【新题巩固】 【2013•贵阳第二次质检】图2–2中的图(a)显示的是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图(b)为大气主要受热过程 模式。读图完成(1)~(3)题。
(a)
(b) 图2–2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1)“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 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原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2)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 是( ) A.②强、④弱 B.①弱、③强 C.①强、②弱 D.③弱、④弱 (3)青藏高原多数地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主要限制条 件是( ) A.日照条件差 B.热量条件差 C.干旱多风沙 D.地形起伏大
第(3)题,四地间由于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其根本原因 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 (1)A
(2)B (3)D
思考
影视片常有女主角面向大海,海风吹拂头发向后飘逸 的镜头。我国沿海在秋分日拍摄这样的镜头,理论上应选 择在什么时段,怎么站才能拍的最美?
PK
山谷风
白 天 谷 风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降水的分 布及其影响 因素
新课标全 江苏卷T19、20 国卷T37(1) ,浙江卷T36(2), ,安徽卷 上海卷T23、24, T32,上海 海南卷T10 卷T48,海 南卷T21 广东卷T6,天 津卷T10、11,上 海卷T21、22,江 山东卷T4 苏卷T5、6,安徽 ,江苏卷T5 卷T34(2),浙江卷 T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