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景大师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
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原文及赏析

……渐渐地牵引他向后方:回到幽暗的花园里,回到村子上,那里的菩提树高大而荫凉,铃兰花发出贞洁的芬芳,那里有团团的杨柳成行,从堤畔垂垂地挂在水上,那里有繁茂的橡树生长在膏腴的田地上, 那里的大麻和荨麻发出馨香……到那地方,到那地方,到那辽阔的原野上, 那里的土地黑沉沉的像天鹅绒一样,那里的黑麦到处在望,静静地泛着柔软的波浪。
从一团团明净的白云中央,照射出沉重的、金黄色的阳光。
那是个好地方……——节自待焚的诗篇读者对于我的笔记也许已经感到厌倦了;我赶快安慰他;约定限于已经发表的几篇为止;但是在向他告别的时候,不能不略谈几句关于打猎的话。
带了枪和狗去打猎,就本身而论,即从前所谓fur sich①,是一件绝妙的事;纵然你并不生来就是猎人,但你总是爱好自然和自由的,因此你也就不能不羡慕我们猎人。
……请听我讲吧。
例如,春天黎明以前乘车出游时的快感,你知道吗?你走到台阶上。
……深灰色的天空中有几处闪耀着星星;滋润的风时时像微波一般飘过来;听得见夜的隐秘而模糊的私语声;阴暗的树木发出微弱的喧噪声。
仆人把地毯铺在马车上了,把装茶炊的箱子放在踏脚的地方了。
两匹副马畏缩着身子,打着响鼻,优雅地替换着蹄子站在那里;一对刚才睡醒的白鹅静悄悄、慢吞吞地穿过道路去。
在篱笆后面的花园里,看守人安闲地在那里打鼾;每一个声音都仿佛停滞在凝结的空气中,停滞不动。
于是你坐上车;马儿一齐举步,马车发出隆隆的声音。
……你乘着马车,经过教堂,下山向右转,开过堤坝。
……池塘上刚开始升起烟雾。
你觉得有点儿冷,就用大衣领子遮住了脸;你打瞌睡了。
马蹄踏在水洼里发出很响的声音;马车夫吹着口哨。
但是这时候你已经走了约莫四俄里……天边发红了;唐鸦在白桦树丛中醒过来,笨拙地飞来飞去;麻雀在暗沉沉的禾堆周围唧唧喳喳地叫。
空气清朗了,道路更加看得清楚,天色明净起来,云发白了,田野显出绿色。
农舍里点着松明,发出红色的火光,大门里面传出瞌睡矇眬的说话声。
这期间朝霞发红了;已经有金黄色的光带扩展在天空中,山谷里缭绕地升起一团团烟雾来,云雀嘹亮地歌唱着,黎明前的风吹出了——于是徐徐地浮出深红色的太阳来。
猎人笔记景物描写品析

猎人笔记景物描写品析
《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描写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以下是《猎人笔记》中的景物描写
品析:
1. 屠格涅夫在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既是对人物心情的烘托,也是对人物性格的折射。
比如在《猎人笔记》中,他描绘了俄罗斯乡村的美丽景色,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变化。
2. 屠格涅夫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在描写树叶的时候,他将其比喻为“无数只绿色的小手”,让人感受到树叶的生机和活力。
在描写花朵的时候,他将其拟人化为“害羞的女孩”,让人感受到花朵的娇羞和美丽。
3. 屠格涅夫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还具有音乐美感。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声音、节奏和色彩,使得景物描写更加具有音乐美感。
比如在描写河流的时候,他将其比喻为“一条银色的绸带”,让人感受到河流的流畅和优美。
在描写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时,他将其比喻为“细雨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让人感受到声音的细腻和柔和。
4. 屠格涅夫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还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在描写暴风雨的时候,他通过描绘雷电交加的场景,暗示着人物内心的激动和矛盾。
在描写雪景的时候,他通过描绘雪花飘落的场景,暗示着人物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总的来说,《猎人笔记》中的景物描写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是屠格涅夫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和生动刻画,不仅展现了俄罗斯乡村的美丽景色,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变化,同时还具有音乐美感和象征意义。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也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猎人笔记中的景物描写及篇目

猎人笔记中的景物描写及篇目
《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作品,其中描绘了许多俄罗斯乡村的风景和人物。
以下是部分篇目和其对应的景物描写:
1. 《霍尔和卡里内奇》中,作者描述了乡村的美丽景色,尤其是树木、田野和天空的细致描绘。
2. 《莓泉》中,描绘了泉水、泉水旁的景象和周围的景色,表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3. 《树林和草原》中,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象,如朝霞、云彩、鸟鸣等,展现了从黎明到日出的壮美景色。
《猎人笔记》中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现了浓郁的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使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爱上这个国家。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猎人笔记》原著或相关书评。
乡村(节选)

乡村(节选)作者:屠格涅夫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3年第04期六月里的最后的一天。
周围是俄罗斯的千里幅员——我亲爱的家乡。
整个天空一片蔚蓝。
天上只有一朵云彩,似乎是在飘动,似乎是在消散。
没有风,天气暖和……空气里仿佛弥漫着鲜牛奶似的东西!云雀在鸣啭,大脖子鸽群咕咕叫着,燕子无声地飞翔,马儿打着响鼻、嚼着草,狗儿没有吠叫,温驯地摇尾站着。
空气里蒸腾着一种烟味,还有草香,并且混杂一点儿松焦油和皮革的气味。
大麻已经长得很茂盛,散发出它那浓郁的、好闻的气味。
一条坡度和缓的深谷。
山谷两侧各栽植数行柳树,它们的树冠连成一片,下面的树干已经皲裂。
一条小溪在山谷中流淌。
透过清澈的涟漪,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颤动。
远处,天地相交的地方,依稀可见一条大河的碧波。
沿着山谷,一侧是整齐的小粮库、紧闭门户的小仓房;另一侧,散落着五六家薄板屋顶的松木农舍。
家家屋顶上,竖着一根装上椋鸟巢的长竿子;家家门檐上,饰着一匹铁铸的扬鬃奔马。
粗糙不平的窗玻璃,辉映出彩虹的颜色。
护窗板上,涂画着插有花束的陶罐。
家家农舍前,端端正正摆着一条结实的长凳。
猫儿警惕地竖起耳朵,在土台上蜷缩成一团。
高高的门槛后面,清凉的前室里一片幽暗。
我把毛毯铺开,躺在山谷的边缘。
周围是整堆整堆刚刚割下、香得使人困倦的干草。
机灵的农民,把干草铺散在木屋前面:只要再稍稍晒干一点,就可以藏到草棚里去!这样,将来睡在上面有多舒服!孩子们长着卷发的小脑袋,从每一堆干草后面钻出来。
母鸡晃动着鸡冠,在干草里寻觅着各种小虫。
白唇的小狗,在乱草堆里翻滚。
留着淡褐色卷发的小伙子们,穿着下摆束上腰带的干净衬衣,蹬着沉重的镶边皮靴,胸脯靠在卸掉了牲口的牛车上,彼此兴致勃勃地谈天、逗笑。
圆脸的少妇从窗子里探出身来。
不知是由于听到了小伙子们说的话,还是因为看到了干草堆上孩子们的嬉闹,她笑了。
另一个少妇伸出粗壮的胳膊,从井里提上一只湿淋淋的大桶……水桶在绳子上抖动着,摇晃着,滴下一滴滴闪光的水珠。
屠格涅夫小说的环境描写

试论屠格涅夫的小说叙述方法——by刘开南屠格涅夫的小说成就,我们都无法去否定,然而其小说并非是那么完美。
虽然我对其小说还只是接触到冰山一角,但从冰山一角中,我觉得无论其写什么小说,都会有一种习惯,那就是大面积地铺排描写环境。
我并不反对小说中需要插入环境描写,然而如果这种环境描写在文中显得多余,显得没有意义,那么它就不应该出现在文中。
屠格涅夫的环境描写有些纯粹是描写自然的风光,对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烘托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我是很反对这种写法的。
其实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是给人们以愉悦享受的,然而过多的环境描写,读者是会很反感的。
我们作为一个美学的接受者或者说文本的接受者,有权决定怎样阅读一部文学作品。
因此,如果当我们这些接受者都以跳跃的眼光来品读经典文学作品,那么就可以说明这样的经典在当下已经不成为经典了。
虽说经典没有时限性,它具有一种亘古流传的品质,然而经典却有其扫描率的问题。
什么是扫描率,就我个人认为,它等同于受欢迎程度。
它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在读者手中捧起的次数和阅读的次数。
如果这种次数很少,那么其扫描率就很低,扫描率低就说明它逐渐受到冷落,它的经典价值在那一刻就开始降低。
而扫描率高的话,就说明其经典价值在不断地延伸和传递。
在作者的维度中,他(她)会有两个境界,一个是情感境界,一个是美术境界。
一部作品之所以会受到读者的青睐,那是因为读者走进了作者设置的情感境界中或者走进了读者的美术境界。
作为小说,我们这些接受者,大多数是走进它的情感境界,而不是美术境界。
而对于诗歌、散文,我们则比较多地走进了美术境界。
所以小说,重要的是塑造其情感境界,弱化其美术境界。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当你捧读一部小说时,无论你多么认真地欣赏并且去联想作者描写一环境的地理方位和它的美感时,你都很难真实地走进作者的美术境界。
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是文学接受者与作者是处在不同的时代,即使时代相同,那么小说所展现的时代与文学接受者所处的时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就导致美术境界是在二者中是很难互通的。
屠格涅夫 树林与草原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季》
《四季》(意大利语: Le quattro stagioni) ,意大利音乐家安东尼 奥· 维瓦尔第在1723年 所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和 巴洛克音乐,是他著名 的作品之一。
菩提树(学名:Ficus religiosa),是一 种桑科榕属(又称无花果属)植物。原 产于印度、中国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 菩提树的别名有:神圣之树、思维树、 毕钵罗树、印度菩提树、佛树、觉树、 道树、道场树。
中国古诗词· 春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回大地 春风拂面 春光明媚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鹃高歌著 加入斑鸠和金翅 他开始忙著做风雨前的准备 不安的心在灰暗的天色下 雀的行列中 蚊蝇的嗡嗡作响下显得更加 孤立无援 微风轻拂
但很快地大风卷起
若有风雨欲来之势 牧羊人被突如其来的狂风惊
终於 他担心的事发生了
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及冰雹 阻挠了他回家的路
中国古诗词· 秋
这是冬天
一个愉快的冬天
四、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的刻画 景物与意蕴的互动 批判与诗意的融合
(屠格涅夫)不像猎人而像演员那样爱着 大自然,因而他不单单在大自然的诗意外 貌上描写它,而且按照他所理解的那样描 写它。他所描绘出的风景总是真实的。人 们将在画面上认出我们俄罗斯的可爱的大 自然。——别林斯基
背景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风景描写浅析——以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为视角

・
4 8・
屠格涅夫《 父与子》 中的风景描写浅析—— 以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为视角
简洁 , 人 物性 格 鲜 明 , 擅 长 风 景描 写 , 文笔 优 美具
有 抒情 性 。
《 父与子》 中的第一处 风景描写就是这样 。从广 阔的 田地 、 曲折 的峡谷 、 稀 疏 的矮 树 , 这 些 就 像
多 或少 的联 系 , 所 以普 遍 意义 上 的文 学 时 空 是 客
相辅相成 ; 传播作者思想 ; 引发对宇宙奥秘和生命
意义 等哲 学 问题 的思考 。从 古希 腊 时期 开始 风景 描写 就现 于文 学 作 品 中 ; 浪 漫 主 义 时期 尤 其 崇 尚
和歌 颂 自然 , 风景 描写 方 面有重 大 突破 ; 现实 主义 文 学兴 起后 , 风 景描 写更 加真 实生 动 , 手 法更 加 多
屠格涅夫写景好段赏析

屠格涅夫写景好段赏析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他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常常具有独特的魅力,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本文将通过对屠格涅夫作品中的写景好段进行赏析,探讨他的描写艺术和思想内涵。
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写景常常是其作品的一大亮点。
他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在他的小说《乌尔比诺》中,他写道,“夜幕低垂,月光洒在田野上,一切都笼罩在静谧的氛围之中。
田野上的小道在月光下若隐若现,仿佛通往未知的世界。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之中。
另外,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他还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色,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在他的短篇小说《春天》中,他写道,“春天来了,大地苏醒了,一切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远处的山峦被阳光照耀,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而近处的田野上,一片新绿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翡翠。
”这样的对比描写,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除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屠格涅夫的作品中还常常融入了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悟,从而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在他的小说《猎人笔记》中,他写道,“在广袤的原野上,我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我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领悟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屠格涅夫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使得作品更加有思想性和深度。
总的来说,屠格涅夫的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常常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他还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和融入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通过对屠格涅夫作品中的写景好段进行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描写艺术,也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风景大师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
作者:蔡健, CAI Jian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刊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年,卷(期):2009,9(5)
被引用次数:0次
1.屠格涅夫;陆蠡罗亭 1957
2.屠格涅夫;陆蠡罗亭 1957
3.屠格涅夫;丽尼;巴金前夜父与子 1979
1.期刊论文钱培鑫从《阿达拉》看夏多布里昂的写景艺术-法国研究2001(2)
法国文学的山水风景描写是相当迟的,不必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就是古典文学发达的十七世纪,山水风景仍然不登大雅之堂.直到十八世纪中期,法国文学才走出人工花园和华丽的沙龙,山水风景开始进入作家的视野.卢梭一出,崇尚大自然蔚然成风.1801年匆匆问世的<阿达拉>正是一部开浪漫主义先河、巩固自然风景的文学地位的写景杰作.
2.期刊论文丁世忠.Ding Shizhong《远离尘嚣》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矛盾性-外国文学研究2008,30(3)
哈代在<远离尘嚣>中以其生动的风景描写与丰满的艺术形象提出了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自然的非工具性价值,认为大自然存在物具有内在的生命目的性;提倡关爱动物的生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这些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生态伦理思想也具有矛盾性:有的时候表明作家对自然的工具性价值过分看重,有的时候存在一种过分重视个人感受而轻视动物感受的倾向,有的时候独到地表现了命运对人的影响,却没有探究背后的生态原因.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矛盾性,值得我们思考.
3.学位论文王巍蒲宁小说诗化特征研究200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一直受到世界文学研究的特别关注。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是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性和成就的诗人和小说家。
他在小说创作上进行了艺术革新,因此他的小说成就超过了诗歌。
本论文对蒲宁小说的诗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即蒲宁小说的抒情性、音乐性和绘画性。
旨在揭示出蒲宁小说是如何将诗歌和小说两种文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小说在情节、语言、人物塑造等方面出现了诗化的特征。
超越性的视角、独立的风景描写、淡化的情节结构和哲理性的思考使小说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性;极富个性化语言的运用将诗歌的节律和音乐的旋律结构赋予了小说,因而其小说文本呈现出独特的音乐性;印象主义手法的借鉴与运用,使其小说在对大自然的描绘和人物的塑造过程中,既闪烁着斑斓的色彩,如诗如画,又饱含着作家对现实社会所抱的至诚感受,因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蒲宁小说具有的诗化特征使其作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坛上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gyzyjsxyxb200905035.aspx
授权使用:鲁东大学(lddx),授权号:bc0a6679-7e77-4a25-9f02-9eff0127db3e
下载时间:2011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