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提供规范化的指导。
一、抗菌药物的选择1.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大多数手术部位感染,包括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等药物较为常用。
2.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等药物较为常用。
3.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药物较为常用。
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1. 术前给药:术前给药应在手术开始前30-60分钟内给予,以达到手术部位较高的药物浓度,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术后给药:术后给药应在手术结束后开始,通常给予一次负荷剂量,随后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状况给予维持剂量。
术后给药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进行调整。
三、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1. 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通常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给予常规剂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2. β-内酰胺类:通常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给予常规剂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四、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1. 静脉给药:对于大多数手术患者,静脉给药是首选的给药途径,因为它可以快速达到手术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口服给药:对于部分轻症手术患者,口服给药可以作为备选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方便、安全,但药物浓度较静脉给药低,可能需要较长的给药时间。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1. 监测:在围手术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浓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得基本原则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得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得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得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得感染、(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得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与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3。
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得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得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得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得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
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就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得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在某些细菌性感染得高危人群中,有指征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与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得应用。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 天得高危患者与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得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得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得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得主要就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与手术所涉及得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得、术后可能发生得其她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得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与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得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得影响与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就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评,各科室须严格遵照执行。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三、预防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五、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一)择期手术1、主管医生手术前一日开临时医嘱(注明术前0.5小时用),填写术中临时医嘱单并打印,由病房领药;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护士完成,并在病历上记录皮试结果;3、手术当日病房护士将药品和已打印的术中临时医嘱单交付手术室接病人人员.由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开始前0。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
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 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的选择选用抗菌药物,首先应明确患者的临床指征。
确定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最好能进行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选择疗效高、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治疗。
如果尚未确定,常采用联合用药或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另外,还应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及经济性等。
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情况,如年龄、体重、遗传、机体的抵抗能力、哺乳、妊娠、肝、肾功能等,对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应严格控制使用致畸药物和影响婴儿生长的药物,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甲硝唑、替卡西林等。
对婴儿和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或已衰退,常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半衰期延长,应避免使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选择剂量和疗程要适当,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又易引起细菌耐药;剂量过大,造成浪费,而且可能还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药物滥用。
预防性用药仅限于少数情况,如烧伤者、预防败血症、预防新生儿眼炎、流行性疾病流行期预防传播等。
抗菌药物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而对各种病毒性感染疗效不佳,如流感没必要使用常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合用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个别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但使用不当也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耐药菌株更多,故不宜盲目联合用药。
1.联合用药的适应证(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依临床经验联合用药治疗,使药物的抗菌谱扩大,待确诊后再调整。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
(3)产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者,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慢性尿路感染等。
(4)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用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时可减少前者的应用量,降低毒性。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节选自2015版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
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9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L)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指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同时尽量减少耐药性形成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有:
1、准确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细菌类型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对症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或误用。
2、按照医生建议使用:抗菌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不得随意增减或中断药物使用。
3、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不应将抗菌药物用于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也不应当作为预防性药物随意使用。
4、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了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肠道紊乱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5、倡导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另一方面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卫生,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5、注意预防和控制感染: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包括手部卫生、食品安全、接种疫苗等,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制定了。
本文将围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进行探讨。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目的和意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具有以下意义:1.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以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3. 提高患者满意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轻患者手术后痛苦,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4. 节约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或手术时给予,以确保手术部位在手术过程中得到保护。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用药。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5.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实施1. 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指导临床实践。
2.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3.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理用药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应用指征,控制使用,一般适用于下列情况
1.风湿热患者使用抗菌药可防止或减少复发;
2.风湿性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如拔牙、切除扁桃体等)前后应用抗菌药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易患链球菌感染的人,当感染流行时,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4.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长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6.一些昏迷患者;
7.对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症,冬季或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具体选择何种药物见下表:
二、术前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清洁无菌手术(如甲状腺手术、疝修补手术、输卵管结扎术、膝软骨摘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手术(如胃切除术、小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一般不预防用药。
如事先估计手术时间长,污染可能性大,可适当应用抗菌药进行预防。
3.以下情况为术前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1)污染手术、术后发生感染高度可能者:①严重污染和组织损伤的创伤和伤口,不能及时手术处理或不能彻;底清创者(如复杂外伤、战伤、开放性骨关节伤、严重烧伤、伴溃疡坏疽的截肢术、感染性病灶如脑脓肿手术和各种咬伤等);②连通口咽部的颈部手术;③回肠远端及结肠手术;④腹部空腔脏器破裂或穿孔伤;⑤高危胆道手术;⑥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2)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瓣膜病或已植入人造心脏瓣膜者因需进行其他手术者、脑脊液鼻漏或耳漏者、器官移植术等)。
(3)各种人造修补、置换或留置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人造关节置换术、人造血管移植术、脑室心房分流管放置术等)。
三、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方法:
1.与麻醉前用药一起一次足量给予抗菌药,手术时间较长者(4~6小时以上),术中加用一次量,术后继续用药1~2天,不超过3天。
2.结肠术前肠道准备:于术前24小时开始服药,共3次。
各种手术术前用药方法见下表:
外科术前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注:a.指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肿瘤合并出血或梗阻,造成胃排空延缓或胃酸缺乏; b.指70岁以上高龄,或有阻塞性黄疸,或伴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或有胆总管结石者;c.阑尾穿孔、坏疽或严重化脓性阑尾炎;d.指胎膜早破、急诊剖腹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