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合集下载

第1课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第1课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科举延续 一千三百多年,直到 清末 才被废除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 元年(6O5)的进士科算起到; 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 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蒙学课本
2、开通南北大运河
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1)目的:
(2)、路线:以(洛阳 )为中心,南起( 余杭 )、 北至( 涿郡 ),全长( 2000多千米 ) (3)、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 积极: 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 业城镇的发展,巩固了统一。 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 消极: 造成的社会矛盾也十分严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条运河、两个意义(积极、 消极)、三点(洛阳、涿郡、 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 渠、邗沟、江南河)五条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钱塘江)
武则天 创设殿试 武举
唐玄宗
殿试诗赋
了解历史
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扩大选官范围 普通读书人 自愿报名 (不重门第) 用人实权归中央 官员任用开放与流动 使威胁中央的离心因素减少 缓和社会矛盾
(4)科举制的作用
①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政治统 治基础 ②选任官员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地方门阀势 力受到有效抑制 ③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直进船》[唐]李敬方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尽取膏脂是此河。 不同观点: 胡曾:反对派,认为有弊无利,隋亡皆由于此 皮日休:拥护派,认为利大于弊 李敬方:辩证看待,有利有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30张PPT)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选官制度,先在各郡 设置中正,其职权是评议人 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 德、才能。到西晋时终于形 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 族局面。
这种选官制度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评价?
依据:官员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 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效力。 评价:选拔官员的权利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 于中央集权。
隋朝的统一给中国历史带来什么影响呢?
“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 ” ——清朝的王夫之
1.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隋初 人口 三千多万人 隋盛时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五千五百多万顷 结论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国公,并不断加官晋爵。578年
北周宣帝继位,杨坚的长女被封
为皇后,因此被称为外戚(即皇
帝母亲或妻子的亲戚)。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 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南下,隋灭陈,南北统一。
隋的统一
时间: 589年,灭陈
意义: 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
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 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 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 2、条件 3、概况 4、作用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民谣: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隋炀帝乘龙舟游 江都
琼花:
万里江山一旦丢。
2、条件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22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22张PPT)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了四次
统一,在隋朝统一之前,出现了 哪两次统一?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次统一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2.280年,西晋短期统一 3.589年,隋的统一 4.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
的统一
隋文帝采取了哪些 治国措施?这些措施 的实施有什么影响?
隋文帝的治国措施及影响Fra bibliotek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 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 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 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世族豪 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 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 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 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 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 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 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导入新课
隋炀帝乘龙舟 到扬州赏花
隋炀帝下江南
讲授新课
一、隋朝的统一
东汉至隋政权更替图
1.隋的建立 (1)时间:581年 (2)建立者:杨坚 (3)都城: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 统一全国
隋朝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 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世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
明显的减弱和下降;③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 中央集权。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朝的统一于隋唐的更替

隋朝的统一于隋唐的更替
小 D 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 3、大运河开凿的根本目的是 ( D)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到江南游玩更加便利 C为了从江南运粮食 D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隋朝大运河以﹏为中心 ( D) A建康 B涿郡 C长安 D洛阳 5、“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在 下列哪个朝代? (B)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原始社会
知识回顾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战国 、秦、西汉、东汉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
隋期 、唐 繁荣与开放
五代 辽宋夏金元 明清
隋朝的统一与隋唐 更替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
581年,北周 外戚杨坚代周称帝, 建立隋朝,定都长 安,今陕西西安, 名为大兴城,改元 开皇。
589年,隋灭 陈,南北统一。
隋朝统一前的南北局势
北朝
(北周)
南朝
(陈)
南北重归统一
隋朝
(581年 杨坚 长安)
南朝
(陈)
隋朝
(589年)
统一后的隋朝疆域
隋朝的统一
条件:
1.客观条件:①北方民族的大融 合;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人民经 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 朝陈政权的腐败。
2.主观条件:隋朝的强大。
地位
长安
作用
涿郡 永
济 渠






沟 江都 江

余河 杭
大运河: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全长2000
米)
涿郡(今北京西南)

永济渠

通济渠

洛阳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完整课件)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完整课件)

启示: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必须正确使用民力,大会效力。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隋朝和秦朝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统治时间短,因为暴政而亡。
②结束了分裂,实现统一。 ③兴建大工程——秦:长城;
隋:大运河
④制定影响深远的制度—— 秦: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隋: 确立了科举制。
六、小结:
1.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
之一。作为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它的开凿源于哪
一朝代( A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2.无锡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古运河在清名
桥历史文化街区留下了一段“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
堪称古运河精华绝品。“水弄堂”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
隋文帝 开皇之治
⑴改革: ⑵结果:
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 治、提倡节俭)
①人口激增 ②垦田扩大 ③粮仓丰实
时间 项目
人口 垦田 粮仓
隋初
隋盛世
结论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粮仓丰实
隋朝的巩固
经济上: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作用:加强皇帝选官权力,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 同时也推动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注 ——《晋书·刘毅传》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门 ——《晋书·王沈传》

请回答:这种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称为什么?
进士科:科举 考试的主要科

第一课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第一课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都城: 年号:
坚) 大兴(今 西安)
开皇
南北重归统一。流 统一意 结束南北分

义: 裂,中国重
归统一
历史 传说
胭脂井
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 井”。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时间 项目
人口 垦田 粮仓
隋初
隋盛世 结论(表现)
3000多万人 1900多万顷
D.民族
5.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B )
A.魏晋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VS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 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 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 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 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2.【开通大运河】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3.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C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C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国号:

都城:
长安
随后,李渊父子陆续削平各地的分裂 割据势力,再次实现全国统一。
隋唐十八路好汉图
随堂训练
A 1.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
新课导入 隋炀帝三下江南看琼花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华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过程和影响。
一、重建统一开新局
从 三 国 到 隋 的 政 权 更 迭
一、重建统一开新局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根据 用官方法
影响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低 按门第高低授官“上权品贵无垄寒断门官,吏下选品无拔士族”
隋以后 科举制
学识高低 按才学高低授官“朝扩为大田了舍官郎吏,选暮拔登范天围子堂”
前朝选官看重门第,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 具有较高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三、科举取士选人才
3.影响
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游大运河
二、开通运河贯南北
2.概况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 的大运河。 【读图】完善大运河的基本情况 一条动脉: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二千多米:2700多千米 三个点位: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 四段工程: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思考】两首诗对隋唐大运河的 评价有何不同?
皮日休持基本肯定态度, 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大于弊。
胡曾持否定态度, 认为大运河推动了隋朝灭亡。
辩证分析 一分为二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巩固国家统一)。
开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带来 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建立
朝代知识小卡片(隋)
·时 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 城:大兴(今陕西西安)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32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32张PPT)

隋中期 结论(表现)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粮仓
1900多万顷 长安太仓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耕 地面积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604年七月,隋文 帝病危,杨广派人入 宫将父文帝杀死,又 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 死,缢杀之;遂即位, 为隋炀帝。
3.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一、隋的统一
一、隋朝的统一
1.从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
北朝


西
魏 国


东魏
北方:
十六国 并存
北魏
(鲜卑族) 西魏
北齐
581年
北周 隋
南方: 东晋 宋 齐 梁 陈 589年
南朝
2.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_5_8_1_年——___杨_坚_建立隋朝,定 都__长_安__,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_5_8_9_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3.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__长_期__分_裂___的 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 展大趋势。
二世而亡 38年 581—618
随堂训练
1.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A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A D.②③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朝廷得到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图是隋朝开凿的大运 河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填 写出它的四段:A:______; 永济渠 ;C:______ 通济渠; B:______ 邗沟 。 江南河 D:______ 涿郡 ; 三个中心点:E:______ 洛阳 ;G:______ 余杭 。 F:______ 说出从北至南贯穿的五条大 河各是什么。
虽然大运河的开凿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是 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 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 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1、开凿目的: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 粮食布帛的北运。
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 联结五大水系,跨越今六省两市,全长2000多千米。 3、积极作用:沟通南北交通,促进运河沿线经济 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4、消极后果: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 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北朝 东魏 北齐
蜀 三 国 魏
西

十六国 北方: 并存 北魏 (鲜卑族) 西魏 南方: 东晋 宋 齐 梁
581 北周 隋

影响(作用):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 589 吴 的分裂割据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为隋唐 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南朝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隋 文 帝 杨 坚 画 像
结束自西晋以来的长期分 裂割据状态,重建全国大 一统的局面。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大运河 1、为政刻薄,精于搜刮 2、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1、唐承隋制 2、唐接受隋亡教训,贞 观之治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最高统治者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中央政府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地方政府
(政事) (军事)(监察)
沟、江南河;
5——联接5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 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 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2分) (2)说一说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2分)
大河从北至南依次是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604年7月,隋 文帝病危,杨广 派人入宫将父文 帝杀死,又假称 文帝诏赐兄杨勇 死,缢杀之;遂 即位,为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
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条件) 客 1.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观 2.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统 上
一 条 件 主
观 上
3.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3.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
A. 长安
A. 秦朝
B. 涿郡
B. 东汉
C. 洛阳
) C. 西晋
D. 余杭
D. 东晋
4.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5. 唐太宗曾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使他 得以实现这一愿望的主要工具是( )。
A. 举荐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分封赏赐有功之人
整体感知
夏、商、周
(1)封建社会形成和首次大一统时期 ——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时期 —— 隋 唐 (4)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 五代辽宋夏金元; (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 明清(1368—1840)。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 《明经进士语》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人 赵嘏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散序进士》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郡(守)
县(令)
郡 县 制ຫໍສະໝຸດ .执行2.审议1.决策
整 修 河 道
惩 治 犯 罪
防 范 盗 贼
祭 祀 天 地
划 拨 钱 粮
选 拔 官 员
1.隋朝的建立者是( A. 苻坚 A. 581年 B. 杨坚
) C. 杨广 ) C. 605年 D. 618年 )为中心。 D. 隋炀帝
2.隋朝完成统一的时间是( B. 589年


胡曾: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

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 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6分)
3)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
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 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 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任人为贤的初衷已经被任人唯亲的现实扭曲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任人唯亲
造成的问题
1、有才华的庶族子弟得不到重用,社会 矛盾不断。
2、用人权被贵族把持,影响国家稳定
3、吏治腐败,混乱,统治者难以进行有 效的管理,威胁中央的统治。
解决方式—— 科举制
科举考试图
(1)内容: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1.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2.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 运用得当。

商周:世卿世禄制(贵族世袭)
春秋:开始公开实行以荐举、招贤为特征的官吏选拔 制度。
战国:军功爵制



秦: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汉:察举制,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三: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材料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五: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上述五则材料都是对哪一工程的评价?
1、隋朝灭亡原因:穷兵黩武、骄奢淫逸、 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征高丽) 2、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定都长安

统治时间



37年
15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 分立兼并混战的局面,第 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政治制度 1、三公制 2、郡县制 伟大工程 万里长城 灭亡原因 1、法律严酷 2、兵役、徭役繁重 对后朝影 1、汉承秦制 响 2、汉接受秦亡教训,休 养生息
隋朝的大运河示意简图 海河 涿郡(北京)
三点:洛阳、(北)涿郡、(南)余杭 洛阳
黄河
四段:分为四段 五河:五大水系
淮水
长江 江南河 钱塘江 余杭(杭州)
记忆隋唐大运河法(12345)
1——1条南北交通大动脉;
2——2000多千米长;
3——跨越3大城市:以洛阳为中心,南
起余杭,北至涿郡;
4——全长分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
(2)发展历程:隋朝创立,唐、宋发展与完善,
清末废除(1905年)
(3)选拔依据:科举考试成绩
(4)作用:
①为庶族人才参政广开门路
②用人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③抑制地方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