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
建筑概论第四章5

第一节
砖(石)木混合结构
混凝土混合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房地产商品化与建筑市场的崛起 房地产业的兴盛→推进建筑市场发育→推进建筑营造业发 展→推进建筑师设计事务兴旺 近代房地产业的组成: (1)外商房地产专业公司 (2)华侨投资 2、建筑管理法制化与营造厂的行业运作 (1)近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建立 (2)近代建筑管理法规的制定 (3)近代营造厂的行业运作 业主招标、营造厂投标的运作过程,是一种市场选择过程, 有利于激发建筑营造业的优胜劣汰制。 修正制定《管理营造业规则》
一、新建筑体系 新建筑体系的形成途径有二:一是从早发现代化国家输入 和引进的;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时期建筑发展的新事物,是近代 中国建筑活动主流,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二、旧建筑体系 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其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 忽视的。与近代新建筑体系的精品一样,是近代中国留下 的一份珍贵的、应予以妥加保护的建筑遗产。 总的来说,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近代中国建筑,是中 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过 渡时期。了解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认识在错综复杂 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建筑走向近代、现代的进程和特点,对 于总结近代建筑的发展规律,继承近代建筑遗产,为当前 我国建筑的现代化提供借鉴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际意义。
三、建筑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作用 (1)推进建筑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 (2)制约城市的经济布局、建筑布局 (3)推动市政建设和建筑技术的演进、发展 (4)促成建筑类型、建筑形式的近代转型 (5)促进建筑业队伍的成长、壮大
近代建筑遗产名录

近代建筑遗产名录
1. 中国大陆:
北京天坛、颐和园、故宫;上海外滩、豫园;广东岭南建筑群;福建土楼;浙江西湖、千岛湖;江苏虎丘、拙政园;湖南岳阳楼、张家界风景区。
2. 香港:
中西区、铜锣湾、半山区、太平山顶、海洋公园、迪士尼乐园。
3. 澳门:
妈阁庙、大三巴牌坊、澳门塔、新马路、葡京赌场。
4. 台湾:
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阳明山国家公园、台北101大楼、九份、阿里山。
5. 日本:
东京银座、浅草寺、京都清水寺、大阪城、福冈博物馆。
6. 韩国:
首尔景福宫、昌德宫、韩国民俗村、济州岛蛇岛、釜山海云台。
7. 新加坡:
圣淘沙岛、滨海湾金沙、乌节路、牛车水、植物园。
8. 马来西亚:
吉隆坡双峰塔、槟城老城区、马六甲古城、沙巴顶端。
9. 泰国:
曼谷大皇宫、沙美岛、普吉岛。
10. 越南:
河内水上市场、下龙湾、岘港皇城。
中国近现代建筑

• 新中国十大建筑,建国十周年献礼
• 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
• 民族文化宫
• 80年代
– 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 “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 90年代,商品化,国际化,多元化
• 北京长城饭店,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
• 北京图书馆,1987
• 北京香山饭店,1982
• 1989菊儿胡同
• 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尝试,“中西合璧” 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尝试, 中西合璧”
北京· 西什库教堂· 北京 西什库教堂 1703
上海·1924 上海
上海· 上海 1923
上海· 上海 汇丰银行 ·1923
天津· 天津 劝业场 ·1928
武汉· 武汉 江汉关大楼 ·1924
青岛· 青岛 老火车站 ·1904
北京· 北京 燕京大学 ·1921-1926 -
• 20c30年代,向现代建筑过渡,表现为留洋 归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探索
• 上海国际饭店1934 • 上海百老汇大厦1930-34
• 19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竣工,南京中山陵
• 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馆
• 20c30年代,南京政府外交部大楼
(3)中国近现代建筑
• • • • •
清末民初 20c30-40年代 新中国十大建筑 80,90年代 中国新十大建筑
清末民初
•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 筑在中国的克隆、 筑在中国的克隆、传播和变异
– 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的建筑风格植入租界和其势力范 围 –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争相模仿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
• 1995上海博物馆新馆
1998上海大剧院 1998上海大剧院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因此,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建筑风格包括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中国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了与传统建筑极为不同的特点。
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继续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新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这种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也有很多的发展。
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也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时期既承载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痕迹,又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因此,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也需要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中国近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艺术精髓。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公元1911~1949年)第一章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 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
第二节 发展分期1、传入期(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2、形成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3、繁盛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末)4、夭折期(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末)第二章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城市的特点(1)中国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
(2)绝大部分城市是地主封建统治者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3)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4)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城市的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由于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动,而产生急剧的变化。
中国城市的变化开始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
其结果:香港被强行割让给英国侵略者;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强行开放为通商口岸:上海、广州被划定“租界”。
继后,从沿海到内地,约70多座城市被强迫开辟为殖民地式或半殖民地式的商埠城市。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家已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工商业企业。
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曾一度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也开始产生。
由于工矿、商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先后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
此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又促使原来的封建旧城市逐渐地发生变化,旧的城区衰落了,新的城区在成长。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1、第一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属于这类城市的有:A、 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城市。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

1. 汇丰大楼
汇丰号称“从苏伊士运 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 究的建筑”, 建筑面积 23415平方米, 是远东最 大的银行建筑, 也是世 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 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 行大楼。至今依然被公 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 漂亮的建筑。
汇丰大楼是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1921年 开工, 1923年建成, 主立面成横5段, 竖3段 的格式, 2-4层中部为艾奥尼克立柱, 圆形穹 顶为铜框架结构。
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渡的特
点
4.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 大的政治家、伟大的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 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 念建筑群。中山陵面 积共8万余平方米, 主 要建筑有牌坊、墓道、 陵门、石阶、碑亭、 祭堂和墓室等, 排列 在一条中轴线上, 体 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 风格。
当时, 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 墓设计方案。结果, 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 “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 从空中往下看, 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 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 半月 形广场是钟顶圆弧, 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 顶, 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8. 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 “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 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从香山饭 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 式的建筑, 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 许多小块, 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 的目的,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 室内室外都和 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 建筑产生了韵律。
3. 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 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 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 万元, 在上海外滩20号(南京 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楼 (局部13层), 总高77米, 是 外滩最高的建筑物, 建筑面积 36317平方米, 由芝加哥学派 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设 计, 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 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 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 由旋转 厅门而入, 大堂地面用乳白色 意大利大理石铺成, 顶端古铜 镂花吊灯, 豪华典雅, 有“远 东第一楼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近代中国的建筑类型丰富多样,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与西方的建筑技术,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介绍几种典型的中国近代建筑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典型类型,也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是由四个房屋围合而成的中空结构,形成一个四方形的庭院。
四合院在近代中国的建筑中,常常作为民居或者公共建筑的选用,如胡佛大学的大楼就是采用四合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2. 洋楼洋楼是近代中国建筑中的一种典型类型,也是中国现代化建筑的代表之一。
洋楼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外观上常常采用西方的建筑风格,内部则保留中国传统的布局和装饰。
洋楼的设计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实现,使得建筑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具有现代化的功能需求。
3. 别墅近代中国的别墅建筑在设计上更加注重私密性和豪华性,常常是具有庭院和花园的独立住宅。
别墅的设计风格多样,既有西方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也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如琉璃瓦、雕梁画栋等。
别墅的建筑面积通常较大,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注重舒适性和功能性。
4. 高层建筑近代中国的高层建筑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体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高层建筑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上注重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
高层建筑的设计还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如风景观、交通便利等。
5. 商业建筑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建筑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商业建筑包括购物中心、商场、写字楼等,它们通常具有大面积的营业空间和多功能的设计,以满足人们购物、办公等需求。
商业建筑的设计注重商业性和宣传性,外观上常常采用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如玻璃幕墙、霓虹灯等。
近代中国的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建筑类型不仅展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近代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勒(犹太人)住宅——1936年建成,北欧挪威式
里 弄 住 宅
居住大院 张闻天故居—— 始建于1892年, 江南农村特色, 一正两厢房砖木结构。
居住大院 黄炎培故居—— 江南三进式宅楼 清,二层砖木结构楼房, 粉墙黑瓦, 屋宇雕梁画栋
居住大院 马家花园—— 1912年始建, 庄园式园林建筑。
交通部大楼
国民大会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
施工技术——营造厂 ,“大包”、“中包” 、 “小包”,临时工人。 建 筑 风 格——第一种是仿古式(又称宫殿式、复 古式)。第二种是“现代式”当时称为“现代化的 中国建筑”,具有新功能和采用新技术、新造型 的建筑,适当点缀某些经过简化的传统构件和细 部装饰来取得民族格调。
孙中山故居—— 故居建于20世纪初, 为两层欧式楼房, 占地面积1013平方米。 外墙饰以灰色卵石, 屋顶铺盖洋红色鸡心瓦。
周恩来公馆—— 20世纪20年代, 西班牙风格。
爱庐—— 1930年建成, 法国式, 宋美龄陪嫁之物
孔祥熙住宅——西欧风格
沙逊别墅——1932年建,英式乡村风格
鲁迅故居——绍兴民居
居住大院
居住大院
高层公寓
高层建筑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单 元组成标准层 ,设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 设备 ,外观多为简洁的摩天楼形式,底层为服务 设施 。 工业建筑 ——砖木混合结构厂房 ,钢结构和钢筋 混凝土结构厂房。 公共建筑 ——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外国使领馆、 工部局、提督公署 ,金融建筑和交通建筑 ,火车 站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商业服务业建筑 ,商 业服务业建筑 ,
中国建筑史
近代建筑(1840——1949)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
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 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 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 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 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 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 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 点。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
1.鸦片战争后2.建国后3.改革开放后 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1840~1895)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1895~1919)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 爆发(1919~1937) ,抗日战争爆发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37~1949)
毕业院 校: 主要成 就: 代表作 品:
美国宾州大学美术学院 参与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 调查纪略,你是人:
贝聿铭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美国
汉族 广东广州
出生日期:
职业: 艺术 建筑师
1917年
毕业院校: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 设计香港中银大厦 代表作品: 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 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卢浮 宫入口
清末、民初,高层建筑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于 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清朝洋 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 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 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 负责。
天津机器局”。官办军用企业。 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三口 通商大臣崇厚创设于天津。
上 海 市 政 府 大 楼
南京外交部大楼
中国 汉族 日本东京 1901年4月 20日
1972年1月9日 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教育、建筑研究、 建筑艺术
梁 思 成 建 筑 作 品
中文名: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林徽因
汉 浙江杭州 1904.06.10 1955.04.01 建筑学家,文学家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砖木混合结构房 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券廊式 。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水泥、玻璃、 机制砖瓦 ,钢筋混凝土结构。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 ——《首都计 划》 ,《大上海都市计划》,高楼大厦
中文名:
梁思成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毕业院校: 主要成就:
中国近代仿古式建筑
圣索菲亚教堂
中国近代仿古式建筑
中国近代仿古式建筑
中国现代式建筑——上海剧院、上海图书馆
贝聿铭建筑作品
贝 聿 铭 建 筑 作 品
贝 聿 铭 建 筑 作 品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类别
居住建筑 ——独户型、联户型和多户型 独户型住宅 ——1900年前后 ,房舍宽敞,有大 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层楼的砖(石)木结构; 内设客厅、卧室、餐厅、卫生间、书房等,设备 考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国的 府邸形式 。 联户型、多户型住宅 ——19世纪50~60 年代, 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和高层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