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词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指南录后序文天祥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指南录后序》是南宋文天祥为《指南录》所作的一篇序文。

该文简略概括地叙述了作者出使元营、面斥敌酋、被扣押冒死逃脱、颠沛流离、万死南归的冒险经历,反映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生死不渝的爱国激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指南录后序文天祥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指南录后序宋代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古诗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翻译赏析

古诗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翻译赏析

古诗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翻译赏析《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作者为东晋诗人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前言】《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是东晋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以及对生死问题的了悟与超脱。

虽然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

【注释】①诸人:众人。

周家墓:据《晋书·周访传》载:陶侃当初乡居未显达时,遭父母丧,将要下葬,家中忽失一牛。

陶侃寻牛时遇一老父,老父说:“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

”又指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二千石。

”于是陶侃葬父母于前一山。

将另一山指示给周访,访葬其父,果为刺史。

陶、周两家世婚。

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也许就是周访家墓。

②清吹:指管乐器。

鸣弹:指弦乐器。

③感:感悟,有感于。

柏下人:指葬在柏树下的墓中人。

安得:怎能。

④清歌:清亮的歌声。

散:发出。

绿酒:新酒。

刚酿出来的酒呈绿色,故称。

开:启。

芳颜:美好的容颜。

指笑逐颜开。

⑤明日事:指将来之事,包括生死之忧。

襟:心怀。

良:甚。

殚:竭尽。

【翻译】今日天气多美好,管乐清吹鸣琴弹。

感慨柏下长眠者,人生怎能不为欢?清歌一曲发新声,新酒使人开笑颜。

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当前且尽欢。

【赏析】这首诗就内容看,当是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作品。

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

说平凡,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写在某一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就地开颜欢饮,或唱“清歌”,或吹管乐和弹奏弦乐以助兴。

这都是很普通的活动,诗所用的语言也很普通。

说不平凡,因为所游是在人家墓地的柏树下,要“为欢”偏又选择这种容易引人伤感的地方。

在引人伤感的地方能够“为欢”的人,不是极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应该就是胸怀极端了悟超脱,能勘破俗谛,消除对于死亡的畏惧的高人。

古诗文《柏舟》赏析

古诗文《柏舟》赏析

古诗文《柏舟》赏析柏舟先秦:佚名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柏舟译文及注释【译文柏木船儿荡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

圆睁双眼难入睡,深深忧愁在心头。

不是想喝没好酒,姑且散心去邀游。

我心并非青铜镜,不能一照都留影。

也有长兄与小弟,不料兄弟难依凭。

前去诉苦求安慰,竟遇发怒坏性情。

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

雍容娴雅有威仪,不能荏弱被欺瞒。

忧愁重重难排除,小人恨我真可恶。

碰到患难已很多,遭受凌辱更无数。

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猛醒悟。

白昼有日夜有月,为何明暗相交迭?不尽忧愁在心中,好似脏衣未洗洁。

静下心来仔细想,不能奋起高飞越。

】【注释⑴泛:浮行,漂流,随水冲走。

⑵流:中流,水中间。

⑶耿耿:鲁诗作“炯炯”,指眼睛明亮;一说形容心中不安。

⑷隐忧:深忧。

隐:痛⑸微:非,不是。

⑹鉴:铜镜。

⑺茹(rú如):猜想。

⑻据:依靠。

⑼薄言:语助词。

愬(sù诉):同“诉”,告诉。

⑽棣棣:雍容娴雅貌;一说丰富盛多的样子。

⑾选:假借为“柬”。

挑选,选择。

⑿悄悄:忧貌。

⒀愠(yùn运):恼怒,怨恨。

⒁觏(gòu够):同“遘”,遭逢。

闵(mǐn敏):痛,指患难。

⒂寤:交互。

辟(pì屁):通“擗”,捶胸。

摽(biào鳔):捶,打。

⒃居、诸:语助词。

⒄迭:更动。

微:指隐微无光。

⒅澣(huàn浣):洗涤。

】柏舟赏析此诗到底为何人何事而作,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无定论。

简略言之,汉代时不仅今古文有争议,而且今文三家也有不同意见。

《鲁诗》主张此诗为“卫宣夫人”之作,后为刘向《列女传》之所本,《韩诗》亦同《鲁诗》说(见宋王应麟《诗考》)。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阅读附答案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阅读附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阅读附答案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基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15.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5分)A.E(答A给2分,答E给3分。


 15.(6分)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

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

(2分)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

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4分)(意思相近即可)。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原文及翻译陈子昂原文: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7,彩丽竞繁8,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相视而笑孔。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译文:东方公足下:为文之道败坏已经五百年了。

建安风骨,到晋、宋时期已无人继承,然而从文献资料上是可以考察的。

我曾在空闲时阅读齐、梁时期的诗歌,那时都争相追求华丽繁富的辞藻,用比兴手法以寄托情志的情况全没有了,常常因此长叹。

想到古人有兴寄之作便时常担心诗歌会不断衰落,象风诗、雅诗那样的诗歌不再出现,因而对此常感不安。

前些日子在解三那里见到你所写的《咏孤桐篇》,内容健康充实、气势飞动,音调、感情有抑扬起伏,富有文采而又明白简练,掷于地会发出钟磬般的声音。

因而读后使人心明眼亮,郁结的感情得以发抒。

想不到正始诗歌的韵味,在这里又重新看到,真可使建安彼引看着感到高兴。

解三说:“象张茂生、何敬祖这些著名,东方生是可以同他们并驾齐驱的。

”我认为这是有见识的言论。

因感叹您这篇高雅的创作,所以我也写了一首《修竹诗》,倘有理解我的人便可传给他看。

2、《夜航船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夜航船序》原文及翻译张岱夜航船序明·张岱原文: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

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

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

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

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

揭水①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

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③。

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

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

山舒水缓,有土田。

(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有删节)【注】①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

②黛蓄膏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

③龂(yín)腭(è):龂,牙根。

腭:牙床。

译文: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

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犹如两面高墙矗立,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

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

黄溪水底铺满了小石头。

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

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

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相聚在石头底下。

又往南走百步,来到第二潭。

周边的岩石高峻耸立,靠近激流,(山石的形状)像猛兽龇牙咧嘴,参差不齐。

潭下许多大石块杂乱排列,可以当桌凳坐下来畅饮。

(石上)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的像天鹅、朝东面站立。

从这里再往南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锵然有声。

再往南行一里,来到一片广阔幽深的平野,这里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缓,有土地田园。

(完整word版)陶渊明年谱

(完整word版)陶渊明年谱

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365)一岁,出生在江州豫章郡康乐县义钧乡七里山安成正月,皇后王氏卒.二月,哀帝崩于西堂,年二十五,无嗣,弟琅琊王奕嗣位,是为废帝海西公。

二月,加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假节。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六月十五,陶渊明出生在七里山安成(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安成自然村。

《江西通志》云,因晋时陶渊明之父任安成太守,此地即取此名以示纪念。

),字元亮,入宋更名潜。

曾祖陶侃,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陶茂,武昌太守。

父陶敏,安成太守。

母孟氏,长史孟嘉第四女。

晋海西公太和元年丙寅(366)二岁,居七里山安成十月,会稽王司马昱为丞相。

(《晋书》卷八《海西公纪》)晋海西公太和三年戊辰(368)四岁,居七里山安成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诸侯王上。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庶母生程氏妹,名翠莲。

《祭程氏妹文》“我年二六,尔才九龄",可知其妹小于渊明三岁。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己巳(369)五岁,居七里山安成四月,大司马桓温伐燕;九月,温大败,死三万余人.(《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

桓玄生.(《晋书》卷九十九《桓玄传》)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七岁,居七里山安成五月,桓冲欲以扬州让谢安.诏以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京口。

九月,帝讲《孝经》始览典籍,延儒士。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是年,渊明随父任至安成(今江西安福县境内).(清康熙癸已黄宽《重修安福县志序》:“……壬辰摄安成事,驱车至境,东望庐江奔淮.……而其南为渊明读书台,五柳之芳躅在焉.北瞻华封,西顾武功石城,其胜迹所留,千古如新。

”故陶澍曰“或幼随父任读书于此耶”?)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壬申(372)八岁,居七里山安成正月,降司马奕为海西县公。

七月,简文帝卒,太子司马子曜即位.(《晋书.简文帝纪》、《孝武帝纪》)是岁,三吴(吴郡、吴兴、义兴)大旱,人多饿死.(《资治通鉴》卷一百三)丧父。

《祭从弟敬远文》:“惟我与尔,匪但亲友。

小学校本教材《经典诵读》

小学校本教材《经典诵读》

中华诵·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三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笠翁对韵》上卷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日曈朦。

腊屐对渔蓬。

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冬晨对午,夏对冬。

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

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

绿绮对青锋。

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

意懒对心慵。

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

花灼灼,草葺葺。

浪蝶对狂蜂。

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

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

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三江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

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

朱漆槛,碧纱窗。

舞调对歌腔。

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

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

步辇对徒杠。

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

灯闪闪,月幢幢。

揽辔对飞艎。

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

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

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四支泉对石,干对枝。

吹竹对弹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词译文及赏析《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魏晋: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译文
今日天气多美好,管乐清吹鸣琴弹。

感慨柏下长眠者,人生怎能不为欢?
清歌一曲发新声,新酒使人开笑颜。

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当前且尽欢。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注释
诸人:众人。

周家墓:据《晋书·周访传》载:陶侃(k ǎn)当初乡居未显达时,遭父母丧,将要下葬,家中忽失一牛。

陶侃寻牛时遇一老父,老父说:“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

”又指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二千石。

”于是陶侃葬父母于前一山。

将另一山指示给周访,访葬其父,果为刺史。

陶、周两家世婚。

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也许就是周访家墓。

清吹:指管乐器。

鸣弹:指弦乐器。

感:感悟,有感于。

柏下人:指葬在柏树下的墓中人。

安得:怎能。

清歌:清亮的歌声。

散:发出。

绿酒:新酒。

刚酿出来的酒呈绿色,故称。

开:启。

芳颜:美好的容颜。

指笑逐颜开。

明日事:指将来之事,包括生死之忧。

襟:心怀。

良:甚。

殚(dān):竭尽。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赏析
这首诗就内容看,当是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作品。

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

说平凡,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写在某一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就地开颜欢饮,或唱“清歌”,或吹管乐和弹奏弦乐以助兴。

这都是很普通的活动,诗所用的语言也很普通。

说不平凡,因为所游是在人家墓地的柏树下,要“为欢”偏又选择这种容易引人伤感的地方。

在引人伤感的地方能够“为欢”的人,不是极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应该就是胸怀极端了悟超脱,能勘破俗谛,消除对于死亡的畏惧的高人。

渊明并不麻木,他明显地“感彼柏下人”死后长埋地下所显示的人生短促与空虚;并且又从当日时事的变化,从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的维持看,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

在这
种情况下,还能“为欢”;还能做到“余襟良已殚”,即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欢情畅竭,当然有其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

以论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与超脱,在渊明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如《连雨独饮》:“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五月中和戴主簿》:“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神释》:“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挽歌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是一种自然运化观、朴素生死观,比起当时“服食求神仙”、追求“神不灭”的士大夫,不知高出多少倍。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创作背景
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诗人归田以后,同几位友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在路上看到诸多事物,又联想到了自己退隐之后的境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作者介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