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讲解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49支球队参加的143场亚冠比赛中,广州恒大除了在16强赛首回合以1:2输给韩国的城南一和队外,所有比赛均保持不败B. 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就全球共同面临的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治理,反恐等诸多挑战发表了讲话,获得媒体及网民的广泛好评C.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核心技术己被全面突破,有关单位圆满完成了动力系统试验,年底前择机进行首次飞行试验是完全可能的D. 如果把中国的军事崛起置于中国的国际责任的构架内思考,其他国家不仅不会感受到“威胁”,反而会认识到这种崛起的必要性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中学阶段,消费观教育不可忽视.中学生能否自觉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B.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现象,促使皮肤美白细腻,因此具有一定的美肤美容.C.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不是私家小路,而是一条开放共赢之路;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D. 中国有繁荣的互联网经济,世界互联网企业前10强中国有4家,仅电子商务交易额一项今年已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而且还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3、下列各句中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B. 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C. 海外徒闻更九州徒:空D. 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四十年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
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以此统摄全篇。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
②《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古诗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
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他们唱的都是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③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高一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潜移默化恣意妄为B. 鞠躬尽瘁蹉跎岁月C. 惟妙惟肖沉鱼落雁D. 鸿篇巨制沧海一粟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果断。
D. 他不但成绩优异,而且热心公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 下列诗句中,用典恰当的一项是: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取经为题材的神魔小说,作者是吴承恩。
C. 《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D.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
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B.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盛于唐朝,至清朝废除。
C. “唐诗宋词”是指唐朝和宋朝的诗歌,其中唐诗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宋词以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为代表。
D. “四大名著”指的是《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揭示普通人生活历程的长篇小说。
它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讲述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阜阳市红旗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徐伟审题人:杜红桃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民间歌谣在汉代受到相当的重视,有不少优秀作品被保留下来。
其实民间文学(尤其是歌谣)历代都很丰富,但是由于它的“草根”性质,一般不受重视,很少被记录,所以自生自灭,难以流传。
因此历史上民间文学的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渠道。
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实施宗庙祭祀,同时也兼以朝廷礼仪、自身娱乐,都设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后世出土的不少殷周时期的乐器,皆可证明其事。
这里有一件事很重要,传说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为扩充“乐”的功能,当时他采取了“采诗”以“配乐”的做法。
周王朝颇为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此之谓“观乐”。
《左传》记栽的“季札观乐”,就是著名的事例。
总之,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这成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中的不少民间作品,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采集、收纳进来的。
这一古老的“采诗”传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的打击,至汉初早已被废弃,只存在于一些儒生的记忆里。
直到汉武帝时期,儒术独尊,才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包括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
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的正规化,乐府文学(歌辞)的建设也渐见起色,具体措施是发动文士写作歌辞,还有就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歌辞,双管齐下,大规模进行。
参与创作的有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士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所制作的歌辞,是《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
民间歌辞是通过收集而来的,收集工作由乐府机构承担u乐府机构的任务有两大项,除在各种礼仪场合奏乐之外,还有采歌谣。
2025年人教版(2024)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第1页,总20页 2025年人教版(2024)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考试试卷 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 总分栏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标注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蹩(bié)进 孱(càn )头 罪愆(yǎn) 鳏(ɡuān)寡孤独 B. 埋怨(mán) 栖迟(qī) 汗涔涔(cén) 繁文缛(rù)节 C. 伺(cì)候 螺髻(jì) 累(lěi)赘 莘莘(xīn)学子 D. 自诩(xǔ) 角 (jué)色 纶(ɡuān) 巾 冠(guàn)冕堂皇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于王熙凤出生于身份高贵而人际关系复杂的大家庭,且自幼被当做男孩子教养,因此接触广泛,见识丰富,
性格泼辣。 B. 对《师说》作者部分观点的理解,同桌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 八旬老人吴乃宜“替儿还债、诚信做人”的感人事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人们纷纷称他为“诚信老爹”。 D. 国有企业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和范围,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更好的适应市场。
3、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文学体裁分类中人们常常采用“四分法”,即将文学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
剧”四大类。 B. 词,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它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中国古代的豪放词派以苏轼、
辛弃疾为代表,婉约词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 C. 意境是诗词中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就是作 家笔下的外部世界。二者
在艺术上的和谐统一,就形成了诗词中的“意境”。 D. 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 第2页,总20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铆.钉(mǎo)罅.隙(xià)摈.弃(bǐng)羽扇纶.巾(guān)B. 虔.诚(qián)埋.怨(mán)蹩.脚(biē)轻拢慢捻.(niǎn)C. 渌.水(lǜ)吝.啬(lìn)卷帙.(zhì)锲.而不舍(qiè)D. 分蘖.(niè)捋.之(luō)忸.怩(niǔ)酾.酒临江(shī)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寥廓苍茫仓皇北顾残羹冷灸B. 枕藉踌躇横槊赋诗礼上往来C. 碾轧怂恿冠冕堂皇沧海一粟D. 蠕动国萃旌旗蔽空望洋兴叹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B.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既望”应指农历十六日。
“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
C.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
其词豪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赤壁赋》选自《苏轼文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代的散文诗。
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赤壁赋》即属文赋。
D.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一些平台正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升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用户不但能享受到更低价格和更新鲜的农产品,还能促进农民增收以及通过再投资改善生产。
江苏省清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清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人情往来渗透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常常被当作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进行呼唤。
人情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的,并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反反复复,使得这种人情交换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村民之间依赖这种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
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
使乡土村民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及其极端重要性。
虽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们的交往行为依旧按照人情的规则在互惠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交往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交换成分却在逐渐增加。
费孝通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
人和人之间单靠人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
(摘编自刘青《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变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3月)材料二:(摘编来白罗芳菲《过个年预计花多少钱?人情支出成最大花费》,《民生周刊》2016年2月)材料三: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热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
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于彼此熟识,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条地调和或者说超脱于这些纷争之中。
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者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兴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卷) 高一 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理解(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汉乐府民歌探微
汉代乐府所掌管的诗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门供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所谓“郊
庙歌辞”,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所作的《郊祀歌十九章》都属于这一类,犹如《诗经》的“颂”。另一类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它们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是西汉乐府诗的精华,因为它们来自民间,所以后世称之为乐府民间歌辞或乐府民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了西汉乐府歌辞的篇目,其中采自各地的乐府民歌共138篇,这个数目已接近《诗经》的“国风”。《汉书·艺文志》在著录各地“歌诗”的数目时,又有“声曲折”的著录,如在“河南周歌诗七篇”下,又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的记载。可见当时采集时是乐曲、歌词并录的,因年代久远,其乐曲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就是当时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汉之“乐府”即相当于周代的《诗经》;反之亦可以说,周代的《诗经》即相当于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民间歌辞,两汉文献中没有记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多有失散。搜罗完备的,则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中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按照各自音乐的不同,分成12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约60首。再合以《汉书·礼乐志》所载的《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十九章》,就是现存的两汉乐府的全部了。在写作年代上,《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十九章》最早;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相和歌辞中的汉乐府民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歌辞中所录的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 汉乐府民歌与基本上是四言体的《诗经》不同,从句式上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 都有。但重要的是两种,一是杂言,这类作品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样,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自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它发展到唐代则形成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另一种是五言,完整的五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相当的数量。五言诗虽比四言只多一个字,但却能够把单音词与双音词有机地搭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表现力,五言诗最终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1.作者说汉乐府的“郊庙歌辞”犹如《诗经》的“颂”。对这样类比的用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庙堂文学。 B.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和神灵的功德。 C.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人创作。 D.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不能代表乐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 2.对“歌诗”和“声曲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当时流行的乐府音乐。 B.“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为乐府民歌写的歌词。 C.“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歌词,“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曲谱。 D.“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曲谱,“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歌词。 3.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两汉有代表性的乐府诗产生的时间。“杂曲歌辞中所录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由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乐府民歌作者由以民间诗人为主逐渐发展为以专门诗人为主。 B.汉乐府民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对文人创作产生了影响。 C.汉乐府民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汉乐府民歌创作纵贯两汉,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古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 “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 “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
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
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世与我而相违,复架言兮焉.求 C.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对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水边 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7.把本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8-9题(8题5分,9题6分) 野夕答孙郎擢① 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8.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八小题选做题6分) 10.补充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女之耽兮, ! (2) ,杨柳依依。 (3)长太息以掩涕兮, 。 (4)蒲苇纫如丝 。 (5)周公吐哺____________ (6)羁鸟恋旧林,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道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若多做,则按所选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相应的答题卡上。
三 现代文阅读(25分) 1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依然活着的文物 ①布达拉宫的内部仿佛巨大的洞穴,殿堂、房间、梯子、走廊,空间疏密分布。许多高大的佛像安置在狭窄的空间中,你绝对只可以仰视,正面晦暗不清,而后面窗子的布幔被风扬起时,忽然间阳光就把耀眼的翅膀伸进来。黑暗深处藏匿着各式各样的光,像一个个披着羊毛氆氇、行踪不定、飘忽而来飘忽而逝的僧侣,在此时领你走进幽地,在彼时将你导向明处,在这个过道将你抛入黑暗之渊,在那个窗口让你登上光明之岸。光明在布达拉宫不是绝对的“亮化”,而是无数复杂缓慢的过渡状态,不确定的,旋转着、交替着。 ②这不是一个珍宝陈列之所,不是一个参观对象,不是博物馆,一切都像过去的时代那样放在原处,它们如此置放、存在的目的不是供人参观,而是来自伟大的虔诚,是供人与神进行精神交流,是为了讨得诸神的欢喜。它们诞生于遥远的时代,最遥远的法王洞是一千三百年前的作品。但它们不是古董,继续活在当下,在现场与世界精神发生着交流,影响着世界的精神领域。布达拉宫有着无数依然在呼吸的文物..,但布达拉宫内的文物..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文物..。 ③昔日,香客们进入布达拉宫,不只是战战兢兢的顶礼膜拜,他们抚摩它,碰它,用手,用身体,用头部,不断地涂抹添加着酥油茶……并对它说话,大殿里充满着各自口音各种方言的低语,这是一个活着的宫殿,生长着无数的神经,可以感应到世间的一切。无数的珠宝、黄金、银子、门框、门上的铜饰、门坎、各种各样的器皿的边沿、扶手、佛座的基部……只要人可以触及之处,无不被抚摩出花纹、光泽。这种抚摩犹如巨大的地质运动,如河流把巨石磨砺成美玉黄金。 ④就是今日,博物馆的概念影响了布达拉宫,许多地方不能抚摩了,但人们仍然在可能的地方继续抚摩它。很难想象有人会向卢浮宫最伟大的绘画敬献酥油,但在布达拉宫,人与宫殿之间并没有界限。守护文物的喇嘛在价值连城的佛像面前喂猫、吃饭、磕头,而本地的香客可以进到一般参观者不能进去的佛龛前,近距离地膜拜并抚摩。 ⑤无数的宫殿死去了,成为废墟,或者成为博物馆,丧失了生命力。而布达拉宫继续活着,作为某种精神的载体,屹立于世界的屋脊之上,活在过去与未来之中,它是没有时间的。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07,有改动) (1).请依据第①段内容,用一个双音词概括布达拉给人的总体感觉,并说明理由。(6) (2).第②段中三处“文物”的意思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7)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6) A.第②段中画线的“它们”是指布达拉宫中众多的佛像。 B.香客们触及之处产生的花纹、光泽更为布达拉宫增添了参观价值。 C.布达拉宫不是一般的宫殿,在里面的人们可以随意吃饭、喂猫、打坐。 D.本地的香客能够在布达拉宫内可能的地方以特有的方式近距离地膜拜。 (4).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6) A.布达拉宫允许香客抚摩并对它说话,这正是当下的布达拉宫与世界精神交流的方式。 B.布达拉宫受到博物馆概念的影响,许多东西不再允许抚摩了,本地香客则不受限制。 C.人们不会向卢浮宫最伟大的绘画敬献酥油,是因为他们只是参观,而非朝圣。 D.香客们不断地抚摩布达拉宫中的一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并讨得诸神的欢喜。 四、文本内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 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