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压力1.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用牛顿(N)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形状或速度,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变。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

5.力的平衡:在力的合成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在力的合成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6.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力,用帕斯卡(Pa)表示。

7.压力的计算公式:P=F/A(P为压强,F为作用力,A为受力面积)。

二、力的测量1.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常用仪器,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弹簧的伸长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的原理:胡克定律。

3.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灵敏度:力的测量范围称为量程,单位力产生的示数变化量称为灵敏度。

三、平衡力与摩擦力1.平衡力和重力:当物体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情况:悬挂重物的情况下,悬挂点受到的拉力等于重力的大小。

3.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分析: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绘制力的平衡示意图,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4.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时,两个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的力称为摩擦力。

5.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6.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材料等。

四、力的作用效果1.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速度或形状。

2.速度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速度的力称为加速度,使物体速度减小的力称为减速度。

3.力对物体形状的作用效果:拉力使物体变形产生拉伸应力,压力使物体变形产生压缩应力。

4.力对物体状态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例如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停止。

五、动力与机械能1.动力的概念: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物体状态的力称为动力。

2.动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3. 动力计算公式:F = ma (F为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和公式

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和公式

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和公式一、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1、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任意一个系统内,能量的总和不变,即能量守恒。

2、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内的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即动量守恒。

3、牛顿定律第一定律:没有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其速度相对保持不变,也叫定力定律;第二定律: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的质量相乘后的积分结果,即力的积分结果,称为物体的动量;第三定律:任何一种力都是施加在某物体上的另一物体所施加的一个反作用。

4、能量守恒的原理能量守恒的原理:在任一一个系统中,能量的总和不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能量守恒。

5、静电场静电场:也叫静电场,是一个充满电荷的空间,电荷被静电场所围绕,这种静电场具有各种电压和电场强度,它确定着电子在该空间中运动的路径和速度。

6、电势能电势能的定义:当电荷流动,从一个电位高的位置到另一个电位低的位置的能量消耗,称为电势能。

电势能的公式为:电势能=电荷量×电位差。

7、功率功率是能量在单位时间内释放或消耗的量,功率的公式为:功率=功/时间。

8、阻力阻力:是把电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电流的强度的装置或现象,其公式为:电流=电势/阻力。

9、电压电压是电势区别的量,表示电流从电源流向负极时的势能变化情况,电压的公式为:电压=电势差/电荷量。

10、声速声速:声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以特定频率的振动传播到相应物质中,反射在各个表面,最终到达人耳附近的空气中而产生的,声速的公式是:声速=频率×波长。

二、物理初三中考必背公式1、能量守恒定律的公式:E=KE+PE+U,其中E表示总能量,KE 表示动能,PE表示势能,U表示热能。

2、动量守恒定律的公式:mv=mv+mv,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公式mv=F,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F表示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4、电势能的公式:Ep=qV,其中Ep表示电势能,q表示电荷量,V表示电位差。

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一、物理的基本概念1. 物理: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和相互转化的学科。

2. 物质: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具有一定质量和占据一定空间的所有事物的统称。

3. 分子:物质的微小组成单位,由原子组成。

4. 原子:构成分子的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5. 质量: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和引力作用的度量。

6. 密度:物质的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大小。

7.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8. 物理量:描述物理现象的量。

二、运动的描述1. 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

2.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

3. 位移: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位置变化。

4.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

5. 加速度: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

三、力和运动1. 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是改变物体形状或状态的物理量。

2. 力的作用:引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3. 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运动定律、相互作用定律。

4. 动量:物体运动的本质。

5.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6. 功: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用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乘位移的大小表示。

7.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

四、压强1. 压强:一个物体表面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2. 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压强:P= F/ A。

3. 气体的状态方程:P V= n R T。

4. 帕斯卡定律:任何一个闭合的容器中,外界对容器施加的压力,容器内各处都要承受这个压力。

5. 液体的压强:P= pgh。

五、流体的压力1. 流体:液体和气体的统称。

2. 流体静压力:分布在静止流体中任意一点上的压力。

3. 浮力: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

4. 流体压力的应用:液压装置、液体的运动。

六、热学知识1. 温度: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

2. 热量:能够传递的能量。

3.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4.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中能量总是守恒的。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一)速度(1)定义: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v=s/t(v是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二)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公式:G=m·g(G为重力m物体质量g重力系数)(三)密度(1)定义:其中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公式:ρ=m/V(ρ为密度m物体质量V物体体积)(四)压强(1)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公式:P=F/S(压强P压力F受力面积S)(五)液体压强公式:p=ρgh(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系数,g=9.8N/kg;h为深度)(六)机械功(1)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2)公式:W=FS(W是功F是物理受到的力S是距离)(七)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W/t(功率P功W时间t)(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竖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

初三学习方法与技巧篇三1做好时间规划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中考时间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规划好时间,然后认真执行。

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始很有自信的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是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长久坚持,如此,再好的学习计划也是无用的。

因此,要想学习计划生效,制定了就要努力去执行。

2跟住老师的脚步初中多数学生并没有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足以自己安排冲刺中考的学习。

基于这点,建议还是紧跟各科老师的要求,按照老师的学习与复习计划应对中考。

要相信老师,毕竟毕业班的老师必定有自己的秘诀。

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和老师请教。

3要多做练习题在初三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要面对三年的课本知识,在一年的时间里重新学习三年的知识内容。

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的知识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记忆效果是不够深刻的。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2)相对静止二、运动的快慢1. 速度(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4)单位:m/s km/h换算 1m/s=3.6km/h2. 匀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 变速运动(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即 v=s/t三、长度、时间及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4、刻度尺的使用: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一、力学1.速度与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运动的描述与分析:位移、时间与速度关系的图表表示,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分析与计算。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惯性参照系的概念,质点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分析。

4.牛顿第二定律:力的概念,质点的加速度与受力大小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

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的特点与性质。

6.机械能守恒: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7.方向定律:曲线运动的离心力与切向加速度,绳子中的张力。

二、热学1.热与温度: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物体温度的测量与转换,热平衡。

2.物体的热传递:热传导定律,导热系数与导热性能,热传导的应用。

3.热量与功:功的概念与计算,热量的单位与计算。

4.温度与热量变化: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物质的比热容,热量的传递与温度变化的计算。

三、光学1.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虚像与实像的概念。

2.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及其应用,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向和速度的变化。

3.透镜与光学仪器: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特点与用途,透镜成像的规律与公式,虚像与实像的概念与判断。

四、电学1.静电学:静电荷与静电力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与性质。

2.电流与电阻:电流的概念与电流的计算,电阻、电压和电流大小的关系,欧姆定律。

3.并联与串联:电流在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中的分布,电压和电阻的计算。

4.电功与电能:电功的计算,电能的转化与保存。

5.磁学:电磁现象,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

五、声学1.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路径的关系。

2.声音的特性:声波的振动周期与频率,声音的强度与音量的关系,共振与声音的增强。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1. 运动和力- 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的关系-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惯性、质量和力的概念2. 动量和能量-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冲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动能、动能定理和功- 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3. 热学- 温度、热量、能量的关系- 物体的温度测量和热平衡-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和热量计算- 温度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相变和比热容4. 光学- 光的传播和速度-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 凸透镜和凹透镜- 成像的规律和方法- 光的色散和光的组成- 光的波粒二象性5. 声学- 声的传播和速度-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音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声音的共振和回声- 声的干涉和衍射6. 电学- 静电- 电流、电压和电阻- 电路的搭建和基本定律- 电能和电功率- 简单电器的使用和安全- 磁场和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电磁感应实验和电磁感应定律7. 压力和浮力- 压力的定义和计算- 压力的传递和液体的压强- 压强和面积的关系- 浮力和浮力的计算- 显微镜、望远镜和水泵的原理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能够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并能够用物理知识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

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m=G/gg=9。

8牛/千克。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了解分度值的定义(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表示的量值)2、如何减小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a、刻度尺的摆放:刻度尺要紧靠被测量的物体,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b、读数时,眼睛的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c、测量结果的记录: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进率5、科学探究的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声音与环境》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3、人怎样听见声音:外界声音—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人耳感知声音的又一重要途径:骨传导4、(1)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弦的长短、粗细和张紧程度(弦越长,音调越低;弦越粗,音调越低;弦越松,音调越低)。

影响管乐器音调的因素: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度(2)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影响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

5、“双耳效应”:判断声源的方位。

6、(1)超声: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①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量。

②应用:回声定位、B超、超声波去污。

(2)次声: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①特点:传播时能量损失小,能传得很远。

②应用:预测自然灾害、军事监测。

7、噪声的控制:采取措施——消声、吸声、隔声。

①在声源处控制。

如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装消音器②在传播过程中控制。

如在城市里植树、修隔音墙等③在人耳处控制。

如戴防噪声耳塞等第三章《光和眼睛》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速c=3.0×108m/s;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

2、光的色散(白光为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光的三基色为:红绿蓝)了解:物体的颜色是怎样产生的(物体反射与它同种颜色的色光,吸收与它不同种颜色的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3、光的反射——作图:根据入射光线作反射光线,或根据反射光线作入射光线4、平面镜成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作图平面镜成像实验:实验步骤参照初二上册书P57实验注意:①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既能反射光也能透过光,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及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大小相等的两支蜡烛?(为了验证像和物等大的特点)③实验中如何检验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为虚像?(在玻璃板后放一张白纸,观察是否成像,若成像,则为实像,若不成像,则为虚像)5、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日常应用:后视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日常应用:车前灯的反光罩6、凸透镜和凹透镜——作图:透镜光路图①了解:如何找凸透镜的焦距?②背:凸透镜成像规律(另背:物近像远,物远像近,物近像大,物远像小)③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步骤见初二上册书P70④凸透镜的应用: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7、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的纠正——凹透镜;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的纠正——凸透镜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1、温度计①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②使用方法:a、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b、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2、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的区别:(1)测量范围;(2)体温计有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3、汽化(包含蒸发和沸腾)吸热,液化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升华吸热,凝固放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1)冬天,从人嘴里呼出白气——(液化,放热)(2)雪花落到手心后,很快变成水滴——(熔化,吸热)(3)洗过的湿衣服会变干——(汽化,吸热)(4)用铁水浇铸铸件——(凝固,放热)(5)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升华,吸热)(6)夏天,自来水管经常“出汗”——(液化,放热)(7)烧开水时,锅中的水不停地翻滚——(汽化,吸热)(8)烧水时,壶嘴不断地冒“白气”——(先汽化后液化,先吸热或放热)(9)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先升华或凝华,先吸热后放热)(10)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升华,吸热)(11)加热固态的碘,会看见紫色的碘蒸气——(升华,吸热)(12)冰雪消融——(熔化,吸热)(13)冬天,窗户内侧会出现冰花——(凝华,放热)(14)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升华,吸热)(15)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有暖气的室内,眼镜变得模糊一片——(液化,放热)(16)夏天,从冰箱里取出水果,表面很快会出现许多小水珠——(液化,放热)(17)为了防止新鲜蔬菜在运输途中腐烂变质,常将干冰放在车厢中——(升华,吸热)(18)舞台上常用喷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先升华后液化,先吸热后放热)(19)南方春季墙壁地板出现返潮现象——(液化,放热)3、晶体(海波、冰、食盐、石墨、金属)和非晶体(石蜡、松香、玻璃、沥青)会分析晶体的熔化过程图各部分线段所代表的意义4、(1)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2)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较大的水滴,从空中落下来)(3)雪:(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4)雾:(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悬浮在地表周围)(5)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附着于地表的花草树木上)(6)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于瓦片或地面上)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1、质量的国际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进率(质量是物质的属性)2、托盘天平的使用(放、调、称、记)(1)测量前的调平衡:平衡螺母。

当分度盘指针偏向左时,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反之则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2)测量时的调平衡:砝码和游码。

(3)若物体与砝码放颠倒了,则被测物体的质量m物=m砝-m游(4)了解:若使用的砝码有些磨损,测量结果偏大;若砝码上粘了污物,测量结果偏小。

3、测量轻小物体的质量——累积法;测量水的质量——补差法4、物体的密度公式:ρ= mV(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单位为kg/m3)5、物质的属性(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弹性、延展性、透光性)(1)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及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2)绝缘体:橡胶、塑料、陶瓷、玻璃、油、空气等(3)半导体:锗、硅、砷化镓等(4)热的良导体:最善于导热的是银,其次是铜和铝(5)热的不良导体:瓷、纸、木头、玻璃、皮革等(6)超导材料:某些材料在很低的温度环境中,电阻会突然变为零,材料的这种特性叫超导性,这种材料就是超导材料。

(7)了解:纳米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第六章《力和机械》1、力的表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力的三要素为:方向、大小、作用点。

力的测量用弹簧测力计2、重力的大小(G=mg)和方向(竖直向下)3、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挤压、发生相对运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及步骤见初二下册书P20此实验的结论: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作图:力臂(虚线+垂直符号+大括号)(1)省力杠杆:撬棒、瓶盖起子、剪刀、扳手、拔钉器、铁铲、独轮车等(2)费力杠杆:缝纫机脚踏板、吊车的吊臂、火钳、筷子、鱼竿、镊子等5、滑轮组——定滑轮与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绕线方法第七章《运动和力》1、参照物——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定所选的参照物2、物体运动的快慢:v = st——会看s-t图(线段越陡,说明速度越大)掌握km/h和m/s的换算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1)惯性是物质的属性,只与质量有关(2)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步骤见初二下册书P504、二力平衡的条件(反向、等大、同体、共线);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第八章《神奇的压强》1、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2、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 p=FS(压强的单位为:Pa)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见初二下册书P64此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液体的压强:p=ρgh4、大气压: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验证大气压大小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1atm等于760mm汞柱,约为 1.013×105Pa)第九章《浮力与升力》1、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F浮=ρ液gV排3、了解:①探究浮力的大小;②探究沉浮条件;③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石头的密度4、流体流速小压强大,流速大压强小(升力产生的原因)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了解: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微粒叫做原子。

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首先提出分子的概念。

2、了解: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状态特征固态液态气态分子间的排列十分紧密较密极度散乱分子间的距离很小较大极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大较小很小3、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两种不同物质分别进入对方的现象就是扩散现象。

4、电子是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的。

枣糕模型是汤姆逊提出的;核式模型是卢瑟福提出的。

5、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质量大小:电子<质子<中子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功:W = Fs(功的单位为J)2、功率——描述做功的快慢 P = Wt(功率的单位为W)3、机械效率η =W有W总× 100% ——注意斜面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题及实验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GnF× 100%4、动能和势能——掌握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1)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两种实验都要掌握)见初三上册书P15 此实验的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

(2)实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见初三上册书P17此实验的结论:物体被觉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同一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其内能一定增加;但内能增大时,温度却不一定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