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

合集下载

庐山烟雨苏轼

庐山烟雨苏轼

《庐山烟雨》作者: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1)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2)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

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3)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

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

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赏析]: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

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

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

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

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

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

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

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这是苏东坡的一首绝句,和辛弃疾的《丑奴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苏轼写给儿子苏过的一首诗

苏轼写给儿子苏过的一首诗

苏轼写给儿子苏过的一首诗是:《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深切期待和无私的父爱,同时也表现出一种任性的情趣和对隐逸的偏好。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苏东坡的一首奇诗,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的一首奇诗,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的一首奇诗,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烟雨浙江潮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写过一首奇诗,奇在只得四句的七言绝诗,头一句竟然跟最后一句是完全相同的。

诗曰:“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如果写的人是个小学生,老师也是个专门伺候小学生的,说不定这功课会不及格,有偷懒嫌疑。

修辞派对着这好像随口吟来的诗,也该无一事一字好说。

可以说的,就剩下最初与最后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到底有没有差别。

很多想去的地方,当初也不过因慕名而不去不快,去过一趟后,便发觉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一来一回后,留下来的感觉跟想象中的烟与潮,没有多也没有少,这样会很扫兴吗?期望的原点竟就是实现的终点,自然觉得意犹未足,百闻不如一见,一见后与听闻的同一个模样,还是有点不甘心。

从旅游的经验去理解,钱塘江的潮看完了,再壮观,不外乎留低一阵哗哗哗,跟没去过的人说起,也只能回应钱塘江潮就是钱塘江潮。

重点可能就像诗中第三句「到得还来无别事」。

有事发生,才令风景不只是风景。

世界上有很多个庐山,惹起很多人欲睹其真面目,睹过真面的人,你问他埃及怎么样呢?迪拜又怎么样呢?一般都只能三言两语把你打发掉,要说的,不会比旅游特辑所见所闻更仔细。

就像从前去过一趟内蒙,回来向好奇者做个口头报告,包括睡在蒙古包里的感受,喝羊奶的滋味,然后呢,然后再无话可说,就未免有点扫兴,去时无边草原蒙古包,回时一样是无边草原蒙古包。

幸好还算有事可记,记得的不是学骑骆驼的经验,而是去的人都习惯晚睡,草原天黑得很快,极目所及,外面一片黑漆天地,是草原沙漠还是南区海景也无知无觉,又睡不着,于是在蒙古包内打起扑克牌来,其中有几局的激烈战况,比草原的战况还要深刻。

这就是“到来有一事”,有事发生就彷佛不枉此行,尽管是几小时赢了又输输了再赢的小事。

其实,我知道,假如,同行的人不一样,或只剩下一个人,眼看着蒙古草原每一寸毫无分别的绿,想象着当年汉武帝打匈奴的事迹,该可以体验到什么叫无处为家处处家,这正是游牧民族飘泊生涯在军事上的优势,生活的环境也决定了不一样的人生观。

观潮·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

观潮·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

观潮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观潮【原文】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观潮【翻译文】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观潮【评析】此诗是东坡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斜川手书的一道偈子。

东坡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

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

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含着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

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观潮【注释】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

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

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

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观潮【赏析】暂无观潮【辑评】暂无作者苏轼的简介苏轼- [宋] -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

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

庐山烟雨浙江潮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庐山烟雨浙江潮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庐山烟雨浙江潮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庐山烟雨浙江潮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庐山烟雨浙江潮宋代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释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

恨:遗憾。

赏析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

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

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

《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

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

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

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

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

64岁的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变成了一个从容面对、大彻大悟的风烛老人。

他听说儿子苏过将就任中山府通判,便给他写下了一首28个字的七绝诗——《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的大意是: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是值得观赏之景,若无缘一饱眼福,定会抱憾终身。

可是,终于到了庐山下、钱塘江前,亲眼看到这烟雨蒙蒙、潮水涌动,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得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水就是钱塘江潮水。

初读《庐山烟雨》者会有些奇怪,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一模一样,是重复之句,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为何如此?有何深意?其实,苏东坡正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绘出禅宗典籍《五灯会元》所记载的青原惟信禅师提出的高深禅理——人生三境界:一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三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显然,“庐山烟雨”和“浙江潮”,分别就是山和水。

人们被这山水吸引,为的是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此时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这就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第一种境界。

渴望前去观赏却去不了,时间长了,难免在心中有一份执念。

等到了山水前,不过是一份执念的实现,让人失去了观赏山水的初心。

这时候观赏山水的感觉常与原来想象的不一样,甚至差距很大,产生“不过如此”的失望。

这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第二种境界。

在经历了人生种种,看淡了执念之后,以无杂念的初心观赏这山山水水,这山山水水便又恢复了本来的样子。

这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第三种境界。

有个小故事,把看似一样的第一种境界和第三种境界的截然不同,讲得深入浅出: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答:“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答:“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再问:“那得道前后还有什么区别呢?”老道长答:“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苏轼写的儿子的诗

苏轼写的儿子的诗

苏轼写的儿子的诗
苏轼写的儿子的诗:《洗儿诗》,《庐山烟雨浙江潮》。

《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译文:
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
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浙江,钱塘江。

恨:遗憾。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观潮宋苏轼古诗

观潮宋苏轼古诗

观潮宋苏轼古诗
嘿,朋友!你知道苏轼的那首古诗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
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 这诗多有意思啊!
就好像咱们一直心心念念想去一个特别美的地方,没去之前,心里
那个痒痒啊,各种想象,各种期待,觉得那里一定是人间仙境。

这不
就跟小时候盼着过年一样嘛,没到过年的时候,天天盼着,想着有新
衣服穿,有好多好吃的。

等到真去了那个向往的地方,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就像过年
真到了,吃了那些好吃的,穿了新衣服,好像也没有之前想的那么兴奋。

苏轼这首诗不就是在说这种感觉吗?一开始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充
满了渴望,等真的看到了,却发现也就平常。

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或者糟糕?很多时候都是我
们自己的心里在作怪。

我觉得啊,苏轼这首诗就是在提醒咱们,别对没经历的事情抱有太
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珍惜当下才最重要!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山烟雨浙江潮
蔡日新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休;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首相传为东坡《观潮》的诗作,采用回环的手法,将人们企望某事之前的心境与实现某事之后的心境做了透彻的描述,实乃难得之作。

其实,这也合乎禅家参悟的规律,未悟之前的千般纠结与悟后的万般放下荡然无存之间,貌似回环而实乃质的飞跃。

无怪乎青原惟信禅师在上堂开示中会这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别看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表面上只是简单的重复,可前后有着质的飞跃。

这也正如同《金刚经》上的“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后者的结论乃是经过否定之后的殊胜之境,乃是去离了有无对待的实相。

若将此理拓展来说,鄙人早几年便萌生过去草原一游的念想,不料今年居然成行。

在未到草原之前,心里总是幻起蓝天、白云、绿草地与成群的牛羊之美景,然而在真实到来之后,又悔恨机票签改太难,不能马上飞回去。

从呼市至经棚克旗草原沿途八百多公里,所见草原甚多,大多牧草不盛,少有树木,甚至出现了不少沙化的严峻现象。

即便长草的草地,其草也呈枯萎现象,加之过度放牧,原本不荣的草原也将迅速地步沙漠后尘。

到了经棚,乃克什克腾旗的县府,也没有见到青山绿草地,倒是温度不低,接近36度,那干枯的空气很让人难熬。

从经棚往阿斯哈图草原的途中,倒是看到了蓝天白云绿草地,可是当我们心情正好之时,前往阿斯哈图石林进门的道路被管理人员人为地挖断,我们的计程车只得停在进门口,也要走了全程的资费300元。

经过周折,那里的管理人员打算用他们的公车载我们去石林,虽然在寒风的吹拂中不禁颤栗,但这消息毕竟带给了我们希望。

可是,当我们坐上石林管理处的大巴到达终点时,才知道受骗了:原来他们挖断前路以阻挡各类车辆前行的目的,乃是要独揽旅游项目。

在我们的大巴上有不少自驾的朋友,也有我们这样打车的游客,全让大巴送到他们自己经营的蒙古包里,充当了他们的“绑票”。

蒙古包没有厕所、浴室,就在草地上设一暖炕,卫生状况堪忧,大家只得挤在炕上凑合了一夜。

他们提供的饮食也不好,奶茶之类是合成品的冲泡,其他面点也是从成品商那里批发来的,味道很不好。

过了难熬的一夜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酒店,但酒店非但条件简陋而要价高昂,经讨价还价最终还是入住了。

可酒店里的水几乎不能食用,充满了牛羊的膻臊,若不是将自己带的茶叶冲入,那样的水吃了肯定会吐的。

因为整个草原看不到河流,也看不到山泉,牛羊等牲口与人口的排泄物全部直排草地,而食用水也是直接从地里取来并未做处理,因而味道难尝。

由于水质太差,加之石林分布零散而不大气,草原上花草也被太阳晒得蔫萎,我们勉强呆了两天便返回呼市去了。

呼市也不凉爽,我们原来以为可以避暑,可有几天实在难受,我们只得到超市买了风扇,才勉强入睡,好在今天下午七点就要返回长沙,不然我肯定会在这漠北郁闷死的。

从草原返回呼市的途中,我向同车的朋友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在这即将沙化的草原上,曾流淌过不少鲜血,包含了蒙古部落互相残杀的血迹,也包含了蒙古人掠杀汉地的血迹。

是这些无休止的贪婪与杀戮,造成了大片土地的荒漠,造成了而今的衰草残阳,造成了而今的落后与贫穷。

二〇一四年八月一日记于呼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