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程讲稿Keynote版
通信原理教学课件PPT同步原理_OK

其功率谱为:
Ps ( f )
2021/8/25
1
f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T系统
26
频谱:
S( f )
导频
1
f
T
在基带信号的频谱的第一个零点插入导频: f=1/T 即插入一个频率为f=1/T的正弦波。
该导频在接收端可由中心频率为f=1/T的窄带滤波 器(NBPF)提取出来,NBPF输出为一正弦波。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7
框图:
m(t)
SBF
cos ct 90相移
发送端
uo(t)
-sin c t
插入 导频
分析:
(1)插入导频: sinct
uo '(t)
v(t)
BPF
m'(t)
LPF
NBPF
90相移
接收端
sin(ct 90) cosct cos(ct 90) sinct
(2)发送端输出信号: uo (t) m(t)cosct sinct
1 2
m(ˆt
)
sin16 ct
(4)此方案的缺点: ① 相位含糊性:二分频器的输出电压有相差180的两 种可能相位,即其输出电压的相位决定于分频器的随 机初始状态。 克服方法:信息不直接加载在相位上,而加载在前后码 元相位差上,即采用差分编码,如2DPSK。
② 错误锁定:平方后的接收电压中有可能存在其他的离 散频率分量,使锁相环锁定在错误的频率上。
压控振荡
M分频
锁相环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窄带滤波
载频 输出
18
13.2.3 载波同步的性能 相位误差
当实现相干解调时,载波同步系统所提取的载波存 在相位误差。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第一篇:通信原理教学大纲《通信原理》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电子、通信专业适用)学时:64学分:4(授课:52学时,实验:12学时)一、教育目标(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信主干课程。
它既是通信专业知识的入门课又是重要的通信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课、练习,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通信系统的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通信系统概述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
掌握信息及其度量方法。
掌握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2 随机信号分析理解随机过程的一般描述;掌握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掌握维纳一欣钦定理,即平稳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是傅立叶变换对;掌握高斯过程的数字特征以及一维密度函数;掌握窄带随机过程的包络和相位分别为瑞利分布和均匀分布;掌握正弦波如窄带随机过程的包络满足莱斯分布;掌握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还是平稳随机过程。
3 信道掌握信道定义、分类和信道数字模型。
掌握恒参信道及随参信道的定义。
了解分集接收方法。
掌握数字信道和模拟信道的容量计算方法,尤其是要理解香农公式的含义及应用条件等。
模拟调制系统掌握幅度调制中AM、DSB、SSB和VSB的基本原理、调制与解调框图、数学描述、以及抗噪性能;掌握模拟调频的基本原理、调制与解调框图以及数学描述;掌握频分复用的概念;了解复合调制和多级调制。
5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掌握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深入理解数字基带传输中码间干扰和噪声;熟练掌握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以及噪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掌握改善传输性能的重要措施:部分响应系统和时域均衡。
6 数字调制系统掌握2ASK、2FSK、2PSK和2DPSK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调制和解调框图及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并进行比较;掌握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中的QPSK、QDPSK和16QAM的基本原理及系统抗噪声性能。
通信原理第2章精品PPT课件

2.1 信号概述 2.2 确知信号分析 2.3 随机信号分析
本书本的书的 封面封面
2.1
信号概述
2.1.1 信号的概念 2.1.2 信号的分类 2.1.3 几种常见信号 2.1.4 信号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
本书的 封面
2.1.1
信号的概念
“信号”来源于拉丁文“signum(记号)”一词,其 含意甚广。
本书的 封面
信号的分类
确定性信号
信号
随机信号
周期信号
非周期信号
平稳随机信号 非平稳随机信号
正弦周 期信号
复杂周 期信号
准周期 信号
瞬变信号
各态历经 信号
非各态历经 信号
确知信号的分析是随机信号分析的基础,
本书重点分析确知信号的特性。
本书的 封面
(1)周期信号 周期信号是指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周而复始 重复出现,无始无终的信号,可表达为
《通课信程原名理称》课件
第1章 通信系统概述 第2章 信号分析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第4章 模拟调制 第5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 第7章 数字调制
第8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9章 同步原理
本书本的书的 封面封面
《通课信程原名理称》课件
第1章 通信系统概述 第2章 信号分析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第4章 模拟调制 第5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 第7章 数字调制
一定意义 。
本书的
封面
信号就是用于描述、记录或传输的消息( 或者说信息)的任何对象的物理状态随时 间的变化过程。简单而言,信号就是载 有一定信息(或消息)的一种变化着的物 理量。也可说,信号就是载有一定信息 的一种物理体现。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串讲PPT课件

SSB基本思想 SSB调制模型 波形与频谱 SSB信号解调
传输带宽 抗噪声性能
VSB基本思想 VSB调制模型 波形与频谱 VSB信号解调
传输带宽
线性调制的一般模型
精选
第三章 模拟调制系统
LOGO
线性调制的一般模型
sm(t)[m (t)cocst]
S m ( ) [M ( c ) M ( c )]
CH 5.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数字传输系统中产生误码的原因。
LOGO
CH 5.2
传输码的码型选择的一般原则,P135页的6条,要理解。 常用的几种码型:AMI,HDB3,CMI(00,11:1;01:0)
CH 5.3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P141的公式(5.8)或(5.9),要理解,会应用 其分析问题:连续谱必有,可确定信号带宽;离散谱可能存在,可通过离散谱 分析直流分量,基波分量及谐波分量。
改变载波的相位 信号的表示 调制方法(2) 解调方法(1) 传输频带 抗噪性能
前后码元相对变 化改变载波相位
信号的表示 调制方法(1) 解调方法(2)
传输频带 抗噪性能
性能比较:抗噪声性能,频带利用率,设备复杂度
多进制数字调制精带选宽的计算与4PSK、4DPSK的波形图
第七章 多路复用
LOGO
1. 频分复用(7.1)
m(t)
h(t)
cos(ωct)
精选
sm(t)
第三章 模拟调制系统
LOGO
m(t)
H(ω)
-ωc
H(ω) -ωc
-ωc
h(t) cos(ωct)
ωc ωc ωc
sm(t)
AM,DSB USSB LSSB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包括传输介质、编码方式、调制原理、数字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3. 理解不同编码方式的工作原理;4. 了解调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5. 掌握数字通信系统和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6. 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1. 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3. 不同编码方式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通信原理的实际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根据教学大纲,对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详细讲解。
重点介绍传输介质的种类和特点,不同编码方式的工作原理以及调制原理的基本概念。
3. 示范实验: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通信原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应用,检验学生对通信原理的掌握情况。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澄清学生对通信原理的问题和疑虑。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和教材:提供相关通信原理的教学课件和教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 实验设备和器材:提供一些实验设备和器材,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3. 练习题和实践任务:设计一些练习题和实践任务,供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练习任务,进行实际观察和评价,检验学生对通信原理的掌握情况。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答疑,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进一步了解。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不同传输介质、编码方式、调制原理以及数字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等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1)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通信原理》参考学时: 60实验学时: 18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后续课: 现代DSP技术(一)说明部分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
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 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
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 教学内容和要求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 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 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 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
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
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
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 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
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 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 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 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
通信原理第三章 ppt课件

制某载波的过程 。
通信原理第三章
3、调制的作用
★(1)将基带信号变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 的已调信号
★(2)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 (3)改善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改变信号占用的带宽
通信原理第三章
4、调制的分类
连续波调制 (载波为正弦波)
振幅调制(AM, DSB ,SSB,VSB) 模拟调制 频率调制(FM )
(1)最直接的方法——滤波法:
将不含直流分量的基带信号m(t)和载波信号经乘法器后 得到双边带信号DSB,再通过一个单边带滤波器就得 到需要的单边带SSB信号。
m(t )
h (t )
S SSB ( t )
A cos c t
单边带调制 通信原的理第一三章般模型
单边带调制(SSB)的一般模 型
从图中看,SSB与DSB好象没什么不同, 但两者的h(t) 不同。DSB 的h(t) 要求保 留两个边带信号;而SSB 的h(t)只要求 保留一个而且只能保留一个边带信号。
1 2
t
- c
0
通信原理第三章
A0
c
调幅AM信号
由图可见: (1)波形包络与输入基带信号m(t)成正比 (2)频谱具有上、下对称的两个边带 (3)频谱中心含离散载频分量,它并不携带信息 (4)要使调幅波的包络波形与基带信号波形相同, 则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 a、对所有的t的值|m(t)|max≤ A0,否则会过调制 b、载波频率必须高于基带信号的最高频率
线性调制器的一般模型
输出信号的一般表达式:
时域: s m ( t ) m ( t ) A co 0 t h ( s t )
且 m(t) M()
通信原理——绪论17782ppt课件

来,是与消息对应的某种物理量,通常是时间 的函数,例如随着时间变化的电压(电流)。 通信系统中传送的是信号.
通信是一种产业,它生产的是一种信息在空 间转移的效应
11 通信原理
2. 通信的发展简史
12 通信原理
最早的电通信设想
1753年2月17日,《苏格兰人》杂志上发表了一封署名 C.M 的书信。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电流进行通 信的大胆设想。他建议:把一组金属线从一个地点延 伸到另一个地点,每根金属线与一个字母相对应。在 一端发报时,便根据报文内容将一条条金属线与静电 机相连接,使它们依次通过电流。电流通过金属线上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线性代数 信号与系统
5 通信原理
关于课程
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考试方式:闭卷 成绩评定:70%考试成绩 + 30%平
6 通信原理
主要参考书
樊昌信等编,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 周炯磐等编,通信原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曹志刚等编,现代通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s Edition). 清华大学出版社 Simon Hayk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电子工 业出版社 J.G.Proakis. Digital Communication(4rd Edition). 电子工业出版社 通信原理习题
7 通信原理
课程的基本内容
通信基本概念 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分析 模拟调制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8 通信原理
第1章 绪论 什么是通信? 通信的发展简史 通信系统的组成 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 信息及其度量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信道及其模型 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