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史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发展的历程

中国书法发展的历程

中国书法发展的历程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中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教育和社会交往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书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风格的变革,逐渐发展成为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

最早的中国书法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当时的书法主要以甲骨文为代表,用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这种书法形式简洁而古朴,具有浓厚的古代气息。

随着秦朝的统一,小篆成为了主要的书写形式。

小篆是一种规范而严谨的字体,被广泛用于刻写铭文和文献。

在汉代,隶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更加流畅和自由的字体。

这一时期的书法成就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如张芝、刘德仁和颜之推等。

随着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楷书在中国书法中崭露头角。

楷书以其工整、规范的笔画和字形而闻名。

刘德仁和颜之推被誉为楷书的开创者,他们的作品具有脱俗而典雅的风格。

唐朝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草书逐渐兴起,成为了一种独特而自由的书写风格。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潇洒而急促,字形变化多端。

王羲之和怀素是唐代最著名的草书家,他们的作品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宋朝是中国书法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楷书逐渐取代了草书,成为了主流的书写形式。

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等书法家在宋朝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楷书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清秀、工整的风格而著名。

明清时期,隶书和行书逐渐崛起。

隶书是一种规范而庄重的字体,行书则更加自由流畅。

文征明和唐寅是明代杰出的隶书家,而八大山人和郑板桥则是清代著名的行书家。

近现代以来,中国书法逐渐与西方艺术接触和交流。

许多书法家开始尝试将传统的书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同时,书法教育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许多人开始学习和欣赏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古代的甲骨文、小篆,还是唐宋的楷、草,都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卓越魅力。

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学。

历代书法简史

历代书法简史

夏前21世纪-16世纪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前16世纪-11世纪前11世纪-前771年前770年-前256年甲骨文金文朱书墨书玉书石刻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散氏盘》《大盂鼎》《石鼓文》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

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史称六书。

秦前221年--前206年大篆小篆《史籀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李斯胡毋敬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籀音zhou峄音yi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篆书隶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公元265-公元420年公元420-公元581年魏碑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钟繇《宣示表》索靖《月仪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瘗鹤铭》《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钟繇卫觊、卫瓘、卫恆、卫宣、卫夫人索靖陆机琅琊王氏(羲之、献之等)王僧虔卫恒《四体书势》杨泉《草书赋》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书赋》《论书》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字体发展变化:陶器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主要书体:篆书:甲骨文(卜辞文)、金文(钟鼎文,铭文)、石鼓文(千古篆法)、大篆、小篆隶书:蚕头凤尾草书:章草、今草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刻在陶器上的文字,目前还不识得,只能称为符号。

商朝:甲骨文:,又称卜辞,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成熟的文字,也是书法艺术的开端。

西周: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把铜称作金,所以又称金文,商周主要把文字刻在钟或鼎上,又称钟鼎文。

特点:笔画趋于圆润,结构疏密有致,字体庄重典雅,排列布局整齐。

学习金文必学《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西周早期:《大盂鼎》1849年出土周康王时期,注铭文19行,291字,字体庄重凝练,用笔方整,行款整齐划一,气度恢弘。

西周中期:《大克鼎》1890年出土,铭文2段28行,290字,笔画均匀,饱满圆润,布局完整,较为简化。

西周晚期:✨《毛公鼎》1843年出土,周宣王初期作品,42行,497字,是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它是金文书法中最重要的文字。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清出土周厉王时期,铭文19行357字)被誉为金文中草书、其它有墙盘(1976年出土,18行284字)、虢季子白盘(清出土,西周周宣王年间公元前815年,铭文8行111字)大篆:出于西周晚期,特点:布局均匀整齐,字形长行和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遒劲,结构平整。

小结:本人认为《毛公鼎》《散氏盘》是书法必学的,同时参考《大盂鼎》《大克鼎》《墙盘》等;近代临本墨迹以吴大澂为佳。

春秋战国:✨石鼓文:唐朝发现,四言诗共十首,718字,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465字,明范氏天录462字,公元前219年造是大篆到小篆的过渡的文字,小篆之祖,最早的石刻文字,属于篆籀系统。

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

特点:结字严谨,笔法圆劲,布局均匀,气韵古朴浑厚,是大篆到小篆的过渡文字。

书法发展时间线

书法发展时间线

书法发展时间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上。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至周代初期留存的一种文字,它的字体形态多样,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而金文是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书体,它的字体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和规范性。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篆书成为主流书体,特别是小篆,它的字形结构规整,巨大质朴,影响到后世的书法发展。

在汉代,隶书的形成对于后代书法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隶书是一种优雅、工整的字体,具有浓重的书法风格。

3.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逐渐发展为楷书,楷书是一种行草书的字体,具有明快的线条和流畅的结构,很好地表现了书法的美感和艺术性。

在这一时期,兰亭集序的出现对于书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草书逐渐成为主流书体,草书是一种隶书的变体,具有很强的速度和动感,表现了书法的潇洒和豪放。

在这一时期,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米芾的《赤壁赋》等名作对于书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 元明清时期(1279年-1911年)元明清时期,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书体的发展日趋完善和多样化,书法风格也趋于多样。

在明清时期,书法成为官方文书和文人雅集的重要载体,书法家们在各种书法风格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6. 近现代时期(1911年至今)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书法也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在这一时期,书法家们对于书法的探索和创新不断进行,开创了新的书法风格和表现形式,使得书法艺术更加充满活力和创意。

第二篇示例:书法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艺术的一种,通常被视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书法从最早的刻画文字的形式开始,逐渐演变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文字的美感和力量。

书法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法发展的时间线。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历经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从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草以及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对我国书法发展的概述。

1.秦篆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文字。

秦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结构匀称,字形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秦篆也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汉字由复杂的象形走向简化的符号。

2.汉隶汉隶是汉代主要书体之一,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汉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汉隶的特点是扁方,左右分展,横平竖直,笔画清晰,结构严谨,章法巧妙。

汉隶的代表作品有《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

3.魏碑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刻石文字,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前期,但真正意义上的魏碑是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后逐渐形成的。

魏碑的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饱满,结构紧凑,体势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魏碑的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等。

4.唐楷唐楷是指唐代时期的正楷书体,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唐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但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楷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用笔灵活,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唐风”。

唐楷的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颜勤礼碑》等。

5.宋行、草宋行和草是指宋代行书和草书的合称,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发展。

宋行、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宋行、草的特点是强调个性表现,注重情感表达,笔画多变,形态各异,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宋调”。

宋行、草的代表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6.元、明、清元、明、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最具时代特色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我国书法艺术形成了多个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作品。

中国书法简史(PPT)

中国书法简史(PPT)

礼 器 碑
曹 全 碑
❖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一个分水岭,是汉字形体演变过 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 书法从东汉开始进入了繁荣期。东汉时期的几个特 殊现象,为书法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第一,纸 的发明完成。第二,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第三, 出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第四,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 论著作。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崔瑗的《草书 势》。此外,还孕育出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 也是著名学者、文学家,他著有《笔赋》、《笔 论》、《篆势》、《九势》等。
❖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人,魏 书法家。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他 的《受禅表》雄伟冠时(魏隶典范)。
❖ 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特殊现象是:师承风尚和 家族关系。两晋时代最为突出,出现了几大 书法世族,比如,陆氏(陆机)、卫氏(卫 瓘、卫恒)、索氏(索靖)和王、谢、郗、 庚四大家等。一个名门望族,在文学艺术上 往往父子相传,兄弟争胜,一家一种风格, 世代传承。这里只讲“二王”。王氏家族 (东晋)书法家最多,最著名的当数书圣王 羲之、其子王献之。
❖ 周代金文风格各异,有凝练厚重、雄奇挺拔 的,如《大保簋》、《大盂鼎》等;有圆润 工整、柔和健美的,如《静簋》、《墙盘》 等;有质朴端庄、遒健舒展的,如《大克 鼎》、《毛公鼎》等。金文中,有的字是凹 下的,有的字是凸出的。凹下的阴文叫 “款”,凸出的阳文叫“识”,所以金文也 统称为钟鼎款识。
散 氏 盘
❖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两汉,是汉代官方的正式 书体,直到魏晋楷书广泛流行之后,才被楷书所取 代。
❖ 汉初承用秦隶,后来经过两汉文化人的不断加工、 美化,才逐渐形成一种结字讲究,波磔特别雄健, 体势超拔挺秀的独特字体,称为汉隶。东汉石刻盛 行,“碑碣云起”,遗留至今的200多种汉碑书迹, 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有《礼器 碑》、《乙瑛碑》、《张迁碑》、《史晨碑》、 《石门颂》、《曹全碑》、《杨淮表记》等,风格 各异。康有为把汉碑分为八类:骏爽、疏宕、高浑、 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等,颇有见地。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书法发展历程

书法发展历程

书法发展历程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书法的主要发展阶段和里程碑事件:
1.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用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其书写形式朴素,刻画线条简洁。

2.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文字形式,具有浑厚的线条和独特的造型,逐渐发展出方形和圆形的字体。

3.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秦汉时期,隶书成为官方的正式书写形式,取代了篆书,具有规范、严谨的特点。

4.魏晋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魏晋时期出现了草书,即行草和草隶。

行草追求速写和书写流畅,草隶则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形式。

5.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公元13世纪):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时期,楷书和草书达到了巅峰。

草书由张旭的“急就章”和怀素的“狂草”等达到高度艺术表现。

6.元明清时期(公元13世纪-20世纪):元明时期,隶书逐渐式微,行草成为主流,表现出大胆、奔放的风格。

清代的书法追求刚劲有力的气势,特点是工整而沉稳。

7.现代书法(20世纪至今):在现代,书法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艺术家们在传统书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验,探索各种新的书写形式和表现方式。

这只是书法发展历程的概括,每个时期都有众多杰出的书法家和
重要的创作成就。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持续影响和丰富着中国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书法史,从东晋王羲之开始,直至清代康乾时期碑学兴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王羲之的影响史。

近些年,已有论者借鉴接受美学的一些方法,对王羲之影响史(或称“接受史”)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超越了传统“帖学”研究的范畴,给中国古代书法史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

不过,这种研究目前主要仍停留在王羲之书艺,或者说书法创作影响的范围内,很少关注王羲之对书学思想发展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实际上是王羲之影响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拟在王羲之影响史的框架内,就王羲之与书学思想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探索,即书法本体论、书法笔法论、王羲之书法风格论等。

一、王羲之与书法本体论中国古代书学肇始于东汉班固《与弟(班)超书》中的草书评论,发展到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并序》而进入初步“自觉”,主要关注书法艺术的形态美。

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某些关于书法艺术内涵的论述,如东汉崔瑗《草书势》关于欣赏草书形态美的联想涉及到人的情感,三国东吴皇象《与友人论草书》关于草书创作时“心欢娱”的要求,西晋成公绥《隶书体》提出书法艺术的“意”等等,但总体上看,这些“情”、“心”、“意”论述不够明确具体,大体属于书写时心理层面。

到东晋王羲之(303—361)出现了重大突破,他写于晚年(53岁以后)的《尚想黄绮帖》首次明确的将书法艺术与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的追求联系起来。

敦煌遗书王羲之《尚想黄绮帖》(斯3287写本)云:尚想黄绮,意想疾于繇,年在襄。

吾(斯214本有“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后之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也。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好之绝伦,吾弗及也。

《尚想黄绮帖》文本是今存王羲之最可靠、最重要的书学文献,集中陈述了他的书学思想,联系到今存王羲之尺牍文献中数条提及书“意”的言论,可以把王羲之书学思想概括为“玄礼双修”(或“儒道兼综”),这是对西晋以来“书意论”重大发展。

笔者对《尚想黄绮帖》已有详细讨论(1),不再赘述。

这里想强调的是,直至王羲之,中国古代书学中的书法本体论的核心才得以确立,“玄礼双修”的人生境界、人格理想是书“意”,或者说成为书法作品的意蕴的核心。

书艺“由技近乎道”这个命题可以分作“外部”与“内部”两个层面:“外部”社会文化层面,三国曹魏韦诞提出“草圣”说,意味着张芝草书可以成为“不朽”;而“内部”书艺自身层面,东晋王羲之则提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与书艺追求相联系,意味着这种超越性可以成为“书意”之内核。

王羲之尺牍资料尚有数条论书文字:复与君,斯真草所得,极为不少。

而笔不恶,殊不称意。

(2)飞白不能乃佳,意乃笃好。

(3)久此草书,尝多劳□亦知足下书字字新奇、点点圆转,美不可再。

(4)可见,在王羲之那里,书作之“意”与书者之“意”相关联,而书作中“意”与形态(如“字字”)、笔法(如“点点”)相统一。

前者,在南齐王僧虔《书赋》中发展成为“心(情、思、意)—手一笔”自然流露的书法创作论。

后者,经南朝刘宋羊欣(370-442)发展出“天然”与“功夫”的书法品评标准。

羊欣云:张(芝)字形不及右军,自然不如小王。

(5)这里首次提出“字形”与“自然”这一对书法品评标准概念,到宋文帝(407-453)时演化成“天然”与“功夫”。

南齐王僧虔(426—485)《答竟陵王萧子良书》云:“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宋文帝稍晚于羊欣,而羊欣则是王献之的弟子。

王僧虔是王洽之重孙,王洽与王羲之为从兄弟,曾称赞羲之书法“俱变古形”。

“天然”与“功夫”是古代书法品评最重要的标准。

可以说,这些发展是受到王羲之的直接影响。

至于说“意”与形态(如“字字”)、笔法(如“点点”)相统一,可谓是作品论。

总之,王羲之“玄礼双修”书学思想奠定了书法本体论的前提与基础:一是极大提升了书艺的主体性,由技进乎道,与书者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相关联,二是开辟了书法本体论构成的三条发展路径,即“心一手一笔”的创作论,“意”与形态、技法相统一的作品论,“天然”与“工夫”相统一的品评标准论。

这个书法本体论在唐代张怀瓘《文字论》中渐趋完备。

开元十四年春开始,张怀瓘一边修改《书断》,一边创作《书赋》,一边与苏晋、王翰等人讨论文论、书论等问题。

《书赋》已经亡佚,其主要内容应该反映在《文字论》中。

《文字论》大约写于开元十五年(727)《书断》定稿的同时或稍后。

篇中讨论了西晋陆机《文赋》、南齐王僧虔《书赋》的得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然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草创立体,后其因循着名,虽功用多而有声,终性情少而无象。

同乎糟粕,其味可知。

不由灵台,必乏神气。

其形悴者,其心不长。

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

有若贤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则可知,行不可见,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

可以心契,非可言宣。

(6)这段论述非常精辟,可以看作是关于书法本体论的一个纲领:(1)主体论:书者“贤才君子”的“灵台”,观者“心追目极”、“冥心玄照”在书艺中的重要作用。

(2)本质论:与文学、书面语相比,书法“一字已见(同“现”)其心”,“得简易之道”。

所谓“风神隐而难辨”,“可以心契,非可言宣”等,实际上是讲书艺的高度“抽象性”与“模糊性”,这正是“得简易之道”。

(3)创作论:“不由灵台(心、性情),必乏神气”。

(4)作品论:“意”、“神气”、“风神”与“形”、“象”、“状貌”统一于“字”,前文又称作“意象”。

(5)观赏论:“久视弥珍”、“冥心玄照”,是在书法经验基础上的“心契”,不可言传,亦即艺术直觉。

(6)品评论:“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即前文所言“惟现神彩,不见字形”。

“不见字形”是偏激之词,不是说“不见”,而是说“为下”。

前文对“形”、“象”也提出具体要求,如“以筋骨立形”。

(7)方法论:书作处于中心地位。

由观赏书作入手,再推及书家,最后又回到观赏的传达。

(8)起源论:前文云:“其后能者,加之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意思是先实用后艺术。

这个论纲继承了王羲之书学思想的精髓,并作了创造性的发展:一是书作处于中心地位;二是突出观者的主体性;三是最为重要的,是揭示了书法的审美本质,即“一字已见(同“现”)其心”的“简易之道”。

前文提到王羲之说过“字字新奇”,这里张怀瓘在与书面语的比较中更突出“一字”,确实把握住的书法的特性与魅力。

由此可以进一步解读我们的书法作为一种抽象艺术,与现代西方抽象艺术相比到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笔者十年前在《传统书学与书法美学》一文中说过:“这个书法本体论的纲领,如此系统、严谨、深刻、准确,令人感到惊叹!”(7)现在想强调王羲之对这个书法本体论形成的奠基作用。

二、王羲之与书法技法理论王羲之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推向了一个高峰,他肯定认真研究过书写的技法,前引“点点圆转”可谓已透露出一点信息,那么,王羲之写过专门的技法文章没有呢?东晋已降,整个南朝书学没有提到过王羲之有论述技法的文章。

到了初唐,虞世南(558—638)《笔髓论》首次见引王羲之论笔法文字,凡4条。

《笔髓论》首见于北宋朱长文《墨池编》,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九断为“伪托”,(8)暂且不论。

孙过庭《书谱序》首次提及王羲之论笔法文章《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大概是讲执笔法;还提及王羲之另一篇《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对二篇的可信性孙氏均表示质疑。

天宝年间,蔡希综《法书论》引用王羲之论笔法篇章文字诸多:(1)王羲之《笔阵图》,所引首句为“夫三端之妙,莫先用笔”,凡105字;(2)引“右军云”一大段,为后传王羲之《用笔阵图法》或《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文字;(3)引“右军云”一段,为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二章》中文字;(4)引“右军云”一段,为后传王羲之《笔势图》中文字。

值得关注的是,初唐孙过庭所见王羲之《笔阵图》为“执笔法”,至天宝年间则演变为“运笔法”,篇幅增加到数倍,此时还广泛流传王羲之其他论笔法篇章文字。

顺便说一点,敦煌遗书伯4936有王羲之《笔势论》若干片段,比今存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二章》要简略得多,应该是天宝前后民间流传的抄本。

晚唐张彦远编纂《法书要录》,收录卫夫人《笔阵图》1篇,王羲之书论文章2 篇,即《自论书》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另注明“《教子敬笔论》不录”。

至此,先前民间流传的王羲之《笔阵图》演变成卫夫人《笔阵图》,因为盛唐流传王羲之幼时学书师事卫夫人。

而《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与所谓卫夫人《笔阵图》在内容上没有关联,据《墨薮》,此篇原本应该是旧传王羲之《用笔阵图法》。

《自论书》则是杂抄王羲之《尚想黄绮帖》若干文字增益而成,目的恐怕不是为了书论,而是为了伪造王羲之的手札。

晚唐传韦续所编《墨薮》收录王羲之书学文章4篇,即篇九《用笔阵图法》(《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篇十《笔阵图十二章》(《与子敬笔势论十二章》),篇十二《笔势传》(朱长文《墨池编》作王羲之《书论四篇》之四前半部分,无《笔势传》“吴皇象”以下文字),篇十四《笔势图》(前半部分为卫夫人《笔阵图》;后半部分为《墨池编》中王羲之《书论四篇》之三,南宋陈思《书苑菁华》作王羲之《笔阵图》)。

从《墨薮》收录王羲之的这4篇书学文章,可推测《法书要录》中卫夫人《笔阵图》和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之前传本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