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自噬与凋亡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细胞生命科学中的自噬和凋亡研究

细胞生命科学中的自噬和凋亡研究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不仅能自我复制,而且还能自我维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也会发生变化,包括发生自噬和凋亡。
这些现象在生命科学中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成为探索其变化机制和影响生命的重要研究领域。
下面将从自噬和凋亡的定义、功能、机制和研究进展四个方面,阐述细胞生命科学中的自噬和凋亡研究。
1. 自噬和凋亡的定义自噬是指细胞通过吞噬细胞器、旧物质和蛋白质等来维持自身生存和正常代谢的过程。
自噬不仅能清除老旧细胞器和有害物质,还能在饥饿、缺氧或应激等环境中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凋亡是指细胞主动或被动地自我消亡的过程,包括程序性凋亡和非程序性凋亡。
程序性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激活细胞内的凋亡程序来完成自我消亡的过程。
非程序性凋亡是指受机体内外因素诱导而引起的细胞死亡。
2. 自噬和凋亡的功能自噬和凋亡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自噬作为一种保护性机制,在质膜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
它能清除细胞中的垃圾物质,协调新陈代谢和储存,促进细胞生存和正常代谢。
同样,凋亡在生命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程序性凋亡在维持器官和组织结构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
此外,凋亡还能消除细胞中出现的DNA损伤、抗体识别的未修复错误、感染的病毒和毒素等。
3. 自噬和凋亡的机制自噬和凋亡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基因和细胞信号。
自噬主要受到肾髓质素、ATP、ROS等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通过分子器件,如ATP酶、磷脂酰肌酸等物质,来完成自噬质控的名义。
凋亡同样也受到多种信号的影响,包括自我反应、细胞自噬、免疫细胞等。
凋亡主要通过激发自毁行为、比如“细胞自溶”、“亚细胞内崩解”、“自免疫激活”等步骤来完成。
4. 自噬和凋亡研究进展自噬和凋亡的研究进展记录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不断深入理解。
在研究自噬方面,人们主要针对生涯无法自我清理或耗用细胞中垃圾的器官,如受体、溶解酶体和内质网退化等进行研究。
自噬与细胞死亡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自噬与细胞死亡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自噬是细胞对自身进行分解和回收的过程,可以帮助细胞应对氧化应激、营养不足和病原体感染等一系列生物学应激条件。
细胞死亡是自然发生的细胞现象,能够消除受损的细胞或维持组织的稳态。
自噬与细胞死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自噬与细胞死亡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自噬与细胞死亡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自噬可以促进细胞死亡。
在一些情况下,自噬能够通过高度的自我消耗来诱导细胞死亡。
例如,当细胞遭受到严重的DNA损伤或细胞膜破裂时,为了维持细胞内稳态,自噬可能会被启动并促进细胞死亡。
此外,细胞在受到一些抗肿瘤药物如化疗药物时,自噬的活性被提高,进而导致细胞发生凋亡。
其次,自噬可以抑制细胞死亡。
当细胞经历一些非致命性损伤时,自噬可能会被激活以维持细胞的存活。
此时,自噬可以提供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从而防止细胞死亡。
例如,当细胞受到营养不足的条件下,自噬可以帮助细胞分解存储的物质,以供细胞合成新的蛋白质和能量。
最后,自噬和细胞死亡可以共同参与维持组织的稳态。
在一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细胞的自噬水平的变化可以影响组织的健康状况。
例如,过度的自噬可能导致组织的失去功能,进而导致组织的退化和疾病的发展。
相反,缺乏自噬活性可能会影响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从而导致组织的损伤和疾病的发展。
在研究自噬与细胞死亡的关系方面,有许多进展值得关注。
首先,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与调控自噬和细胞死亡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
例如,Beclin-1是一个与自噬过程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在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研究。
此外,一些线粒体蛋白如Bcl-2和Bax在自噬和细胞死亡之间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其次,在疾病治疗方面,自噬与细胞死亡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些疾病中调节自噬和细胞死亡的平衡可以有效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肿瘤疾病的治疗已经开始包括调节自噬活性以促进细胞死亡。
细胞自噬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与疾病的研究进展作者:焦寒伟王红均赵宇伍莉帅学宏陈吉轩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第02期摘要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将受损的细胞器、废弃细胞质和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转运至溶酶体(Lysosome),并进行酶解的一个生物学过程。
在真核生物中,细胞自噬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过程,而自噬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维持了细胞内稳态。
自噬在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神经性疾病、癌症与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过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该文综述了细胞自噬与多种疾病的研究进展,提示了细胞自噬在免疫相关性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细胞自噬可能作为疾病治疗的新靶点和突破口,为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做铺垫。
关键词细胞自噬;溶酶体;真核生物;疾病中图分类号Q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9)02-0010-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2.004细胞自噬(Autophagy or autophagocytosis)是真核生物中细胞将自身胞浆蛋白或损伤细胞器包裹形成囊泡,并在溶酶体降解回收再利用的代谢过程。
早在1963年,自噬被比利时科学家 Christian deDuve 在溶酶体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1-2],随着研究者们进一步研究确定,细胞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维持机体内代谢平衡自我保护机制[3],大多数自噬是非特异的,也有部分自噬过程具有特异性,如当细胞器发生损伤或功能缺失时,细胞器某些部分将会被自噬体吞噬,再与溶酶体融合发生降解,这一过程被称为选择性自噬(Selective autophagy)[4] 。
通常细胞自噬被分为巨型细胞自噬(Macroautophagy)、微型细胞自噬(Microautophagy)、分子伴侣介导的细胞自噬(Chaperone mediated autophagym,CMA)这3种类型[5],如图1所示。
细胞自噬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细胞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代谢过程,对于生物体内的废弃物质的清除和代谢产物的再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证明,细胞自噬不仅仅是细胞代谢过程的一个环节,更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细胞自噬与疾病的关系、自噬与疾病的研究进展、自噬与药物治疗等几个方面介绍细胞自噬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细胞自噬与疾病的关系细胞自噬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自噬是神经元中蛋白质凝聚体的清除途径,但过度的自噬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细胞自噬被认为是冠心病等疾病的关键因素,自噬水平的减少会导致心脏损伤和心肌纤维化;在肿瘤等疾病中,细胞自噬可以维持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因此自噬抑制剂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新途径。
二、自噬与疾病的研究进展目前,在细胞自噬与疾病的研究中,最被广泛关注的是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
自噬不仅可以维持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还可以抵御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式的影响。
因此,自噬抑制剂成为了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近年来,许多自噬抑制剂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如氯喹、氟罗沙星、羟氯喹等。
研究表明,这些抑制剂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时也可以增强化疗和放疗的效果。
此外,细胞自噬也被认为是一种抗衰老的机制。
自噬水平的降低会导致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自噬作为个体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寿命的延长和疾病的预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自噬与药物治疗随着对细胞自噬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药物开始应用于自噬相关疾病的治疗。
如氯喹和羟氯喹是治疗疟疾的药物,但也被发现可以提高自噬水平,减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症状;替格瑞洛也是一种已上市的抗瘤药,可通过抑制自噬增强其抗肿瘤作用,同时还可以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总之,细胞自噬作为一种重要的代谢途径,对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对细胞自噬的不断深入了解和研究,相信细胞自噬在疾病治疗中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细胞自噬与疾病的关系分析

细胞自噬与疾病的关系分析细胞自噬是细胞内噬菌体生成的一种自发性过程,是维持正常细胞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种基本机制。
在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自噬作为一种重要的代谢途径,在回收细胞垃圾、利用有害分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自噬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等,都与细胞自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接下来,我们将从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中的作用,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一类由于神经元的逐步退化和损伤而导致的发育性、遗传性、老年性或占绝大多数的因素未知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病等。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细胞自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神经元是人体最复杂的细胞之一,其内部存在大量的复杂信号传导通路,为满足其特殊的代谢需求,该细胞需要通过自噬通路来清除长时间存在但无法被处理的不良蛋白质和细胞器等细胞垃圾。
阿尔茨海默病是目前世界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
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进展密切相关。
神经元中存在大量的Tau蛋白,当Tau蛋白异位表达的时候,细胞中的自噬酶会被破坏,进而导致Tau蛋白的积累。
而Tau蛋白聚集就会引起神经元的死亡,因此,自噬途径的破坏与Tau聚集和神经元死亡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因此,通过调节自噬途径,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细胞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疾病,是现代发达国家的主要生活方式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肌细胞具有高度的代谢活动和应激响应能力,此类细胞的存活和死亡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自噬途径的调控在心肌细胞的存活和死亡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细胞凋亡与自噬相互影响的研究新进展

细胞凋亡与自噬相互影响的研究新进展摘要】细胞凋亡与自噬都是机体的重要功能,对凋亡与自噬的形态结构及发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
凋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自噬的发生,自噬亦可以抑制凋亡。
在研究二者发生机制的过程中,相关分子(如Beclin-1等)在二者之间的频繁交叉出现预示着凋亡与自噬存在必然的联系。
二者相互影响关系,预示着此种理论在治疗恶性肿瘤等疾病中,具有潜在的可行性。
【关键词】凋亡自噬 Beclin-1 Caspase【中图分类号】R3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057-02一前言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又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 Cell Death)。
最早是1972年由Kerr教授根据形态学特征首先提出的。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作用。
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生命现象。
自噬现象最早是Ashford和Porten于1962年用电子显微镜在人的肝细胞中观察到。
但直到最近十几年,随着酵母模型的建立和基因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噬分子机制和形态特点的了解才逐渐深入, 并认识到自噬性细胞死亡有别于凋亡(I型程序性死亡), 而被称为II型程序性死亡。
其实称自噬为自噬性细胞死亡是不准确的,自噬对细胞的影响并不一定局限于损害细胞自身的结构和物质,相反,对细胞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主动措施。
比如清除衰老、受损的细胞器,清除细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在营养不足条件下重复利用营养物质和节约能量等[1]。
二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细胞凋亡是受基因调控的精确过程,其激活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体外信号刺激,另一是细胞内的信号刺激,两种途径都能诱导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
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细胞自噬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生物学过程,它涉及到细胞内部受损、变性或多余的蛋白质及细胞器的降解和再利用。
自噬过程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促进细胞存活和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细胞自噬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细胞自噬的基本机制、调控网络以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当前细胞自噬研究的前沿和展望进行探讨。
我们将首先回顾细胞自噬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等。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细胞自噬的核心机制,包括自噬体的形成、成熟、与溶酶体的融合以及底物的降解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自噬相关基因(ATGs)及其调控网络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自噬与其他细胞过程(如凋亡、坏死等)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将关注细胞自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细胞自噬的异常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
因此,对细胞自噬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有望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对细胞自噬研究的未来展望进行讨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细胞自噬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入,细胞自噬的研究将有望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二、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细胞自噬是一个高度保守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分子和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
其核心分子机制主要包括自噬相关基因(ATG)的调控、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以及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和降解。
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细胞自噬受到多种ATG的精确调控。
这些基因在自噬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如ATGATG5和ATG7等。
这些基因的表达和活性受到多种上游信号的调控,如mTOR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
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自噬体的形成是自噬过程的关键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细胞质中的一部分物质被双层膜结构包裹,形成自噬体。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而细胞凋亡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自我调控程序,可以通过控制细胞数量和维持组织稳态。
最近的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其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
细胞凋亡的发生可以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进行调控,包括凋亡相关的蛋白质家族、线粒体途径、细胞死亡受体(卡他脱落因子)途径等。
然而,在心血管疾病中,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常常失调,导致细胞死亡过程的异常加速。
已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当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时,血管壁的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斑块形成和血栓形成,进而诱发冠心病等疾病。
心肌细胞是构成心肌组织的基本细胞,其凋亡的异常调控与心肌损伤相关。
心肌细胞凋亡的增加会导致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从而减弱心脏收缩功能,引起心力衰竭等疾病。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证实了多种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突变等,均被认为与细胞凋亡的异常调控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和临床样本分析等方法,逐渐揭示了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调节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
另一项研究表明,某些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突变与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有关。
然而,目前对于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理解还相对有限,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其具体机制。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细胞凋亡在不同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对细胞凋亡的调控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阐明其具体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自噬与凋亡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6-22T10:59:28.58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4期作者:张文会
[导读] 提供更多途径、更多思路的选取合适的自噬水平,有望为临床综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带来新的研究治疗前景[7]。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徐州 221004)
【摘要】随着细胞自噬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噬作用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逐步受到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细胞自噬与凋亡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带来新的模式前景参考。
【关键词】细胞自噬;心血管疾病;凋亡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061-02
细胞自噬即细胞可以破坏自身成分包括细胞器和部分胞质,从粗面内质网无核糖体区域脱落的双层膜状结构将这些成分包裹,形成袋状囊泡并转移给溶酶体进行降解回收,整个过程的完成均在自噬基因的调控下,完成细胞代谢和细胞器的更新[1]。
细胞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当细胞受到刺激如饥饿或者损伤时,自噬可以快速反应,启动自噬机制,降解受损、衰老细胞器,保护细胞正常的生长代谢。
1.细胞自噬的研究现状
1.1 自噬的过程
首先在一定的诱导信号作用下,细胞接受信号刺激后,先形成较小的膜状机构即自噬前体,而自噬前体可能与通过细胞吞噬的吞噬泡、内体等融合。
将胞浆中的细胞器等成分包裹,形成球状自噬体。
然后溶酶体和自噬体接触后融合,自噬溶酶体形成。
1.2 自噬的分类及特性
自噬分为3类:
大自噬即自噬;
微自噬:指溶酶体通过主动而直接的方式吞噬细胞质;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未折叠蛋白可以在一些分子伴侣的协助下通过溶酶体发挥作用。
1.3 自噬与凋亡
自噬和凋亡是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细胞死亡机制,研究表明,自噬和凋亡总是处在细胞生命周期的动态平衡之中。
自噬和凋亡在一定的“程序”下调控细胞,两者之间在调控的基因及信号通路等可以发生相互的联系,自噬和凋亡就产生了相应的联系机制,因此研究两者的共同通路对于一些疾病如肿瘤、糖尿病心肌病提供良好的治疗研究前景[2]。
2.自噬与心血管疾病
心肌细胞发生自噬对维持正常心脏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自噬的出现均可以体现在各种心脏疾患上,如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包括各种心血管应激如心肌缺血再灌注等,同时,自噬程度的改变也伴随并影响着这些疾病和应激的进展。
因此研究疾病状态下,心肌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对于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3]。
2.1 心肌缺血再灌注与自噬
已有的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发生自噬往往伴随心肌缺血再灌注,但是具体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Matsui等[4]认为缺血和再灌注两个阶段,自噬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前者是保护,后者可能是有害作用。
而PRZYKLENK[5]等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在启动凋亡程序后,同时自噬作用也会明显加强,心肌细胞凋亡发生普遍减少,心肌细胞发挥自身正常的功能在缺血再灌注阶段也因为自噬得到修复和保护。
针对保护机制的解释可能是因为在自噬过程中,降解水解关键酶,氧化应激增强,凋亡升高。
另外,研究表明再灌注损伤可能诱导心肌细胞自噬,如果缺血阶段通过温和方式进行,这时的自噬很可能具有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相反,自噬发生过度激活则会导致细胞死亡。
2.2 心力衰竭与自噬
自噬与心力衰竭的发生联系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由于自噬造成心肌细胞大量丢失促进心力衰竭。
另有研究表明,心肌细胞中发生适度的自噬,溶酶体激活对防止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具有关键保护作用。
因此,在心力衰竭过程中,适度的自噬可起到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而过度自噬则会导致心肌细胞丢失、细胞死亡,并可能会使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
2.3 心肌梗死与自噬
研究表明,通过上调Beclinl和激活AMPK表达诱导自噬增强,在心肌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时,自噬会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还有研究指出,在心肌梗死模型中自噬还可以通过内质网应激的上调促进细胞内营养供应,心肌梗死范围不至于过大。
这些结果都表明自噬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自噬的诱发会通过一些基因的调控和表达保护心肌细胞,避免大范围的心肌细胞的死亡。
2.4 心肌肥厚与自噬
心肌肥厚与自噬的关系研究一直不明朗。
研究表明,抑制自噬能够对抗心肌肥厚,改善心肌重塑,提高病患的生存率。
有的研究认为促进自噬能够抑制心肌肥厚,抑制自噬作用,心肌肥厚的情况得以改善。
如Huang等[6]发现,自噬在被抑制以后,可以阻碍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
同时,在病理条件下,通过抑制自噬发生过程中自噬小体的形成阶段,可以有效改善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这些均提示自噬的发生伴随在整个心肌细胞发生病理变化过程中。
3.展望
细胞自噬研究随着不断的深入加之自噬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与自噬相互之间的联系逐步受到关注,深入研究不同疾病状态下自噬的信号通路,包括一些自噬基因的调控研究,尤其是自噬发挥细胞保护或损伤作用的不同分子机制,提供更多途径、更多思路的选取合适的自噬水平,有望为临床综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带来新的研究治疗前景[7]。
【参考文献】
[1] Shibutani ST,Saitoh T,Nowag H,et al.Autophagy?and?autophagy-related proteins in the immune system.Nat
Immunol.2015;16(10):1014-24.
[2]孙雅婧,郭青龙.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J]. 药学与临床研究,2012,03:236-239.
[3] An DJ,GilleRe TG,Hill JA.Cardiomyocyte autophagy:remodeling repai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hem[J].Curr Hypertens
Rep,2009,11(6):406-411.
[4] MatsuiY,Takagi H,Qu X,et a1.Distinctroles ofautophagyinthe heart during ischemia andreperfusion:roles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Beclinl in mediating autophagy[J].Circ Res,2007,100(6):914-922.
[5]王路乔,黄波,程晓曙.细胞自噬在心血管应激和心脏疾病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3,(19):3041-3043.
[6] Huang J,SunW,HuangH,eta1.miR.34a modulates angiotensin 11-induced myocardial hypertrophy by direct inhibition of ATG9A expression and autophagic activity[J].PLxJS One,2014,9(4):e94382.
[7]吴快英,王海杰,谭玉珍.自噬与心肌衰老及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s(5):3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