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的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

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人亦曰:“以孝治天下”。
《论语》中对孝的论述达十四次之多,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
今人中亦有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人,但这种人越来越少。
相反,不孝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给“孝”字帖上了封建思想的标签,便以为自己可以大行其道了。
父母老了,他们不但不行孝道,甚至连赡养老人的义务也不履行,更甚者则把父母赶出家门。
我曾看过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的《道德观察》栏目的两期节目,一期讲的是江西省上饶市皂头镇80岁的姬秋香老人被自己的子孙虐待,记者采访时,还在忍受不懂事的重孙子用木棍打,用椅子砸。
另一期讲的是江苏秦邮94岁的高怀山老人在大夏天被儿子赶出了家门。
令人欣喜的是“孝”字并没有被社会遗弃。
昨天,我从《新闻联播》里看到了辽宁沈阳菩遥山墓园推出大型浮雕“二十四孝景观墙”,辽宁沈阳在大力弘扬孝道。
前段时间我还通过网络看到许多地区和部门都在进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并且在回村的路上看到了我市“十大孝子评选活动”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孝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把《论语》中的“孝”字梳理一下,看看儒家心目中的“孝”究竟是什么样的。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孝”与“弟”是“仁”的根本。
《论语·学而》第二章就引用了有子的话谈论了这个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什么是“亲亲”呢?“亲亲”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一个人之所以能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
孔子论孝道_孔子对孝道的论述

孔子论孝道_孔子对孝道的论述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也是颇有见解。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论孝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对孝道的论述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同上)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孔子强调,作为人子,不但要奉养父母、尊敬父母,还不要忘记父母的年龄。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所恐惧。
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
因此,更应该多关心父母。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一个重要内容。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死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在《里仁》篇中又一个字不差地重复了一次,孔子的学生在编辑《论语》这部书时,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呢?除了强调这个意思重要性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
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四书集注·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
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常父母身的边尽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本,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出门能够尊敬师长,那么这个人就具备了成为仁人的基本条件。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包括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并且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表明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
句话教导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即使父母不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子女
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如果必须离家远行,也应该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和计划。
总之,《论语》中强调的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和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同时,作为子女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
边。
论语中的孝[精华]
![论语中的孝[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c58564c5caaedd3383c4d3ae.png)
论语中的孝[精华]《论语》中的孝《论语》中孝的内容可概括为善终追远、善事父母和师生之孝,即子女、晚辈敬仰与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赡养、尊敬父母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仰幕。
孝本身产生于血缘关系,那么,应如何来尽孝呢?《论语》提示我们:首先就是赡养和尊敬父母。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 也就是说尽孝道,首先得赡养父母,但这远远不够,还得尊敬他们。
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其次,奉养要承父母之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5] 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如果真要出远门,一定要讲清去处,安顿好父母。
再次,尽孝道不可违礼,态度要谦和。
盂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
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
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7] 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讲究方法,希望他们接受,但叉不可违礼。
最后,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9] 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
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善终追远,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
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
孔子论孝道

说明: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孝道的看法,我们特地从《论语》选出了孔子对孝道的主要论述。
本篇取材自《论理·为政》、《里仁》和《子路》三篇。
批注及翻译文字,引用自苟承益、李亚东译注的《论理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章旨及短评则引用自常熟朱麟公振评注《论语白话批注》(台湾:天禧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孔子论孝道(一)以下孔子论孝之原文摘自《论语·为政第二》:内容:孟懿子1问孝。
子曰:“无违2。
”樊迟3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解: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孟僖子临终时嘱懿子要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父命(学礼)。
3:樊迟:名顺,字子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6岁。
4:御:驾车(指樊迟为孔子驾车)。
翻译:孟懿子问:“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
”一天,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孝道,我答覆他说,不要违背礼仪。
”樊迟说:“这是甚麽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活的时候,应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死了,应按礼的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章旨:是言孝在不背於理。
短评:所谓无违,便是人之事亲,自始至终,都要无违於理,并不是一味从亲之令,就算尽了孝道,这一点不可不辨一个明白。
内容:孟武伯1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懮2。
”注解:1: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懮:其,他的、他们的(一说指子女,一说指父母)。
“其”取第一义,此句可解为:做子女的常能以谨慎持身,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使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疾病,其它方面都可放心。
“其”取第二义,此句则为:子女竭尽全力孝敬父母,倘若用心过甚,反使父母不安,故作子女的,宜只以父母的疾病为懮,其它方面不宜过份操心。
翻译:孟武伯问孔子怎样才是孝道。
孔子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国学第五册《论语》

“ 事”,侍奉。“几”,轻微,和顺委婉。“劳”, 忧虑。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过错,要委婉地劝谏 。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意见,态度仍然要恭敬,不要冒犯 他们。子女即使忧虑发愁,也不抱怨。
20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 惧。”《里仁第四》
32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鲁国拥立敬归的妹妹齐归生的儿子公子裯为国君。穆叔 不愿意,说:“太子死了,有同母兄弟就立他,没有就立年 长的。年纪差不多就选择贤能的,贤能又差不多就占卜,这 是古代的常规。死去的子野并不是嫡子,何必非要立他母亲 的妹妹的儿子?而且这个人,居丧却不哀痛,父母死了反而 有喜悦的脸色,这叫做不孝。不孝的人,很少不捣乱的。假 如立了他,必然造成季氏的忧患。”季武子不听,结果立了 他。等到安葬襄公,三次更换丧服,丧服的衣襟脏得好像旧 丧服一样。当时昭公已十九岁了,还有孩子脾气,君子因此 知道他不能善终。
本文选了《为政》篇中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 、子夏问孝的应答之辞,孔子针对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实 际情况,作了各不相同的具体回答。这一方面显示了“孝” 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 念。
第一则因为孟懿子之父孟僖子曾留下遗命让他向孔子 学礼。古人不仅生时讲礼,对丧礼、祭祀之事也十分谨慎。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9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一、孝敬 01 孝为根本
10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01 孝为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而第一》1.2
孔子关于孝道名言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对于孝道的论述,那你知道孔子的孝道名言有哪些吗 ?下面分享了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供你参照。
1)孟子曰:“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 孟子说:“亲爱父亲母亲亲,即是仁 ;敬爱兄长即是义。
”出自 (春秋 )《孟子 ;尽心上》。
2)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敬爱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 (春秋 )《孟子 ;离娄上》。
3)14 .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虑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亲母亲受累受累,不要让父亲母亲分担你的忧虑。
出自《劝报亲恩篇》。
4)出入帮助须谨慎,朝夕侍奉莫厌烦。
意思是:父亲母亲出入 (门) 要小心搀扶,早晚侍奉父亲母亲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5)爹娘眼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 ;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顺父亲母亲就是好儿男,孝顺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顺又贤惠的名誉。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顺父亲母亲,出门要敬爱兄长。
出自 (春秋 )《论语 ;学而第一》。
7)父亲母亲呼,应勿缓 ;父亲母亲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亲母亲呼叫,要赶快答应 ;父亲母亲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 (清)李毓秀18)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应当这样的。
出自《孝经》。
意 ,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9)呼叫应声不敢慢,一心一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亲母亲呼喊,应马上答应,不能够怠慢,要一心一意 ,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10)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亲母亲吃,好衣先给父亲母亲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经典版】1)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良。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切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鉴别真切的忠良。
出自《名贤集》。
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原文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原文《论语》中有六则关于孝悌的原文,包括《学而篇》中的四则,分别是“孝弟”、“兄弟不和”、“父母”和“兄弟”;以及《为政篇》中的两则,“民以食为天”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学而篇》中的“孝弟”一则是指孔子对于孝道和弟道的论述。
孔子认为孝悌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为人之本。
他强调孝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父母送终、不违远方、丧不为乐、不衣裘长”的具体行为规范。
《学而篇》中的“兄弟不和”一则是孔子对于兄弟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不应该因为争斗而破裂关系。
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强调了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第三,《学而篇》中的“父母”一则是孔子对于对待父母的态度的论述。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责任,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第四,《学而篇》中的“兄弟”一则是孔子对于兄弟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不应该争斗。
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强调了兄弟之间的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为政篇》中的“民以食为天”一则是指人民对于食物的重视。
孔子认为食物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政府应该重视人民的生活,保障人民的食物供应,才能稳定社会。
《为政篇》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则是指对于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是不可信任的。
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强调了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这六则原文展示了孔子对于孝悌、亲情、友情、诚信等价值观的看法,强调了这些品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后世的道德教育和家庭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孝的论述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必有很多让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的地方, 而“孝”就是其中之一。
“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但这时的“孝”还只能是一种朴实的、自发的道德观念,还缺乏作为一个道德规范所必须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要求。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形成了一种“孝”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通过阅读《论语》,大家会发现《论语》中关于“孝”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孔子对他人问“孝”的回答来表达的。
孔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的人问“孝”有着不同的回答,通过对这些回答的总结,《论语》中关于“孝”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无违”谓之“孝”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
”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
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这里的两个“无违”蕴含了孔子“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对“无违”这个词自古以来有不同的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无违,谓不背于礼”;而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无违’应更多的指不改变父亲的心志心愿,所作所为,子承父业。
其实“无违”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无违于礼, 依礼行孝;另一层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
孟懿子问“孝”时, 孔子回答的“无违”是有针对性的,孔子之所以这样回答,正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特点。
孟懿子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亲贤而好礼,在他临终前,他嘱咐孟懿子一定要追随孔子学礼。
既然要学礼, 首先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
而当时掌权的孟孙、季孙、叔孙三家大夫又都有越礼的行为,孔子对此是极为痛心的。
当孟懿子问孝时,他正准备在家庙举行祭祀。
孔子恐怕孟懿子在祭祀时做出越礼的行为,故回答“无违”。
孔子拥护周礼,并终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他曾公开宣称:“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当然, 孔子并不是全盘接受周礼,而是对周礼有所损益。
所以,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孔子用礼来解释“孝”是不难理解的。
孔子认为“孝”的精髓是合乎礼,“孝”是在礼统帅下的“孝”。
子女在为父母尽孝道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并且要把礼贯彻至父母生、死、葬、祭的始终。
朱熹对此解释为:“生事葬祭,亲之始终具矣。
礼,即理之节文也。
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
”《左传》中也说:“孝者礼之始也。
”第二层含义同样是有针对性的, 即孔子希望孟懿子能遵从父亲的意志,学礼、懂礼,能在无违于礼方面有所作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服从父母的意志并非是要求子女对父母毫无原则和好无鉴别的绝对服从,而是指不违背礼节,有选择的服从。
孔子曾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怒。
”可见,在孔子看来,父母的所作所为并不一定都正确,当父母有不合乎礼的言行时,子女应该尽力委婉劝谏,而不应该提倡对父母惟命是从。
相反,当父母有不义的作为时,为人子女的如果不及时劝告,就会陷父母于不义,这恰恰是不孝的表现。
《孔子家语》记载,曾点和曾参父子同是孔子门下弟子。
有一天,曾参在田地里锄草,不小心锄断了瓜秧。
曾点非常生气,狠狠地责备了曾参,以致用棍棒把曾参打昏。
曾参醒来后,为了表示自己心中对父亲并无怨恨,而且自己挨打后并无大碍,就唱着歌回去了。
孔子听到后,批评曾参说,要是父亲用小杖打你就受着,要是用大杖打你就跑,万一父亲在暴怒之下,失手将你打死,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曾参赶紧认错。
在与曾子探讨“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判断的准则时,孔子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几谏”思想是孔子对“孝”思想的一大贡献,只可惜后来的儒生们却没有把它发扬光大。
后来的“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说法是违背孔子初衷的, 孔子并不主张这种愚孝,而认为父子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
另外,不违背父母的意志还表现在要继承父母的遗志。
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有人把这一章理解为:孔子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
比如陈国庆、何宏是这样注释的:“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对孔子的一种误解,这里的“三年”不是确数,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三年, 而是个约数,通常指很长一段时间。
“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
”笔者认为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父亲的合理人生准则, 也可以理解为父亲生前未完成的志向、心愿,未走完的路。
子女不能因为父亲不在了,就放弃了父亲生前所要求坚持的正确的人生准则,而且子女也应该尽力完成父亲生前未完成的心愿。
我们现在也经常说,要继承某人的遗志、遗愿,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子承父业的现象。
“这便是说为子为孝之道在于,必依‘礼'以‘孝'来构建家庭及人类时间流动的过程,继承先人遗志,把先人的事业发展下去。
”另外,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头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怎么会强调子女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压制子女的创新和发展呢因此,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二、善解父母谓之“孝”原文: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疾病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我倾向于把这句话理解为,做子女的要做到让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担忧,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整日担惊受怕,这样也就做到了“孝”。
孔子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孟武伯一向勇猛,父母经常为他在外惹事生非、遭遇祸难而担忧,所以在孟武伯问“孝”时,孔子作此回答。
世界上如果说有一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图回报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父母千辛万苦地把子女养育大,子女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子女就是他们未来的希望,父母为了子女可以耗尽毕生的心血。
令父母最担心、最忧虑的就是自己的子女,发生在子女身上的每一件事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古人有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子女身体生病会让父母寝食难安,这种心情只有为人父母才能体会到。
有时身体的疾病尚可以医治, 但子女要是做了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就无法医治了。
所以做子女的要经常体会、理解天下父母这种为子女牵肠挂肚的心情和养育子女的艰辛。
一方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减少父母的忧虑,这也就是为父母尽孝了。
正如孔子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另一方面平时要小心谨慎,做合法、合礼的事,不要让父母有疾病以外的担忧。
疾病有时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做合法、合礼的事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尽“孝”了。
三、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俗话讲“养儿防老”,奉养父母是上古时期“孝”的基本内涵。
但孔子认为仅仅做到在经济上赡养父母还远远不够,对父母不仅要奉养,还要恭敬,只养不敬甚至不能称得上“孝”。
孔子在子游问“孝”时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在这一章中,孔子首先批判了一种对“孝”的误解,一般认为能供养父母、能让父母吃饭穿衣即为“孝”,仅仅把“孝”理解为对父母的物质赡养。
孔子对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赞同的,孔子认为,这最多只算是“孝”的低层次内容和最起码的要求而已。
孔子还把这种低层次的“孝”和饲养犬马作比较,认为如果侍奉父母不恭敬,就跟在家养条狗、喂匹马没有什么区别。
孔子在这里明确地区分了“孝”和养,把“孝”和敬联系起来,提出了“孝敬”的概念。
其实,“孝”之中应该包括养,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敬,养要以敬为前提。
没有敬的养不能称之“孝”,只有敬而养才是真正的“孝”。
这是因为“孝”之中既包括物质上的满足又包括精神上的满足, 而且后者是居于首位的。
因此, 虽没有说“能养”不是“孝”,但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恭敬,才是真正地做到了“孝”。
“孝”不仅仅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更应该是内在的主观要求。
“孝”是外在行动,但是这种行动要有发自内心的敬。
四、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人来说不成问题,但是有的人敬爱之心不够恳切。
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心中真正所想所愿,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孔子在提出“养且敬”后,在子夏问“孝”时,他提出“孝”的最高境界。
人们对“色难”有不同的理解,笔者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子女在赡养父母时,时刻保持对父母愉悦的容色,爱和敬的情意,让父母感到欣慰,觉得愉快,是最不容易的。
不但赡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即便是父母有错,子女在劝谏时也要恭恭敬敬,即使父母不听劝谏,子女也不能粗暴地公然顶撞父母,而应该继续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等到他们心平气和时再接着劝谏。
正如孔子所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人们一般都能做到;奉养父母时,要恭敬,很多人也能做到;但是在父母面前能始终保持和颜悦色则是最难的。
这是“养”且“敬”的进一步升华和引申,这是“孝”的最高层次和要求,也最能够反映孝的本质。
《论语》开篇第二章就明确提出“孝”的问题,并展开论述。
而且有人统计,《论语》中共出现“孝”字近 20次,虽没有出现“孝”字,但与“孝”有关的有10多处,足见“孝”在《论语》和孔子思想体系中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欢触犯上级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