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疗机构消毒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合集下载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在医疗机构中,消毒技术规范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医疗工作的安全和
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点及其解读。

消毒技术规范的背景意义
医疗机构是人们接受医疗护理和治疗的重要场所,因此,保证医疗机构的环境
卫生和器械消毒是非常重要的。

消毒技术规范作为医疗机构卫生管理的重要一环,其主要作用是杀灭病原微生物、遏制感染疾病的传播,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消毒技术规范的内容和要点
1.消毒对象范围:医疗机构应对医疗器械、床褥、病房等进行定期消
毒处理。

2.消毒方法:应根据对象的特性选用适当的消毒方法,如高温蒸汽灭
菌、化学消毒等。

3.消毒频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对象的消毒频率,保证医疗环境
的清洁卫生。

4.消毒人员要求:医疗机构消毒人员需经过专门培训,掌握消毒技术
和操作规范。

5.消毒记录:消毒过程需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消毒时间、方法、人员
等信息,便于溯源和追踪。

消毒技术规范的执行和监督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消毒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操作流程,并定期进行
内部自查和外部监督,确保消毒技术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消毒技术规范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工作。

结语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
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应深入理解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标准,共同营造安全、清洁的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加可靠的医疗保障。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0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院感染 控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医疗机 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也日益提 高。
目的和意义
规范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提高消毒技术 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保障患 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提高医疗机构的科学管理和专业化水平, 推动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02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4
CONTENTS
• 引言 • 消毒技术规范总则 • 医疗机构不同区域的消毒技术
规范 • 医疗机构常用设备及表面消毒
技术规范 • 新版消毒技术规范与旧版差异
比较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消毒技术规范是医疗机构管理的 重要环节,旨在防止和减少医院 感染事件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 和安全。
保在有效控制病菌的同时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害。
06
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消毒剂使用不当引起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问题
消毒剂浓度过毒剂说明书配置消毒 溶液,确保浓度适宜。
问题
消毒剂与其他化学物质混合使用 ,产生有害物质。
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材质的表面,选择适宜 的消毒剂,避免对表面造成腐蚀
05
新版消毒技术规范与旧版差异比较
消毒剂选择和使用上的差异
消毒剂种类
新版规范更加注重消毒剂的环保 性,推荐使用环保型的消毒剂,
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
使用量
新版规范对消毒剂的使用量和使 用浓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以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避免对环
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使用频率
新版规范对于不同环境和物品的 消毒频率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以确保在有效控制病菌的同时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包括涂抹采样、沉 降采样和表面拭子采样等,检测结果 以菌落数、细菌种类和细菌杀灭率等 指标进行评估。
化学检测
01
化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消毒剂的残 留量、有效成分和副产物等化学 物质,评估消毒剂的质量和消毒 效果。
02
常见的化学检测指标包括消毒剂 的浓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 ,以及可能的消毒剂副产物如卤 代有机物等。
表面消毒的频率应根据不同场所的污 染风险和清洁度要求来确定,以确保 消毒效果和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空气消毒
空气消毒是医疗机构预防和控制空气传播疾病的重要 措施。
输标02入题
医疗机构应采用安全、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如紫外 线消毒、臭氧消毒、化学熏蒸等,对病房、手术室、 重症监护室等场所的空气进行定期消毒。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目录
• 引言 • 医疗机构消毒的基本原则 • 医疗机构消毒的具体技术规范 • 消毒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 医疗机构消毒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 医疗机构消毒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医疗机构是患者接受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场所,其卫生环境直 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质量。因此,医疗机构必须采取 有效的消毒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应根据消毒对象和消毒剂的特性选择 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 用,避免盲目使用或滥用消毒剂。
在选择消毒剂时,应考虑其对不同微 生物的杀灭效果以及消毒剂的稳定性 、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特性。
消毒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01
02
03
04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管 理制度,明确消毒工作流程、
操作规范和监督机制。
消毒效果评价
消毒效果评价是根据微生物检测和化学检测的结果,结合消毒方法、时间和环境 等因素,对消毒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

b.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新增内容)
中度危险性物品 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如口腔护理用具等
不耐热的物品——应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 毒。如体温计(肛表或口表)、 氧气面罩、 麻醉面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注意事项
待消毒物品在消毒灭菌前应充分清洗干净。 管道中有血迹等有机物污染时,应采用超声
--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药品冰箱、电脑键 盘、血压表、听诊器、新生儿暖箱(75%酒精、双链 季铵盐类)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或消毒布巾擦拭。 不同患者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 套应分区使用,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消规》主要内容解读
b. 注意事项 --有管腔或表面不光滑的物品,应用清洁剂浸泡后手工
《消规》主要内容
1 术语和定义 2 管理要求 3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4 清洗、消毒与灭菌方法 5 病区环境清洁消毒 6 医院常用物品清洗消毒
《消规》主要内容解读
1 术语和定义(30个) ▪ 清洁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 清洗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 和终末漂洗。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 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 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 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 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 计袖带等;病床表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对于消毒剂和器械的使用,应 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理,确保 其使用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对于不规范或违规使用消毒剂 和器械的行为,应进行严肃处 理和惩罚,以保障医疗安全和 公共卫生。
03
医疗机构室内空气消 毒
紫外线消毒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无人状态下室内空气的消毒。
消毒原理
利用紫外线照射,破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核酸结构, 导致其失去生物活性。
04
医疗机构室内物体表 面消毒
化学消毒法
01
02
03
含氯消毒剂
使用浓度为500mg/L的含 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喷洒 。
过氧化氢
使用浓度为3%的双氧水 进行擦拭或喷洒。
酒精
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进 行擦拭或喷洒。
物理消毒法
高温消毒
使用高温蒸汽或红外线进行消毒,消毒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紫外线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
消毒剂应选择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等特性的产品,以确保有效杀灭病原 体,同时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场景选择合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并按 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操作。
对于剧毒或高毒性的消毒剂,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
将化学消毒剂按照说明书要求配置成消毒液,用 喷雾器或气溶胶喷雾器均匀喷洒在室内空气中。
消毒原理
利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
注意事项
消毒时应关闭门窗,人员必须离开;消毒后应开 窗通风,以免对人员造成不良影响;消毒剂应储 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 高温。
使用方法

精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内容解读

精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内容解读
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手术器械的灭菌灭菌前的准备:清洗、包装、装载遵循310.2的要求灭菌方法耐热、耐湿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应采用低温灭菌方法不耐热、耐湿手术器械,应首选低温灭菌方法,无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灭菌剂浸泡灭菌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可采用干热灭菌外来医疗器械,医疗机构应要求器械公司提供器械清洗、包装、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并遵循其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量的要求进行灭菌。
管理要求: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基本知识和职业防护技能;专业检查与监测人员培训要求从事清洁、消毒、灭菌效果检测人员要经过专门培训掌握相关消毒灭菌知识,熟悉消毒产品性能: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按标准和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
WS/T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消毒与灭菌基本原则:基本要求: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材,使用后应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被阮毒体、气性坏疽和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要先消毒后清洗;耐热耐湿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浸泡灭菌:表面一般先清洁、再消毒,受到血液体液污染时先除污,再清洁与消毒;消毒产品应符合相应技术规范,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WS/T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规范性引用文件:GB/T16886.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GB19258 紫外线杀菌灯;GB/T1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GB50333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WS310.1~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部;WS/T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YY/T0506.1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通用要求
WS/T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根据消毒器材的性质: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怕热怕湿的诊疗器材,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6/97
八、惯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7/97
(一)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 之一“手术器械、器具和物品灭菌”
灭菌前准备—清洗、包装、装载遵照WS310.2 要求。(严格清洗、规范包装)
灭菌方法 1.耐热、耐湿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应采取低温灭菌方
▪ 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 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 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 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 管等。
▪ 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器 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 头柜、被褥疮 ;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法。 3.不耐热,耐湿手术器械:应首选低温灭菌方法,
无条件医疗机构可采取灭菌剂浸泡灭菌。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8/97
▪ 灭菌方法
▪ 4.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 可采取干热灭菌方法。 ▪ 5.外来医疗器械 医疗机构应要求器械企业提供清
洗、包装、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并遵照其灭 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要求进行灭菌。 ▪ 6.植入物 医疗机构应要求器械企业提供植入物材 质、清洗、包装、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并遵 照其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要求进行灭菌,植入 物灭菌应在生物监测结果合格后放行;紧急情况下 植入物灭菌,应遵照WS310.3要求。 ▪ 7.动力工具 分气动式和电动式,普通由钻头、锯 片、主机、输气连接线、电池等组成。应按照使用 说明要求对各种部件进行清洗、包装、灭菌。
1、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管理要求
• 对消毒工作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与 监测,及时总结分析,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
• 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与灭菌的基本知 识和自我防护技能。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应先清洗,再消 毒或灭菌。 •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不应采用化学 消毒剂浸泡灭菌。 •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 再消毒,当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 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 毒。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 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剂,并遵循 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
•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 低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清洗与清洁方法
• 适用范围 • 清洗适用于所有耐湿的诊疗器械、 器具和物品。
• 清洁适用于各类物体表面。
清洗与清洁方法
*清洗 重复使用的物品应由CSSD及时回收 后,进行分类、清洗、干燥和检查保养。手 工清洗适用于复杂器械、有特殊要求的医疗 器械、有机物污染较重器械的初步处理及无 机械清洗设备的情况等;机械清洗适用于大 部分常规器械的清洗。 • *清洁 治疗车、诊疗工作台、新生儿暖箱 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或消毒布巾擦拭。不 同患者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 洁手套应分区使用,统一清洗消毒,干燥
• ▲ 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 受到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 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 和消毒。 • ▲ 重点部门如手术室、产房、新生儿 室、烧伤病房、口腔科等的地面和物 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 消毒,遇明显污染时随时清洁与消毒 。可采用100-700mg/L含氯消毒剂擦
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
• 外来医疗器械 必须由本医疗机 构重新灭菌后使用。
• 体内植入物:植入物灭菌应在 生物监测结果合格后放行,紧 急情况下植入物的灭菌,应遵 循WS310.3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室的手卫生监测
每月应对手术室医护人民员进行手卫生效果抽测, 抽测人数应不少于日平均手术量医护人员总数的 1/10。 ◆我院日均手术25台,参加手术医务人员总数125人 左右,所以我院每月手卫生学监测不得少于13人! 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规范2012年 注意:易挥发性的醇类产品开瓶后的使用期不超过 30天,不易挥发的产品开瓶后使用期限不超过60天。 (手消毒剂卫生要求GB27950-2001)

◇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 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和灭菌; ◇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 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的原则 进行处理;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 ---体现了消毒灭菌领域的新进展、 新理念、新方法(2)

◇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 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注意事项 分区使用,干燥保存。
感染高风险部门是哪些部门?
◇手术部(室) ◇产房 ◇导管室 ◇洁净病房 ◇骨髓移植病房 ◇器官移植病房 ◇重症监护病房 ◇新生儿室 ◇血液透析病房 ◇烧伤病房 ◇感染疾病科 ◇口腔科 ◇检验科 ◇急诊 …….等病房与部门。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修改的内容(2)

◆疑有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
时,及时监测,并进行相应的 致病性微生物检测。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修改的内容(2)
2、附录A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 (4)特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的结果判断标准

2002年版规范

2012年版新规范
◆Ⅰ、Ⅱ类环境 物 体表面细菌总数 ≤5cfu/cm2 ◆Ⅲ类环境 物体表 面细菌总数 ≤10cfu/cm2 ◆Ⅳ类环境 物体表 面细菌总数 ≤15cfu/cm2
后、 操作前采样
◆采样时机:关闭门窗、在无人
◆报告发放:cfu/m3
◆报告发放:沉降法按平均
每皿的菌落数发报告: cfu/(皿.暴露时间)
2、附录A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 (5)空气消毒效果监测的结果判断标准

2002年版规范

2012年版新规范
◆洁净手术室(部)详见下页
◆Ⅰ类环境
≤10cfu/m3

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150cfu/m3 --------空气采样器法
洁净手术室的等级标准(空态或静态)
GB50333
浮游法的细菌最大平均浓度采用括号内数值

◇ 环境与物体表面在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 消毒;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 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 ---体现了消毒灭菌领域的新进展、 新理念、新方法(3)

◇ 新增了低温灭菌的方法,如过氧化氢等离子体 灭菌、低温甲醛蒸汽灭菌; ◇ 新增了新的化学消毒剂:0.5%邻苯二甲醛,属 高效水平消毒剂,要求:温度20-25℃,作用时间512min ※ 欧洲、亚洲、拉丁美洲 5min at 20 ℃ ※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10min at 20 ℃ ※ 美国12min at 20 ℃
◆无明显污染---湿式 清洁 ◆有明显污染---先用 吸湿材料去除可见 的污染物,然后清 洁和消毒。
◆应保持清洁、干燥 ◆每天进行消毒 ◆有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 ◆地面、物体表面:4007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作 用30min.
清洁用品的消毒
清洗方法 ◆手工:清洗、消毒(抹布250mg/L、拖把 500mg/L有效氯,30min)、冲洗、干燥备用 ◆机械:参照使用说明。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 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 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 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 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 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 种普通病房 Ⅳ类:各种传染病科和病房
Ⅱ类:非洁净手术室、产房、导管 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 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 新生儿室等
◆ Ⅱ类环境 200cfu/m3
◆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 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 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 Ⅱ类环境 -----≤4cfu /(15min.直径9cm平皿)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
◆Ⅲ类环境 ≤500cfu/m3
Ⅳ类环境 -------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修改的内容(2)
2、附录A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 (3)手消毒效果监测的结果判断标准 2002年版规范 ◆没有明确提及,常规 每月都做,重点部 门每季院感科抽测

◆区卫监传达省卫监要
求,手卫生效果监 测时可时做致病菌 检测,去年5月份起。
2012年版新规范 ◆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 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 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室、新 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室、 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 科等(检验、急诊) ------每季度监测一次
◆洁将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室 (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 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 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 Ⅰ、Ⅱ类环境----≤5cfu/cm2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 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 室、血液透析中心、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 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 Ⅲ、Ⅳ类环境-----≤10cfu/cm2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修改的内容(2)
2、附录A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 (2)灭菌效果的监测(高压、干热、环氧乙烷、低温灭菌等)

2002年版规范

2012年版新规范
◆工艺监测:每炉次(运行参数) ◆化学监测:每包(包内包外指 示卡) ◆ B-D测试:每晨 ◆生物监测:每炉每月自查,每 季送检。


4、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消毒管理方面的新要求, 增加了管理要求。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

5、变动 ■ 删除按科室归类的相关物品的消毒方法等
■ 新增了消毒灭菌技术的相关内容;
■ 修改了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中的部 分内容与结果判断标准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删除内容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新增的内容(2)
7、第12章皮肤与粘膜的消毒中:碘酊 8、附件C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中: C.4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C.8.2 邻苯二甲醛; C.16 煮沸消毒; C.18.1 过滤除菌; C.18.2 微波消毒;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修改的内容(1)
Ⅲ类: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 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 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 普通住院病区等 Ⅳ类: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 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及病区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修改的内容(2)
2、附录A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 (3)手消毒效果监测的结果判断标准

2002年版规范
新规范制定的背景
■ 6个标准与规范实施的需要:医院隔离技 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务人员手卫 生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3个); ■ 医院感染消毒工作中出现了许多常见和主 要问题; ■ 消毒灭菌工作进展需要。

二、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 ------1、体现了消毒灭菌领域的新进展、 新理念、新方法(1)
◆物理监测:每炉次 ◆化学监测:每包 ◆ B-D测试:每晨 ◆生物监测: 高温高压炉:每周 有植入物:每炉次 低温炉:每炉次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修改的内容(2)
2、附录A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 环境分类
2002版规范 GB15982-1995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 病房

2012年新规范 GB15982-2012 Ⅰ类:洁净手术部或其他洁净场所
1、第13章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中
2002年版规范 ■ 按环境类别 (Ⅰ、Ⅱ、Ⅲ、 Ⅳ)进行分类


2012年版新的规范 ■ 按一般感染与 高风险感染部门分 类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修改的内容(2)

一般感染部门地面 与物体表面的清洁 与消毒:

感染高风险部门地面及物体表 面的清洁与消毒:
新《医疗机构消 毒技术规范》解 读
主要内容
一、新规范的修改背景 二、新规范的修改后的特点 三、新规范的主要内容解读 四、环境及消毒灭菌采样监测项目和要求

一、新规范制定的背景

■ 医院感染防控工作需要:外源性感染、医院感 染暴发、新发传染病等;
◇ 2006年安徽宿州市眼球事件:10例白内障手术, 9例单眼摘除; ◇ 2008年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发生医 院感染暴发,致9名新生儿死亡; ◇ 2009年安徽霍山县医院58名血透患者28名感染 丙肝; ◇ 2010年4月,河北保定市新市区某私人诊所44例 患者因肌肉注射导致注射部位分支杆菌感染。
1、消毒剂中的二溴海因; 2、内镜的消毒灭菌; 3、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4、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 5、相关物品的消毒; 6、口腔诊疗器具及环境的消毒与灭菌 7、织物的消毒; 8、污水的消毒处理; 9、污物的消毒处理; 10、尸体及其相关环境的消毒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新增的内容(1)
1、第4章管理要求; 2、第6章清洗与清洁方法; 3、第8章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 4、第9章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5、第10章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6、第11章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 传染病的病原体的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方 法;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 ---体现了消毒灭菌领域的新进展、 新理念、新方法(4)

◇ 新增了碘酊用于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 新增了煮沸消毒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