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衔接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苏教版新初一暑期衔接教案

苏教版新初一暑期衔接教案

新初一暑期辅导——数学衔接课教学案学校:姓名:老师:联系电话:第一章有理数课时1.1 有理数【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并进行分类【学习过程】一、预习探究1、若提高10分表示+10分,则下降8分表示___ _,不升不降用____ _表示。

上述习题运用到的知识点:有理数的分类有哪几种?3、如果向南走5 km记为-5 km,那么向北走10 km记为_______.4、如果收入2万元用+2万元表示,那么支出3000元,用_______表示.5.、节约用水,如果节约5.6吨水记作+5.6吨,那么浪费3.8吨水,记作_______。

二、课堂学习1、下列各数中,正数有(),负数有(),整数有(),有理数()正整数有(),负整数有(),正分数有(),负分数有()。

7, -9.24, -301, 31.25, 0.,227,-18,3.1416,2009,35-,-0.14287,67%2、正整数、和统称为整数。

和________统称为分数。

3、_______和_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三、反馈练习:1:-5,10,-4.5,0,325+,-2.15,0.01,+66,35-,15%,227,2009,-16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整数集合:{ } 负数集合:{ }正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 2、如果全班某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为83分,某同学考了85分,记作+2分,得分90分和80分应分别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粮食产量增产11%,记作+11%,则减产6%应记作______________.4、味精袋上标有“500±5克”字样中,+5表示__________,-5表示_________5、测量一座公路桥的长度,各次测得的数据是:255米,270米,265米,267米,258米.(1)求这五次测量的平均值;(2)如以求出的平均值为基准数,用正、负数表示出各次测量的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四、作业1.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为()①0是整数②负分数一定是负有理数③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④π是有理数 A.0个 B.2个 C.3个 D.1个2.在数6.4,-π,-0.6,23,10.1,2006中()A.有理数有6个 B.-π是负数,不是有理数C.非正数有3个 D.以上都不对3.若向南走15米,记做+15米,那么-7米表示()A.向东走7米 B.向南走7米 C.向北走7米 D.向西走7米4.正整数、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_____、______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________数。

初中衔接班数学教案模板

初中衔接班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1. 代数基础2. 几何基础3. 统计与概率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方程等。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 代数基础(1)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规则。

(2)举例说明有理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几何基础(1)讲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等。

(2)讲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性质,如平行线、垂直线等。

(3)举例说明平面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统计与概率(1)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2)讲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如随机事件、概率等。

(3)举例说明统计与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好预习。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定期进行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数学配套教案

初中数学配套教案

初中数学配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似多边形的定义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3. 相似多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性质。

2. 难点:相似多边形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图片,如眼镜、钥匙等,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从而引入相似多边形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讲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例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2)讲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性质1: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

性质2: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 例题讲解:通过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计算图形面积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的相似多边形,拍照或画图,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初高中衔接数学怎么写教案

初高中衔接数学怎么写教案

初高中衔接数学怎么写教案
教案主题:初高中数学衔接
教学目标:
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
2. 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数学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
2. 引入高中数学概念,如函数、极限、导数等;
3. 进行数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训练。

教学过程:
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理解;
2. 引入高中数学概念,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3. 进行数学实际问题的训练,通过实例训练、作业布置等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1. 定期进行知识点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在课堂上进行实时评价,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3. 通过期中期末综合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提升情况。

教学反思:
1.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为下次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2.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3. 与同事之间进行教学交流,共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通过以上教案范本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进行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锐角的。

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

答: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2、若cos21°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则cos21°31′=______,cos21°28′=______。

3、不查表,比较大小:(1)sin20°______sin20°15′;(2)cos51°______cos50°10′;(3)sin21°______cos68°。

学生在回答2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

3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

(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

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

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

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例8已知sinA=0.2974,求锐角A。

初一教案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一教案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一教案数学教案(优秀8篇)初一教案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案(含答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案(含答案)

第一讲 数与式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 ∴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 A |,即|P 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 A |+|PB |>4. 由|AB |=2,可知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x <0,或x >4. 练 习 1.填空:(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 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3.化简:|x -5|-|2x -13|(x >5).1A 0 C |x -1||x -3|图1.1-1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练 习 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 ) 2222(2)4(a b c a b c +-=+++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32a b 212x ++,22x y ++是有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等等. 一般地,,与b 与b 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0,0)a b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a ==,0,,0.a a a a ≥⎧⎨-<⎩例1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 (20)a ≥; (30)x <.解: (1=(20)a ==≥;(3220)xx x ==-<.例2 (3-.解法一:(3-=393-=1)6=12.解法二: (3-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2解: (11===,===,>(2)∵=== 又 4>22,∴6+4>6+22,例4 化简:20042005⋅-.解:20042005⋅-=20042004⋅-⋅=2004⎡⎤⋅-⋅⎣⎦=20041⋅-例 5 化简:(1; (21)x <<.解:(1)原式===2=2=.(2)原式1x x=-, ∵01x <<,∴11x x>>, 所以,原式=1x x -.例 6 已知x y ==22353x xy y -+的值 .解: ∵2210x y +==+=,1xy ==,∴22223533()1131011289x xy y x y xy -+=+-=⨯-=.练 习 1.填空: (1=__ ___;(2(x =-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3)=__ ___; (4)若x ==______ __. 2.选择题:=( )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3.若b =,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4(填“>”,或“<”).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 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B 具有下列性质: A A MB B M⨯=⨯; A A M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像ab c d+,2m n p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54(2)2x A B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解: ∵(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5,24,A B A +=⎧⎨=⎩解得 2,3A B ==.例2 (1)试证: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2)计算:1111223910+++⨯⨯⨯;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2334(1)2n n +++<⨯⨯+. (1)证明:∵11(1)11(1)(1)n n n n n n n n +--==+++,∴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2)解:由(1)可知1111223910+++⨯⨯⨯ 11111(1)()()223910=-+-++-1110=-=910.(3)证明:∵1112334(1)n n +++⨯⨯+ =111111()()()23341n n -+-++-+=1121n -+,又n ≥2,且n 是正整数,∴1n +1 一定为正数,∴1112334(1)n n +++⨯⨯+<12.例3 设ce a=,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 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 ∴(2e -1)(e -2)=0,∴e =12<1,舍去;或e =2.∴e =2. 练 习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2n n -+);2.选择题:若223x y x y -=+,则xy= ( ) (A )1 (B )54 (C )45 (D )653.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求x yx y-+的值. 4.计算1111 (12233499100)++++⨯⨯⨯⨯.习题1.1 A 组1.解不等式:(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2.已知1x y +=,求333x y xy ++的值. 3.填空:(1)1819(2(2+=________;(2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________.B 组1.填空:(1)12a =,13b =,则2223352a ab a ab b -=+-____ ____; (2)若2220x xy y +-=,则22223x xy y x y++=+__ __;2.已知:11,23x y ==的值. C 组1.选择题:(1= (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2)计算 ( )(A (B (C ) (D )2.解方程22112()3()10x x x x +-+-=.3.计算:1111132435911++++⨯⨯⨯⨯. 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1123234(1)(2)n n n +++⨯⨯⨯⨯++<14.1.2 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2)由图1.2-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2-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例2 分解因式:(1)32933x x x +++; (2)222456x xy y x y +--+-. 解: (1)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2(3)(3)x x ++. 或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22[(1)2][(1)(1)22]x x x +++-+⨯+=2(3)(3)x x ++.(2)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1 -2 x x 图1.2-1 -1 -2 1 1 图1.2-2-2 6 1 1 图1.2-3 -ay -by x x 图1.2-4 -1 1x y图1.2-5或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45)6x y x y x y -+--- =(22)(3)x y x y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244x xy y +-.解: (1)令221x x +-=0,则解得11x =-21x =-,∴221x x +-=(1(1x x ⎡⎤⎡⎤--+--⎣⎦⎣⎦=(11x x +-++.(2)令2244x xy y +-=0,则解得1(2x y =-+,1(2x y =--,∴2244x xy y +-=[2(1][2(1]x y x y +++.练 习 1.选择题:多项式22215x xy y --的一个因式为 ( ) (A )25x y - (B )3x y - (C )3x y + (D )5x y - 2.分解因式:(1)x 2+6x +8; (2)8a 3-b 3;(3)x 2-2x -1; (4)4(1)(2)x y y y x -++-.习题1.21.分解因式:(1) 31a +; (2)424139x x -+;(3)22222b c ab ac bc ++++; (4)2235294x xy y x y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253x x -+ ; (2)23x --;(3)2234x xy y +-; (4)222(2)7(2)12x x x x ---+. 3.ABC ∆三边a ,b ,c 满足222a b c ab bc ca ++=++,试判定ABC ∆的形状. 4.分解因式:x 2+x -(a 2-a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2224()24b b acx a a -+=. ① 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2b x a+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 (1)x 2-3x +3=0; (2)x 2-ax -1=0; (3) x 2-ax +(a -1)=0; (4)x 2-2x +a =0. 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 (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 2-4×1×(-1)=a 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x =, 2x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a 2-4×1×(a -1)=a 2-4a +4=(a -2)2,所以, ①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②当a ≠2时,Δ>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1,x 2=a -1.(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22-4×1×a =4-4a =4(1-a ), 所以①当Δ>0,即4(1-a ) >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1x = 21x =②当Δ=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1;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12b x a -+=,22b x a-=,则有1222b bx x a a-+===-;221222(4)444b b ac ac cx x a a 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 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 例2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 ×2-6=0, ∴k =-7.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35.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 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 1,则 2x 1=-65,∴x 1=-35. 由 (-35)+2=-5k,得 k =-7.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例3 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m -2)x +m 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 的值.分析: 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 的方程,从而解得m 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 x 1+x 2=-2(m -2),x 1·x 2=m 2+4. ∵x 12+x 22-x 1·x 2=21, ∴(x 1+x 2)2-3 x 1·x 2=21,即 [-2(m -2)]2-3(m 2+4)=21, 化简,得 m 2-16m -17=0, 解得 m =-1,或m =17.当m =-1时,方程为x 2+6x +5=0,Δ>0,满足题意; 当m =17时,方程为x 2+30x +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m =17. 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 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 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 的值即可.(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 ,y ,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 ,y , 则 x +y =4, ①xy =-12. ② 由①,得 y =4-x , 代入②,得x (4-x )=-12,即 x 2-4x -12=0, ∴x 1=-2,x 2=6.∴112,6,x y =-⎧⎨=⎩ 或226,2.x y =⎧⎨=-⎩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 x 2-4x -12=0 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x 1=-2,x 2=6. 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 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 例5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 (1)求| x 1-x 2|的值;(2)求221211x x +的值; (3)x 13+x 23.解:∵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252x x +=-,1232x x =-.(1)∵| x 1-x 2|2=x 12+ x 22-2 x 1x 2=(x 1+x 2)2-4 x 1x 2=253()4()22--⨯-=254+6=494,∴| x 1-x 2|=72.(2)22221212122222221212125325()2()3()2113722439()9()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52)×[(-52)2-3×(32-)]=-2158.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设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1x =,2x =,∴| x 1-x 2|=||||a a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a (其中Δ=b 2-4ac ).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 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则x 1x 2=a -4<0, ① 且Δ=(-1)2-4(a -4)>0. ② 由①得 a <4,由②得 a <174.∴a 的取值范围是a <4. 练 习 1.选择题:(1)方程2230x k -+=的根的情况是 ( ) (A )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若关于x 的方程mx 2+ (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4 (B )m >-14 (C )m <14,且m ≠0 (D )m >-14,且m ≠02.填空:(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1211x x +=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3|1|0b -=,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已知方程x 2-3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x 1-3)( x 2-3)的值.习题2.1 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 )-3 (B )3 (C )-2 (D )2 (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 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2.填空:(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A )1,或-1 (B )1 (C )-1 (D )0 2.填空:(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 (1)| x 1-x 2|和122x x +; (2)x 13+x 23.5.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的两根为x 1,x 2满足| x 1-x 2|=2,求实数m 的值.C 组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 2-8x +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 )(A(B )3 (C )6 (D )9 (2)若x 1,x 2是方程2x 2-4x +1=0的两个根,则1221x x x x +的值为 ( ) (A )6 (B )4 (C )3 (D )32(3)如果关于x 的方程x 2-2(1-m )x +m 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A )α+β≥12 (B )α+β≤12(C )α+β≥1 (D )α+β≤1 (4)已知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a +b )x +4c=0的根的情况是( )(A )没有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异号实数根 2.填空:若方程x 2-8x +m =0的两根为x 1,x 2,且3x 1+2x 2=18,则m = . 3. 已知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3)若k =-2,12xx λ=,试求λ的值.4.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2)04m x m x ---=. (1)求证:无论m 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x 2|=|x 1|+2,求m 的值及相应的x 1,x 2. 5.若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的一个大于1、零一根小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 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 =2x 2,y =12x 2,y =-2x 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先画出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的值扩大两倍就可以了.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如图2-1所示),从图2-1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 =2x 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12x 2,y =-同学们也可以用类似于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 =2x 2的图象,并研究这两个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可以由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 =ax 2(a ≠0)中,二次项系数a 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问题2 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y =2(x +1)2+1与y =2x 2的图象(如图2-2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 =2x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 =2(x +1)2+1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形状相同,位置不同”的特点.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y =-3x 2,y =-3(x -1)2+1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中,a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 正左移,h 负右移”;k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 正上移,k 负下移”.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y =ax 2+bx +c =a (x 2+b x a )+c =a (x 2+bx a+224b a )+c -24b a224()24b b ac a x a a-=++, 所以,y =ax 2+bx +c (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 =ax 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具有下列性质:(1)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对称轴为直线x =-2b a ;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 a-时,函数取最小值y =244ac b a-.(2)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对称轴为直线x =-2b a ;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a-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2ba-时,函数取最大值y =244ac b a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1对称轴、随x 的增解:∵y =-3x 2-6x +1=-3(x +1)2+4∴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 =-1;顶点坐标为(-1,4);当x =-1时,函数y 取最大值y =4;图2.2-3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 (-1,4)),与x 轴交于点B 和C (,与y 轴的交点为D (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5所示).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 (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 (件)之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分析:由于每天的利润=日销售量y ×(销售价x -120),日销售量y 又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所以,欲求每天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值,首先需要求出每天的利润与销售价x 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由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出每天利润的最大值.解:由于y 是x 的一次函数,于是,设y =kx +(B ) 将x =130,y =70;x =150,y =50代入方程,有70130,50150,k b k b =+⎧⎨=+⎩ 解得 k =-1,b =200. ∴ y =-x +200.设每天的利润为z (元),则z =(-x +200)(x -120)=-x 2+320x -24000 =-(x -160)2+1600,∴当x =160时,z 取最大值1600.答:当售价为160元/件时,每天的利润最大,为1600元.例3 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求b ,c 的值.解法一:y =x 2+bx +c =(x +2b )224bc +-,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22(4)224b b y x c =+++-+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 =x 2的图像,所以,240,220,4bb c ⎧--=⎪⎪⎨⎪-+=⎪⎩ 解得b =-8,c =14. 解法二: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 由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4)2+2的图像,即为y =x 2-8x +14的图像,∴函数y =x 2-8x +14与函数y =x 2+bx +c 表示同一个函数,∴b =-8,c =14.说明: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4 已知函数y =x 2,-2≤x ≤a ,其中a ≥-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分析: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 的取值进行讨论.解:(1)当a =-2时,函数y =x 2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2,4),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4,此时x =-2;(2)当-2<a <0时,由图2.2-6①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a 时,函数取最小值y =a 2;(3)当0≤a <2时,由图2.2-6②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4)当a ≥2时,由图2.2-6③可知,当x =a 时,函数取最大值y =a 2;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 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 练 习 1.选择题:(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 ) (A )y =2x 2 (B )y =2x 2-4x +2 (C )y =2x 2-1 (D )y =2x 2-4x(2)函数y =2(x -1)2+2是将函数y =2x 2 ( )(A )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 )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 )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 )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填空题(1)二次函数y =2x 2-mx +n 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 = ,n = .(2)已知二次函数y =x 2+(m -2)x -2m ,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3)函数y =-3(x +2)2+5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当x = 时,函数取最 值y = ;当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 随x 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 (1)y =x 2-2x -3; (2)y =1+6 x -x 2.4.已知函数y =-x 2-2x +3,当自变量x 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1)x ≤-2;(2)x ≤2;(3)-2≤x ≤1;(4)0≤x ≤3.①图2.2-6②③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当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ax2+bx+c=0.①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Δ=b2-4ac存在下列关系:(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Δ>0也成立.(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则Δ=0也成立.(3)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则Δ<0也成立.于是,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A(x1,0),B(x2,0),则x1,x2是方程ax2+bx +c=0的两根,所以x1+x2=ba-,x1x2=ca,即ba=-(x1+x2),ca=x1x2.所以,y=ax2+bx+c=a(2b cx xa a++)= a[x2-(x1+x2)x+x1x2]=a(x-x1) (x-x2).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a(x -x1) (x-x2) (a≠0).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 =x +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 .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顶点的纵坐标为2.又顶点在直线y =x +1上, 所以,2=x +1,∴x =1. ∴顶点坐标是(1,2).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1(0)y a x a =-+<, ∵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1), ∴21(32)1a -=-+,解得a =-2.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2)1y x =--+,即y =-2x 2+8x -7.说明:在解题时,由最大值确定出顶点的纵坐标,再利用顶点的位置求出顶点坐标,然后设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巧妙地利用条件简捷地解决问题.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 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一:由于题目所给的条件中,二次函数的图象所过的两点实际上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于是可以将函数的表达式设成交点式.解法一:∵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 ∴可设二次函数为y =a (x +3) (x -1) (a ≠0), 展开,得 y =ax 2+2ax -3a ,顶点的纵坐标为2212444a a a a--=-, 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到x 轴的距离2, ∴|-4a |=2,即a =12±. 所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1322x x +-,或y =-21322x x -+. 分析二: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所以,对称轴为直线x =-1,又由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2,可知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于是,又可以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设成顶点式来解,然后再利用图象过点(-3,0),或(1,0),就可以求得函数的表达式. 解法二:∵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对称轴为直线x =-1. 又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2, ∴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于是可设二次函数为y =a (x +1)2+2,或y =a (x +1)2-2, 由于函数图象过点(1,0),∴0=a (1+1)2+2,或0=a (1+1)2-2.∴a =-12,或a =12. 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 =-12(x +1)2+2,或y =12(x +1)2-2. 说明:上述两种解法分别从与x 轴的交点坐标及顶点的坐标这两个不同角度,利用交点式和顶点式来解题,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设该二次函数为y =ax 2+bx +c (a ≠0).由函数图象过点(-1,-22),(0,-8),(2,8),可得22,8,842,a b c c a b c -=-+⎧⎪-=⎨⎪=++⎩解得 a =-2,b =12,c =-8.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 =-2x 2+12x -8.通过上面的几道例题,同学们能否归纳出:在什么情况下,分别利用函数的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来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练 习 1.选择题:(1)函数y =-x 2+x -1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个数是 (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无法确定(2)函数y =-12(x +1)2+2的顶点坐标是 ( )(A )(1,2) (B )(1,-2) (C )(-1,2) (D )(-1,-2) 2.填空:(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与x 轴交于点(-1,0)和(2,0),则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设为y =a(a ≠0) .(2)二次函数y =-x 2+23x +1的函数图象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 3.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图象经过点(1,-2),(0,-3),(-1,-6); (2)当x =3时,函数有最小值5,且经过点(1,11);(3)函数图象与x 轴交于两点(1-2,0)和(1+2,0),并与y 轴交于(0,-2).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一、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与对称变换1.平移变换问题1 在把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时,有什么特点?依据这一特点,可以怎样来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 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时,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改变函数图象的位置、不改变其形状,因此,在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问题时,只需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式研究其顶点的位置即可. 例1 求把二次函数y =x 2-4x +3的图象经过下列平移变换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1)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1个单位; (2)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 分析:由于平移变换只改变函数图象的位置而不改变其形状(即不改变二次项系数),所以只改变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位置(即只改变一次项和常数项),所以,首先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变形为顶点式,然后,再依据平移变换后的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位置求出平移后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解析式. 解:二次函数y =2x 2-4x -3的解析式可变为 y =2(x -1)2-1, 其顶点坐标为(1,-1). (1)把函数y =2(x -1)2-1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其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3,-2),所以,平移后所得到的函数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y =2(x -3)2-2. (2)把函数y =2(x -1)2-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其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 2),所以,平移后所得到的函数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y =2(x +1)2+2.2.对称变换。

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教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教案一、初一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初一数学知识综合复习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复习,让学生巩固初一数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整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加减法、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性质。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计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教案、教材、教具以及课堂展示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2)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做一些整数的加减法练习题,加深他们对整数运算规则的理解。

3)复习分数的加减法:同样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4)整数、分数的综合运用:设计一些综合题目,让学生将整数和分数的加减法结合起来进行计算。

5)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性质:介绍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们的性质。

6)做相关练习:设计一些与平面图形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熟悉图形的性质。

7)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1. 教学内容:初二代数方程与函数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代数方程与函数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应用于解题。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的方法、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解复杂方程与函数的计算。

1)导入:通过带入一些代数方程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代数方程的意义。

3)方程的实际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函数的概念与初步认识:介绍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表示形式。

5)函数的性质与图像: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目,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6)解相关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代数方程和函数的掌握。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运用和概率的应用。

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几何问题和概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几何图形的性质:介绍几何图形的性质,如角的性质、线段的性质等。

4)概率的基本概念:讲解概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应用方法。

5)概率的实际应用:设计一些与概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整数和小数一、填空题1. 一万里有十个()十个一千万是()2. 一个数由五个十和五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是()这个数高位上的5是低位上的5的()倍。

3. 0.108表示(),它是1个()和8个( )组成。

4. 某学校为每位小朋友编号,设定尾数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

9713321表示1997年入学的一年级(3)班的32号同学,该同学是男生。

“那么9532012表示的学生是()年入学的()年级()班的()号同学,该同学是()生。

5.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相差()。

6. 自然数a(a≠0)的最小约数是(),最大约数是(),最小倍数是()。

7. 一个能被2整除,既有约数3,又是5的倍数的数最小是()。

8. 如果甲= a ×2×2,乙= a ×2×3,则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9. 34至少减去(),所得的数能同时被2和5整除;34至少加上(),所得的数能同时被2和3整除。

10. 任何奇数加上1,一定是()的倍数。

11. 一个两位数,如果个位上的数字是最小的合数,十位上的数字是最小的质数,那么这个两位数是()。

12. 在12的约数中,()是质数;()是合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二、选择题:1. 一个两位数,如果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都是合数,且是互质数,则这个两位数最大是()。

A.94B. 95C. 98D. 992. 24和16的最大公约数是( )A. 2B. 4C. 8D. 163. 正方形的边长是质数,它的面积一定是()A.质数B. 合数C.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D. 偶数4. 如果数a能整除数b,那么a是b的()A.倍数B. 约数C. 公倍数D. 公约数5. 同时能被3和5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A.90B. 99C. 95D. 966. 某户电话号码是八位数,如果从左到右,第三位是最大的一位数,第四位是最小的合数,第五位是最小的奇数,其余的各位都是最小的质数,则这个电话号码是()A.22921222B. 22929222C. 22941222D. 22961222三、判断题。

1. 两个互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2. 因为24=2×3×4,所以2、3、4是24的质因数。

()3. 十位上的1比十分位上的1大9.9. ()4. 在23.5的末尾天上一个0,这个数就扩大了10倍。

()5. 一个整数的最高位是千万位,这个数是七位数。

()6. 把4870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约是4.9亿。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得数(共6分)1.3×0.5= 0.25-0.18= 0.5÷0.25=17.2+12.8=1.2×0.5= 0.96÷0.3= 1.25×0.8=6-0.12-0.48=499+289= 506×3÷5.6×3= 3.3-3.3×0=(2.5+1.25)×8=2.竖式计算(1)3.14÷0.6(商保留两位小数)(2)3.25×2.9(精确到十分位)3.用递等式计算。

(1)1.42×99+1.42 (2)4.89+3.17+5.11+2.83(3). 216÷[(1100-1099) ×2] (4).50-[7.8+(6.2-1.29)]专题二分数和百分数一、填空题1. 一包3000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1千克的( ),每份是这包糖的()(). 2. 100增加10%,在减少10%。

结果是( )。

3. 若甲的32等于 乙的73那么,( )>( )。

4. 在分数158、407、123、2517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有( )。

5. 大于31且小于21的分数有( )。

6. 32的分子加上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

7.1512= ( ) ÷30 = ()48. 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母扩大4倍,分子缩小9倍后为881,原分数是()()。

9. 一个分数加上它的1个分数单位是1,减去它的1个分数单位是87,这个分数是()()。

10.2513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去( )后,就可以约分为41。

二、判断题。

1. 甲比乙多31米,那么乙比甲少31米。

( )2. 1个101和9个0.1组成1个1. ( )3. 7的41与7个41大小相等。

( )4. 大于51小于53的分数只有一个,就是52。

( )5. 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就比甲数少20%。

( )6.21是真分数中最大的分数单位。

( ) 7. 分子与分母的和是14的最简分数共有3个。

( ) 8.ba是一个真分数,如果分子分母都增加,则分数值也增加。

三、计算1、直接写得数。

21+ 41 = 5÷21 = (41+51)×20 = 3+97% = 43÷89 = 0.42 = 1.25÷81 = 0.25×41×8 = 2.用递等式计算。

(1)65 - 121 + 101 (2) 1211×469÷2322(3) (65 - 83)×48 (4)81÷14 + 17×141(5)(271 - 361)÷91 (6) 53÷[(43 -32)÷65] (7)167 ×45 - 167÷451 (8)167)839532(÷⨯-专题三简易方程:一、填空题1、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⑴.y 的4倍。

( )⑵.a 与b 的3倍。

( )⑶.v 与I 的积加上6的和。

( )2.用a 、b 、c 表示乘法分配律 。

乘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3.一支笔a 元,买b 支笔,应付( )元,给100元,应找回( )元。

4.小红今年x 岁,比小明小2岁,小明今年( )岁。

5.爸爸比儿子大25岁,a 年后,父子两个的年龄差是( )岁。

6.填写下表7.若最小的非自然数为a ,最小的质数为b ,最小的和数为c ,则a+b+c=( )。

8.x 表示三角形的边数,y 表示最大的一位数,z 表示最小的两位数,则2x+y-z =( ) 9.如果32a = 53b, b=25, 那么a = ( )二、解方程。

(每题3分. 共19分)1. 2x –1.8 = x +2.4 2. 3x –2(10-x)= 153. (2x + 3)×2 = 5x –44. 18÷4x –3 =95. (4 –x) ×7 = (x–4) ×96. 2×(3x–4)+7×(4–x) = 4x三、列方程解答。

1. 甲数的43与乙数的25%相等,已知乙数是48. 甲数是多少?2. 1.5比一个数的32少103,求这个数。

3.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8.6,甲数是9.1,乙数比丙数小0.1,求丙数。

专题四量的计量。

一、填空题.1. 在()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一个梨重100()②.一棵树高4()③.一个粉笔盒的体积是0.8()④. 一本字典的厚度是15()⑤. 小明一拃的长是15()⑥.李达身高155()⑦. 一辆卡车载重量是5( ) ⑧一天营业时间是12()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1升= ()毫升。

1立方分米= ( )立方厘米②.3.8公顷=()平方米。

③ . 5090克= ()千克④.2020千克】()吨。

⑤.6千米60米】()千米。

⑥.1900000平方米=()公顷⑦.5.08千米=()千米()米。

1升=()升()毫升。

⑧.320⑨.284厘米=()分米=()米。

⑩.5小时2分=()小时= ()分。

3.将长度单位由长到短排列起来(),4. 将重量单位由轻到重排列起来(),二、选择题。

1.求一段木料有多少立方米,是求它的()A .长度 B.表面积 C.体积2.2006年的2月份有()天。

A .28 B.29 C.303.0.25小时化成以分为单位的名数是(),.A. 25分B. 15分C.2.5分4.0.006平方千米等于()平方米。

A.6B.6000C.6005.晚上10点25分用24小时计时法写作()。

A.10:25B.22:25C.20:25三、判断题。

1. 凡是能被4整除的年份都是闰年。

()2.一平方厘米比一厘米大。

()3. 5小时36分=5.36小时。

()4. 千克是高级单位,克是低级单位,所以8千克比8000克重。

( )5.今年小红比大芳大2岁,明年小红比大大芳大4岁。

()6.一个高年级学生平均一步长62毫米。

()7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8.一个厚玻璃瓶能装水9.2升,这个玻璃瓶的体积就是9.2毫升。

()9. 1立方分米的木块,一定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

()10. 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2立方分米。

()四、解决下面问题。

1、在一条长4千米的公路两旁栽杨树,每隔8米栽一棵,最多可以栽几棵?2、一根绳子长5米,老师买来100根,共多少米?合多少千米?五、数学活动。

李可爷爷今年96岁了,可他刚过了24个生日,你猜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专题五几何初步知识一、填空题。

1.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周长扩大()倍它的面积扩大()倍。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米,它的底边长是1,它的一条腰长多少米?周长长的53.一个长方体,长12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底面积是(),表面积是(),体积是(),棱长的总和是()。

4.要剪一个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的圆形纸片,至少需要()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5.用一根4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

面积是(),如果制成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框架。

它所占的空间是()。

1,那么长方形的6.长12米,宽6米的长方形,如果长与宽都减少原来的3面积就减少()平方米。

1分米7. 将如图4分米纸片剪去四角折成一个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纸盒的容积是()。

8、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半经是1分圆柱的高是()。

9.一个正方体棱长的和是6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10.一个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11.油漆一个长方体无盖木箱,已知木箱的底面积是9平方分米这个木箱油漆面积是()12.大正方体的棱长是小正方体的2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小正方体体积的()倍。

13.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20平方厘米,原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判断题。

1.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有关,边越长,角越大。

( )2.同底(或等底)等高的所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