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细菌性痢疾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伤寒和细菌性痢疾是两种常见的肠道感染疾病,它们都会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但两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伤寒病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疾病。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氏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耐受力。
人类是它的唯一宿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患者体内排出的粪便、尿液、唾液、血液、汗液、泪液等分泌物和组织渗出液中均可携带伤寒杆菌,传播途径主要有水源传播、食物传播和人际传播。
症状伤寒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极度乏力、面色潮红、神志不清、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虚脱、休克等症状。
未经及时治疗,伤寒可导致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肠道感染等。
治疗针对伤寒杆菌的特点,常规治疗方案为口服抗菌药物,如氯霉素、头孢唑林、庆大霉素等。
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多饮开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治疗时间一般为10-14天,病情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细菌性痢疾病因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痢疾杆菌属于肠道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
痢疾患者排泄的粪便中含有痢疾杆菌,是传播途径的主要来源。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粪-口途径和食物传播途径。
症状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为1-7天,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
病程一般为1-2周,多数可自愈。
治疗治疗方案主要是使用口服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阿奇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时间一般为5-7天。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增加饮水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食用易消化的流质食品。
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他人。
两者的区别虽然伤寒和细菌性痢疾都是肠道感染疾病,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两种疾病的病原体不同。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而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
其次,两者的传播途径也有所不同。
伤寒主要通过水源传播和食物传播传播,而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痢疾,霍乱

伤寒掌握: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病原治疗。
熟悉:伤寒杆菌的抗原性,流行病学,临床类型,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的治疗。
一、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理组织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一)病原学1.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不形成芽胞,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2.呈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
3.在普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但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更佳。
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4.本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5.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与带菌者均是传染源。
所有带菌者,尤其是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流行,尤其是散发流行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伤寒可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发病者(约2%)4、流行特征:世界各国均有发病,以温带和热带地区为多。
流行多在夏秋季(三)临床表现1、潜伏期:7—23天,一般10—14天2、初期(第1周):发热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特点:体温呈阶梯式上升3、极期(2-3周):发热: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天消化道: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右下腹压痛神经系统:中毒性脑病循环系统:相对缓脉,可并发心肌炎肝脾肿大:一周末时出现,质软有压痛皮疹:7-13天胸腹部淡红色小斑丘疹10个以下2-4mm 压之退色4、缓解期(3-4周):体温逐渐下降,食欲好转;肝脾回缩,仍可出现并发症5、恢复期(第5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体弱、慢性疾病、并发症患者病程可延长(四)临床类型1、轻型:原因:早期接受有效抗菌药物者、年幼儿童特点:发热、毒血症状轻、病程短2、普通型:典型临床经过者3、迁延型:原因:机体免疫力低特点:病程5周以上,肝脾肿大显箸4、消遥型:特点:毒血症状轻,易漏诊5、暴发型特点:起病急,毒血症重。
伤寒及细菌性痢疾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 部位:大肠(主要)乙状结肠和直肠
➢ 类型:
– 急性菌痢 – 慢性菌痢 – 中毒性菌痢
1.急性菌痢:
➢病变:
– 急性卡他性炎(黏液性): 早期 表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
点状坏死。
大量纤维素
–
假膜性炎:
假膜形成
粘膜坏死组织 炎细胞、红细胞
细菌
– 溃疡形成:假膜脱落 “地图状”溃疡 较表浅,重者造成穿孔。
– 愈合: 很少引起肠腔狭窄
临床病理联系:
➢ 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水样便、粘液
脓血便; ➢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结局及并发症: ➢ 痊愈:病程1-2W ➢ 并发症:少见 ➢ 少数→慢性
2、慢性细菌性菌痢(病程>2个月)
➢ 病原菌: 福氏菌多见 ➢ 病变特点
(3)溃疡期:第3周(危险期)
➢肉眼观: 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圆形 或卵圆形,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重者穿 孔/出血
➢镜下: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可达肌层、 浆膜层甚至穿孔
➢临床表现:症状同坏死期
(4)愈合期:第4周
➢病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溃 疡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而愈合,一般不 造成肠狭窄。
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 基本病变: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 增生性性病变,具有 病理诊断价值
1.肠道病变:
➢ 部位: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 病变分期:
– 髓样肿胀期 – 坏死期 – 溃疡期 – 愈合期
(1)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 肉眼观:略肿胀,隆起,灰红 ,质软,形似大脑 沟回。周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
传染病伤寒、菌痢

•病变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急性增生性炎)
•临床特征:持续高热、相对缓脉、情绪低落、 血象不高(WBC↓)---一高三低 肝脾肿大、玫瑰疹
病原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
▪ 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膜,G杆菌,有鞭毛,
▪ 其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Vi能使人体产 生相应的抗体
慢性菌痢
小结
痢疾杆菌 假膜性炎
病变部位:
多局限于结性细菌性痢疾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的急性化脓性炎 症。多散发,在冬春季可流行。
一、主要特点
1.发病: 1-4月份,儿童,中小城市、农村。
2.临床:发热、寒战、头痛、喷射性呕吐、拒乳、
乏力、肌肉酸痛、烦燥、尖叫、神志淡漠、
嗜睡;项背疼痛、颈项强直、囟门紧张; 玫瑰疹、瘀点、瘀斑(结膜、口粘膜); 休克、DIC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染过程 传播途径
病人 脑膜炎双球菌
带菌者
飞沫传播(咳嗽、喷嚏)
吞噬能力强
胞浆吞噬有: 伤寒杆菌
受伤淋巴细胞
红细胞
坏死细胞碎片
无中性粒 细胞渗出
1、肠道病变
髓样肿胀期(1W) 肉眼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肿胀,凸出,灰红,质软,
似脑回状,表面充血水肿 镜下 淋巴组织增生,伤寒结节形成
坏死期(2W) 肉眼 肿胀基础上灶状坏死,失去光泽,灰白或黄绿色
(坏死组织易被胆汁染成暗绿色),与强烈过敏反应有关。
卫星现象: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常有增生的少突 胶质细胞(5个以上)围绕。
伤寒、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
2
❖ 传染源: 伤寒患者或带菌者 ❖ 传染途径:细菌随粪、尿排出,污染食品、饮用
水等或以苍蝇为媒污染食品经口入消化道而感染 ❖ 好发人群: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多见。 ❖ 好发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最多。病
后可获得比较稳固的免疫力,很少再感染。
.
3
病理变化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 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病变主要分布在肠道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 肝、脾和骨髓等处。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特点是在病灶内一 般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
4
伤寒细胞: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 碎片的巨噬细胞,其中以吞噬红细胞的作用尤 为明显。
.
5
伤寒小结: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伤 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或伤寒小结 (typhoid nodule),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 病理诊断价值。
病理变化
初期的急性卡他性炎、随后的特征性假膜性炎和溃疡形 成,最后愈合。 ①初期: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 巨噬细胞浸润。可见点状出血。
.
22
②后期:粘膜浅表坏死,在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素,并与 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和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 假膜,呈糠皮状。假膜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 的“地图状”溃疡。
伤寒(typhoid fever)
概念:是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增生 病变部位: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
1
病因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属于沙门氏菌属中的D族
特点: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Vi” 抗原; 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测定抗 主要致病因素:细菌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 体
大学生常见的传染病

大学生常见的传染病(第七课)标题:大学生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大学生活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和娱乐。
然而,这也增加了他们感染传染病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大学生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些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包括肺结核和肺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通过空气传播,因此非常容易在宿舍等密闭环境中流行。
1、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盗汗和胸痛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体检和接种疫苗等。
2、肺炎:肺炎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肺部感染。
它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锻炼等。
二、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指通过饮食、水源等途径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痢疾、伤寒等。
1、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不吃不洁食物、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2、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腹痛、便秘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不吃不洁食物、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三、口腔传染病口腔传染病是指通过口腔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龋齿和口腔溃疡等。
1、龋齿:龋齿是由细菌引起的口腔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牙齿疼痛、敏感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刷牙、少吃甜食等。
2、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传染病,它的症状包括口腔疼痛、溃疡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口腔创伤等。
四、其他传染病除了上述几种传染病外,大学生还可能感染其他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感等。
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等。
2、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菌痢伤寒

发病机制
伤寒 入胃 杆菌 大部分被破坏 小部分进入小肠
已致敏的淋巴组织发 生过敏反应致肠粘膜 坏死及溃疡形成。 坏死及溃疡形成。
侵入肠壁淋巴 组织, 组织,巨噬细 胞吞噬,并在 胞吞噬, 其中生长繁殖
胆囊内的细菌随 胆汁再次入小肠
细菌繁殖和内毒素 释放再次入血, 释放再次入血,出 败血症症状 症状。 现败血症症状。
伤
寒
概念: 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概念: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 病变: 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
细胞增生为特征, 细胞增生为特征 , 尤以回肠淋巴组织的 改变最为明显,又称肠伤寒。 改变最为明显,又称肠伤寒。
流行季节:夏秋季多发。 流行季节:夏秋季多发。
病 因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慢性腹痛,腹胀,腹泻,便秘, 慢性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粘液 及脓血便;可反复或交替出现。 及脓血便;可反复或交替出现。 结 局: 1、痊愈 、 2、迁延数年,贫血,营养不良或维 、迁延数年,贫血, 生素缺乏; 生素缺乏; 3、肠道内菌群失调; 、肠道内菌群失调; 4、慢性带菌者 传染源。 传染源。 、慢性带菌者---传染源
全身单核 巨噬细胞 系统的细 胞所吞噬
经胸导管进 入血液, 入血液,引 菌血症。 起菌血症。
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急性增生性炎症。 基本病变:急性增生性炎症。 病变特征: 形成伤寒肉芽肿( 病变特征: 形成伤寒肉芽肿(伤寒细
胞聚集成团)。 胞聚集成团)
伤寒细胞:吞噬有伤寒杆菌、 伤寒细胞:吞噬有伤寒杆菌、受损的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红细胞及组织 细胞碎屑的巨噬细胞。 细胞碎屑的巨噬细胞。
伤 寒 结 节
肠道病变
病理学-伤寒、菌痢-2学时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上出现腹痛、腹胀、腹泻 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常带有 黏液或少量脓血。 急性发作时,出现急性菌痢的 症状。
三、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
特点 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严重 的全身中毒症状,数小时即可出现 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3、肾: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出现蛋 白尿。
4、皮肤: 出现淡红色小丘疹(玫瑰疹), 胸、腹部多见。是皮肤表层毛细血 管细菌栓塞引起的小灶状炎症和毛 细血管扩张所致。
5、肌肉: 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出 现凝固性坏死,肌痛。
并发症
伤寒如治疗和护理不当,可出 现并发症。
肠出血和肠穿孔:
均发生于溃疡期。
愈合 适当治疗后,渗出物和坏死组 织逐渐被吸收、排出,经周围健 康组织再生,缺损得以修复。 浅而小的溃疡愈合后不留瘢痕。 深而大的溃疡可因瘢痕收缩使 黏膜表面呈放射状皱缩,但极少 引起肠腔狭窄。
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少数病例转为慢性。
二、慢性细菌性痢疾 (chronic bacillary dysentery)
进入淋巴管
回流至肠系膜淋巴结
伤寒杆菌一方面被 巨噬细胞吞噬,并 在其内生长繁殖。
在淋巴组织内
另一方面经胸导管 进入血液,并很快 被全身的巨噬细胞 吞噬,在其中继续 生长繁殖。
若患者抵抗力
强,细菌被消 灭而不发病。
若患者抵抗力
弱,细菌则大 量繁殖。此时 患者没有明显 的临床症状。
此后,在全身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 内繁殖的细菌及 其产生的内毒素 再次大量入血, 引起败血症及毒 血症。
回肠末段的肠 壁淋巴组织明 显增生肿胀。 (病程第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