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发展,纳米技术被应用于医学领域,开创了纳米药物的新纪元。

纳米药物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的药物,具有较小的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药效和靶向性,从而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病灶,减轻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有效缓解疾病症状,且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毒性。

纳米药物可以根据其粒径的大小分成几类,其中最常见的是纳米粒子,其直径通常在20到200纳米之间。

纳米粒子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如球形、棒状、盒状、肉桂棒状等,可以根据需要制备出适合不同病灶的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在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感染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将分别讨论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一、纳米药物在治疗癌症中的应用癌症是当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领域。

纳米药物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纳米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纳米药物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二是纳米药物能够减轻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伤,缓解化疗副作用。

其三是纳米药物可以被修饰成能够针对癌症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功能性纳米药物,可以实现针对性治疗。

目前,纳米药物已经在临床试验中被验证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癌症的手段。

尽管还存在着一些技术难题,如如何制备具有高靶向性和多功能性的纳米药物,如何控制其分布和释放,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使纳米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纳米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的疾病,而纳米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也显示出了很大的潜力。

纳米药物的应用使得心血管类药物的作用更加明显。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高渗透率和持续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穿过血管壁,进入紧张的病变组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纳米粒子的表面也可以修饰出具有特异性靶向性、可控性和样品化特性的药物,以更好地实现靶向治疗。

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

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

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科技作为重要领域之一,正在为医药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纳米药物作为纳米科技与医药领域的交叉应用,以其卓越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

本文将探讨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纳米药物概述纳米药物是将药物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采用纳米粒子的理论及制备技术,将传统药物精准地输送到肿瘤部位,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纳米药物具有诸多优势,如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强度等,因此,其在癌症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目前,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和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简单介绍一下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1、纳米药物的药物传递系统纳米药物以其拥有的卓越特性,为传统的化疗药物提供了新的传递途径。

例如,将含有化疗药物的纳米粒子注射到人体内,这些纳米粒子可以从血液中渗透进入肿瘤细胞,被肿瘤细胞摄取,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纳米粒子具有特殊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可在体内稳定存在并且能够选择性地渗透到肿瘤组织中去,因此能够实现化疗药物的靶向输送。

2、纳米药物的光热治疗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化疗领域,纳米药物的光热治疗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光热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纳米粒子吸收光能,使周围的组织产生热效应,能够杀死癌细胞,同时不损伤健康组织。

纳米药物的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吸光能力,因此其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3、纳米药物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免疫治疗是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纳米药物的应用也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利用纳米粒子的特性,将药物输送到免疫细胞内,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激活免疫细胞参与肿瘤的免疫抗击,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纳米药物在未来的应用展望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药物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纳米药物的研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药物的研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药物的研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的应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纳米药物作为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其研究和应用已经给现代医学带来了新的希望。

尤其是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纳米药物的应用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纳米药物的定义及研究现状纳米药物是指通过纳米技术制造的药物,其特点是具有纳米级别的尺寸。

纳米药物的粒径一般控制在10-100纳米的范围内,其尺寸比传统药物小得多。

由于其尺寸小,纳米药物具有更高的表面积和更好的可溶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和靶向细胞相互作用,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纳米药物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比较长的路程,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纳米药物的制备技术研究纳米药物制备技术是纳米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纳米药物的制备技术有很多种,如纳米微粒制备技术、溶胶凝胶技术、自组装技术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纳米药物制备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2. 纳米药物的材料研究纳米药物的材料研究是纳米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纳米药物常用的材料主要包括金属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纳米管等。

在纳米药物的研究中,选用和改良材料,能够更好地提高纳米药物的生物活性和治疗效果。

3. 纳米药物的生物途径研究纳米药物在体内的生物途径研究是纳米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研究纳米药物在体内途径,能够更好地控制纳米药物的释放和分布,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疾病之一。

而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高药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发挥更好的药效。

1. 靶向肿瘤治疗靶向肿瘤治疗是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纳米药物能够通过靶向技术,对癌细胞进行特异性的靶向治疗。

如纳米包裹药物的脂质体和微泡可以选择性地被肿瘤细胞吞噬,将药物释放到肿瘤细胞内部,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治疗。

2024年纳米药物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纳米药物市场发展现状

纳米药物市场发展现状引言纳米药物是指基于纳米技术的制药领域的创新产品,具有很高的研发和商业化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纳米药物市场发展迅速。

本文将对纳米药物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纳米药物市场规模纳米药物市场的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纳米药物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美元。

纳米药物市场驱动因素纳米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主要驱动因素:1. 技术进步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纳米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纳米粒子的小尺寸和巨大比表面积使得纳米药物能够更好地被吸收和递送到目标部位,提高了药效和减少了副作用。

2.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和癌症等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这为纳米药物的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纳米药物能够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临床需求纳米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成功案例不断增加,患者对纳米药物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

纳米药物能够通过靶向递送药物到病变组织,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4. 政府支持各国政府对纳米药物市场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在研发资金、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了纳米药物行业很大的关注和支持,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纳米药物市场面临的挑战纳米药物市场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1. 安全性问题纳米药物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对于纳米材料在人体内长期积累的影响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在纳米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安全性,确保其在临床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法律法规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领域,缺乏成熟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规范。

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立法和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纳米药物市场的健康发展。

3. 竞争压力随着纳米药物市场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

生物纳米药物的现状和发展

生物纳米药物的现状和发展

纳米药物的现状和发展一、背景纳米药物指以纳米微粒作为载体系统,与药效粒子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后制成的药物,其粒径可能超过100 nm但通常小于500 nm。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起,它就一直是发达国家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纳米药物的粒径使它具有特殊的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等,与常规药物相比,它颗粒小、表面反应活性高、活性中心多、催化效率高、吸附能力强[1],由此导致的以下优点正是其一直受到青睐和寄予极大期望的原因。

1.改善药物稳定性一些药物为蛋白质或多肽大分子,口服会被消化系统破坏。

传统采用注射等方法给药,而如将维他命12或叶酸修饰过的纳米粒再与药物结合,不仅能避免口服时药物在肠道中发生蛋白水解,还能使药物在体内循环时间增加,从而大大增加了药物的吸收度[1]。

2.提高药物的作用效率将一般的小分子药物装载在纳米粒子上后,药物的总表面积大大增加,药物的溶出速率随之提高,与给药部位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单位面积药物浓度。

同时由于载药纳米粒较好的黏附性及小粒径,药物与吸收部位的接触时间延长,增加了药物在吸收部位上皮组织黏液层中的浓度,并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因此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载药纳米粒子还可以改变膜运转机制,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通透性,药物有可能通过简单扩散或渗透形式进入生物膜 ,使溶解度增加[3] 。

3.靶向作用靶向作用主要有三类: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

被动靶向指人体自然将纳米药物驱赶到其需要作用的部位,如载药纳米粒进入体内后作为异物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到达网状内皮系统(RES) 分布集中的肝、脾、肺、骨髓、淋巴等靶部位。

主动靶向指利用抗原、抗体或配体-受体结合使药物到达靶部位。

物理化学靶向使用的方法包括热导向、磁导向、pH导向等。

有些靶组织的透过性对热敏感,给药同时结合热疗即可使纳米药物粒子更好地作用于组织[3]。

4.提高控释效果普通制剂有“峰谷现象”,而纳米药物的特殊结构使得药物可以恒速释放作用于器官或组织,从而使体内药物浓度保持平稳,减少给药次数,提高药效和安全度。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导言纳米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中最为瞩目的前沿领域之一,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被广泛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探讨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纳米技术为医学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设计和制备纳米粒子,可以实现对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检测。

例如,纳米粒子可以通过与特定的抗体结合,对肿瘤标志物进行靶向识别和检测。

此外,纳米探针的研发还使得磁共振成像、光学成像和超声成像等诊断手段更加精确和敏感。

二、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方面的应用为治疗疾病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纳米粒子载体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内部,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这种针对性的药物传递减少了副作用,并提高了药物的效果。

纳米粒子的小尺寸和良好的组织渗透性使得药物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等生物障碍物,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临床前景。

三、纳米技术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纳米材料的制备,可以模仿和改进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纳米纤维支架可以提供细胞依附、生长和分化的支持,用于重建人工骨骼、软骨和皮肤等组织。

此外,纳米生物材料也可以用于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实现组织再生和功能修复。

四、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癌症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粒子作为靶向传递系统,可将抗癌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实现热疗、光动力疗法和基因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精确靶向。

五、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纳米技术可以提供高灵敏度、高通量的生物分析平台,并实现单个细胞或分子的探测。

纳米探针的制备和应用为细胞和生物分子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操纵单个生物分子的自组装和自组织过程,揭示生命科学中的基本规律。

药学中的药物纳米技术研究

药学中的药物纳米技术研究

药学中的药物纳米技术研究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药学领域中,药物纳米技术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药物纳米技术的研究旨在通过将药物转化为纳米级别的粒子,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的选择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药学中的药物纳米技术研究进行探讨。

一、药物纳米技术简介药物纳米技术是指将药物制剂粒径控制在纳米范围内,在亚微米尺度上操作药物,以实现药物颗粒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效果等方面的技术。

纳米级别的药物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渗透性,因此能够更好地进入细胞并释放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二、药物纳米技术的应用领域1. 药物传递系统药物纳米技术可以用于制备药物传递系统,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同时,纳米粒子的大小可以调控,从而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2. 药物组织工程药物纳米技术可应用于药物组织工程领域,通过将药物转化为纳米级别的颗粒,将其注入到组织中。

这种纳米颗粒能够更好地渗透组织,释放药物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 药物诊断药物纳米技术可以应用于药物诊断领域,制备纳米粒子载体来携带荧光染料或对比剂,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三、药物纳米技术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药物纳米技术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的靶向性和渗透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纳米颗粒的小尺寸还可以提高药物的可溶性和口服给药的吸收率。

2. 挑战药物纳米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需要控制多个因素,如粒径、分散性等,这对于工艺的控制和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需要进行长期的安全性评价。

四、药物纳米技术的展望与前景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药物纳米技术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药物纳米技术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今后,药物纳米技术有望在药物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对纳米颗粒的制备技术和药物载体的研究的进展,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纳米药物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

纳米药物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

纳米药物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随着医学领域的发展,在药物治疗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

其中,纳米药物制剂被誉为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一种新型药物。

那么,什么是纳米药物制剂?它有什么优点和应用前景呢?一、纳米药物制剂的概念纳米药物制剂指的是以纳米颗粒为载体的药物制剂,也称为“纳米疗法”或“纳米科技药物”。

它是将药物粒子经过特殊的处理方法,制成纳米尺度的颗粒,使其在体内具有更好的降解、代谢和释放特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作用效果。

二、纳米药物制剂的优点纳米药物制剂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成像效果好:纳米颗粒本身具有一定的磁性和荧光性,可以利用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荧光成像等手段,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反应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有利于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式。

2. 降低毒副作用:许多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会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而纳米药物制剂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和程度。

3. 提高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通过纳米颗粒的包裹和修饰,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增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和作用时间,从而增强药效。

三、纳米药物制剂的应用前景1. 癌症治疗:纳米药物制剂可通过改变药物的靶向性,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更准确识别和定位,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纳米药物制剂还可以通过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停留时间和降低其在健康组织中的浓度,减轻患者的毒副作用。

2. 传统中药制剂改良: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物质包裹在纳米颗粒内,以提高传统中药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和稳定性,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

3. 检测分析:纳米颗粒具有复合性、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可用于药物代谢物的检测分析,及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情况。

总体来说,纳米药物制剂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然而,在运用过程中仍需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测,提高制药技术的精度和标准化程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和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R 9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7731( 2007) 18- 139- 04
1990年 7月, 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纳米 科学与纳米技术会上提出了 / 纳米技术 0 ( nano scale technology) 这一新概念。纳米技术已广泛用于材料学、电子 学、生物学、显微学等多个领域并获得突破性进展。纳米 技术是一门在 011- 100nm 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 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或对物质进 行研究、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规律和特征的高新技术学 科 [ 1] 。它的最终目的将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操纵 单个原子, 在纳米尺度上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实现 生产方式的飞跃 [ 2] 。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 已展 现其推动药学发展的巨大潜力, 以纳米技术制备的纳米药 物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的影响已引起医药 界的高度重视 。 [ 3]
2. 1 纳米粒 ( nanoparticale, NP) NP主要有可生物降解 聚合物 NP和天然的高分子材料 NP两种类型。其主要特 点是: 生物相容性好, 对内皮网状系统、肿瘤、炎症等部位 有生物靶向性, 可被机体内的脂酶生物降解后缓释药物并 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材料降解后可被机体清除等, 尤 其适合于包载脂溶性药物。[ 10] 2. 2 固体脂质纳米粒 ( solid lipid nanoparticales, SLN ) SLN 具有下述优点 [ 11] : ( 1) 颗粒尺寸小, 平均粒径在纳米 尺度, 可用于注射给药; ( 2 )生理可接受, 在制备过程中无 有机溶剂、有毒聚合物单体等有毒残留物; ( 3 )对亲脂性 药物有足够的载药能力, 通过工艺调整还可以包封亲水性 药物; ( 4)延长药物释放达数天至数周; ( 5)其水分散系可 长期稳定达 3年, 通过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还可以制成固 体粉末; ( 6 )通过对其表面进行特征修饰, 可控制靶向特 定组织 (靶向给药 ) ; ( 7)有足以供应市场的大规模工业化 生产方式; ( 8) 价格相对较为低廉。近年来, SLN吸引了国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纳米药物研究资料的归纳 整理, 介绍 了纳米 药物的 发展现状 和纳米 药物的 特点及 纳米兽
药、中药的研究状况。同时, 对纳米药物给药系统及载体 系统的发展和纳米药 物研究中存 在的问题进 行了总结, 找出
了纳米药物研究中的问题和 发展方向。
关键词: 纳米; 药物; 给药系统; 载体系统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863计划 ) 重大课题 ( 课题编号 2006AA 10A 203 ) 作者简介: 张继瑜 ( 1967- ) , 副研究员, 博士, 研究方向为新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 收稿日期: 2007- 09 - 04
14 0
内外越来越多药物研究单位的注意。固体脂质纳米载体 系统在靶向和缓控释给药方面仍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 新型给药系统 [ 12] 。 2. 3 纳 米脂 质 体 ( nanoliposom es, NL ) NL 主 要 特点 是 [ 13] : 主要由天然磷脂和胆固醇组成, 进入体内被生物降 解不会积累在体内, 免疫原性小; 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都 可包埋运载, 药物从脂质体中缓慢释放, 药效持续时间长; 通过细胞内吞和融合作用, 脂质体可直接将药物送入细胞 内, 避免使用高浓度游离药物从而降低不良反应; 粒径小 于普通脂质体; 具有高度的自身变形性, 尤其适合作为透 皮吸收, 黏膜给药的载体。 2. 4 磁性纳米粒 ( m agnetic nanoparticales, MNP ) MNP 的主要特点是: 小尺寸效应; 良好的磁响应性和良好的靶 向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功能基因等优点, 可用于 蛋白质和酶的纯化、回收以及酶的固定化, 操作简单且可 提高酶的稳定性 。 [ 14- 17] 2. 5 免疫纳米粒 ( mi muno nanopart icales, INP ) INP的 特点是对 RES器官具有被动靶向性; 对特定癌细胞具有 主动靶向性, 是抗癌药物的优良载体 。 [ 18] 2. 6 纳米乳剂 ( nanoparticale em u lsion, NPE ) NPE 的特 点是: 对 RES、炎症部位等具有良好的靶向性, 并能降低药 物的毒副作用 [ 19] 。微乳作为肽类或蛋白质类口服制剂的 新型载体, 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 20] 2. 7 囊泡 ( n iosom e) 囊泡是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代 替两性表面活性剂磷脂, 不仅具有脂质体的优点而且能克 服磷脂的不稳定、来源不一等问题。其优点是: [ 21- 24] 所用 材料便于进一步表面修饰, 以达到主动靶向的目的; 一般 成品稳定性较好, 便于加工、灭菌; 可以制成缓释剂, 以延 长疗效; 对所包药物有保护作用, 可以防止氧、介质和体内 酶对药物的破坏; 选择适当囊材又可以达到与生物相容, 能在体内生物降解, 减少毒副作用。 3 常用纳米药物载体 3. 1 理想纳米药物载体应具备的特征 [ 25] 颗粒小 (至少 小于 114um ); 能够携带多种化学药物; 载体能够携带足量 的药物, 使靶部位药物浓度达到治疗浓度, 而机体内载药 量并不高; 在靶部点, 载体释放活性药物的释放率必须能 够控制并可以预测; 经体外包装过的药物在靶位点释放, 仍应具有足够的生物活性; 具有在靶部位定位的能力; 有 足够的循环半衰期以确保到达靶位点; 载体或其生物学降 解产物应能被体内清除; 抗原性、致热源性小, 不易形成血 栓; 有效期长, 便于存储。 3. 2 常用纳米药物载体 应用较早的给药系统载体是: 血清蛋白、血红蛋白骨胶原、明胶等天然可生物降解的高 分子材料, 生物相容性好, 但其缺点是制备困难, 成本高, 质量无法培制, 不能大规模生产。
物与肠壁接触的时间和面积, 提高口服药物吸收利用度, 防止胃蛋白酶等对药物的水解, 提高药物胃肠稳定性; 可 保护核苷酸, 防止其被核酸酶降解; 可帮助核苷酸转染细 胞, 并起到定位作用; 也可用于建立一些新的给药途径。 2 纳米给药系统
纳 米 给 药 系 统 ( nanoparticale drug delivery system, NDDS)是 指 药 物与 药 用 材 料 一 起形 成 的 粒 径 为 1 1000nm 的纳米级药物输送系统 ( DDS ), 包括纳米粒 ( nanoparticale, NP)、纳米球 ( nanosphere, N S)、纳米囊 ( nanocapsu le, NC) )、纳米脂质体 ( nanoliposom es, NL )、纳米级乳剂 ( nano- em uls ion, NE) 等。由于纳米尺度下的 DDS 及其所 用材料的性质、表面修饰等, NDDS在实现靶向性给药、缓 释药物、提高难溶性药物与多肽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 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而成 为近年来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外有关 NDDS 报道的文献最早见于 1978 年 [ 7], 国内 20 世纪 80 年代末 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其进行了介绍 [ 8- 9]。
目前用于制备纳米给药系统的载体主要是合成类可 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和天然的大分子体系。其优点 是: 毒性低, 生物相容性好; 高分子聚合物纯度高, 性能易
控制, 选择性强; 聚酯高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 该体系以脂肪族聚酯为主, 主要包括聚已内酯 ( PCL) , 聚 乳酸 (即聚丙交酯, PLA) , 聚乙交酯 ( PGA ), 聚乙交酯丙交 酯 ( PLGA) 等以及它们的共聚物。 PCL具有优良的生物相 容性及药物渗透性, 但溶点较低, 且高度结晶, 降解速率较 慢; P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吸收性, 在降解 后不会遗留任何环保问题, 在医用领域已被认为是最有前 途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但同样地它的结晶性很强, 降解 速度慢; PLGA 共聚物, 因组分 PGA 亲水性强, 降解速度 快, 故可通过调节 PGA /PLA 的比率达到所期望的药物释 放速率。 3. 3 常用纳米药物载体的修饰剂 聚乙二醇 ( PEG ) [27] , 其优点是亲水性、生物相容性、低毒性、无抗原性及免疫原 性、长循环等。通过在 PCL 主链中引入亲水性的 PEO 组 分, 可以达到调节聚合物降解速率和药物释放性能的目的 [ 26] 。G e等 ( 27) 的研究表明, PEO /PCL比率是决定 PCLPEO - PCL的纳米粒粒径、载药量及药物释放行为的主要 因素, 且随着 PEG 量增大, 粒径及载药量变小, 释药变快。 另外, 常用亲水性修饰也有用氧化乙烯 - 氧化丙烯 - 氧化 乙烯 ( PEO- PPO - PEO ) [ 28] 、单糖 ( 29)、葡聚糖 [30]、天冬 氨酸 [ 31] 、表面活性剂 p luron ic F- 68等 [ 32] 。 4 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纳米中药的研究, 作为一种新技术, 将大大促进中药 的应用与发展, 在药物研究中, 将由原来注重生物结构和 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 扩展到探讨物理性状、化学结构和 生物活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都 可能发生重大的突破。目前, 纳米中药的研究尚处于基础 阶段, 其药理学的研究还不成熟、不完善, 建立一整套纳米 药理、药效和毒理学的理论与评价方法仍有待于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同时要解决纳米药物 的中医理论问题, 如何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解释和准确运用 纳米中药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相信通过广大科技工作 者不懈的努力,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与中药及中医 理论的深入结合, 最终能克服困难, 纳米中药的前景是光
安徽农学通报, A nhu i A gri1 Sci1 Bu ll1 2007, 13 ( 18) : 139 - 142
1 39 1 李剑勇 1 董鹏程1 周绪正 1 魏小娟1
(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50; 2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兰州 730060 )
1 纳米药物的特点 纳米药物与常规药物相比较, 具有颗粒小、比表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