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4》
2016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学生

2016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学生2016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学生版(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
②砉(huā)然:象声词。
③阍(hūn):守门的人。
④良:很。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不胜.惊错 (2)鼠何名.老虫12. “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4分)13.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
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每一翻绎,无不成诵。
偶入城市,街衢铺店- 2 -名号,皆默识之。
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注释】侍郎:古代官名。
绂(fú):李绂,人名。
赀(zī):通“资”,钱财。
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
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1)少.时家贫少:(2)无不立对.对: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译文:15.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夏翁,江阴巨族。
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
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
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
苏州 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1》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2016年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卧薪尝胆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①叹曰:“吾终于此乎?”种②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③,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④,其卒王霸。
由是观之,何遽⑤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⑥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⑦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释】①“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②种:即文种,字少禽,楚国郢(今湖北江陵)人,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羑(yǒu)里:地名,故地在今河南汤阴县北,周文王曾被商纣王囚禁于此。
④莒(jǔ):春秋时的一个小国,故地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⑥折节:放下自己的身份。
⑦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国著名谋臣。
【阅读提示】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国君,公元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兵败会稽山后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已经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流传下来。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期的著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说更为丰富。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其中以《史记》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由是.观之()(2)吴既.赦越()(3)置.胆于坐()(4)为质.于吴()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置胆于坐.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B.乃.苦身焦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C.其卒.王霸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D.欲.使范蠢治国政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学-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题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题(4)(一)班超传十六年①,奉车都尉②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
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③,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
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④使来,狐疑⑤未知所从故也。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侍胡⑥,作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
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
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众曰:“当与从事议之。
”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
从事文俗吏⑦,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
”众曰:“善!”(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①十六年:指汉永平十六年。
②奉车都尉:与下文的“假司马”“从事”都为官名。
③鄯善:西域国名。
④北虏:指匈奴。
⑤狐疑:优豫不决。
⑥侍胡:服侍汉使的胡人。
⑦文俗吏:平庸的文官。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此必有北虏使.来B.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扶苏以数谏故.C.因.激怒之日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D.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B.鄯善/广奉超礼敬/甚备C.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D.闻此/必恐/而谋泄3.翻译句子。
(1)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2)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
4.阅读选文,班超的言论得到大家广泛认同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二)承拙斋家传(清)张惠言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
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
苏州 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2》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016年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2》一周公吐哺周公乃践祚①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②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终③,成王少,将以成周④,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王长,能听政。
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
及七年后,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注释】①践祚(zuò):引申为天子登上皇位。
②辟:通“避”,回避。
③蚤终:早逝。
“蚤”,通“早”。
④将以成周: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
【阅读提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经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建立典章制度,使得天下大治。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选文叙写周公因成王幼小,恐天下人反叛,代理国政。
当时有人散布谣言,说他对成王不利。
周公及时坦明心迹,勤于政事,礼贤下士,终天下大治,最后还政于成王。
选文不仅表现了周公治邦理国的卓越才能,而且表现了其心系天下、忠君爱国的博大胸怀。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以告.我先王()(2)周公戒.伯禽日()(3)子之.鲁()(4)及.七年后()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2)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3. 下列句子中最能表现周公爱惜人才的一句是()A.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B.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C.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D.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
2016苏州市语文中考答案

②示例:让厢禁军扮脚夫,把生辰纲装入担内, 杨志等人扮作容人,让梁中书授命众人都听命于 杨志。走大路,趁早凉赶路,中午热时休息;走 山路,大白天走路,避开一早一晚行人稀少之时。 先阻止军汉买酒,确认酒没有问(2)B (2分) 4.(1)二轮电动车不论是否登记实际使用量均 明显上升(二轮屯动车未登记车辆总量及增量都 超过已登记车辆);在车辆事故率方面,公安机 关已登记车辆的事故明显下降,而未登记车辆事 故率明显上升。(2分) (2)加强二轮电动车登记管理(1分)
2016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 考试试卷
1.(1)传
驰 聆 融 (2)A处填简朴B处填别具匠心(6分) 2. ①悠然见南山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 ③长河落日圆 ④但愿人长久 ⑤家书抵万金春望 ⑥留取丹心照汗青 ⑦学而不厌 ⑧苦其心志(10分)
3.(1)①吴用(智多星、智鑫星吴用)(1分)
13.绘制出的胡箩卜基因组序列草图很可
能是迄今最完整的蔬菜基因序列草图,使 我们比以住任何时候都了解胡萝卜的所有 营养物质和组成成分,阐明了胡萝卜的起 源和演化过程,对改革胡箩卜和其他农作 物的营养价值提供了可能。(3分) 14.C(2 分)
“我”学骑自行车。“我”骑自行车卖 土豆摔倒,父亲扶起•“我”,“我”常在 周六骑车回家,周日清晨返校。“我”骑 自行车回家时链条断掉,陌中村民帮“我” 修好。(3分) 16.拟人、对比,从侧面衬托出“我”骑自 行车的速度之快,表现了“我”当时喜悦、 得意的心情。(4分)
故乡事和物曾是“我”物质和精神的依 靠。蕴含着对以前故乡事物的怀念和感激 以及观实生活中故乡无处可觅的失落之情。 (3分》 20. 结构上与上文对村庄的描写形成呼应, 内容上强调了“我”路被祝福的“陌生 人”,深化民“我” 对家乡的感激之情。 (2分)
苏教版语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1)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1)(一)文正正直范文正①公仲淹悴②,依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④,内⑤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⑥,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⑨宛然。
(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②悴:忧,文中指穷困潦倒。
③睢阳: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④封志:封存并加标志。
⑤内:同“纳”,纳入。
⑥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⑦而:你。
⑧俾:使。
⑨封识:即标志。
【阅读指津】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
物质财富固然值得追求,精神财富也万万不能缺失。
因为人格的伟大与渺小就体现在我们的待人接物上。
本义的范仲淹在贫穷时,面对金钱,能保持君子的淡泊本色:非我之财不要;面对信任,能保持自己的精神高度: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难怪后人在他的祭文里说:“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同。
(1)会.术者病笃( ) (2)不足.以付( )(3)文正为.谏官( ) (4)当以还.汝(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A.今以.付子B.以.伤先帝之明C.当以.还汝D.而吾以.捕蛇独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2)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觉得范仲淹身上哪些品质值得后人垂范。
(二)鸥燕生活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
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
‛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专题04 课外文言文(四)-2021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4 课外文言文(四)一、(2020·江苏南京)文言文阅读(8分)闽有带鱼(明)谢肇淛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
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
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人之嗜好无常如此。
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所作带鱼鲊,通间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注)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
②啖(dàn):吃。
7.米豆念上文,对画直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是正确的。
(2分)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
画直线句的意思是:监司立刻让人前往百姓家取来已煎带鱼,送到家里来吃。
“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和“至宅啖之”是两个连动成分,中间应该有停顿。
故根据语意和语法,正确停顿为: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答案选A。
8.米豆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她理解。
(3分)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答案】示例: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自是(从此),去(古今异义,离开),犹(还,仍然),置(放)”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9.小轩向你提了个问题:“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什么道理啊?”你谈了自己的思考。
苏州 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1》

2016年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卧薪尝胆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①叹曰:“吾终于此乎?”种②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③,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④,其卒王霸。
由是观之,何遽⑤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⑥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⑦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释】①“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②种:即文种,字少禽,楚国郢(今湖北江陵)人,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羑(yǒu)里:地名,故地在今河南汤阴县北,周文王曾被商纣王囚禁于此。
④莒(jǔ):春秋时的一个小国,故地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⑥折节:放下自己的身份。
⑦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国著名谋臣。
【阅读提示】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国君,公元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兵败会稽山后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已经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流传下来。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期的著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说更为丰富。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其中以《史记》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由是.观之()(2)吴既.赦越()(3)置.胆于坐()(4)为质.于吴()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置胆于坐.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B.乃.苦身焦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C.其卒.王霸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D.欲.使范蠢治国政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4》李离自刑李离者,晋文公①之理②也。
过听杀人③,自拘当④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⑤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⑥,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释】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理:法官。
③过听杀人:误听(案情)杀错了人。
过,误。
④当:判决。
⑤傅:通“附”,转嫁。
⑥听微决疑: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
【阅读提示】李离作为封建朝廷的司法官员,因为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他认为“失死则死”,于是毅然选择了以生命来谢罪的方式。
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虽然有其迂腐的一面,但是他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失刑则刑,失死则死”的法律规定,用生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绚丽篇章。
同时他的严于责己、勇于担当的品格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所闻.也()(2)辞.不受令()(3)故.使为理()(4)罪.当死()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2)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3. 在面临君命与法律相抵触时,李离为什么要选择违抗君命来维护法律的尊严?昔①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②国故城郭氏之墟③。
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
”桓公曰:“郭氏者曷为④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⑤。
”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
”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
”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昔:从前。
②亡:灭亡。
③墟:荒废的城址。
④易为:为什么。
⑤善善而恶恶: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
【阅读提示】大家一定还记得《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嘱托“亲贤臣,远小人”,先主刘备也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而选文中“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则是“知易行难”的另一体现。
明辨简单的是非的能力,大多数人还是有的,但是即使是最简单的道德、生活要求,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
布衣百姓之修身齐家,国君之治国平天下,都是如此。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尊重好人就要任用好人,厌恶坏人就得铲除坏人,否则就会有失败的危险。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2)是.为郭氏之墟也()(3)其.人为谁()(4)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2)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3. 郭氏的城池之所以成为废墟是因为什么?(引用原文语句回答)4. 管仲说齐桓公“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齐王一日临朝①,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②,今欲调丁壮③,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④,经太行③,接轩辕⑥,下武关⑦,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⑧,望天而歌。
臣怪之,问其故。
答曰:‘大雪应候⑨,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临朝:指帝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
②支备:支付军备费用。
支,供给,支付。
③丁壮:即壮丁,指壮年的男子。
④即墨: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平度市。
⑤太行(háng):即太行山。
⑥轩辕:山名。
⑦武关:地名。
⑧踣(bó):跌倒。
⑨应候:顺应时令。
【阅读提示】齐王只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
所以艾子借雪中饥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顾眼前,把人民都折磨死。
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
选文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双层结构法”,使全文形散神聚,鲜明地突出了选文的主题。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自.东海起()(2)虽有少劳.()(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4)臣怪.之()2. 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望天而歌A.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B.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2)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4. 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长吉①细瘦,通眉②,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③。
恒从小奚奴④,骑距驴⑤,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⑥如此,过亦不复省⑦。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选自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注释】①长吉:即李贺,字长吉。
②通眉:双眉相连。
③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
④小奚奴:小奴仆。
⑤距驴:一种像驴子的动物,此处指驴。
⑥率:全,都。
⑦复省:再看。
【阅读提示】选文写的是李贺年轻时学诗的故事。
文章紧扣“奇”字行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作者抓住李贺外貌最典型的几处特征,只用了区区十四个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然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重点写他创作诗歌的方式和过程。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从中可知他所作都是自己所见所感,为情造文,“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也是他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
他坚持及时修改整理,“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李贺都是呕心沥血为之,可见李贺诗歌创作之“奇”。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2)每旦日..出与诸公游()(3)及.暮归()(4)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
(2)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3.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李贺“才而奇”的一项是()A.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B. 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C.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D.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4. 李贺学诗的故事,对我们学习写作有什么可供借鉴之处?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①。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②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③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④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王公化基:王化基,字永图,北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工部侍郎、参知政事、礼部尚书。
②释褐:唐宋进士及第后,不是立即授官,还要经过吏部的“释褐试”,考试合格才能授以官职。
③课:对官吏的定期考核。
④吏干:政事。
【阅读提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今社会中,当官的喜欢别人奉承、下级巴结上级是常有的事,正因为如此,往往会滋生不正之风。
选文写鞠咏想得到王化基的关照,写信、作诗给自己的上级,虽然这很正常,但多少带有巴结之嫌。
王化基“略不加礼”,反而“课其职事甚急”。
这一方面表现了王化基公正无私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王化基对下级的爱护。
从培养干部的角度看,“成人以德”的王化基堪为领导干部的楷模。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知.杭州仁和县()(2)以谢平昔..奖进()(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4)所忧者气峻而骄.()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3. 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4. 选文最后一句“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有什么表达效果?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⑤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一日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
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⑦存焉。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选自《青琐高议》)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字稚圭,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
②大名:古地名,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宋朝时在此设大名府。
③玉盏:玉制酒杯。
④冢:坟墓。
⑤世宝:传世之宝。
⑥漕使:官名,宋代设诸道转运使,管催征税赋、出纳钱粮、上供京师及漕(水)运等事。
⑦时数:命运,一定的时限。
【阅读提示】加强道德修养,除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以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待别人,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做好工作。
所以,宽容大度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体现。
我们可以从选文中感受到这种令人感动的胸怀和情操。
选文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对韩魏公喜欢玉盏的描写,“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法,文章写韩魏公喜欢玉盏的程度越深,那么“盏俱碎”“公神色不动”就更体现出韩魏公的宽容大度;二是侧面描写,文章写了宾客的反应,“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对韩魏公的宽容大度起侧面烘托的作用。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以百金答.之()(2)置.玉盏于上()(3)盏俱.碎()(4)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2)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3. 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韩琦非常爱惜玉盏?(引用原文语句回答)4.“坐客皆愕然”,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当时宾客们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