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培根的经验主义哲学观

培根的经验主义哲学观

培根的经验主义哲学观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他被誉为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奠基人,因为他信仰经验主义哲学观,提倡实验法和归纳法,强调经验数据的重要性,这对后来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现代人生活和思考方式有着深远的启示。

一、经验主义哲学观的观点经验主义哲学观追求“经验至上”的思想方向,认为人们通过感性直觉和经验来获得关于世界的真实知识。

人们从经验中获取信息并反复加工筛选,通过感知、记忆与想象等能力产生新的认识,最终形成知识和理性的结论。

在理性与经验的辩证关系中,经验是首要的基础条件而理性则是第二位的手段与方法,而非反过来。

因此,经验主义哲学的观点往往被视为是一种“归纳主义”,即通过大量的案例推理出总体结论的方法论。

培根认为知识并不是神赐、天来的,只有通过人们感性的直觉和经验的体验,并以科学严谨的方式来测试后才能得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知识。

他赞扬“实证主义”(empiricism)和“实用主义”(pragmatism)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强调实践的经验和效用,注重科学实验和观察,体现了科学追求真理的不懈努力,从而获取更加正确而广泛的知识。

培根还提出了“朴素的实验”(crucial experiment)方法,这是一种严格的实证研究策略,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来检验科学假说的真实性,确认证据是否能够证明或推翻它。

通过反复体验验证公认事实或理论,从而证实它们的真实性,或发现新的知识和现象,这样加强了关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并加强了关于世界的知识储备。

二、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观的运用在当代科学的研究领域,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观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人员们通过实验室实验、临床试验及其他方法,运用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来探究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促进医疗进步。

在多个交叉领域的深度学习中,将模型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确定模型的实际效果等等都需要运用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学原理,以保证学术研究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重视知识的积累,因为金字塔的高度是与其底面积成正比的,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功底是不成的。

17世纪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是“知识就是力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

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成长于从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到科技、社会大发展的工业革命的转折期,是与达?芬奇、哥白尼、伽利略等齐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除旧布新的先驱者。

他批判因循守旧,呼唤开拓创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为思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预言为后来一系列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明所证实,他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一、唯物哲学家知识是力量培根在科学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

但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培根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以新唯物主义哲学指导科学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最早认识到科学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人。

培根是个唯物主义的哲学家。

在科学事业上他没有从事某一项具体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讲,他要作一个科学上的哥伦布。

他在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一书中,主要阐述了这种观点。

在这一观点的主导下,培根从哲学原理出发,深入地研究和论述了科学的方法问题。

首先他明确指出,科学的目标是用新发现和新发明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这是他的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在巨著《学术的伟大复兴》中,培根阐述了他一系列的有关科学的认识论。

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论》,是这一著作的核心。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

培根的哲学思想

培根的哲学思想

培根的哲学思想培根的哲学思想前言十七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在此期间世界出现了英国哲学家佛兰西斯培根。

提倡『知识就是力量』的学说,留给世人智能的明灯,奠立了深厚的根基。

培根对于知识的观点及独到一面的见解及能勇于打破传统,在面对当时宗教-教会权威及教条式的思想;学术-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数千年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以及科学-墨守成规,不求甚解的因循方式而以实验为主1。

尤以在其时代背景,培根断然发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吶喊,才使得学术价值的思想为人类科学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培根也成为十六世纪精神的代表。

在期间培根也不只空谈、同时他也致力研究知识对于人生问题、人性修养、信仰及命运等等。

也足以证明培根『知识的力量』的印证。

人的知识是从无到有、由少积多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当时的环境下鼓舞人们的希望,激发了人们冒险改造变革求新的精神,他们所追求的是知识上的真,道德上的善与体态上及精神上的美,『知识就是力量』的种子也就深深的播种在人们的心中。

最主要的贡献在提倡科学,改革科学观念和方法,他的思想可说是时代需要的产物,也是一种传统权威的反动,因此我们的研究范围,主要注重在培根的知识论点与归纳方法做研究整理,最后我们针对培根哲学思想与教育观点的得失利弊及知识在德行与幸福做一番总合的评鉴。

认为人类运用自然知识,必须根据仁慈与博爱,知识是人类一切美德的根源与最高准则。

第一章知识的力量培根生于十六世纪后半叶、十七世纪前期,这一段时期可说是近代科学文明与中古时期的分界线。

在宗教方面,受到当时教会权威及教条式的思想控制着,使人的理性受到限制,无法抬头;在哲学方面,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在此同时也受到打击;在科学方面,也一反以前墨守成规、不求甚解的因循方法,而以实验为主。

培根就是十六世纪精神的代表,他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爱国主义,不辞劳苦的科学探讨的精神。

为此,在面对这蒙昧主义时,培根断然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吶喊,走向另一个新局面,象征知识与力量合一,一种权力的象征,也是说『知识』是统治自然万物的唯一利器2 。

培根及其思想.doc

培根及其思想.doc

培根及其思想1561年培根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也是贵族出身。

培根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但他却很爱学习,喜欢阅读比他的年龄应读的书更为高深的书籍,13岁时便进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读书。

培根只在剑桥住了3年。

当时的剑桥受“经院哲学”的统治,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注重研究神学,用繁琐的方法来证明宗教教条的正确。

培根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便离开了那里。

1620年,培根总结了他的哲学思想,出版了《新工具》一书。

在书中他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

他指出,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

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必须研究自然,研究科学。

为此,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新工具》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全欧洲学者的极大赞赏,因为这种思想既是对反动的经院哲学的有力批判,也是对人们探索自然的鼓励。

培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

在他的一生中,虽然有繁杂的事务分心,可他在写作上从来没有懈怠过,他一生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是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

《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

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

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

“思想中的疑心就好像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

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郁。

”“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

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确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

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培根一生在学问上成就很大,然而作为政客他饱尝了仕途之艰辛。

培根的哲学思想

培根的哲学思想

培根的哲学思想: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

他认为是经院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

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

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

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

第一种是“种族的假相”,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的假相”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的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

第四种是“剧场的假相”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

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击。

但是培根的“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向,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

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

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院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

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

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为此,罗素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佛朗西斯 培根历史哲学

佛朗西斯 培根历史哲学

佛朗西斯培根历史哲学
佛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一位英国哲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科学和归纳法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以及对历史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培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受到各种自然规律的支配。

他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序的,而不是混乱无序的。

同时,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人类的行为和决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历史研究方面,培根批判了当时的历史研究方法,认为它们过于主观和偏见,不能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包括对历史证据的收集和鉴别、对历史事件的分类和分析以及对历史趋势的预测和评估等。

此外,培根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的思想,认为通过实验和观察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并且只有通过归纳法才能从经验中得出普遍的结论。

他的这一思想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佛朗西斯·培根的历史哲学思想强调了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批判了当时的历史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历史研究方法。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历史学和科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哲学家。

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是伊丽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

他十二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

他从十六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一个时期的官员。

但是当培根十八岁时,他的父亲猝死,未能给他留下什么钱财。

因此他开始攻读法律,二十一岁时找到一个律师的职业。

1.著作:《学术的进展》(1605年)和《新工具》(1620年)《新西特兰提斯岛》2.哲学观点:“四假相说”:“种族的假相”,“洞穴的假相” “市场的假相”,“剧场的假相”3.主要哲学思想“四假相说” 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

4.影响:人们完全可以说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

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

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

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

虽然培根是一位忠实的英国人,但是他的洞察力远远地超过了他自己的国界。

他划分出三种雄心:其一类者,朝思暮想,惨淡经营,在本疆之内,得陇望蜀,觊觎青云;其二类者,官衣旰食,机关算尽,图他人之邦,扩己国之势,拜倒称臣者愈多愈善,此辈虽贪婪无度,然却至尊至贵;若一人披荆斩棘,努力登攀,以求人类享有经天纬地之略,驾驭宇宙之才,此实属雄心大志,…尽臻尽善。

虽然培根是科学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却不是一位科学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时代人所取得的进展的步伐。

他忽略了纳皮尔(新近发明了对数)和开普勒,甚至还有他的英国同伴威廉·哈维。

培根正确地指出热是一种运动形式——一个重要的科学学说,但是在天文学上他却拒绝接受哥白尼的学说。

不过人们应该记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确的科学定律,而是要提出一个应该学什么的概说。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作家,他被誉为现代科学哲学的创始人。

16世纪末17世纪初,他在哲学与科学界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的哲学思想和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影响着后世学者,一些现代学科的发展也与他的思想有关。

本文将以1000字的篇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生平1561年,培根出生在英国,父亲尼古拉斯·培根是一名法官。

16岁时,培根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但他并不满足书本知识,他希望创造新的知识并改进现有的知识分子。

因此,他辍学后前往法国和意大利,实现了他的愿望。

在意大利期间,他主要学习了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认识了一些文化名人和科学家,如加利莫山尼和乔瓦尼·博慕巴等。

在回到英国后,培根在政治和法律领域有着很大的成功。

他逐渐成为英国议会的代表,担任过参议院议员、特使、大法官等职务。

他曾担任过爱尔兰总督,这也使他对爱尔兰及其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不过,他保持着对科学事业的关注,并将自己的心血投入到科学研究中,直到去世。

哲学思想培根的思想极富有特色,他反对当时盛行的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强调实践经验,寻求知识,并创立了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

他认为,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能够“掌握和应用科学的原则”,并通过实验和观测来获得新知识,他还发明了“归纳法”,即通过逻辑上的推论来形成一般概念的过程。

他认为人们首要的任务是要理解自然规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追赶传统的权威性教条。

培根还提出了“四种潜能”理论,据此,他将一个人的思考活动区分为感性、实用、指挥、智慧四种活动。

感性是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实用是利用已有知识做出判断或判断后的行动;指挥是指导人做某事或执行计划;智慧是开阔的思考能力,涉及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并引领人们进一步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价值目标。

除此之外,培根提出了很多与他所推崇的实践方法相符合的哲学思想,如他认为人们应该研究客观自然现象,而不是依靠推测、神话、宗教等方式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所周知,近代哲学的自然化是从培根开始的。

有些历史现象常常使人困惑,培根就是这种困惑之一。

哲学自然化的基础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直观性、实验性的物理学的发展。

而培根作为经验哲学、归纳方法的创始人,作为使科学研究的过程逻辑化的开拓者,却反对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个,也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哥白尼的“日心说”。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却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出现而欢呼,为哥伦布的地理发现和伽利略的望远镜而欣喜若狂。

他认为这一切改变了世界的整体面貌,所以他自称是“新理性世界”的哥伦布。

翻开他的代表作《新工具》,扉页上是一艘鼓满风帆的船,它正驶出旧世界的尽头而进入大西洋去探险。

他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只要有了正确获得知识的方法,人类就能够发现自然本身的统一性和规律性,凭借科学的发现和方法而不依赖神的恩赐就能驾驭自然。

这位在政治生涯中屡遭挫折的议员,有点象中国的司马迁,要凭借著书立说和思想上的发现而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

解放哲学的第一步就是使理性从神的束缚下分离出来。

于是,培根接过了约翰.斯各脱的“双重真理论”,主张哲学与神学的分离,反对用理性真理去论证启示真理,反对用哲学去论证上帝存在的合理性。

这实际上是把哲学研究的核心由神转向了自然和人。

在反对中世纪神学的同时,他也反对为神学本体论服务的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

因而他对古代经典的态度就颇为轻蔑。

他反对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以及自然学者们。

他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反驳和相信,更不是为了寻找议论,而是为了思考。

他把发现真理的人格气质概括为:探索的欲望、怀疑的耐心、沉思的嗜好、断言的谨慎、重新考虑的果断、整理的仔细以及痛恨一切欺诈。

在反对魔法、巫术等迷信的斗争中,他坚信要征服自然就必须先服从自然,而服从自然的最好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研究自然。

只有这样,知识和力量才能合二为一。

培根在反形而上学中的最大贡献有二,首先,粉碎了人类凭借神学在心中所建造的种种幻象和权威,让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其次,他粉碎了逻辑演绎万能的神话,还哲学和科学以实证的、经验的归纳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现代的实证主义、逻辑原子主义、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以方法论清除本体论的倾向要追溯到培根。

培根在《新工具》中就把自己的哥伦布发现成为方法的发现。

确立正确的方法首先要摆脱成见。

他坚持认为一切科学都必须从不带任何偏见的观察开始(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用净化过的心灵去面对大自然。

然而,心灵的纯洁化并非翻掌之功,人心常常受到各种偏见、私心、假象、权威的迷惑,变成失真的“哈哈镜”。

这就是心灵的幻象。

培根首先提出破除四种幻象。

“种族幻象”是指群体的自我欺骗,追随大众舆论;“洞穴幻象”是指个人的私心、偏见;“市场幻象”是指由语言的滥用所产生的成见,人们往往不加思考地相信所有的词汇都有与之对应的事实,而在实际上,许多词是幻象,如巫术、魔法、命运等。

而且,语言有显意与隐意之别,字面上的意义并不就是词的真实意义。

“剧场幻象”是盲目依从权威所产生的偏见,也是指各种思想体系在争论时各执己见而产生的成见,特别是对神学和权威哲学家,人们很容易不加思索地顺从。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清除掉这四种“幻象”,才能进入真理的王国。

清除幻象是为了掌握正确的方法,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培根轻视数学(因为数学是演绎法的基础),坚决反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演绎法,而反对演绎法就
等于向全部传统的哲学挑战,因为从亚里士多德到托马斯.阿奎那,古代哲学的方法基本上是演绎法。

培根提倡的是把经验的观察和正确的推理相结合的方法。

他把真正的科学家比作蜜蜂,认为单纯的实验家是蚂蚁,只知道采集和利用观察到的材料;单纯的推理家是蜘蛛,只用自身的东西编蜘蛛网;而实验家和推理家相结合的科学家是蜜蜂,从自然中采集材料,然后用自身的能力来处理和变革这材料。

也就是科学的方法必须从不带成见的、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开始,达到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真理,再从这真理出发,通过逐渐的归纳和推理,进入更带普遍性的理论概括。

更为野心勃勃的是,培根要根据自己的新方法制定出一整套所有勤奋的人都能用它来作出科学发现的标准程序。

于是他编了三张系统地记录观察结果的表,只要你按照他的程序依次制定出这三张表(肯定事例表、否定事例表、程度表或比较表)就能有所发现。

演绎法从自明公理开始推论,而归纳法从观察、经验开始推论,前者相信有人人赞同的自明真理在,后者相信一切都源于观察、经验、事实。

但是,培根其人也许生来就缺乏想象力,他的功利主义哲学与他在日常生活中对功名利禄的热衷之间有一种非常平庸的天然联系,他教导别人清除幻象,而他的哲学中又浸透了他自身的“洞穴幻象”,这就注定了他不会成为第一流的哲学家。

培根要求净化心灵,认为科学只能开始于不带任何成见的观察。

但是,他没有想到,人的心灵从来不会是洛克式的“白板”,净化心灵的要求是痴人说梦。

人的任何观察不可能不浸入观察者的主观成分,培根式的纯客观的观察是一种神化观察、神化经验的形而上学。

这不能不使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神学。

其实,心灵纯洁化是认识真理的必须条件的观念从古希腊就开始。

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是主张心灵净化的。

他们认为清除感性欲望、感官错觉以及人出生后的堕落是发现“理念”的前提。

中世纪的神学更是如此,进天堂、见上帝的最重要条件是赎罪,使人格纯洁。

因此,培根的“幻象说”颇有些认识论原罪的味道。

对于科学发现来说,关键不在于怎样认识主观性在科学中的作用。

任何科学观察都是有目的的观察,或者是观察者带着自己的问题开始观察,或者是根据假设进行实验,人的期待、好奇、探求的欲望是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

不带有观察者的问题和假设的纯观察、不带有主观性的纯客观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因此,培根式的纯观察仍然带有宗教色彩,其绝对主义仍然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与一切知识来源于上帝在思维方式上是相同的。

与此相关,培根的新方法也具有教条化的特征,他大大地贬低了独创性、天才和直观洞察力、想象力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培根式的归纳、推理只是一种清单式的机械排列,这样的科学研究发现不了伟大的真理,至多能为科学假设的提供准备材料。

经验不是万能之源,归纳也不是全知之法,而近代经验主义哲学正是走在经验万能、归纳全知的道路上。

最典型的就是培根。

而他梦想为所有人发明的程序更是一种宗教式的幻想。

在任何研究中,方法都带有个人性。

统一的方法象统一的本质一样不可能。

他以后的经验主义大都注意到了人的感觉经验的相对性,人的主观性对认识世界的能动作用。

尽管如此,培根毕竟在所有人都没起步之时迈出了第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